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要說最能代表北京的聲音,大磊子個人認為鴿哨聲、蟈蟈叫聲還有吆喝聲。今天大磊子就給大家講講現在基本失傳的老北京吆喝。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半空兒

是落花生尚未成熟的果子,殼很薄,種仁皺皺巴巴的,很細小,不飽滿,不能榨油使用,篩選出來炒熟食用,口感很香,不膩人。舊時老北京人很好這一口,用以消磨時光。它的價錢十分便宜,按現在說幾毛錢就可以買一堆。那玩意很輕,一臉盆也就是一斤多點。“半空兒多給”是老一代人經常聽到的叫賣聲。聽老輩人說,民國後,原來以奉銀、祿米為生的旗人沒有了生活來源,有些人又沒有謀生的技能,又沒有把子力氣,只能做一點小買賣,於是,賣花生仁的、賣“豆兒紙”的、賣臭豆腐的,很多都是旗人。旗人和其他“宮裡人”說起話來“兒音”特別重,老舍的作品對辛亥革命後的旗人有詳細的描寫。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記憶中,北京冬季常見到各式各樣的小商販,當然這些倒不一定都是旗人了。

豆兒紙

賣“豆兒紙”的一般白天出來,背一個大包袱,“豆兒-紙-”吆喝聲也是有氣無力的樣子。

“豆兒紙”是老北京人的如廁紙,在白紙坊一帶的作坊用收集來的爛紙打漿製作。製作方法十分簡陋,紙抄好後貼在牆上晾乾,顏色呈灰白色,上面還殘存有原料紙上的字,根本談不上衛生。還有一種黃色的草紙,可以如廁。這種草紙又稱“火枚紙”,是抽水煙的人的必備品,卷一個鉛筆粗細的紙卷,一端點著,用嘴一吹,就冒出明火,我們小時候用這種紙卷點爆竹。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臭豆腐—醬豆腐

現在人一說臭豆腐就以為是長沙的那種,可唯獨北京人一聽臭豆腐就想起了王致和。“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小販通常是擔一個擔子,後來也有推一輛自行車的。幾個瓦壇裡分別放著臭豆腐、醬豆腐和糟豆腐。有人還順便帶上一些醃雪裡蕻賣。賣東西的傢伙什是兩雙長筷子,兩個長把銅勺,買東西的人一般自帶一兩個小碗。“真是王致和的嗎?一毛錢來五塊。唉,您多給點湯兒。”北京的平常人家蒸一鍋熱窩頭,幾塊臭豆腐,就是一家子的一頓飯,吃得那個香!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蘿蔔

“蘿蔔——賽梨,辣了——管換。”這是賣“心裡美”蘿蔔的。他們多是推著一輛雙輪“排子車”,商販一般為朝陽、通州、大興一帶的菜農。

北京的心裡美蘿蔔甜脆可口,是老北京人秋冬季節的“水果”。經常在我們家附近賣的那個小販,記得左手有殘疾,沒有大拇指,可他削起蘿蔔來卻遊刃有餘。不一會兒,蘿蔔就變成了一朵花,綠色的皮為花托,中間紫紅色的心成為一釐米見方的長條,吃起來非常方便,吃完後的“花托”還可以用來做菜。偶爾也會來一個天津人:“你老有‘衛青’嗎?”“有!不辣管換。”天津品種的“衛青”蘿蔔通體碧綠,卻辣得厲害,可天津人就愛吃辣的,還是連皮吃。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凍柿子凍酸梨

“喝了蜜的柿子——凍酸梨”,這是賣大磨盤柿子的,這些人大都來自門頭溝和房山一帶。冬天的柿子變得稀軟,只有凍硬才好運輸。酸梨一般來自京北山區,也有人說來自東北,這種梨剛摘下來時往往又硬,又澀,又酸,只有過了冬至,凍成個冰疙瘩,皮變成黑色才出來賣。搞一盆涼水,把冰“拔出來”,揭去黑皮,裡面咖啡色的梨肉又軟,酸中帶著甜。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辣菜

“辣菜——剛發好的辣菜”。這種食品已經多年不見了,它們一般出自大雜院裡的巧手家庭婦女,只有冬天才有。賣辣菜的人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罈子,罈子刷洗得非常乾淨,木質的蓋子包著一層藍布。打開蓋子,一股辣氣衝得睜不開眼,鼻子發酸。盛到碗裡,不過是清水裡泡著白色的蘿蔔片兒或是芥菜疙瘩。這種菜沒有鹹味,卻有像今天的青芥辣一樣的沖鼻子的辣味。我至今不知道辣菜是怎麼做的,反正吃起來別有風味。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餑餑

