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蘆薈79545


在古詩詞中,約定俗成某個物象指代某種特殊的意思。如“東籬”出自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歌中,東籬就是東邊的籬笆,籬笆一般用來圈園林,這裡指種菊花的園子。因陶淵明是隱者,“東籬”後來就演變成指代隱逸者或隱者隱居的地方。

若我們讀其它詩歌碰到有諸如“狼煙”“樓蘭”“烽火”、“長城”“請纓”“羌笛”“柳營”的話,那麼上面的意象都和戰爭有關,只是作者有時期望通過戰爭報效祖國,建功立業;有時站在下層勞動人民的立場厭惡、反對戰爭,渇望和平而已!但這些意象都指代戰爭無疑,這就需要讀者讀詩的時候綜合考慮作者是什麼態度和立場了。有時某一指代有典故,不瞭解典故的話,往往陷於從字面去理解,如此就會望文生義,產生和實際意義相差甚遠的情況。比如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八百里”指“牛”即該種情況。再如李白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其中“抱柱”講的是古代一講信用的男子與女子相約橋下相會,但女子卻遲遲未到,天降大雨,男子也不離開,不久河水暴漲,男子抱著橋下柱子堅守不離開,最後被河水沖走之事。所以抱柱的意思是守信用不失約,和表面意思有關聯但並不相同。

送別類:有“長亭”、“短亭”、“折柳”、“津渡”、“南浦“、“古道”等。

思鄉類有“明月”、“雙鯉”、”蓴羹鱸膾”;

愁苦類:”猿猴”、“芭蕉”、“梧桐”、“斜陽”;

相思類:“蓮”、(同憐,古語中愛的意思),“紅豆”、“並頭蓮”、“連理枝”等。

讀古詩,這些是必須掌握的,不然就讀不懂。在此列舉部分,以饗同好。


啄木鳥405


東籬一詞,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詩啊,千古名句,改變了三個詞的詞生——採菊,不是採菊這一動作;東籬,不是東邊的籬笆;南山,不是南面的山。

陶淵明的隱居之志

那這三個詞到底是啥意思呢?“悠然”二字,就是答案。是作者恬淡閒適的心境,是超脫塵世的情趣,更是作者隱居之志的一種抒發。

陶淵明這首詩中表達出的超然情趣,是那個時代的特性,魏晉時期所謂的名士風度,就常含隱居之志,主要是因為時局動盪,便以隱居等方式,表達自己不問政事的人生態度,以明哲保身。

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灑脫。

陶淵明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隱士,他開闢出一畝三分地,每天沒事就去種種豆子,結果草盛豆苗稀,啥也沒種出來,生活溫飽都成問題,別人請他出山當官,卻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什麼受後世追捧?五個字:人窮志不窮。這是真正的隱士。

東籬

陶淵明之後,東籬一詞的意象就被固定了。東籬就是採菊的地方,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超脫的情趣,是理想化的隱士生活,是一種象徵。

但真要像陶淵明這樣做一個隱士,又談何容易?文人士大夫真正的理想,還是致君堯舜,實在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待不下去了,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但那種隱居起來,逍遙自在的生活,從來都是文人士大夫割捨不下的情懷,如王維,在朝廷做官,他是出世的人臣,但他又營建輞川別業,休閒的時候就去過一把隱居的癮。

後來,文人士大夫們就在自家小院中,留出一塊地,用於飲酒作詩,稱為東籬。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詞中的東籬,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她在重陽節嗅著菊花的幽香,思念著遠方的丈夫。

陸游《東籬記》:“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退休之後,終於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趕緊開闢一塊地隱居起來,稱之東籬。

又如元朝馬致遠,直接以東籬為號,寄託自己隱居的情懷。



也可自話


如果按字面解釋,“東籬”就是東邊的籬笆,但是,既然是古詩中的“東籬”,那就不僅僅是籬笆那麼簡單,應該是一種借寓,是對一種詩意生活的借寓。我們所熟知的“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陶淵明的詩中,“東籬”就是種有菊花的小園子,也可以理解為在東邊的竹籬小園。陶淵明在小園子採菊花時,可以看到“南山”,心情十分愜意。

不過,自陶淵明發明“東籬”一詞後,後世詩人皆對“東籬”情有獨鍾,但可以肯定的是,後來的詩人所說的東籬,雖然都有菊花小園的意思,但卻不一定都在東邊的位置。只是詩人對於一種詩意生活的意趣藉詞。唐·楊炯《庭菊賦》:"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宋·柳永《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遊。"明·馮惟敏《南呂一枝花·送賈封君約庵來游上谷南還》套曲:"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綠酒。"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

那麼,詩人們為何對“東籬”情有獨鍾呢?其實,主要是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的影響。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能瞭解到,陶淵明一生所追求的生活,無外乎是遠離鬧市,隱歸鄉野,看鮮花盛開,坐靜怡安詳,過悠然自得的詩意生活。而無論任何時代,對於迴歸自然,都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們的不懈追求。因此,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成為詩人們嚮往的詩話境界。東籬也就被後世詩人當作實現詩意生活能夠呈現的實物了。


若愚趣談


古詩中經常出現“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意?

