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代陝北東、中、西路御邊軍隊主要駐紮的長城沿線寨堡與分佈情況

明代初葉,陝北御邊軍士主要駐紮在沿邊堡寨。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都督王禎在榆林莊的基礎上建成榆林寨(榆林城),並在大邊長城內側,依照軍事地理與守禦、屯駐、調遷、道路運行等條件,通過重新建築或改造加固,建成許多屯兵堡城和瞭望墩臺,其中堡城24座。成化二年至七年間(公元1466~1471年),餘子俊又進行了遷並、新建,城堡達到39座;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以後,穩定使用36座。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以後,在堡以下設置柴塘、塘訊,用於屯集軍隊的糧草和駐紮訊兵。
一、東路參將統轄堡城
黃甫川堡 位於今府谷縣城東北40公里的黃甫川穀,即黃甫川鄉政府駐地。城堡建於英宗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西北依山,東南臨黃甫水。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後增設二處關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磚灰砌面。城牆周長1.5公里、高6米,東、南、北三邊有門,甕城2座,城樓2座。城堡北距長城15公里,東距黃河10公里,西距清水營7.5公里。管轄長城地段12.5公里,有邊墩22座,進出關口數處;內側有烽墩12座,塘3處。明時駐副總兵或參將一員,兵額最多1607名,騾、馬、駝1149匹。
清水營堡 位於今府谷縣城北35公里的清水川河谷,即清水鄉政府駐地。前身名府谷堡,設在芭州舊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巡撫盧祥移建於現址,改名清水營堡。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置清水營,屬榆林衛。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增建關城,並用磚灰砌面。城堡依山臨水,周長1.5公里,牆體高6米,有東、南、北3座城門及門樓。營堡東側為黃河九里渡及娘娘灘,東北20公里沙漠南緣有明永樂中建築的紫城寨(亦名紫地石寨)。清水營堡為延綏鎮東路重要軍寨,西北至大邊20公里,西南距木瓜堡20公里。轄地東從邊牆芭州舊城起,西至斬賊墩,有邊墩31座,內側烽墩27座,塘3處。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九月,清水營長城口外設邊關交易市場。駐都指揮或屯軍千戶、營指揮1員,最多軍丁1120名,騾、馬、駝428匹。

木瓜園堡 位於府谷縣城西北25公里的木瓜川河谷地,即今木瓜鄉政府駐地。明初建木瓜園寨,因木瓜河水流經堡南而得名。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改設木瓜園堡,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擴建中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築新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撫塗宗浚時磚灰砌面,後大半坍塌。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知縣鄭居中督修加固。城堡建於山坡上,周長1.5公里餘,城牆高6米,有南、北、西3座城門,城樓2座,甕城2座。城堡西北至大邊20公里,西南去孤山堡20公里。木瓜園堡管轄長城段有邊墩32座,開設出入邊口8處,內側有烽墩13座,塘3處。曾駐總兵或守備(指揮操守、坐堡千戶)1員。兵額最多879名,騾馬264匹。
孤山堡 位於今府谷縣城西北20公里的孤山川河谷,即孤山鄉政府駐地。宋代設孤山寨,元朝廢。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明在西山置孤山堡,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另建,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又遷至山畔。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撫塗宗浚組織以磚灰砌面,後西南牆體坍塌。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鄭居中奉命重新修復。城牆周長1.5公里,高7米,有南、北、西3座城門,城樓2座,甕城2座。孤山堡北至大邊20公里,西南距鎮羌堡20公里,轄地長城段有墩臺51座,開設邊口8處。長城腹側有烽墩9座,塘5處。駐副總兵、參將、中軍、千總等,額編駐軍最多2600名。