“硬麵——餑餑”,賣硬麵餑餑的人挎一個細柳條筐,上面蓋著一塊白布。“餑餑”似乎是滿族人的叫法,管餃子叫“煮餑餑”,管黃米豆包叫“粘餑餑”,硬麵餑餑顧名思義是用硬發麵烙的餅子,上面點一個紅點。和麵時加一點糖精,裡面是紅糖餡,冬天放一個月也不會壞。我家裡人從來沒有給我買過,據祖父說,有一些這種餑餑是拿硫磺燻白的。後來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也就少有人做來賣了。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驢肉

“驢肉——就——燒酒。”我從來不吃驢肉,但經常見到提一個橢圓形食盒的驢肉販子在大聲叫賣。他們多數來自河北固安或者河間縣,手裡拎的食盒一般分四層,上面一層放著驢肝、驢心、驢腸等等雜碎,下面就是五香驢肉。食盒的上蓋是一塊橢圓形砧板,可以用於切肉。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滷雞

“滷——雞。”賣滷雞的也是提一個圓形的四層食盒,河北保定人居多。雞肝、雞胗用竹扦穿成串,雞頭、雞爪、翅膀是賣給那些“酒膩子”的。當時人們大都不富裕,很少有人買整隻雞,買半隻或者一條雞腿

就很“奢侈”了。我經常看到隔壁的一個沒牙的老太太,買一串雞肝,站在街門口,慢慢地享用。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爛蠶豆

“五香爛蠶豆——熱乎的。”賣爛蠶豆的商販在冬天是擔一個帶小煤爐的擔子,煤爐非常小,只能放十幾個煤球,或者幾塊木炭,目的為保持放在蒸籠內蠶豆的溫度。據說煮爛蠶豆要加好幾種調料,煮好的成品要綿軟可口,但又不能爛成泥。老北京人吃這種食品是連皮吃的,有人用作下酒菜。

一般賣爛蠶豆的商販同時還賣熱的煮芸豆,用舊報紙卷一個鬥,裝上熱騰騰的煮芸豆後再撒一點花椒鹽,也有人把熟芸豆搗爛壓入一個月餅模子裡,做成芸豆餅賣。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玉米花——鐵蠶豆

“玉米花——鐵蠶豆。”商販上街往往要背三個口袋,玉米花和炒米花是在家“嘣”好的,都要加一點糖精,出售時用一個洋瓷茶缸或者罐頭盒作為量具。鐵蠶豆雖然炒得很酥脆,但也得是牙口好的年輕人吃。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化蠟扦》裡,就說一個不孝之子給沒牙的老孃吃鐵蠶豆。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冰糖葫蘆

“冰糖 葫蘆~。”冰糖葫蘆上百年沒有什麼變化,是北京乃至全國各地都有的冬令食品,但老北京人獨特的叫賣聲和出售方式在外地是少見的。商販一邊吆喝一邊搖一個竹子的籤筒,買糖葫蘆的人交一毛錢後先要抽籤。運氣不好的人只能拿一個五六個果的小葫蘆,運氣好的可以抽到一根一尺多長的,或者夾豆沙餡的,給人帶來很多樂趣。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老北京的冬季還賣一種玩具,叫做“卟卟噔兒”,也有叫“琉璃喇叭”的。它們是用薄玻璃做成,外觀像一個葫蘆,或者喇叭,底部的玻璃比紙還薄。當你對著葫蘆口輕輕吹吸的時候,底部的薄玻璃就一凸、一凹發出“卟噔-卟噔”的響聲。所以叫“卟卟噔兒”。由於這種玩意對小孩太危險,解放後北京逐漸就不讓賣了,偶爾也能看到街上有個別人賣,他們站在向陽的牆角,嘴裡吹的“卟噔-卟噔”響,就代替了他們的吆喝。家裡從來不讓我買這種危險的玩具,就是別人買了也不叫我玩。直到幾年前,我曾經在西安街頭買到一個,不過西安不叫“卟卟噔兒”,可惜吹了兩天就碎了,沒有保留到今天。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另外,老北京冬季的商販還有賣烤白薯的,直到今天沒有什麼變化;賣耳挖勺的,抱一個草把子,上面插滿耳挖勺、牙籤;有的還賣毛衣針,兔皮做的護耳等等;賣沙鍋、“支爐”、“支瓦”的。到現在產自河北獲鹿縣的沙鍋至今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風格,用於在煤球爐子上烙餅和烤白薯的“支爐”和“支瓦”,卻與煤球爐子一起消失了。

老北京的冬季寒冷而漫長,衚衕深處的叫賣聲給兒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北京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上述商品有些進了商場,有些則留在了逐漸遠去的記憶中。譚乃秦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北京城各種做買賣的吆喝聲,老北京還有比這些更好聽的聲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