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如果說貼對聯、吃團圓飯、放炮竹

是過年不可或缺的元素

那麼逛花市、行花街

就是包括深圳人在內的廣東人

對春節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深圳迎春花市今天(24 日)下午 15:00 提前結束。特殊時期的花市,有不一樣的生動面孔。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 王濤 攝)

深圳迎春花市習俗由何而來?

深圳市迎春花市始創於1982年,正值深圳特區成立之初,處於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當時深圳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其中以廣東本地人居多,而在廣東人的春節裡,可少不了逛花市的習俗。

花市起源

最早出現於清代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代,廣州河南三十三鄉的百姓多半以種花為生,他們從河南河北來賣花,就在五仙門附近的碼頭過渡登岸,後人稱這地方為“花陟頭”,這就是最早的花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花市也變得更加繁華。

1920年左右,廣州就有了大規模除夕花市,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開始至除夕深夜12時開放,販賣的東西也由單一的花卉逐漸演變成琳琅滿目的年貨、手工藝品等,還衍生了色彩絢麗的花市牌樓。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在他們看來,大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團圓飯後,一定要去行花街,因為這象徵著全家團圓、闔家幸福的美好寓意。

後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逛花市,在他們的身上,能看到傳統的延續。就這樣,逛花市成為了廣東人春節最重要的民俗,買一株桃花,配幾支銀柳,帶一點吉祥如意的喜氣回家,他們深信“花市走一走,就有好意頭”。久而久之,逛花市、行花街也就成了廣府特色,這種古老的嶺南民俗文化也被賦予了更為濃重的意味。

在深圳,這種嶺南民俗文化歷經沉澱,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而且日久彌新。

從1986年開始,深圳的迎春花市由羅湖區政府承辦。1998年,迎春花市選址羅湖區愛國路,花市第一次修築了大氣的花市門廊(如上圖)。自此,在深圳人眼裡:逛過愛國路的迎春花市才是過年。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資料圖:愛國路迎春花市)

2016年,舉辦了30多屆的愛國路迎春花市,因人流車流密集、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停辦。雖然此後深圳又陸續有新花市出現,但一代人對愛國路花市的記憶卻難以替代。停了的愛國路花市,停不了深圳人對花市、對年味的想念和執著。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2020年 1月18日,深圳迎春花市移師福田CBD戶外步行街,帶著濃濃的年味兒盛裝亮相;而已經闊別三年的羅湖花市,也在羅湖體育館高爾夫球練習場原址重新舉辦。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2020年深圳迎春花市)

有了花市,才像是過年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流行於來深奮鬥年輕人中的口號,不僅是這座城中人們內心對歸屬感的渴望和呼喚,同時更彰顯著深圳開放包容和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但是也有人說,在深圳逐夢是孤獨的,每到深夜,總會回想起家鄉的星空。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花市的存在,彷彿是為了彌補這個空缺,在全家團圓的時刻,跟家人一起走在繁華熱鬧的花街上,歡聲笑語、嬉戲打鬧。即便是一個人逛,置身於目不暇接的各種年花、五花八門的各式小吃、小販們賣力的吆喝聲中,也能暫時忘卻生活的苦悶和煩惱,忘掉一個人顛沛流離的孤獨感。

在深圳,逛花市感受濃濃的年味,不僅僅是老深圳人的舊情懷,更是很多新深圳人的“春節記憶”。有人說,每一年的行花街,就是一次深圳式過年,它已經糅合在了深圳人的骨血裡。

@深圳人,今年你去行花街了嗎?

不一樣的深圳花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