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FAN娛


在家庭教育方面,自古以來都倡導易子而教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己不適合當孩子老師,無數實踐都證明那些想給自己孩子當老師的家長最後大部分都後悔。

單位裡有個同事,想方設法終於在孩子上高中時候把孩子弄到自己班裡。

我想,這位同事的想法無非就是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學習的情況可以每天都觀察的到。

但到了高二學年,問題出現了。因為這個孩子平時的紀律習慣比較差,生活習慣也比較差,而我的這位同事又是班主任,他的孩子生活比較懶散,幾乎每天都遲到。

作為班主任我們都知道,最不允許孩子犯的錯往往就是遲到。儘管我的同事經常跟孩子說不要遲到,但也無濟於事,因為壞習慣已經養成了。

自己班裡制定的班規,其中第一條就是不允許遲到,可是帶頭違反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這怎麼辦?如果作為既是班主任又是爸爸兩種角色的老師無法降服自己的孩子,那麼在班級裡就會失去威信。

之後,很多同學開始提出意見,有的寫信給家長,有的甚至告到學校裡,最後我的這位同事也是非常尷尬的被換掉了。

一、家長不能當老師

我同事犯的錯誤就是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教孩子比別的老師教孩子要更好。

但是他忘了那句老話:易子而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道理也非常好理解,在孩子的眼裡,不管做老師的爸爸多麼優秀,也僅僅是一個爸爸,不會把爸爸當成老師去看待。

生活中我們也都知道,孩子往往比較崇拜老師,或者說害怕老師的,但從來不害怕家長,除非是家庭暴力那種,即使這個家長是做老師的也沒用。

這就說明角色的重要性。如果一個老師,既是老師的角色又同時承擔爸爸的角色,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班裡,往往很難用班規去約束孩子,當然如果能約束的好,說不定還能起到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但一旦管不了孩子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喪失威信是必然的事情。

易子而教不僅是換個人的問題,更是換角色的問題。老師的光環和爸爸的光環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無論怎麼說,老師在學生的眼裡畢竟是外人,爸爸在孩子的眼裡總是一家人,敬畏感很重要。

二、家長要明確自己定位

很多家長無意之中就把自己變成了老師。其實這一點也很好理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家長,一般都沒有什麼文化,所以想教孩子也教不了。

因此,那些家長對老師特別崇拜,把孩子交給老師的第一天起,就希望老師嚴加管教,該打就打,該罵就罵。

如果老師因為孩子的成績真的打罵了孩子,這些家長是鼎力支持的,絕對不會去告老師。

如今的家長好多都是大學生,哪怕不是大學生也都上過中學,幫孩子解決小學作業題難度都不大。

如果孩子在學校裡的考試成績不好,家長就開始著急了,於是自覺不自覺地就給孩子當起了老師,而且往往用自己的方法去給孩子講問題。

但實際上給小學生上課是一件難度極其大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心理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孩子接受知識的過程也和大人不一樣。

很多家長用自己所理解的方法去教孩子,有時候講得自己都感動得哭了,可是孩子還是不理解,於是大人就認為孩子笨或者不專心聽。

這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為什麼小學老師講課孩子就能聽得進去呢?因為小學老師都受過正規的訓練,學過心理學,對小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和方法有著更全面的瞭解。老師的方法和家長慣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家長講的還會誤導孩子,因為你講的方法和老師不一樣。

家長應該回歸家長的角色,你可以陪孩子思考,你再厲害也不能隨便就去給孩子當老師,也許你的水平真的很高,但是別忘了,在孩子心理他的老師在學校不在家裡。

三、老師不是家長,別指望老師當家長

現在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學生總體還好,到了初中叛逆期就開始了。

其實叛逆期這個詞也是後現代家長給予的,記得70後80後的那些孩子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叛逆期。

實際上孩子的叛逆是因為早期被家長約束得太多,管得太多,這就好比彈簧,持續被壓的很長時間,必定會彈出去。

所以,今天孩子的叛逆期都是家長一手造成的,小學的時候因為成績下滑家長緊張、著急。對孩子的作業要求非常嚴格,盯的緊緊的。

孩子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玩,每天的交點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學習。我們都知道任何人如果長時間做一件事情都會有厭倦的時候,也都有崩潰的時候。

凡是那些到了中學階段和家長的關係搞得非常僵的學生,一定是小學階段父母管理孩子特別嚴格的學生,而且這種嚴格也主要體現在學習這一方面。

一旦孩子被家長管出問題之後,家長就無能為力了,於是,家長就想把責任往外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來解決。

這就是所謂的父母想讓老師當家長。實際上,今天的班主任,尤其是中學階段的班主任,真的像一位保姆式的家長。這也是被活生生的逼出來的,是被不合格的家長一手逼出來的。

但孩子畢竟不是老師親生的,家長也無法想象讓老師像自己那樣對待孩子,老師可以在學業上卻與孩子幫助,但很難擔當起家長的角色。

這個世界是平衡的,之所以能維持平衡的現狀,就是因為每個事物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各司其職。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帶來秩序上的混亂,而整個統一體也就會瓦解。父母和老師其實也是這樣,他們的存在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發生異位,就會給孩子教育帶來混亂。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迴歸正位,家長的做家長,老師的做老師,各就其位才能相安理得。


教師老李


我不知道什麼是家庭教育。也不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但一個家庭的氛圍和父母及家人的德、行、生活狀態對孩子有極大影響。