鎮羌堡 位於今府谷縣城西北40公里,即新民鄉政府原駐地。原名東村堡,明初建東村寨。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陝西兵備、兵部尚書王復將堡址遷移至高寒嶺新築,改名鎮羌堡,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磚灰砌面。城堡北至大邊20公里,西南距永興堡20公里。轄區內長城段有邊墩35座,長城內外進出關口10處。長城內側烽墩16座,塘訊3處。駐指揮或操守1員,定編兵額760名,騾、馬、駝229匹。
永興堡 位神木縣城東北25公里,即今永興鄉政府駐地。城堡居於北山頂,西面為山樑,東、南、北三面臨溝;城牆周長一公里餘,築南門1座,樓鋪8座,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磚石包面。城堡北至大邊6.5公里,西南距神木25公里。軍士定編1106名,騾、馬、駝399匹。
神木堡 即今神木縣城,元初縣城在東山頭上,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主簿王瑄遷縣城於禿尾河東川。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都督王禎建堡,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城牆,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灰包面。城牆周長3公里,有東、南、北3座城門,面臨河川。堡城西北距大邊3公里,西南距大柏油堡25公里。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九月,在長城關口開設邊關貿易市場一處。定製兵額最多2405名,騾、馬、駝1377匹。
大柏油堡 位於神木縣城西南30公里的解家堡大柏堡村。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在山頭以土石築堡,屬綏德衛,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改屬榆林衛。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擴建,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塗宗浚時磚灰砌面。堡城牆體周長292米,東、南、西3邊築城門。南北一條街,有樓鋪12座。城堡北至大邊1.5公里,西南距柏林堡15公里。編制兵額466名,騾馬149匹。

柏林堡 位今神木縣城西南30公里的解家堡鄉柏林堡村,明初設柏林寨,其地多柏樹而名。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盧祥督築土城于山原面上,改名柏林堡,隸屬榆林衛。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撫塗宗浚督砌磚包面。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和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又兩次維修。堡牆周長1.7公里,東西兩座城門、套甕城,堡內東西街1條,樓鋪8座。柏林堡北至大邊4公里,西南至高家堡20公里。駐軍定員627名,騾、馬、駝223匹。
二、中路參將統轄城堡
高家堡 位神木縣城西南50公里的禿尾河東岸,即今高家堡鎮政府駐地。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巡撫陳縊始建。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塗宗浚組織拓展,磚砌包面。城堡周長1.5公里餘,東、西、南3座門,北城牆上有三官樓一座。城內南北、東西街各一條,呈“丁”字形,交叉點建中興樓1座。城堡西北距大邊5公里,西南距建安堡20公里。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前後劃歸東路,駐軍編額1584名,騾、馬、駝1058匹。
建安堡 位於榆林城東北35公里的大河塔鄉政府駐地南2.5公里建安堡村,北距大邊約2.5公里,西南距雙山堡20公里。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撫餘子俊督建,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砌磚包面。城垣長1公里又272米,殘垣東西長185.3米,南北451米,牆高9米,厚6.7米,東、西、南城門3座,街面樓鋪15座。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前後劃歸東路管轄,駐軍編員680名,騾、馬、駝347匹。

雙山堡 位今榆林城東北55公里雙山村長城線上,北距大河塌鄉政府駐地7.5公里。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曾在劉千河鄉境建水地灣寨,隸屬綏德衛。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廢棄,另建雙山堡,歸榆林衛轄,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灰包面。堡城位山頂上,東、北臨溝,南為陡坡深壑,唯西面為平緩山樑。城垣東西向300米,南北向450米,全長1.6公里。城門2座,西門為甕城。雙山堡北距大邊5公里,西南距常樂堡20公里。駐軍編額680名,騾、馬、駝347匹。
常樂堡 位今榆林城東北20公里的牛家梁鄉常樂堡村。堡城有新舊兩處。舊堡於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巡撫餘子俊督建,位今榆林東15公里古塔鄉岔河兒地。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舊堡沙磧缺水,北遷10公里至今常樂堡村新建,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磚灰砌面。城垣長1.7公里,東西長448.5米,南北404.5米,樓堡15座,城牆最高8米,東牆城門洞額石刻“威惠門”三字。城堡距大邊0.5公里,駐軍編員648名,騾、馬、駝243匹。
保寧堡 位今榆林城西南15公里的芹河鄉前灘灣村西2公里的保寧堡村,西北距大邊3公里。原名古城梁,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舊古城樑上擴建為堡,改名保寧堡。堡城駐守備,後駐中路參將。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磚灰包面,城垣長1公里又228米,其中東西長259米,南北長355米。現東、西、北三邊被流沙掩埋,南部殘垣尚存。另有戍樓夯土墩臺7座,高7~10米,長寬各約10米。明時曾駐軍1280名,騾馬675匹。

