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來往了,是真的嗎?

郜素清


看了很多條友的回答,再看看周圍親戚朋友和自己家人的情況,我總結出一個理論:

只要老人為人處事比較公平的,不管老人在與不在,兄弟姐妹之間都是比較和睦有愛,相互幫襯的。但是老人處事較偏頗的,比較寵愛某個子女的,那兄弟姐妹間總是會有間隙,少數比較大度的還是想著和兄弟姐妹團結,可多數人就會選擇各過各的,甚至不來往了。

我奶奶有四個子女,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我爸爸是老二,最小的是我小姨。大伯和小姨都是抵了爺爺的班進了城。從小奶奶就比較疼愛我大伯和叔叔,叔叔總是搗蛋壞事,奶奶就一天幫他收拾殘局,爸爸比較踏實勤快,可是爸爸從來得不到爺爺奶奶的好,有好吃的都是緊著大伯和叔叔吃,爸爸養鴨子放鴨子,吃鴨子的時候奶奶總是把鴨腿給大伯和叔叔,把鴨頭給爸爸。我媽媽生我的時候,奶奶一個雞蛋也沒給我家,可是大伯和叔叔家,雞蛋雞肉嬰兒用品奶奶都準備的妥妥的。

後來大伯學人家的跳槽出單位自己做生意,結果慘敗。他就回老家想分爸爸和叔叔家的地種,就讓奶奶出面來說,他要的都是好的良田,爸爸不同意,只願意給他一些稍微差一點的地。因為爸爸覺得:本來大伯就已經佔了爺爺的名額去當工人,他自己好好的工人不做,現在還回來要良田,那且不是好的都被他佔完了。在叔叔那裡他直接一點都不願意分出來給大伯,他也覺得不能什麼好的都被大伯佔去。結果大伯一生氣啥也不要了,直接跟我和叔叔家斷絕來往。本來在爸爸心裡爺爺奶奶對他就夠不好,心裡夠不平衡的,再加上叔叔一點地也不願出,爸爸也生氣不跟他們兩家來往了。因為叔叔做的一些事過了,小姨也和他斷絕了來往。現在過年過節只有小姨會回老家,每次回老家小姨也都是在我家,奶奶住在叔叔家裡,每次都是喊奶奶上我家來吃飯。雖然爸爸對奶奶意見很大,可是他對奶奶還是很好,奶奶吃的用的錢啊,都會定期給奶奶送去。只是和他的兩個兄弟成了陌生人。

因為爸爸從小受到奶奶的不公平待遇留下陰影,所以對我和妹妹總是說,對你們倆姐妹我會盡力的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我和妹妹重來都是有什麼都一樣,吃的穿的用的。現在我和妹妹關係也很好,我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可是總會盡可能的幫著對方,有什麼好吃的或者漂亮衣服也會相互的郵寄給對方。

N年以後即使我父母不在了,我們姐妹倆也不可能斷絕來往。可是奶奶現在還在世,我爸爸的弟兄們已經不來往了。


xiaoyao9966


《父母沒了,回家忽然成了客》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他只是故鄉的客人

老家親戚的孩子結婚,邀請他去喝喜酒。他欣然應允。

回到了故鄉,從車站走出來,他卻有點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親戚家好,還是該先找個酒店住下,明天再趕過去?

這是他母親過世後,第一次返鄉。他父親早年就過世了,3年前,他母親也走了。

辦完他母親的喪事,他在縣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幾日。臨別時,妹妹對他說:“哥,以後回來你就上我家住吧。”當時他點點頭。

但是,當他再次回來,站在熟悉卻又陌生的車站出口,他忽然發覺,自己不知道該往哪去!