還是先來審核一下題目。“‘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意?”這是一個病句,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犯了“重複”之病的句子。“東籬”是什麼意思,就已經說岀了問者的訴求。再來一個“如何理解它的含意”,豈不是多餘?所以,這個問題應該保留前一句就夠了:古詩中經常出現“東籬”是什麼意思?

回到正題。“東籬”這個詞語,岀自晉朝隱士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第五首中:“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東籬”是當時陶淵明種菊花的地方。名人就是名人。因為陶淵明是名人,後來的人就把種菊花的地方叫做東籬了。也就是說,即使菊花並不是種在東邊,也是可以叫做“東籬”的。“東籬”就是菊圃的同義詞。

既然說到了陶公的話題,我們就順便學習一下他的“飲酒”詩吧!而“飲酒詩”有二十首,我們就選擇“採菊東籬”這首來學習。詩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修個茅廬在人群居住之地,但是我聽不到車馬喧喧。問我怎麼能夠這樣,我心離塵世,地雖不偏心已遠。來到東籬採花賞菊,我悠悠悠遠望南山。山中氤氳之氣黃昏更美,飛鳥相隨各自歸還。此情此景蘊蓄著山的精神,想分析辯說卻已經忘記其言。

陶淵明為什麼認識到山的“真意”,卻又“欲辨已忘言”呢?正如《莊子 齊物論》所云:“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整天諜諜不休說個不停,有什麼好處。所以,“不言”乃是“大辨”也。《莊子 外物》又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受到大自然的啟示,領會了大自然的精神(真意),不可言說,也無需言說了。而“心遠地自偏”正是“大隱隱於市”的本質原因。

自陶淵明之後,以“東籬”指代菊圃來作詩填詞的人是不少的,但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來。舉一首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 《醉花陰》,讓朋友們欣賞一番。詞雲: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結婚之後不久,在重陽佳節時思念丈夫之作。此詞妙處大矣,聽說趙明誠收到此詞後,萬分佩服,連著三天三夜欲和之而不能!妙處何在,請朋友們慢慢品析吧!

20190915


用戶60397079085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描寫隱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淵明作為隱士之宗,田園詩創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畫面,也是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第三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籬”一詞,從此帶上了詩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們說詩詞的意境,其實就是說詩人通過各種意象表達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被詩人使用之後,對事物的描寫就賦予了一種腦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饋。“東籬”就不再只是東面的籬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個隱居自得的生活和“心遠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們看到“西風瘦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們看到“老樹昏鴉”,自然聯想到天涯孤獨,我們看到“刀劍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縱馬北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詩詞的“有我之境”,世間萬物隨著詩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詩人心內感情的特色,成為一種特殊的、帶有個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簡單、生硬的客觀描寫。

經過千萬人以及不同時代的詩人對這種大家都認同的詞語不斷使用,這些意象就會逐漸固化。從最開始的可拆分變成後來的不可改變。

比如陶淵明在寫《飲酒》的時候,假如這籬笆不是在東邊呢?他會不會寫成“採菊西籬下,悠然見北山”?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實不是這樣,而文章一旦產出並流傳,這些意象,包括“東籬”,“南山”就已經固化,不再是簡單的客觀事物。那麼後世詩人在描寫這種類似於隱居生活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已經固化“隱逸思維”的東籬和南山,來指代籬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適合隱居的山。

關鍵是取其名稱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認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詩詞文字中儘量延展感情又無須多用筆墨來解釋。這種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樣的。

“東籬”因“採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獨傲秋霜,是高潔之士的精神寄託。屈原便有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飲酒》裡,菊花不但高潔,更有了隱逸避世的含義。從這裡起,“東籬菊”就成為一個成典,被那些有歸隱之心的詩人們信手拈來。

