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賴家憑藉賈府而成功,卻對賈府沒有絲毫感恩之情?

十一話紅樓


賈府上上下下有好幾百了僕人,常見的就是逢迎的周瑞家的,旺兒家的,管事的林之孝家的、王善保家的等等幾位主要太太和奶奶們的配房和下人,她們在賈府很有地位,可是他們都不及一家人做的成功,那就是賴家。

不僅賴嬤嬤是賈母身邊的紅人,賴大和賴二是榮寧兩府的大管家,而且他家的孫子輩的賴尚榮已經脫了奴籍,還可以出仕為官。他們不僅出身變了,還有自己的家宅和花園,他們已經成功改變了身份。所以,出身三代為奴的家庭的賴尚榮是如何翻身做主子的?

第一,賴家世代都是賈府老僕人,他們一家都得到賈府的重用

時常都會認為出身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其實這話也不假。在古代如果父母都是僕人,那麼他們的孩子就是僕人,如果丫頭有幸成為主人的小妾,那麼她們的孩子就是主子,但是她們本身的命運依舊是奴才。可是賴尚榮就是一個很幸運的孩子,他有了第三條路,他們一家從來開始很幸運的脫離的奴籍。

她的奶奶賴嬤嬤是伺候過賈母一輩的老僕人,很有體面;他的父親賴大是賈府的大管事,在榮國府林之孝都在他之下;他的二叔賴二是寧府的大管家,賈蓉等都尊稱為“賴爺爺”,很有體面。兩代人都在賈府謀事深得主子信任,自然給與給外的照顧,免了奴籍,還給官做。賴家為了慶祝賴尚榮可以做官,特意請賈府的各位女眷到她們家玩。

其實從賴嬤嬤的話就可以知道賴家也是在賈府熬了許久才得到這份恩典,其實賴尚榮就是運氣好,他的長輩雖然都是奴才出身,可他一降生就是平常人,而且還能夠享受公子哥的待遇長大,所以他的成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長輩早就為他把路鋪好了。

第二,賴尚榮得到賈府的照應得到官職,卻500兩銀子都捨不得給賈政

除了父輩的功勞,賴尚榮本身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因為從小不以奴才的身份長大,他自小就和寶玉、薛蟠、柳湘蓮等公子哥一同長大,而且他和這些貴族世家子弟都相交甚好。

賴尚榮這可能就是賈府遺傳,對於外交的工作做得非常好。賴尚榮除了不再是奴隸之外,在賈府的幫助下,他還捐了一個官來做。

賴嬤嬤嘆道:“你今年活了三十歲,雖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孃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來……你那裡知道那‘奴才’兩字是怎麼寫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爺爺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惱,熬了兩三輩子,好容易掙出你這麼個東西來。……到二十歲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許你捐個前程在身上……”

賴尚榮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從小被當做富家公子長大,到了30歲上下還可以去做官,能夠賦予他這一切的都是賈府,可是他卻從未感激過賈府的恩德。在後期賈府衰敗,賈政問他借500兩做路費,可是他都捨不得,竟然給了50兩就算完事了,賈政對他這起小人也算看了個明白,根本不要他的錢。賴尚榮自知得罪了賈府也在早做打算和賈府劃清界限。

第三,賴家依託著賈府富裕,可是他們卻對賈府毫無報恩之情

賴家其實應該是寧府的焦大是同一時期的僕人,可是因為賴家知道人情世故,長袖善舞,所以他們一家不似焦大混得越來越差,反而越做越大。賴家看似忠心,其實他們就是賈府最大的“碩鼠”,他們依仗著賈府的榮耀,一步步在發展自己的勢力。

賈府的大環境越來越差,可是他們家的小環境卻越來越好,不僅有了自己的田宅和房舍,還比照著賈府有了自己的小花園,這一切如果不從賈府而來,賴家也沒有別的地方。賴家早就做好了打算,若賈府不倒,他們依舊可以逍遙的生活,還是賈府的頂樑柱,如果一日賈府敗了,他們也絕不會受影響,他們早就為自己找好了退路。

他們一家不僅不感激賈府的恩德,反而落井下石,在賈府最落魄的時候逃之夭夭,對賈政也絲毫不近人情,他們家的壞也可見一般。

總之,賴家能夠從三代奴籍到成為主子,賴尚榮沒有盡到什麼功勞,但是賴家的長輩們早就為他鋪好了路,他只要照著走就完了,而且賴家早就蛀空賈府來填滿自己的糧倉,不管賈府成敗與否,他們早就做好了屹立不倒的準備。



小說紅樓


要回答這個問題,觀點或許犀利。因為會觸碰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中國有句古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或許用在此間,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賴家是賈府的奴才,賴尚榮是真正的賈府家生的奴才,但是因為老子孃的關係,一出生就脫了奴籍,被放出去了。後來又倚仗賈府的勢力,選出來了做官了。

毫無疑問,賴家深受賈府的恩惠。按照正常邏輯來推論,賴家應該對賈府感恩戴德。賈府危難之中,應該伸出援手,但是在高鶚續寫的章回裡,賴家卻不願意幫助賈府。

這一點,讀起來很值得深思。



先不論高鶚的續寫是否符合原著的設計,但是從賈雨村的行徑來看,賈府所交之友,所照拂過的人,鮮有願意報答他們的。

反而是受過他們小恩小惠,貧寒質樸的劉姥姥,以及為鳳姐所欣賞的小紅等忠僕,在賈府落難後,對他們有一片赤誠之心。

從曹公描寫醉二金剛倪二的情節,以及描寫賈雨村忘恩負義之事來看。

他想表達的觀點應該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

作為曹公,他經歷了家族鉅變的苦難,回思過往,有這種帶著憤怨的觀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一個冷眼旁觀的讀者,曹公的觀點或許也有一定的侷限性。

首先,賴尚榮,賴家,以及賈雨村,都是典型的因為權勢而來諂媚討好之人。從一開始就是施與受的關係。

是真正的利益所趨之交。為利而來之人,必定因利而散,這是鐵的定律。因為賈府對於他們而言,就在於有利可圖,否則誰肯來攀附。說得更透徹一點就是,你今日有利給他圖,他對你頂禮膜拜。明日你淪落為乞丐,他自然拂袖而去。賴家不像賈雨村那樣,落井下石就不錯了。

總之,以利益前來攀附之人,必不能共患難,更不會在你困難的時候拉你一把。



所以,賈府之後的落魄潦倒,毫無援手的背後,即有世態炎涼,但也有賈府弟子們自己不走正道,所以所交之人,多跟他們自己一樣,是一些不仁不義之人,也是分不開的。

再來,回到賴家最後為什麼不理賈府的問題來看,我想賴尚榮不願接濟賈府,一來是受恩至深反不覺,二來應該也是覺得賈府也是個無底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