01.20 當年“上訪村”如今人心齊 柯橋路南居逆襲有啥奧祕

紹興柯橋,沿柯南大道朝東南方一路開去,迎面就能看到“路南村”三個大字。由於毗鄰紹興輕紡城,租住在這裡的外來流動人口達7800餘人,加上本地人,人口數量超過1萬。

曾幾何時,路南居也曾揹著“窮村”“亂村”“上訪村”的名頭。但自從9年前新一任領導班子上任至今,路南居的大小事務都在內部解決,再也沒有群眾上訪,居民區裡那幢兩層小樓一直是“靜悄悄”的,會議室裡掛著滿滿一牆的榮譽。路南居“無聲勝有聲”的治理故事成為當地一則佳話。

緊挨著會議室,路南居黨總支書記孔國夫的辦公室在二樓走廊盡頭。聽當地群眾說,孔書記這間辦公室從不鎖門,有事沒事隨便來聊。冬日午後,記者來到這間不上鎖的辦公室,以助理的身份跟隨孔書記,探索路南居“逆襲”的治理奧秘。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記者參加村兩委“碰頭會”,召開全村總結大會前這已經是村兩委的慣例。報道組 魏金金 攝

工作現場 “摳”細節不厭其煩

“你來啦?我們先去趟工業園區,前段時間那裡有間廠房失火了。”剛一報到,孔書記就帶著我和文書孔小祥奔赴現場。

起火的是一家約500平方米的滴塑加工廠,如今已經很難看出它原先是加工什麼的了:廠房內設備燒到只剩骨架,散落在廠房門口,幾位工作人員正戴著口罩清理現場。我跟著孔書記走進空蕩蕩的廠房,黑色粉塵撲面而來,抬頭一看,就連天花板都傷痕累累。

“你才剛到就看到我們 ‘出洋相’。”孔書記給我指了指這片空間裡唯一的一片白牆,“還好這些隔離工序早早做好了,消防隊也立即趕到了,不然這場火可能會給其他企業帶來更大損失。”

起火的加工廠在一樓,滾滾黑煙燻得二樓窗戶也有些發黑。“二樓是另一家廠,那天為了防止天花板過熱著起來,消防在二樓地上澆了水。”孔書記邊說邊往二樓走。儘管地上還有些亂糟糟,但這家燙金廠已經恢復生產了。“停了3天,放在地上的膜紙都泡溼了。”廠裡的負責人簡單給我複述了幾句情況,就跟書記一起蹲在地上對著一塊鐵板敲敲打打。

“倉庫裡一些貨淹掉了。比起燒掉那家,我們的損失算少的。”這排廠房最後一家的老闆孔水虎做的是印花加工。他告訴我,這已經是幾天裡第四次見到孔書記了。火災剛一發生,孔書記就來調解了:鄰居間可以索要合理賠償,談不攏不好重新通電的。大夥一商量,決定不給事主雪上加霜。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廠房一樓這些防盜窗拆掉?遇到這些情況也能應急。”“這個建議好,不過要保證安全,可能得加上路燈。”人還沒走出園區,孔書記就撥通了電工電話,要他明天來看看這條路上需要幾盞燈、需要啥樣兒的燈。

路南居內2個街道級工業園區有35家紡織配套加工企業,加上房屋出租,物業經濟構成了路南居集體經濟的最主要來源。當了24年文書的孔小祥清楚地記得,孔書記上任那年,當時的路南村村集體收入是400多萬元,還有400萬元的銀行貸款,2011年,村兩委討論後,決定將物業用房租賃程序陽光化、規範化,廠房從5年一租調整為3年一租,租費也跟著市場走、一年一調整,經一番整頓後,當年就償還了所有貸款。

檢查完工業園區,我又跟著孔書記去隔壁夜市叮囑了一番節前消防安全問題。“園區邊這個夜市是2016年建起來的,這裡廠房多,小攤小販也多,有了夜市後,場地就規整起來了。”孔小祥告訴我,路南居也是附近村居里第一個設立車輛門禁系統的。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裝上停車杆後,路南村的公共管理秩序大幅改善。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祝梅 攝

“每天進出上萬人,不少車子亂停亂放,以前常有人抱怨送孩子上學車都開不出去,我們和黨員、居民代表及居民們一商量,在3個主要出入口都裝上停車杆,書記、居委會主任、婦女主任和我分別負責一個口,本地居民免費進出,外來人口車輛實行繳費管理。”孔小祥說,這“一道杆”讓路南居的公共秩序難題迎刃而解,去年,他們又更換了更智能的道閘系統。

治理秘訣 把工作做到前頭

其實,這是記者第二次來路南居了。上個月我來這裡待了1天,找了好幾個居民聊天,想找找“衝突”“矛盾”的題材,但每問一個人對路南居領導班子有啥不滿意的地方,居民們都把我堵回去。“哪有什麼不滿意?在柯巖街道我們這裡最好!”

