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作為清王朝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帝王,初一登基的咸豐皇帝並沒有給自己的祖宗丟臉,像自己的高祖父——雍正皇帝一樣,除弊求治、任賢去邪,大力推行改革,重用漢臣官僚。只不過,在短暫的努力以後,眼見自己的努力並沒有給當時已經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清王朝帶來任何改變,於是,咸豐皇帝放棄了!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咸豐元年,太平天國運動正式創立政府體制,和清王朝形成對立態勢;咸豐三年,著名的“捻軍起義”爆發,帶個清王朝一記重擊;與此同時,英、法兩國趁著清政府疲於應對內部叛亂的時機,再次染指中國,並於咸豐六年正式對清廷宣戰。

面對如此局面,咸豐皇帝決定放棄對雍正皇帝的效仿,開始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當成自己的榜樣,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慢性自殺!

《史記》有載: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也就是說,在秦國的挑撥下,魏王不再信任信陵君。信陵君索性不再過問政事,整日沉迷於酒色,並最終死於這種放縱的生活。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而咸豐皇帝面對清廷困境,採取的就是這種“自殺方式”——以醇酒婦人自戕

《圓明園總管世家》有載:

文宗因東南太平軍起,中心憂焦,頗懷信陵君醇酒婦人意,常居園內,命宮監四出覓漢女充下陳。

對於咸豐皇帝“以醇酒婦人自戕”的記載,在清朝諸多歷史文獻中都能找到相關證據。例如《清代野記》記載之“咸豐季年,天下糜爛,幾於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婦人自戕”;《滿清外史》記載之“已而洪、楊之勢日熾,兵革遍天下,清兵屢戰北,警報日有所聞,奕詝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清稗類鈔》記載之“英、法兵船犯大沽,陷東西炮臺,入天津,逼通州,焚圓明園”;都明確證明了咸豐皇帝面對天下混亂局勢而做出的

“無可奈何”之舉。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圓明園遊樂(部分)

作為清朝皇帝,在皇宮之內有著嚴格的祖制約束和妃嬪制度限制,咸豐皇帝自然無法順利完成“以醇酒婦人自戕”的目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終極追求,咸豐皇帝長期居於圓明園,並“身體力行”

,以實際行動履行自己的“自戕”諾言,併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帝王豔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咸豐皇帝的“四春之寵”

《清稗類鈔·文宗有五春之幸》有載:

文宗喜園居。年例正初入園,冬至始還宮。園中傳有五春之寵,所謂天地一家春者,乃孝欽後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漢女分居之。

除了慈禧太后的“天地一家春”外,“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即為咸豐皇帝所得“四春之寵”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對於咸豐皇帝用以“自戕”的主要組成部分,“四春之寵”在諸多歷史文獻中,更是屢見不鮮。近代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先生所著《清史演義》中,對此就有過相關記載和說明:

咸豐帝撥號音明,當時稱為小堯舜,觀其聞選女之讜言,不加以罪,反褒獎之,其氣勢已可見一斑,然卒未能摒除肉慾,幸那拉,嬖四春,為主德累,四春尚未足亡清,那拉氏為亡清之張本,夫豈真遺碑成讖,非人力可以挽回者?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共攻入北京,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為名,從圓明園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英法兩國大軍壓境,讓咸豐皇帝越來越迫切地想要儘快實現“自戕”目的,以儘快到“那邊”給自己的祖宗請罪。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清代“木蘭秋獮”景象

於是咸豐皇帝在攜帶了諸多後宮妃嬪之外,還專門向近侍人員下令:“苟得可人兒,雖倡亦可”

或許,這種“以醇酒婦人自戕”的方式太過緩慢,咸豐皇帝決定另闢蹊徑,逃亡之際“命率鹿以行,日命取血以進”,用鹿血來保證自己高頻率“自殺”行為的同時,將吸食鴉片的頻率、分量也逐步提高,加重對身體的傷害。

終於,咸豐皇帝“自戕”的目的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實現了!這個年僅31歲,正值壯年的大清君主,在酒色、鴉片的逐步蠶食下,終於走到了崩逝的邊緣。

晚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竟選擇慢性自殺!只是,自殺方式太扯淡

煙波致爽殿

咸豐皇帝崩逝所在寢殿——“煙波致爽殿”,被承德市政府於1997年懸掛上了“勿忘國恥”之銅匾,用以警示後人的同時,也讓人們記住了作為晚清政權最高統治者的咸豐皇帝,於內憂外患面前的無膽識、無遠略、無才能、無作為。

參考文獻:《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實錄·文宗實錄》、《史記》、《圓明園總管世家》、《清稗類鈔》、《清史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