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共跳滴水線子


當時的德國遭遇著內憂外患,已經到了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在國家內部,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對德國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德國經濟破敗不堪。舉個例子,德國的土豆價格由幾十馬克漲到900億馬克一公斤,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有些人對希特勒明明已經奪取了德國的政權還要發動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十分不解,既然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元首那為什麼不好好發展經濟呢?實際上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似乎並不擅長於對國家的經濟管控。從1936年赫爾曼戈林全權負責帝國四年計劃開始,德國經濟就由一群門外漢掌管著,並走向了戰爭的不歸路。
在赫爾曼戈林負責掌管經濟之前,德國的經濟改革總設計師亞爾馬·沙赫特在德國推行“封閉經濟”這一政策。沙赫特的想法很簡單:他打算切斷德國所有的對外貿易,讓德國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的狀態。這樣德國經濟從此以後就不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高牆裡茁壯成長。1936年左右,德國的經濟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沙赫特向希特勒建議停止封閉式的經濟模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大自由貿易在經濟中的比重。
如果希特勒採納了這個建議,那麼二戰也許就不會爆發。然而對於希特勒來說,封閉式經濟不是為了恢復經濟,而是要發動戰爭。希特勒對於經濟的認知非常粗淺:他認為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是軟弱的,因為國家不應該被國際市場左右。在希特勒眼中,經濟政策就是為戰爭作服務的,也就是說從剛開始的時候,他就有著稱霸歐洲的野望。於是希特勒把掌管經濟的人由沙赫特換成了赫爾曼戈林。與沙赫特相比,赫爾曼戈林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他對經濟一竅不通。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希特勒完全不重視德國的經濟發展,對他來說,在政治與戰爭面前,經濟不值一提。經濟只是為所謂國家“偉大事業”做貢獻的工具。到了三十年代末,當德國政府已經榨自己的國家後,希特勒希望把更多的東歐土地納入他的封閉經濟體中。當然這一切本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名正言順地獲得,但希特勒對經濟的片面理解使得德國只能通過侵略擴張來獲得這些資源。也就是說,希特勒發動戰爭就是為了發展他理想中的經濟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