居民們的幸福感來自哪?上午7時30分,我跟孔書記在便民服務中心旁的停車棚會合了。每週有三四次,他會清早騎著小摩托在居民區裡溜達一圈。他跟我說,自己辦公室敞著大門卻又能“靜悄悄”的秘訣,就在這裡。

我不會騎摩托,只得讓孔書記先行一步,在橋頭等我會合。我趕到時,摩托被停在一邊,他正跟幾位曬太陽的居民寒暄。我隨他拐進一條巷子,沒走幾步,就被一群雞擋住了去路。“誰家的雞?”連續問了3戶,一戶居民探出頭來,“大意了大意了,這就給圈回去。”孔書記跟我解釋,居民區裡大部分時候沒有雞,到了年根兒,居民們習慣囤幾隻餵養個把月,春節時候肉質更好。

還沒解釋完,隔著一條小河,我們就看到洗菜的居民邊上又有幾隻雞在外面蹦躂。“哎呀,才剛放出來活動活動。”被“抓包”的居民在河對岸喊話,“趕緊收好,再不收好我就抓去燉湯嚐嚐味道了!”孔書記的這番回應換來幾聲嘿嘿笑。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孔書記幫村裡的保潔員清理下水網附近的血跡。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祝梅 攝

一圈下來,我懂了三分,辦公室之所以“靜悄悄”,是因為路南居幹部、黨員和居民代表把很多工作都做在了前頭、做在了細節處。比如,沿河遇到剛殺好魚清洗盆子的居民,孔書記一邊叮囑“你膝蓋不好,上下臺階小心些”,一邊就拿起掃把默默清洗掉下水口的血跡;在一戶辦喪事的人家門口,他囑咐我在門口等。這戶人家前一天剛去辦事服務大廳找文書開證明,主管出納工作的婦女主任孔定娟遞上了吊禮,村裡送的花圈馬上也會送到。

生老病死,在路南居都帶著溫度。2017年,他們開始幫當地居民補貼一半的醫保,2018年起實現了全覆蓋,孔小祥算過,2019年,居民區給參加城鄉居民和職工醫療保險參保對象每人補助485元,總補貼數達98.9萬元。

“分紅、糧油補貼、醫保,除了這些,居民區裡考上大學的孩子、沒去過北京的老人,都有鼓勵政策。”孔小祥告訴我,各家各戶情況不同,補貼也都各有千秋,在開2019年度總結大會前,他足足花了3天,才把過年前要發的各項福利算清。

回到會議室,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上午,路南居兩委邀請居民區的9位老幹部一起來開茶話會,這是每年年末的慣例,他們以前都曾擔任過領導班子職務,以前為路南居出了不少力,現在依然會幫著找找漏洞和短板。

“我們環境抓得好,河也清清爽爽。但最近河面上總是漂著油漬,不知道是不是上游的加工廠房漂下來的?”發出提醒的肖信良曾在人民公社改鄉、生產大隊改村時當過村長,被我拉住提問時連忙擺手:“黨員幹部們把所有事情都打理得很好,還要管著一塊田,誇都來不及!”“路南居兩委幾個人週末也放棄休息守在居民區裡,真當難得。”曾當過文書、書記的勞福其也把路南居幹部的努力看在眼裡。

制勝法寶 讓居民充分參與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2019年,路南村收穫30萬斤大米,除了發給村民的近20萬斤,還有一部分對外銷售。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祝梅攝

老幹部口中的這塊田緊挨著路南村。眼下稻穀早已收割,冒出屬於小麥的綠色。“我們屬於城鄉接合部,2013年的時候,田裡都是老百姓亂搭亂蓋的房子、扔掉的舊傢俱,沒人種田也不能拋荒棄耕,所以我開了戶長大會,告訴他們我要種糧了。”孔書記說。

這一年,他們成立了路南村糧油專業合作社,種植、加工、營銷都由合作社統一負責。合作社的牆上記載著這段歷史:成立糧油合作社既能夠讓群眾吃上真正的優質大米,又能很好地處理良田上的違法建築。“去年我們收割了30多萬斤糧,有近20萬斤大米分給居民。”居委會主任肖炳虎幾乎每天都會來這塊田“簽到”。趁著農閒,田裡正進行水泥渠改造,到明年種下稻穀,灌溉能力會比現在的土溝渠更高效。

糧倉裡堆著今年烘乾的稻穀,一旁農資物資儲備中心裡的6臺農機則實行黨員認領制——合作社只聘3名專業技工,農忙時,路南居98名黨員、51名居民代表都到田裡義務勞動,“一塊田”凝聚了民心,更成了黨員先鋒示範基地。孔小祥翻出的一張照片將記憶拉回6年前:5天時間,他們完成了田裡的補種工作,有多忙?吃飯都是其他人送來的快餐。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2019年,路南村收穫30萬斤大米,除了發給村民的近20萬斤,還有一部分對外銷售。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祝梅 攝

