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作为清王朝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帝王,初一登基的咸丰皇帝并没有给自己的祖宗丢脸,像自己的高祖父——雍正皇帝一样,除弊求治、任贤去邪,大力推行改革,重用汉臣官僚。只不过,在短暂的努力以后,眼见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给当时已经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清王朝带来任何改变,于是,咸丰皇帝放弃了!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创立政府体制,和清王朝形成对立态势;咸丰三年,著名的“捻军起义”爆发,带个清王朝一记重击;与此同时,英、法两国趁着清政府疲于应对内部叛乱的时机,再次染指中国,并于咸丰六年正式对清廷宣战。

面对如此局面,咸丰皇帝决定放弃对雍正皇帝的效仿,开始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当成自己的榜样,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慢性自杀!

《史记》有载: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也就是说,在秦国的挑拨下,魏王不再信任信陵君。信陵君索性不再过问政事,整日沉迷于酒色,并最终死于这种放纵的生活。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而咸丰皇帝面对清廷困境,采取的就是这种“自杀方式”——以醇酒妇人自戕

《圆明园总管世家》有载:

文宗因东南太平军起,中心忧焦,颇怀信陵君醇酒妇人意,常居园内,命宫监四出觅汉女充下陈。

对于咸丰皇帝“以醇酒妇人自戕”的记载,在清朝诸多历史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关证据。例如《清代野记》记载之“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妇人自戕”;《满清外史》记载之“已而洪、杨之势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奕詝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清稗类钞》记载之“英、法兵船犯大沽,陷东西炮台,入天津,逼通州,焚圆明园”;都明确证明了咸丰皇帝面对天下混乱局势而做出的

“无可奈何”之举。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圆明园游乐(部分)

作为清朝皇帝,在皇宫之内有着严格的祖制约束和妃嫔制度限制,咸丰皇帝自然无法顺利完成“以醇酒妇人自戕”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追求,咸丰皇帝长期居于圆明园,并“身体力行”

,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自戕”诺言,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帝王艳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咸丰皇帝的“四春之宠”

《清稗类钞·文宗有五春之幸》有载:

文宗喜园居。年例正初入园,冬至始还宫。园中传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乃孝钦后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汉女分居之。

除了慈禧太后的“天地一家春”外,“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即为咸丰皇帝所得“四春之宠”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对于咸丰皇帝用以“自戕”的主要组成部分,“四春之宠”在诸多历史文献中,更是屡见不鲜。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所著《清史演义》中,对此就有过相关记载和说明:

咸丰帝拨号音明,当时称为小尧舜,观其闻选女之谠言,不加以罪,反褒奖之,其气势已可见一斑,然卒未能摒除肉欲,幸那拉,嬖四春,为主德累,四春尚未足亡清,那拉氏为亡清之张本,夫岂真遗碑成谶,非人力可以挽回者?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共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以“木兰秋狝”为名,从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两国大军压境,让咸丰皇帝越来越迫切地想要尽快实现“自戕”目的,以尽快到“那边”给自己的祖宗请罪。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清代“木兰秋狝”景象

于是咸丰皇帝在携带了诸多后宫妃嫔之外,还专门向近侍人员下令:“苟得可人儿,虽倡亦可”

或许,这种“以醇酒妇人自戕”的方式太过缓慢,咸丰皇帝决定另辟蹊径,逃亡之际“命率鹿以行,日命取血以进”,用鹿血来保证自己高频率“自杀”行为的同时,将吸食鸦片的频率、分量也逐步提高,加重对身体的伤害。

终于,咸丰皇帝“自戕”的目的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实现了!这个年仅31岁,正值壮年的大清君主,在酒色、鸦片的逐步蚕食下,终于走到了崩逝的边缘。

晚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竟选择慢性自杀!只是,自杀方式太扯淡

烟波致爽殿

咸丰皇帝崩逝所在寝殿——“烟波致爽殿”,被承德市政府于1997年悬挂上了“勿忘国耻”之铜匾,用以警示后人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作为晚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咸丰皇帝,于内忧外患面前的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

参考文献:《清史稿·文宗本纪》、《清实录·文宗实录》、《史记》、《圆明园总管世家》、《清稗类钞》、《清史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