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一線醫生超負荷工作成“老大難”,上海市政協委員提交提案

在2020年上海兩會期間,中青年醫務人員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上海市政協委員的關注。

“一線醫生的超負荷工作問題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臨床一線中青年醫務人員工作超負荷問題,近年來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有加劇的趨勢。”上海市政協委員姚儉建在他遞交的一份《關於切實解決一線中青年醫務人員工作超負荷問題的建議》提案中指出。

姚儉建在提案中提出,就全國而言,根據《2017年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調查顯示,77%的醫生一週工作超過50個小時,其中,還有近四分之一的醫生一週工作時長超過80小時。近六成門診醫生每半天要看30個以上的病人,超過四成的外科醫生日均手術時間超過8小時,在白天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醫生遇到過一週值兩次夜班的情況,近八成醫生有睡眠困擾,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上述報告還指出,在2010年-2017年的8年間,共有29位醫生先後猝死,90%為男性,平均年齡僅為40歲,其中有25人在三甲醫院工作。麻醉科和外科是醫生猝死率最高的科室,其中麻醉科猝死醫生14人,外科10人,兩者合計佔比超過八成。

上海市政協委員王仁維也在其遞交的一份《關於減輕中青年醫生壓力,加強醫生健康管理的建議》的提案中指出,醫生超負荷工作在上海三級醫院內不稀奇,目前,上海三級綜合醫院日均門診量為1萬-1.5萬人次,三級專科醫院為8000-10000人次,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牽頭完成的一項調研顯示,不到四分之一的醫生能休完法定假期。與此同時,醫生的臨床壓力近年來也驟增,各類科研考核指標也在“加碼”。

姚儉建認為,造成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尤其是中青年醫務人員工作超負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醫療服務和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醫院人員編制與床位配置不合理的深層次原因,也有外部環境壓力、醫務人員健康保健不健全等原因。

“醫生職業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面臨高風險、高智力投入、高體能消耗,心理壓力大,也對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帶來風險隱患。另外,長期以來在人們觀念中,往往強調醫生的責任,忽視了他們的應有的權利,由於賦予醫護人員‘白衣天使’的屬性,但忘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健康訴求。”姚儉建表示。

如何保證醫務人員的健康?對此,姚儉建建議,根據上海人口結構、規模以及服務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實際情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增加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加大醫務人員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從根本上解決醫務人員短缺的問題。

他還建議,對本市公共醫療服務、醫療資源以及醫院人員編制與床位配置等,作出更加科學、合理和人性化的安排,不僅要有利於提高醫療質量,同時還要確保一線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要切實從法律、制度和機制層面保障醫務人員的權利和健康訴求。

同時,他也建議上海市衛健委能考慮制定關於提高醫務人員健康保障水平的實施意見,同時在醫院增設心理諮詢師,定期對醫生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針對目前上海各類醫院就醫人數和規模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精準投入和政策導向,切實扭轉部分醫院人員編制與床位配置嚴重不合理的狀況,以減輕這些醫院一線醫務人員的高工作強度。

王仁維還建議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廣普通門診預約制,將常見病、多發病下沉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部分常見病手術“引流”到區域醫療中心,切實為三級醫院一線醫務人員減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