歸德堡 位今榆林城南20公里的劉官寨鄉歸德堡村東山樑上,北距大邊20公里。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巡撫餘子俊督修,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後磚灰包砌牆體。殘垣東西323米,南北414米,周長1.5公里,牆高9.5米,基寬4~8米,西南距響水堡20公里。明時駐軍480名,騾馬117匹。
魚河堡 位榆林城南40公里的魚河堡鎮政府駐地,北距歸德堡20公里,西北距大邊36公里。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設魚河寨於魚河鎮米家園子南九股水,屬綏德衛。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遷至無定河與榆溪河交匯之地黑土圪墶,改稱魚河堡,屬榆林衛。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磚砌牌牆垛口,城垣長1.5公里餘,樓堡15座。堡城西北距響水堡30公里,編制駐軍500名,騾馬250匹。
鎮川堡 位今榆林城南70公里的鎮川鎮政府駐地,北距魚河堡30公里。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興建,土牆高7米,周長6.5公里,石塊砌東門,無南北門。城內用磚石砌築7米多高的觀察瞭望臺,瞭望臺東側為官署。東北、西北兩牆角以及城外東西兩側川道建7米多高的護衛瞭望臺,即斥堠臺5座。編駐軍丁500名,騾、馬、駝250匹。
響水堡 位今橫山縣城東48公里的無定河南岸響水堡村,西距波羅堡22公里。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設置響水寨,屬綏德衛。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兵部尚書王復遷寨於黑河山,改名平邑堡。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平邑堡泉水乾涸,巡撫餘子俊又遷回響水寨,改名響水堡。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進一步擴建,磚砌牌牆垛口。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知縣胡紹祖重修城垣。城牆周長1.5公里,東門名“嶽峙門”,南門名“望斗門”,西門名“淵停門”,另設小西門。響水堡北至大邊22公里,編駐軍丁786名,騾馬、駱駝398匹。

波羅堡 位今橫山縣城東北25公里的波羅鎮政府駐地東側黃雲山上,北臨無定河。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明巡撫馬恭擴筑波羅寺寨,改名大兔鶻堡,屬綏德衛;翌年遷至響嶺塔地新筑波羅堡,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後重新修築,磚砌垛口。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知縣胡紹祖又一次維修。城垣周長一公里餘,東門名“凝柴”,南門名“重光”,大西門名“鳳翥”,小西門名“通順”。波羅堡西北距大邊7公里,西南距懷遠堡28公里。編駐軍丁828名,騾馬350匹。
懷遠堡 位今橫山縣城東南1公里的白家寨(亦名舊城村)。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撤土門堡(位今殿市鎮土壑子村南寨山),移此築堡,屬綏德衛。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城牆,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牌牆垛口。東城牆長376米,南牆344米,西牆328米,北牆404米,周長不足1.5公里。東牆城門名“懷遠”,南牆城門名“柔遠”,北牆城門名“振遠”。懷遠堡距大邊7公里,西南距威武堡28公里。編駐兵丁739名,騾馬357匹。
威武堡 位今橫山縣城西南25公里楊小川溝口,即塔灣鄉威武堡村的東山畔上。北臨深壑,西隔小川河,東南為平緩山樑。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巡撫王銳督建城堡,撤大覓鶻(疑大兔鶻)守軍駐此。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城垣,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灰砌面,城垣長一公里餘。南城門名“威武”,北城門名“鎮朔”,東城門名“震福”。堡城西靠長城威武關,西南距清平堡30公里,西北距大邊9公里。明編駐軍丁640名,騾馬274匹。

清平堡 位今靖邊縣城東40公里的高家溝鄉惠橋水庫附近,前身為明初白洛城堡(位今橫山縣石灣鄉大理河北岸的白狼城村)。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撫、陝西兵備、尚書王復移建至磚營兒地(漢時稱白洛城),改名清平堡,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牌牆垛口。城堡依山而建,北、東、南三面臨水。東北城牆依陡坡削造10~13米的峭壁,外砌磚面。城垣東西寬275米,南北長580米,高7~10米。城堡北至大邊7.5公里,西距龍州堡24公里。駐軍編員2224名,騾、馬、駝1598匹。
三、西路參將統轄城堡
龍州堡 位今靖邊縣城東南9公里的龍州鄉大澗村。漢時置龍州,南北 朝時為夏州石堡寨,北宋為范仲淹的哨馬營。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指揮陶敏築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巡撫王銳改築為堡,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城垣,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灰包砌牌牆垛口。龍州堡四面皆深溝,城垣呈正方形,佔地120畝,城牆東、南、西、北有城門。城堡西至鎮靖堡20公里,西北距大邊2.5公里。明時編駐把總1員,軍丁557名,騾馬247匹。
鎮靖堡 位今靖邊縣城南7.5公里,即今鎮靖鄉政府駐地。前身為塞門堡(位於安塞縣鐮刀灣鄉政府駐地西南山頭),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遷至務柳莊,名鎮靖;八年,巡撫餘子俊又北遷至今白塔口,續稱鎮靖堡。鎮靖堡城原為唐夏州節度使李祐建築,名烏延城,又叫青嶺門。城設於山坡,城垣長2公里,高7米,東、南、北各有城門一座。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城牆,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牌牆垛口。堡城北距大邊1公里,西南距鎮羅堡22.5公里。明編駐都司、外委各1員,駐軍最多2537名,騾馬1789匹。同時,在堡西檸條梁設鎮(今梁鎮),設把總1名,軍兵2445名,騾馬1571匹。