以前當然不是這樣。

父母在時,每次回來,不管多晚,他都不擔心,他會打個車,直奔縣城20裡外的家,那個他從小長大的鄉村。

有時候,他會提前告訴父母他要回來;有時,他也會忽然就出現在了家門口,讓父母又驚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襲擊。

也有時候,他並不急於回家,先到縣城的妹妹家歇個腳,然後,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幫子人,浩浩蕩蕩地回鄉。

一到村頭,就看見了手搭額頭眺望的老母親,露水打溼了她的褲腳,天知道她從幾點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訴了老母親。

每次這樣興師動眾地回來,陳舊的老宅,忽然被人聲塞滿,興奮得吱吱作響。老宅只在他們回來時,才再一次呈現出歡樂、飽滿的樣子。

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但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處。

他自然還可以像以往那樣,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親,妹妹的兒女也和他這個舅舅很親,但是,那終歸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個腳,甚至小住幾日,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裡等著他,他隨時可以回家。

現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兒了,而不是中轉一下,他真正成了一個借居的客人。想到這裡,他突然提不起興致去妹妹家。

還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裡,用了老屋這個詞,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裡也不是家了。

他叫了輛車,回到老屋,對司機說,你在路邊等等我,我還要回城的。老屋的一個牆角,已經坍塌。母親去世後,他和妹妹們將母親的遺物整理好,鎖上門,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他繞著老屋轉了幾圈,殘破的老屋,和心中那個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見一位鄰居。鄰居說:“回……”話說了一半,又咽了回去,變成了邀請:“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謝了鄉鄰,那一刻,他意識到,對這個從小長大的村莊來說,他是客了。

他乘車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猶豫了一下,他還是給妹妹打了電話,告訴她,他在縣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說:“住什麼酒店,咋不來家裡住?”他訕笑無語。妹妹又說,“那你過來吃晚飯吧。”他答應了。

在妹妹家樓下,遇見了買菜回來的妹妹。鄰居看看他,對妹妹說:“家裡來客了?”妹妹立即說:“什麼客,我哥!”

妹妹的話,讓他感動,可是,他知道,那個鄰居說的沒錯。

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鄉,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兒子的電話,兒子問:“爸,你明天在家嗎?我們回家來哦。”他告訴兒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媽在家呢。”

放下電話,他淚流滿面。

在家鄉,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遠方的家就還是兒子的家呢!


錢是金生


長在地裡的大蒜,大家應該知道,當中間的蒜杆高高立在那裡,蒜瓣們緊緊地抱成團,依偎在根部,到了季節,蒜杆枯萎了,蒜瓣們便慢慢分離,直到各自為陣,另成新家。

大蒜的一生,其實精準的折射了人生的生態。蒜杆如父母,蒜瓣如子女,形象生動。我的父親逝於2007年,母親逝於2016年,老人在世時,兄弟姐妹們隔三差五地來看看老人,大家順便小聚聚,那叫一個熱鬧,可老人過世後,兄弟姐妹們,走動得就很少了,不是誰家有什麼要慶祝的事,基本沒有再聚首的可能,這種情況當真令人嗟嘆。事實上,我們家兄弟姐妹的感情是很好的,在我的印象中,為父母操辦生前生後事,我們家從來沒有一點雜音,總是那麼和諧,這也成了我們家的一個亮點,而且是鄉親鄰里們茶餘飯後的美談。反觀周邊,所聽所看,很少有哪家在為老人辦事後,不為“利益分配”而大吵大鬧的。

那麼為什麼父母走了後,兄弟姐妹們就離多聚少了呢?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大家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當父母老去時,其子女也已經成家立業了,父母在時,大家要敬孝,父母處便是兄弟姐妹們的情感連接紐帶,此時,父母如大海,子女如江河,目標都在父母處,因為看望父母,兄弟姐妹們走動交流便自然多了,可是細想一下,即使那時,兄弟姐妹們相聚的機率有多少不與父母相關?所以,當父母走後,因孝的任務已結束,兄弟姐妹們的重心便轉向了家庭經營,無形中呢?“悌”行為悄悄替代了“孝”行為,但更多的精力都以家庭為中心,各方走動自然就少了,可事實上,大家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基本上沒減少多少,少的只是在父母處聚會的機會而已。

少了父母的紐帶,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主因。

二.如今的生活壓力太大,多數家庭基本上是以打工來為支撐主體,不少家庭甚至都是空巢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因為敬孝,必須擠出時間,不遠千里來與父母走動,當父母老去,他們便一心撲在持家立業上,很難想象有誰會有閒情逸致為了兄弟姐妹聚會從異地趕回,除了節假日,當然,同學戰友類的聚會除外,畢竟,在大家心目中,那是按年計次的。

