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關注「詩詞九州」每天品讀經典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覆而周始,今天又到一年除夕時,這是生活的一個自然週期。年則是大的自然週期,一年中分若干小段叫節,年是眾節之首。如果沒有年,各個節就是群龍無首。歲末(除夕)年初是辭舊迎新、正是“天增歲月人增壽”之時,所以辭舊迎新始終是過年最重要的主題、是過年習俗的核心要素。

過年是慶享過去一年的成果、規劃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時。此時會佈置一些儀式、載體和年俗活動。年復一年的儀式、載體、年俗活動,積累成“過年”習俗,不斷積累文化內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們的生活願景。這其中充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積澱著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這就蘊含著我們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價值觀。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如果失去“年”的概念,那麼一切年俗就失去了中心和靈魂。連綿幾千年的中華年俗文化所積澱的民族心理祈願、價值取向、價值觀是很豐富的。簡單來講,物質文化方面基本的願景是豐衣足食。這在習俗上表現為穿新衣、備年貨,吃年夜飯要年年有魚(餘),雞是“吉利”,豆腐是“福”、“富”,蔥是“聰”,芹菜是“勤”,蘋果是“平安”,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祈望年年富裕有餘,一年更比一年高。“民豐”的基礎是國泰——國家富強。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價值觀之一。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春聯的橫批常用“國泰民安”,有一副這種橫批的春聯寫得好:“天增歲月人增壽,地滿祥和福滿門。”這就進一步表現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願景:在天人和諧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諧、友善。這又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價值觀之一。

貼門神、放炮仗是祈望驅妖免禍保安康,贈壓歲錢是為闢祟驅邪保護兒童成長,貼“福”字和吉祥圖案是祈福迎祥,貼春聯、剪窗花、掛紅燈籠都是營造喜慶祥和的環境。逛廟會、賞花燈、看演出,“和諧乾坤福滿天”,充盈著普天同樂、天人和諧的氣氛。閤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盡享天倫之樂。拜年氛圍中的人際和諧關係:尊老愛幼,彬彬有禮,互致祝賀,團結和睦,洋溢著親情、友情、溫馨,一掃粗野、嫌惡、仇怨。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中華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所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過年習俗從我們孩時提知事開始,就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地不斷受濡染薰陶,而且是寓教於樂,在歡歡喜喜高高興興中接受浸潤,在瀰漫於全社會的過年氛圍中,在生活氣息濃郁的群體性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

「傳統文化」除夕丨辭舊歲,迎新春,祝你新年快樂

中華年俗雖未必強烈震撼人,但卻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潛移默化卻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影響。成人尤其是老人,許多往事已經如煙,而兒時過年的溫馨仍珍藏心底,歷久不磨。這成為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體記憶。

我們要維護這種鑄造中華魂的文化記憶。所以,過年時決不光是過吃喝,而應重在過文化,過精神,過情感;要注入情感,要營造表達情感的環境、氣氛和載體!

“天增歲月人增壽,地滿祥和福滿門。”,橫幅“國泰民安”。


除夕之夜,祝大家團團圓圓,闔家幸福!守歲恭迎我們新年的到來!

關注「詩詞九州」每天堅持更新更多經典內容,除夕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