鎮羅堡 位今靖邊縣城南23公里的楊米澗鄉鎮羅堡村,西距靖邊營城20公里,宋時築魚口寨,後稱喁口砦、鎮虜堡。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在舊城北築鎮虜土城,新舊兩城成掎角之勢。城堡西依蘆河,東臨群山。城垣周長1.1公里,牆高7~9米,南、北各築城門1座。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回民起義軍曾毀壞為荒城。明設把總1名,軍丁441名,騾馬160匹。
靖邊營堡 位今靖邊縣西南50公里的新城堡鄉政府駐地,原為古夏州兀喇城,宋時亦名兀喇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明陝西巡撫陸矩進一步改建為靖邊堡(俗稱新城堡),城垣周長4公里。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後,分巡陳憲僉在城南拓築一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後在南關新築一城,名新軍營;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又在新軍營外築一城,名家丁營。前後城垣連為一體,有城門6座。北門名“威遠”,南門名“來薰”,東門名“朝暉”,西門名“環勝”,南門右側置小門名“便汲”(又名小門子),舊南門名“中門”。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張也龍督修7個月,城牆高達12米、厚8米,周長4公里,城周4座門用磚石砌築。隆慶七年(公元1573年)在城內由東至西築牆一道,將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靖邊營堡北至大邊2.5公里,西距寧塞堡35公里。明時駐遊擊(外委)、把總各1員,軍丁最多達2255名,騾馬920匹。

寧塞營堡 位今吳起縣東北35公里的長城鄉黃澗村,西北至柳樹澗堡20公里。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明巡撫餘子俊督建,撤三岔堡軍駐守。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城牆加高至11米,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牌牆。城垣2公里,樓鋪18座,有墩臺54座。城堡東距靖邊營10公里,西至把都河堡12公里,南至保安城70公里,北距大邊1公里。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設守備1名、操守1名、把總1名、外委1名,駐軍編員最多2445名,步兵100名,騾馬1571匹。
把都河堡 位今吳起縣東北22.5公里的周灣鄉徐臺子村南山坡,名舊城子。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明陝西巡撫餘子俊督建把都河堡。城垣周長1.5公里零60米,高12米,樓鋪11座。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加高,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牌牆垛口,七年(公元1579年)撤併入寧塞堡。堡城西北距大邊0.5公里。
柳樹澗堡 位於定邊縣城東南70公里的郝灘鄉柳樹澗村南1公里的山頭上。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築堡,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捨棄,守軍移駐永濟堡。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巡撫董威修復舊堡,駐軍復歸。城堡位高山之上,南臨深溝,西臨高廟灣高溝畔水庫。城堡周長1.5公里,牆殘高1米,有東、南、北各一門。堡轄長城段16.7公里,有墩臺48座。北至長城0.5公里,西至舊安邊營20公里。駐軍編員1082名,騾、馬、駝384匹。