異地分離和生活壓力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又一個主因。

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家庭矛盾引起隔閡或者衝突,導致兄弟姐妹間沒了交流,這種情況下,因為少了父母這大海般稀釋和包容,讓好多家庭矛盾日益尖銳化,怨也就越積越深,甚至有因此反目成仇的,有些沒有矛盾的,也因有個別兄弟姐妹間的矛盾而尷尬,少走動少惹是非當然成了首選。如此,兄弟姐妹間少了走動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家庭矛盾和信任危機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另一個主因。但這一狀態下,妯娌間的關係舉足輕重。

四.性格不合,貧富差距太大,也是兄弟姐妹們走動得少的原因之一。

……

古語云: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認為已經把兄弟姐妹與夫妻的關係點評得相當到位,不錯,白頭偕老的夫妻也不過是百年修來的,而兄弟姐妹的緣份是要千年才修來的,是要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

兄弟姐妹是骨肉之情,如同手足,今世是,來世呢?再說,有來世嗎?別指望來世,我只信今生!

好好珍惜吧,家和才能萬事興!






春歌嘹亮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沒了,這句話不假

現在我父母都在,是我最幸福的事,希望這個幸福永遠都在

哥嫂對父母都不是很好,更不用說給父母買什麼了,這些我和姐姐都沒和他們計較,現在盡最大的能力,讓父母過好點,那怕我不吃,不喝,都不會讓父母受苦受累

父親幾次住院,作為嫂子都沒去醫院看一眼,每當想起這些,心裡特難受

不敢想以後,只想把現在過好就是了

祈求上天保佑我父母健康長壽,祝天下所有的父母開心快樂,幸福安康





1766852304雪兒


我有個堂哥他是家裡最小的、身上有三個姐姐、因為農村出身、父母都是農民、他不到16就開始打工,現在已經快40了吧、自己賺錢結婚、買房子、買車、生孩子、沒有花父母一分錢、最開始進城那是98年買了一個平房、花了3.7萬、聽我大伯說那個時候他們家來的時候手裡只有5000元、買的房子都是借親戚的、我那三個堂姐沒拿一分錢買房子、百分之八十的錢都是我堂哥省吃儉用還的帳、沒過兩年、房子拆遷給的樓房、又添了幾萬、錢也都是我堂哥出的、我堂哥當初就把樓房的名字寫我大伯的、他想以後老人能落戶口什麼的、但是20多年過去啦、戶口也沒有著落、堂哥結婚之後一直和大伯住一起、因為大伯比較老實憨厚基本沒上過班、以前和嬸子種點水稻和菜地、由於城鎮化比較快、現在的地都被佔了、也由於年紀大了70周了一直在家待著、父母有病住院所有的花銷都是堂哥一個人出、三個堂姐一分不出、只是過來看看、最多是去醫院輪流一人看一天、大伯住過四次院花了10幾萬、嬸子高血壓心臟病、平常吃藥的所有花銷都是堂哥一個人出、他從26結婚到今年快40了吧、每個月私下都會給嬸子1000塊零花錢、以前還遷的老樓房出租了幾年錢一直都是給嬸子的、堂哥一分不要、去年堂哥和大伯商量把還遷的老房子賣掉想換個大的、大伯和嬸子都同意的、最後堂哥又添了90萬給大伯和嬸子買了個躍層、經過大伯和嬸子商量怕他們以後人走了、為了房子的事情鬧起來、就把新買的房子理所當然的寫在了堂哥的名下、這個時候我的那幾個堂姐不幹了、說房子的有她們的、當初買平房和拆遷換樓房的時候她們一分錢沒有出、現在老人活著就想分家產、大伯和嬸子肯定是不同意的、因為換房子的事、其中有個條件非常好的堂姐在家族群裡大罵堂哥、搞的現在我堂哥和他們姐姐的關係非常不好、以前不管什麼時候都來堂哥家大吃大喝、自從房子的事情之後、基本上不怎麼太走動、就是走動都是面上的走動、父母尚在、就搞的非常尷尬.很多時候真為堂哥打抱不平、但是別人家的事情、咱又真的摻合不了、那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公子YU