不過“東籬”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為它本身(籬笆)的常見性,所以後世詩詞使用得非常多。而詩人們在使用這個固定意象的時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隱居的意思,同樣會帶入自己的情感。這樣“東籬”這個意向的含義就越來越多,同時也會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歡用“東籬”。如《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

還有《閏九月九日獨飲》: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絃。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東籬”和菊花的羈絆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詞都是重陽佳節賞菊之時。而且我們細品樂天作品,就會發現他的心思和陶淵明當時是不一樣的。陶淵明就是去官歸隱,是個真正的隱士。而白居易卻是身在朝中,想歸隱而不得,可能也沒那麼想歸隱。只是中國的文人,每逢仕途不達,流貶之時,都有這種歸隱田園的潛意識。

白居易還專門寫過《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思間。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所以他雖然每到重陽提“東籬”,每每想歸隱,但總歸只是想法和嚮往罷了。

“東籬”在白樂天這裡,又多了一些求歸隱而不得的惆悵。

基本上唐朝大詩人,都使用過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岑參的“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管醉東籬。”高適的“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可以說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經在文人中普及。

進入宋朝,由於詞牌的興起,很多文化用詞開始在普通民眾中大肆流傳,宋詞中“東籬”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歡用“東籬”這個意象,如《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閒,後半生流離,“東籬”於她,大概念只是一種平靜生活的寄託,這個意象到了這個時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執著,甚至也沒有白樂天仕途顛沛時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國泰民安、歲月靜好的奢求了。

不過就算“東籬”的意思隨著使用者不同的變化,也不影響我們如今創作古詩詞時候的選用。“東籬”不管新附著了多少個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變,是源自陶淵明的精神上的超脫出塵。

一個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傳達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創作者的巧思契合,讓每一個意象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從而完成詩詞整體意境的構造和提升。

而不僅僅是堆砌古詞意象。

堆砌古詞不但不利於意境層次的昇華,甚至能讓人一眼看穿寫作者的膚淺。

如今的古風,大多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籬”即“籬笆”,它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象徵居住環境的清幽雅靜,一般形容文人在書院或田園的生活環境。

東籬一詞一般認是從陶潛的詩出來的,有淡泊明志和隱居的意思。

出自陶淵明《飲酒》

飲 酒(其五)

一一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詩中“東籬”的的意境是:表現作者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以及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

這首詩充分說明了陶淵明的隱居之志,表達出他的超然情趣,是那個時代的特性,魏晉時期所謂的名士風度,就常含隱居之志,主要是因為時局動盪,便以隱居等方式,表達自己不問政事的人生態度,以明哲保身。這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灑脫。

下面是其他含有“東籬”的詩句:

1、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宋代: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2、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宋代:李清照《多麗·詠白菊》)

3、陸游《東籬記》:“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也是表達自己終於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趕緊開闢一塊地隱居起來,稱之東籬。


D東哥


“ 東籬”一詞,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飲酒》)的詩句 。陶淵明因愛菊而名聞天下,所以菊花又得“東籬菊”雅號,正如南宋文人辛棄疾有言:“自有淵明始有菊 ”。於是,古詩中將菊花與陶淵明緊密聯繫在一起,賦予“東籬”或“東籬菊”以下三層含義。

01.隱士淡泊、超然灑脫的象徵

南朝詩論家鍾嶸在《詩品》中讚譽陶淵明“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宋代大儒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古代詩人筆下的“東籬”或“東籬菊”就被賦予像陶淵明那樣超然灑脫、隱士淡泊的象徵。

初唐時人王績在深秋夜中獨坐,抒寫“寂寞知何事, 東籬菊稍芳。” 內心孤寂無依, 恰有一縷菊香襲來, 心曠而神怡, 淡然出俗。

“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盧照鄰寫下 “南澗泉初冽 , 東籬菊正芳”詩句,中唐詩人錢起“今日陶家野興編, 東籬黃菊映秋田”詩句,都在借“東籬”或“東籬菊”意象,表達歸隱田園,淡泊、超逸與曠達的心境。

02.喻指堅貞高潔的品格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感慨吟出:“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在僻陋的籬落間迎霜抗寒、傲然怒放, 且散發幽香的“東籬菊”,喻指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

唐代才女薛濤寫下詩句:

西陸行終令, 東籬始再陽。
綠英初濯露, 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 哪同眾草芳。
獻酬樽俎外, 寧有懼豺狼 。