“我們居民區好的!路造得好,哪裡都走得通,米也有鈔票也有。”在田邊漫步時,居民錢桂圓恰巧乘著小摩托經過。她跟我說,居民區里人人都能分到100斤糧票。田裡加工好的大米一部分已經包裝好放在辦事服務大廳,文書和婦女主任的座位就在旁邊,隨時“兼職”發放,最開始的時候,買米要1元一斤,現在路南居富了,這錢也就省了,多出的大米按每斤2.5元的價格對外銷售,年底合作社再給大家分紅。

当年“上访村”如今人心齐 柯桥路南居逆袭有啥奥秘

每位路南村村民都可以拿到100斤的糧票,憑票領取村裡自己種的糧。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祝梅 攝

田裡遛彎結束,路南居兩委4個人在孔書記辦公室會合了。“這次徵兵的情況,明天大會上要通報一下。”居委會主任肖炳虎說。“工業園區著火過的地方要評估下,是不是地面都鋪上鐵板?鋪的話要多厚的?燒過的地方總是要小心的。”原來,書記那天蹲地上琢磨的是這個事兒。

“明天開完會我去拉一下職工醫保、城鄉醫保的清單。”孔小祥會後告訴我,路南居在2015年就自發成立了愛心基金,先富起來的人帶頭捐款,加上幹部在內,119個人共捐出230餘萬元,每年年底,他們會根據醫保情況對困難家庭進行補助。

把工作做到前頭是第一位,居民區裡大小事務都跟居民溝通,讓他們參與其中,這才是孔書記的制勝法寶。上月來路南居時,我參加了居民代表三務公開討論大會。不到半小時,孔書記把居民代表們逗笑了好幾次。其中笑聲最大的那次,是通報2019年路南居集體收入達到1395萬元,居民的福利還要漲。

13組組長孔坤土告訴我,晚上自己會挨家挨戶,把大會上講的幾件事通知到組裡的47戶人家。在橋頭開浴室的陳剛平跟我說,幾年前孔書記上門提醒他更換環保鍋爐,13萬元鍋爐錢孔書記自己掏了6萬元,至今還有2萬元沒還給孔書記。“辦公室和文化禮堂的茶葉,都是孔書記自己掏錢買的。”他說。

但孔書記也有“摳”的時候,文化禮堂裡13排椅子,都是從搬遷企業手裡低價買來的。“自己的錢花起來不心疼,集體的錢可不能隨便花。”被我問起時,孔書記說,稻穀收割季節機手是他從安徽臨時請來的,每天工資500元,一個收割季下來,又能給路南居省下幾萬元。

這天下午,太陽收起笑臉,絲絲冷雨中,我跟著書記、文書還有肖炳虎一起,代表街道給兩參人員、重點優撫對象還有現役士兵家庭送上春節慰問,身上有些冷,心裡暖暖的。

【浙江新聞+】

助理手記

實力強起來 民生好起來

採訪的時候,記者讓孔小祥算過一筆賬:2014年,村民各項分紅福利加起來為2040元,算上醫保補貼、煤氣補貼、節日福利和糧油補貼。到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3315元。

民生改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而這一切的基礎,在於鄉村的有效治理。路南居15個小組長會確保將居民區公開的事務傳遞到組內每一位居民家裡,居民們有困難、有問題能找組長、找居民代表、找黨員,也能直接找幹部,這就像是一把堅強的治理大傘。這種“傘狀”的制度設計層次分明,讓所有人有效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

現代化的治理方式也在提升路南居的管理效率。他們建了四個微信群:黨員群、代表群、姊妹群和居民群,路南居兩委互相補位,每人都有一輛巡村小摩托,幹部融入其中,居民自治和黨組織領導相結合,讓路南居朝氣蓬勃。(作者 祝梅)

治理錦囊

做“創業型”幹部

一個村太不太平,就要看村兩委裡有沒有聲音,有沒有人在“鬧事”。路南居的重新凝聚,是從那塊田開始的。“同住一個村,同吃一碗飯”的理念,真正把居民們重新凝聚起來了。幹部不好當,但一個居民區就是一個家,幹部就是“大家長”,再苦再難,都必須把這個家經營好。

怎麼振興鄉村?不要做“就業型”幹部,要做“創業型”幹部。把舞臺做好,一定是靠自己。你做好99件事,1件沒做好也是零。要做到100%,幹部不光要治理好居民區裡當下的發展難題,更要動腦,盤活資源,有膽量去做別人不敢做的創新事。關鍵是,大小事務都做到公正、公開,就能“無聲勝有聲”,讓人“無話可說”。(作者 孔國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