我結婚後,明顯感覺到哥哥把我劃分出去了,老媽全身心對兒子好,當然對我也還行,偏心還是有的。嫁出去的女兒,回不去的老家,還好婆家算融入進去了,因為有了寶貝,以後寶貝嫁人,也永遠是她的後盾。所以生二胎有啥好,避免不了的偏心。不喜勿噴[酷拽]


用戶9605729550289


這個得看媳婦們的人品。老話說的好,一個好女人旺三代,一點都不假!兒媳婦素質低,妯娌不和,對待姑娘們刻薄,家族就真的散了。對家庭教育也差勁,孩子們也都不往來了。我們家老人都過世了,我把侄子侄女們全按年齡排起來,和親兄弟一樣親。兄弟妯娌之間非常和睦!我們家族這一隻搬過來這個莊子繁衍幾百年了,整個家族的人都非常和睦!很多些女人都只認孃家姐妹兄弟,雖然把表兄弟處的像親兄弟,但是等他們大了,就知道是表親,一點都不親了。老話說的好,只有百年的宗家沒有三代的親家!有的女人更蠢,讓兩個孩子分開姓,到下一代自然而然就不親了,成了老表,所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幾千年的傳統,你說奇不奇怪?中國人就是這種骨子裡的情節!


觀火4366


我是獨生子女,不存在這種問題,之所以來回答,是因為想以我父母兩邊的兄弟姐妹來說說這個事。

先說爸爸這邊,我奶奶有三個孩子,我爸,我叔,我姑。奶奶去世的早,我媽嫁過來沒幾年奶奶就沒了,那時候我叔十幾歲,我姑才幾歲,都說長嫂如母,我媽那時候就像一下子多了兩個孩子,連我一共三個孩子需要她照顧,從小我就是跟我姑一起住的,她更像我姐姐。她對我媽特別依戀,結婚後搬了好幾次家,都是圍繞我家買的房子,我生孩子後我媽千里迢迢來照顧我,我姑哭了好幾次,總各種懟我,控訴我把我媽搶走了[淚奔]。我大二的時候我爺爺也去世了,去世後,我爸他們三兄妹還是和以前一樣,至今十多年了,也沒什麼變化。

再說說我媽媽那邊,我媽兄弟姐妹五個,大舅住在很遠的城市,基本不回來老家這邊,二舅就是這幾個兄弟姐妹的老大,二舅很重情義,尤其姥姥姥爺都去世後,他總張羅家庭聚會,說他是最大的,老人沒了兄弟姐妹更要齊心協力,姥姥姥爺也去世十多年了,他們幾個也沒見生疏。

父母兩家人都是比較和諧的,他們這輩人八九個家庭,加上我們這一輩十多個家庭,沒有離婚的,我老公就說我家家風很正。


sevenwanghui


我這輩沒有親兄弟姐妹,感覺不到這個,講講我媽媽那輩,我媽媽家有四個兄弟姐妹,媽媽排行老大,在成都生活,其他都在重慶,自從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後,來往也比較少了,每次回去都是我要提醒我媽媽回去看看,兄弟姐妹多走動走動,我媽說,父母不在了,感情就會淡了許多,但我還是每年春節初一回去,為外公外婆上墳,畢竟小時候四歲前都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現在每年都想著能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吃頓飯,打打麻將,聊聊天~


搞設計老阿姨


碰到這個話,很是心酸!雖然我父母健生,逢年過節都回老家集中,但兄弟姐妹已經不是很親近了,特別是當大哥的,非常差,也很自私!每次聚餐,拿碗也是隻自己與老婆兒子的,我看到這一幕,非常生氣!天底下哪有這麼自私自利的人?就算是與外人吃飯也不至於這樣自私!每年30回老家,自己不幹活,還要催著做飯快點,好象人家欠他的一樣!今年老家裝修,從來不過問,也不出錢!自己當大哥,從來沒有什麼起頭作用,從小到大,在我眼裡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想著自己,大嫂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百年歸天了,我可以說,兄弟姐妹不可能再來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