在秋天行將逝去的寒霜之際 , 菊花傲放於東籬之下, 它的芳香與高貴不可與眾草並稱。

03.遊子的感時傷懷

文人墨客歷經戰亂,輾轉漂泊,或傷時憂民,或思鄉懷人,或悲愁嘆老,於是“東籬”或“東籬菊”還被賦予遊子的感時傷懷。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道 :“可嘆東籬菊 ,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 亦自有芳菲。”著筆陶潛的東籬菊, 委婉抒發懷才不遇之嘆。


杜甫在《九日登梓州城》詩中, “且酌東籬菊, 聊去南國愁 。”抒寫遊子傷時憂民,思鄉懷人。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寫下“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詩句,借“東籬”或“東籬菊”意象,抒寫自己輾轉漂泊,悲愁嘆老的心緒。


詩詞人生


東籬這個詞語是出自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說,是陶淵明這首詩給東籬二子賦予了普遍的含義。

東籬其實就是指種菊花的地方,一個小的院子,籬這個字指的是用竹子、樹枝等編扎而成的圍欄,然後在裡面是小塊的土地,用來種植物、花之類的。

到了陶淵明這裡,他把自己家種著句話的籬笆地叫做東籬,從這裡開始東籬就被認為是專門種菊花的地方了,成為了古詩詞中常用個一個詞語了。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陶淵明是田園派典型代表詩人,他開創了田園派風格,詩歌清素淡雅,多描寫自己歸隱後的田園風光。其實在他創作的詩中,專門去描寫菊花的詩歌並不是那麼多,但是因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太有名氣了,後來世人總是將菊花和陶淵明聯繫到一起,而“菊花”也成為隱士的代名詞了。

那麼東籬這個詞語是和菊花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跟著菊花也成為了指專門養菊花的地方,再引申東籬也有隱逸的含義裡面了。

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句是非常有名的詞,在這裡其實寫的是重陽節那天,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賞菊,與家人團聚,但是李清照孤身一人,沒什麼心情,在屋子裡一個人悶了一天。直到到了傍晚的時候,才到了“東籬”旁邊,看著菊花喝起了酒。

辛棄疾的《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這裡寫道在東籬喝醉了,然後有歸隱的意向,其實就是對東籬的一個延伸,東籬也有指代陶淵明那種隱逸精神所在。


德廉美讀書營


要想弄懂“東籬”是什麼意思,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詩歌裡的意象。

“立象以盡意”,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

在我們的詩歌散文中,詩人習慣於運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通過選定的具象,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色彩,最後不同的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詩歌的意境。

就像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馬致遠《秋思》裡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多種意象組合起來的孤獨蒼涼意境。

有時,一種意象的深入人心,會使得人們提到這個意象,就為它冠以某種特殊的象徵。

如“琴瑟”比喻夫婦感情和諧,“折柳”代表依依惜別,提起“蓴羹鱸膾”,你就會想到家鄉風味,說到“白衣蒼狗”你就會聯想到世事變幻無常。

而題主所問的“東籬”,其實就是一個詩歌的意象。

只不過,經過不同詩歌的豐富,這個意象,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含義。

因為“東籬”往往和“詠菊”相互照應,所以通常出現的是三種含義:或是品格清高、或是孤獨寂寞、或是標榜遁世。

陶淵明“隱士”的“東籬”

“東籬”的最早出處,是出自陶淵明《飲酒》詩中的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詩人那份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吧。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喧囂的塵世間,陶淵明卻保持著超凡灑脫,在東籬下采擷清菊,無意中南山勝景映入眼簾,只有具備心靈的幽靜渺遠,才能真正脫離塵俗。

陶淵明的“東籬”,原本是指種植著菊花的籬笆。

但是卻因為整首詩的意境,賦予了“東籬”以靈魂,即文人隱居生活的“一片花園”,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一片淨土”。

再加上作者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和“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加成,“東籬”自然也具備了隱士獨有的超脫塵世、恬淡閒適的氣息。

李清照“思婦”的“東籬”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公元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兩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致力於研究金石,收藏文物書畫。

然而婚後不久,趙明誠便“負笈遠遊”。李清照頗感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

到了重陽節,李清照更是加倍相思,便寫下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白天的日子是那麼的長,李清照只覺得一個人過得鬱悶愁苦。

度日如年的她不時去看看金獸香爐,香爐裡的龍腦香在空中繚嫋,又慢慢燒盡,時間也在悄悄過去。

到了晚上就更加難捱了,又逢重陽佳節,本應該是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一個人。

李清照臥在潔白的玉枕,輕薄的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將全身浸透,那夜半相思引發的心靈淒涼卻是更為真切。

