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同為道家兩大宗師,張三丰不僅武功更強,還有一點王重陽遠遠不及

“射鵰三部曲”中一共出現兩位道教武學的宗師,一位是從未正面出場,卻貫穿“雙鵰系列”的全真教創始人的王重陽,另一位就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修仙老道張三丰。

雖然兩個人都是一代宗師,但是在讀者心中的形象則完全不同!張三丰無論武功,人品待人接物無一不近乎完美,而王重陽雖然一生為國為民,但生前有負林朝英,死後由於沒能安排好後事又使得全真教逐漸沒落,這使得王重陽的宗師形象出現白壁微瑕,美中不足的感覺。那麼同樣作為一代宗師,張三丰到底比王重陽強在哪裡呢?

首先,在授徒水平上,張三丰比王重陽絕對高出一個檔次。

《倚天屠龍記》裡俞蓮舟曾經說過,張三丰收徒弟時首先最看中的是這個人的人品和德行,其次才是這個人的武學天賦和資質!而王重陽雖然也很重視德行,但是從武當七俠和全真七子後來的為人處世風格上看看,王重陽對自身弟子的人品和德行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張三丰。

武當七俠中除了年齡最小的莫聲谷在年輕的時候做事有點衝動之外,其他幾人都是平易近人,做事周密。而全真七子中丘處機路過牛家村時,郭嘯天和楊鐵心好心好意請他喝酒,幾句話沒說清楚直接就動手,郝大通更是可惡,在《神鵰俠侶》前期,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把古墓派的孫婆婆給活活打死,如此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哪有一點名門正派的宗師的影子。只能說張三丰收徒弟,品德必須是優秀,而王重陽收徒弟,品德差不多就行。也正是如此,導致黑白兩道都很買武當七俠的面子;而全真七子的所作所為,卻在大多數情況下讓人討厭。


同為道家兩大宗師,張三丰不僅武功更強,還有一點王重陽遠遠不及


另外,在教徒弟的武功上,張三丰是讓每個徒弟都個性發展,並把每個徒弟都安排在一個符合個人特長的位置上;而王重陽則在培養徒弟時,就比較單一。

從《倚天屠龍記》中不難看出,武當七俠的武功風格和特長各有不同。宋遠橋和俞蓮舟入門最早,綜合實力比較強,而其他幾人中老三俞岱巖擅長玄虛刀法和震山掌,老四張松溪擅長智謀取勝,並多次利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老五張翠山擅長把書法和武功結合,如“倚天屠龍記功”,老六殷梨亭擅長劍法,而老七莫聲谷擅長外家功夫。可以說是七個徒弟,各有所長。

不僅如此,張三丰還根據每個徒弟的特長,讓他們從事不同的工作。比如張三丰並沒有因為俞蓮舟和張翠山的武功最好而對他倆特別委以重任,讓他們代替自己處理武當事務,而是讓他們好好鑽研武學,並把處理事務的工作交給了為人謙和的宋遠橋!事實證明,張三丰的這個決策是很正確的,宋遠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把武當的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如果不是因為後來宋青書胡作非為,武當二代掌門的位置絕對是宋遠橋的。

反觀王重陽對全真七子的培養,就遠遠不如張三丰這麼細心。全真七子都是用劍,除了王處一腿功稍微厲害一點,其他幾人的武功完全就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長。這恐怕也正是導致全真七子的武功一直到後期也沒怎麼提高的原因。可以說在武功上,張三丰是教出了七個不同風格,不同性格的高手,而王重陽只是複製出了七個自己的影子而已,關鍵是這七個影子還複製的都不怎麼成功。最關鍵的是,丘處機明明是練武的材料,王重陽卻偏偏不喜歡他練武,而且讓他修道,最後導致丘處機的武功被黑風雙煞,郭靖,李莫愁等幾個後輩先後超越。這和張三丰創造條件讓俞蓮舟和張翠山毫無後顧之憂的鑽研武學相比,王重陽的所作所為多少有點坑徒弟的感覺。


同為道家兩大宗師,張三丰不僅武功更強,還有一點王重陽遠遠不及


再說,王重陽不僅在收徒和授徒不及張三丰在對待武學傳承的貢獻上,王重陽更是遠遠不及。

張三丰自創太極拳,太極劍,武當九陽神功等多門武學,同樣王重陽也有“先天功”而且又在第一次華山論劍時得到了《九陰真經》,但是兩人對待武功傳承的態度上,卻完全不一樣。

張三丰按照自己徒弟的特長,把自己一身武學全部對全部教給自己的徒弟們。就連他一百多歲時自創的太極拳,也毫無保留的交給了自己徒弟。光明頂之戰後,趙敏用計活捉了武當諸俠,又打傷了張三丰,這時武當派陷入空前絕後的危機,然而危機來臨之時,張三丰想到的既不是個人的榮辱也不是門派的安危,而且擔心自己剛剛自創的太極拳會就此失傳,讓後人未能學到這門絕學。所以他告訴俞岱巖,無論如何都要活著,把武當武功發揚光大。

反觀王重陽,總是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大的武學既能保家衛國,振興武林,但也能在武林掀起腥風血雨,所以保險起見,他只把自己的“先天功”傳授給了南帝段王爺,而並沒有傳授給自己的徒弟。並且立下天規,全真門下不得學習《九陰真經》上的武功。如果不是周伯通被困桃花島時,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心地善良,憨厚老實的郭靖,並把《九陰真經》傳授給他,恐怕《九陰真經》這門絕世武功,就要在王重陽和周伯通手中徹底失傳了。

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王重陽教徒弟的水平不行,更不是王重陽小肚雞腸,不願意造福世人。他只支持弟子修道,不支持弟子練武,而且不願意把先天功和《九陰真經》留給後人,可見他的眼界比張三丰略遜一籌。

他不願意留下神功,也是害怕這兩樣神功成為別有用心之徒危害武林的工具。而張三丰一定要把自己的武功傳承給世人,這是因為他懂得只要好好的疏通和引導,高強的武功就可以造福武林。

王重陽只想讓全真七子修道,不支持他們練武,說白了是怕他們有了高強的武功之後,去為非作歹。說白了,王重陽是犧牲小我(自己的門派),成就大我(整個江湖的安定)!而在張三丰眼中,無論是“小我”還是“大我”皆生命,皆需要被人尊重,張三丰比王重陽更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同為道家兩大宗師,張三丰不僅武功更強,還有一點王重陽遠遠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