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清朝出臺免稅政策,難道皇帝不缺錢嗎?真不缺,因為清朝真有錢

從去年到今年,國家出臺了很多關於“減稅降賦”的一些政策,比如新的個稅法可以讓我們的個人收入相對增高,那今天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聊減稅有關的事,這交稅可以說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了,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稅務政策的改變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古往今來朝廷出臺大規模的“降稅政策”並不少見,前有漢文帝輕徭薄賦締造“文景之治”,後有明太祖減輕賦稅,挽救破敗的社會經濟,至於現代,那更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決策。

清朝出臺免稅政策,難道皇帝不缺錢嗎?真不缺,因為清朝真有錢

清朝實行的普蠲政策

不過關於降稅的幅度,古代可比現代誇張多了,幾個點、幾個點的降都不刺激,皇上心情一好,直接把全國的稅都免了,當然這種情況大部分是發生在國家遭到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時,而且往往只在受災區域實行,不大會影響到朝廷的整體財政運作。不過到了清代,第一次出現了“普蠲”!那什麼是普蠲呢?意思實際上就是“積存”!普蠲簡單說就是全方位360度的免除稅收,也可以叫做普免,普遍的免除,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實行普蠲可以極大緩解百姓的負擔,緩解封建社會的矛盾,又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果全免了,國家的錢還夠花嗎?想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就先來看看清朝普免天下錢糧的歷程。

大規模的普免是從康熙開始的,康熙49年,也就是公元1710年,皇帝下詔普免全國錢糧,但因為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導致國家還沒有完全恢復,當時的財政狀況並不是很好,所以康熙帝採用了每年蠲免幾個省份,三年內在全國輪轉一週的辦法。也就是今年湖南、湖北,明年江蘇、安徽,這樣一來三年內每個省份都會享受到這項政策,用靈活的辦法達到普免錢糧的效果,根據《清實錄》統計,本次普免一共免除了3200多萬兩白銀呢。

清朝出臺免稅政策,難道皇帝不缺錢嗎?真不缺,因為清朝真有錢

雍正時期雖然沒有實行普免,但還是一定程度上減免了賦稅。不過等到乾隆皇帝繼位,清朝步入了全盛時期,乾隆決定向自己的爺爺學習,再次普免天下錢糧,而且普免的規模和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前,乾隆朝共實行了5次普免,共計銀兩不下1.4億萬兩,在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按當時的物價粗略計算,一兩白銀約等於260元人民幣,那大概就是520個億啊。要知道當時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財政收入也不過4000萬兩左右,這又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動不動就普免,朝廷難道不缺錢嗎?

清朝出臺免稅政策,難道皇帝不缺錢嗎?真不缺,因為清朝真有錢

清朝稅收構成

這就要從清朝財政收入的構成說起,在晚清發生巨大變革之前,清朝廷的財政收入大致分為幾個大的項目,分別是田賦、鹽課、關稅和雜稅。所謂田賦是清朝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土地稅和人頭稅,在乾隆時期每年田賦的收入大約在3000萬兩白銀上下,這也是普免錢糧主要被免除的部分。那鹽課是什麼呢?鹽課也叫鹽稅,是指以鹽為徵稅對象的一種稅。只要生產或者銷售食鹽那就得交稅,在乾隆朝每年從鹽課中可以獲得白銀大約500萬兩,除此之外關稅再收個500萬兩,其餘雜稅合計下來再增加1000萬兩。

清朝出臺免稅政策,難道皇帝不缺錢嗎?真不缺,因為清朝真有錢

清朝為什麼可以普免稅賦?

由此可見朝廷的收入來源不只是田賦,這絕對是乾隆可以大規模普免錢糧的一個前提,那知道了能掙多少,錢花的也得少,才能保證“手中有錢、心中不慌”,根據史料記載,乾隆時期,清政府平時一年的支出大約為3000萬兩,這下第二個支撐乾隆爺普免的原因來了,那就是庫存銀的充盈!根據學者統計,自從乾隆十四年之後,戶部銀庫的餘額幾乎是一年比一年多。乾隆42年時,銀庫的錢超過了8000萬兩,創造了清代財政史上的一個記錄,有對比才有傷害,康熙朝時庫存餘額最高也才4500萬兩,足足差了近一半啊。

所以開頭的問題有了答案,正是因為清朝廷普免錢糧,不是全部的財政收入,又有國庫有相當充足的積攢,才使得普免成為可能,朝廷也不至於因此入不敷出,所以皇帝們當然是心中有譜,才敢放手去做啊,國家缺錢?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