直到傍晚,在屋裡悶坐了一天的李清照才強打精神在東籬邊的菊圃前把酒獨酌。

可是丈夫遠遊,本來極富情趣的把酒賞菊,倒成了李清照一個人“借酒銷愁”了,就連著“暗香浮動”的菊花香溢滿了雙袖也激不起欣賞的興致。

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西風乍起,捲起珠簾而入,簾內的閨中少婦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更加消瘦。

一邊是寂寥的秋風拂過瘦菊,一邊是憔悴的思婦身形消瘦,這種悽苦絕倫的境界,實在是將孤獨寂寞相思之情寫到了極致。

林黛玉“孤傲”的“東籬”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裡,曹雪芹借黛玉之筆,也寫到了“東籬”。

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十二首菊花詩裡,林黛玉所寫的三首詩被李紈評為最佳。其中《詠菊》第一,此詩第二。


確實,要說在《紅樓夢》裡前後出現的性格鮮明的人物中,沒有誰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氣質更與菊花相符。

不畏風霜向晚欺,獨開眾卉已凋時。——(高啟《晚香軒》)

在秋日獨自綻放的菊花,其孤獨清高、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稱道,正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而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林黛玉,從小受到文化薰陶和封建禮教的教育,有著良好的文學素養及封建道德修養。但同時,失去了父母的她孤苦伶仃地生活在世俗的賈府。她性格多愁善感,時常感到心靈空虛,卻無人傾訴內心的愁苦。

傲世妒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黛玉,有著像菊花一樣高潔、孤寞、傲世的品質,她甚至將菊花當作摯友,與它交談感到心靈相通。

孤獨寂寞、品格清高、隱居遁世,只因心境不同,“東籬”的含義自然也不盡相同了。


黍離Willow


古詩中常出現的“東籬”,和古詩中的許多具體事物景象代表了特定的意境和情志一樣,“東籬”在古詩中是用以表達遠離喧囂、復返自然、閒淡且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的符號詞。

最初的“東籬”出自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妄言。

整首詩陶淵明以閒適悠淡的筆觸勾勒出自己隱居田園山間,恬淡愜意的生活狀態。陶淵明在歸園隱居後的第十二年(公元417年)寫下此詩,組詩共有飲酒二十首,此為其五。

在一個日朗清風的傍晚,在隱居之地的陶淵明與往常一樣在田園採摘菊花,在他起身抬頭的不經意間,見到了映入眼簾的南山。此時山間美好自由的氣息和夕陽相互映襯,飛鳥相伴著從山的那一頭飛回來。

看著眼前的景色,感受著自然的氣息,在徹底隱居後的第十二個年頭,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在這一切熟悉的情景中還是頗多感懷,由此有了這句著名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了同樣成為古今田園詩中名篇翹楚的這首詩。

古今許多文人畫家愛菊,陶淵明亦愛菊,我是相信詩中的“菊”並不是泛指,而是確指菊花,作為“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高潔恬淡的性情,隱逸出塵的風骨,闊達長壽的狀態,使他成為了有君子之風的文人們的鐘愛。

陶淵明的詩中多次寫到“菊”,“菊”所代表的君子之風骨也正是他的理想追求,在“採菊東籬下”中,“菊”不僅承接了“東籬”,同時也具體定位了“東籬”,此後“東籬”作為一種精神符號的存在,和“菊”的內涵緊密聯繫,成為詩人詞人們抒懷情志常用的一詞。

詩詞中的“東籬”便是田園生活、遠離喧囂和複雜塵世的符號,作為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的事物,它不僅是栽有菊花的園圃和山野,也是詩人追求自然、遠離仕途和世事紛爭的標誌。無關於“東籬”的真實方位,它是隱居之人的歸宿標誌,是身在塵世嚮往寧靜自然的人們的心靈歸屬,也是遭遇不幸的人尋到一方寧靜之地聊以慰藉的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他嚮往田園之心如果說是避世並不恰當,他的生命中充斥著對家族和國家的忠誠,而隱居生活也正是他忠貞之心的體現。無論是家族的遺恨,還是朝堂的更迭,他已無力改變,但他用僅有的權力做了選擇,那就是放棄並且拒絕仕途,忠於內心,復歸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揹負的使命。

這也正是為什麼陶淵明田園詩詩詞成就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其精神內涵的所在,拔高了整個作品的造詣。譬如後來詩詞人們常用之“東籬”,由陶淵明本身的精神高度和事物涵義相結合,達到立意高遠的目的,便有了以一詞作為一種精神和態度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