永濟堡 位今吳起縣城北吳倉堡鄉張崾嶮村城臺子梁。西距安邊堡15公里,東距把都河堡20公里,北距長城15公里。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後建築,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移柳樹澗堡駐軍至永濟堡,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復遷回柳樹澗堡。堡城南北走向,北靠桃花山(今名桃樹樑),南望五黨山。堡址北依山樑,東、西、南三面臨溝,城垣長420餘米,有南北城門兩座。牆體未作磚石包砌,損壞嚴重,僅存70餘米,殘高5~10米,基寬約10米,夯土層厚10~15釐米。存墩樓1座,周長55米,殘高5~7米。北城牆臨壕溝,寬約20米,長70餘米,深約12米。桃樹樑最高峰有墩樓1座。
舊安邊營堡 位今定邊縣城東50公里的舊安邊村,原名深井兒。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巡撫郭智督建城堡,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廢棄,駐軍移至新安邊堡。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置守軍,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包面。城垣周長二公里餘,有東、西、南3座城門,樓鋪20座,轄長城段16.5公里,有墩臺50座。城堡北距大邊1公里,西距磚井堡20公里。駐軍編員391名,騾、馬、駝152匹。
磚井堡 位今定邊縣城東南24公里的磚井鄉政府駐地北1.5公里。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巡撫郭智督築,亦稱舊新興堡。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駐軍南移至50公里處的東海螺城(位今油房莊鄉星星堡城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重新修復、駐軍遷回,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砌磚。城垣周長1.5公里,有城門3座,東門名“靖東門”,西門名“寧西門”,南門名“安南門”,堡城北距大邊100米。駐軍編制850名,騾、馬、駝433匹。

定邊營城 即今定邊縣城,明初設定邊守禦千戶所。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巡撫郭智督修並置定邊營,駐守備、都指揮,提督石澇池等5堡官軍,為西路要衝之地。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增建關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磚砌。北距大邊50步,西北距鹽場堡15公里。城垣周長3公里零291米,樓鋪28座。東城門額題“東定鎮安”,西門額題“永定寧遠”,南門額題“南定金湯”,中門額題“雄封”。定邊營轄長城段10公里,有墩臺36座。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駐延綏鎮副總兵1名,駐軍編員2690名,騾、馬、駝1565匹。
鹽場堡 位今定邊縣城西北15公里的鹽場堡鄉政府駐地,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擴建,為大邊長城陝北段西北最後一個城堡。城垣周長一公里餘,樓鋪9座。城牆設東門、南門,轄長城段4公里,有墩臺8座。駐軍編員120名,騾馬8匹。
新安邊營堡 位今定邊縣城東南65公里的新安邊鄉政府駐地,其前身為舊安邊營。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餘子俊將舊安邊營堡遷至中山坡,改稱新安邊營,西路參將府衙移此,統轄14座城堡。城依山而建,城垣周長二公里餘,樓鋪14座。堡城北距舊安邊30公里,西至新興堡25公里,東至把都河堡15公里。駐軍編員2084名,騾、馬、駝1225匹。
新興堡 位今定邊縣城東南40公里的王窪子河上游,即油房莊鄉星星堡城村。定邊縣南舊有東、西海螺城,其中王盤山鄉石澇池溝村有西海螺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巡撫餘子俊於東海螺城舊址上建築新興堡,撤磚井守軍駐此。堡城依山而建,東西臨壑,北臨榆樹河谷地。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擴建,城垣長0.7公里,有東、南2座城門,樓鋪8座,牌牆垛口邊垣長3.5公里,墩臺11座。城堡北距磚井堡40公里,東距新安邊堡25公里。

石澇池堡 位今定邊縣南50公里的石澇川河源頭,即王盤山鄉政府駐地東南3.5公里處。北依王盤山,城南為洛河源頭。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巡撫餘子俊在宋代石澇池寨舊址上築堡,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加高。城四周長1.6公里,建樓鋪3座,牌牆垛口邊垣4.5公里,墩臺14座。城堡東距新興堡20公里,駐軍編員442名,騾、馬、駝319匹。
三山堡 位今定邊縣西南45公里馮地坑鄉的新城灘村,地處平川。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餘子俊督建。城垣長1.4公里,有南、北二座城門及甕城,樓鋪3座,牌牆垛口邊垣長2.5公里,墩臺14座,堡內南北街一條。城堡東距石澇池堡30公里,東北距大邊40公里。駐軍編員372名,騾、馬、駝221匹。
饒陽水堡 位今定邊縣南80公里的姬塬鄉遼陽村,北依山坡,西南臨東川水。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巡撫餘子俊督建,屬慶陽衛,後改屬榆林衛,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牆體周長1公里餘,樓鋪8座。城堡北至三山堡25公里,南至環縣紅德城45公里,東至沙家掌25公里,東北距大邊65公里。駐軍編員227名,騾馬85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