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在道家眼裡,政治家分四個檔次,算得上好皇帝的只有一個

說起歷史上的封建帝王,人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等皇帝,他們或以文治或以武功,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抹滅的功勳。

但如果將他們放在道家的眼裡,他們算不上第一流的好皇帝。

對於皇帝或者政治家的價值,道家有一套獨特的評判體系。這套評判體系的理論總根源就是道家一貫倡導的無為思想。《道德經》第十七章就有道家對這套評價體系的完整表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用白話文翻譯過來,老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帝王將相或者政治家,是民眾根本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第二流的,是民眾願意親近他、擁護他,併發自內心地讚美他;第三流的,是民眾非常畏懼、害怕他;最末流的,就是那些被民眾所譏笑、蔑視、嘲笑的。

可以說,這是一套非常苛刻的評判標準。特別是其中的“太上”,也就是最好的政治家這條標準,估計古今中外是沒有哪個帝王將相是可以達到的。一個人政治家要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踐行自己的治國思想、落實自己的施政方略,就必須有所行動,也勢必波及或者涉及民眾,干擾到百姓生活,根本無法真正做到“不知有之”。這種以感覺不到存在而存在的政治家,只能存在於傳說或者理論層面。

那麼這樣一來,所謂的“其次”也就是第二流標準,就成了具備現實價值的、真正意義上的最高標準。第二條標準就是“親而譽之”,現實中的所有政治家,其政治水平的最後體現不就是被民眾廣泛、真誠地擁戴和讚美嗎?按照 這樣的標準,秦始皇、漢武帝等以武功威震當時、留名後世的帝王就沒有資格進入這個檔次了,因為他們的武功是建立在窮兵黷武,讓民眾都處於飢寒交迫、動盪不安的基礎之上的。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在封建帝王裡,可能符合“親而譽之”標準的唯有漢文帝劉恆和宋仁宗趙禎了。而最能體現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和道家的政治道德的,可能只有漢文帝一人了。因為道家在對政治家劃分了四個檔次之外,也對政治家的政治道德也提出了要求。

道家對政治家的政治道德可以歸結為“治國三寶”,也就是三種寶貴的品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從歷史事實看,道家的“治國三寶”,漢文帝劉恆至少做到了前兩條,而且做得相當到位。

漢取代秦建國之後,廢除了秦朝的苛政酷法,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就是這種政治風格的集中體現,也算是整個漢初治國思想的啟蒙。而漢文帝劉恆在當上皇帝之後,更進一步以國家法令的形式,減輕各種刑罰,明確廢除了刖(砍腳)、劓(割掉鼻子)等極不人道的殘忍肉刑。劉恆當皇帝23年,監獄中關押的罪犯非常少。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劉恆施政風格的寬厚和仁慈,也就是對道家“一曰慈”政治道德的紮實踐行。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劉恆身上最集中、最鮮明的品格當屬他的“二曰儉”。“儉”的本義是對自己思想和生活嚴加約束,擴展開來也就含有簡單、簡易、簡樸等“簡”的意思。在經濟流通領域,劉恆下令裁撤各種關卡,鼓勵民間自由貿易通商;在財稅方面,大幅度降低百姓的稅賦負擔,力度最大的一次是長達12年之久免收田賦;歷史上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發生的一個重大背景就是沉重的徭役負擔,而劉恆改革徭役制度,讓老百姓每三年才服一次徭役。這些舉措在整個封建歷史上都是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

作為一個處在權力頂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於天下所有財富都具有支配權的封建帝王,劉恆在個人生活方面卻是非常自律,相當簡樸甚至於寒酸的。作為皇帝,他的一件袍子修修補補穿了20多年,皇后的服飾不允許裙襬拖在地上,為的是節約布料;宮室所有的帷帳不讓繡花,為的是節省民力。

在非常講究“事死如生”思想的封建社會,帝王陵寢是一個不管對於皇帝個人還是國家而言的重大項目。所謂生有居、死有葬,幾乎所有帝王登基之後啟動的第一個重大工程就是修建自己的墓葬。而劉恆為了節約財力、民力,不允許為了造勢、造型等風水需要而另外堆砌山頭,只需要因地制宜,對現有的地形改造利用。陪葬品不允許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和奇珍異寶,所有器皿均使用瓦器。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當然,漢文帝劉恆還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品質,例如他的孝道。在傳統二十四孝裡,以帝王身份進入名單的帝王只有兩個,除過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大舜外,就是以親自為母親嘗藥而感動世人的漢文帝劉恆了。侍奉母親以孝,治理天下以仁,這非常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在儒家看來,不論帝王還是平民,孝道都是美好的道德品質。從思想風格上說,雖說道家並沒有旗幟鮮明地倡導孝道,但也是認可的。在孝道問題上,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均達成了共識。

因為在施政方略上的大刀闊斧除弊政、輕徭薄賦養民生,在個人生活上的過於“寒酸”,以至於空前甚至絕後,所以道家“治國三寶”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政治道德在劉恆身上沒有體現,乃至毫不沾邊。但僅僅因為做到了“慈”“簡”“三寶”之二,劉恆治下的漢王朝很快度過了政治危機、經濟危機,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經濟健康發展,各種社會關係和順,百姓安居樂業,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因為劉恆的“慈”和“簡”拉開了帷幕。對於這樣的皇帝,民眾自然是“親而譽之”的。

在道家眼裡,讓民眾“畏之”的第三流皇帝或者政治家是極其失敗的。對於那些悖逆人心、逆天而行的統治者,要維護其統治地位的唯一依賴就是各種專制、殘暴的壓迫、鎮壓、迫害手段,使得民眾因為害怕、恐懼而屈從於他的權力和威嚴,讓民眾在朝不保夕、惶恐不安中生活。對一個人最大的威脅是什麼?當然是生死安危。於是,老子就振聾發聵地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等於是在警示那些喜好使用威脅、殘暴手段的政治家,死亡威脅是沒有價值的。而威脅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反抗,歷史上那些成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是“畏之”政治的效果體現。


道家為政治家劃分的四個檔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非一流皇帝

而最可悲、最可憐的皇帝或者政治家當然是那種被民眾“侮之”的了。曾經有人給希特勒編了一個段子:有一次,希特勒前往某精神病院視察,他問病人知道他是誰嗎,病人表示不認識。於是希特勒憤怒異常,揮舞著拳頭高聲大喊:“我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我就是你們的領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與上帝媲美!”這時,所有的病人都笑了起來,其中一個病人上前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很同情地對希特勒說:“老兄,我們剛剛進來的時候,也和你一個樣。”

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曾經在上個世紀讓半個地球烽火狼煙、生靈塗炭,他自認為力量無窮、偉大高貴,而在民眾的眼裡呢他不過是一個被人編排、輕蔑、嘲弄的笑話而已。而這種嘲弄並不是二戰失敗,希特勒垮臺之後才“落井下石”的。就在希特勒正在瘋狂的時候,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就在作品《大獨裁者》中,用希特勒的造型、小丑的表現,對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影片最後,卓別林借“希特勒”的嘴說出了一句名言:“獨裁者會死去,他們從人民手裡奪去的權利即將歸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