因為做餐飲我每天很早就起床去買菜久而久之我兒子和女兒就知道爸爸每天很早就去買菜。

昨天晚上吃晚飯我兒子叫了我不下三次讓我去吃飯。我告訴他我喜歡把自己的事做徹底最後拖完地才和他一道出去。我兒子寫完字無論多晚我也力求讓他把自己的攤子收拾完整。

我覺得做為家長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認知。那麼教給孩子一些好的習慣那麼他們自然可以活成想要的樣子!至於成績我從不上心。即使考的不好也不會批評責怪,只是陪他發現不應該犯的錯誤鼓勵他下次考的更好。



一無所有181558076


教育的對象,並不是知識、道理,而是孩子。

所以,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看似不是一個好問題。

真正的的問題是“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教對應的是學,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需要思考的卻是“孩子是如何學習的?”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滿足孩子學習的教育方法。

如果我們的教育者,有這樣的理念,大體便會去了解孩子、重新解構自己的知識。

如果我們的教育機構,有這樣的理念,大體便不會去從家長的焦慮與恐慌出發,重新安排員工的培訓。

教與學的哲學

引用《學記》中的一段話,

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其中的含義:

教學是相互的關係,引導學習但不可以強求於盲從,這樣教與學的關係便是融洽的;

雖然你懂得更多卻不可以抑制學習者的想法,這樣教與學之間才會更多的交互想法獲得收穫;

啟發學習但不直接給出答案,這樣才能更好的啟發學習者的思考。

所以,家庭教育的真諦在於父母的修養提升,以身示範,引導思考,從自我的成長中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不是一邊說著不可以看電視要好好學習的道理,而一邊自己玩著手機開著電視。

正如子曰:言教者訟,身教者從。

Ps: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老爸的修行


顧名思義,家庭教育四個字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其實很難深刻、準確地理解,或許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家庭是千差萬別的,家庭教育也不可能整齊劃一。 孩子的成長過程始終受到環境的影響,除了孤兒,家庭是孩子接觸最早、最緊密、最長時間的環境,同時又是有別於幼兒園、學校、社區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環境。

與題主的想法有所不同,答者認為家庭教育大概沒有“真正”與“虛假”之分,而只有“品質”和“價值”之別。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文化,孩子身在其中必然受到薰陶和影響,家人的興趣喜好、待人處事的習慣、相互之間的關係、重要的儀式活動、日常的生活瑣事,無一不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不管長短、好壞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每一位家長都會以特有的方式跟孩子互動,或尊重支持、或溺愛保護、或嚴厲教導、或放任忽視,哪一種情況都是特定的教育,讓孩子體會和借鑑到人和人之間關係,模仿和學習到溝通互動的態度和技巧,無論積極還是消極,也無論家長是否已經意識到。 相比較而言,專門去教孩子的一些活動,往往只是家庭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主體一定是滲透在每時每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以要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和價值,除了修身、齊家以外或許其它都只能算作皮毛,當然學些具體的方術也是好的。



題主還問道教育的本質,這個太過高級和深刻,不敢說是作答,姑且算體會吧——教育的本質不該是教給孩子什麼具體的東西,而當是按照適合孩子天賦個性的方法,提供適時、適度的幫助和支持,助力孩子的天賦潛能轉化為適應、認識、利用、改造環境的才能,從而發展最好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這裡問“真正的家庭教育?”難道有虛假的家庭教育嗎?我想提問者,可能是要尋求針對具體家庭,由家長具體實施的家庭教育。

既然是教育,他就是一項活動,而且持續性時間很長的活動。實施者應該是家長,受教育者應該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家長。

那麼,要弄清真正的家庭教育,就可以這樣定義: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指以家長為中心,營造的家庭文化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以及家長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子女的實施的教育行為。它包括家長自身的有關子女教育的學習、家長與子女的互動、家庭成員之間的學習互動。

這裡的教育,不是說教,也不是簡單的做樣子,而是以家長為主導,以子女為主體,以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全部家庭成員參與 的系列活動。

家庭教育的本質在於家庭對孩子的人格滲透。這裡的人格是指個人所思、所言和所行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品質或特點。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從每一個孩子身上看到的他的父母的影子,就是家庭教育最本質的體現。父母可以給孩子物質上的撫養,也可以給孩子各方面的幫助,但這只是“養”而不是“育”。

家庭教育本質的意義在於,當你遇到困難時的態度無意中被孩子效仿,在於你與人交往的原則被孩子借鑑,在於你們的家庭所處的社會地位給孩子的感受,在於你是否對孩子的錯誤給予及時而嚴格的糾正,在於是否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在於家庭氛圍的和諧、民主……所以,不是隻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能教育好孩子,也不是隻有精英的孩子才能成材,只要你有健康向上的人格,無論你的知識水平、人生際遇、家庭條件如何,你都可以取得成功。

現在流行這麼一句話“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說的是家長教育理念要跟上時代,家長要想讓孩子優秀,首先要讓自己優秀起來,這就是榜樣的作用!願天下父母能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出更加優秀的孩子!


龍哥記憶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受影響最深,持續時間最長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引導促進孩子從生理的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後到心理自我的發展過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把孩子比作是小樹,那家庭教育就是提供小樹茁壯成長的條件。小樹茁壯成長需要陽光、水分、養分、溫度、土壤。那家庭教育如何提供適合的陽光、水分、養分、土壤、空氣?

1.陽光:家庭教育的陽光就是無條件的愛,這一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不是因為孩子達到了父母的要求而愛孩子,就愛你原本的模樣,無條件的愛”的四個特點,不索取、愛ta本來的樣子、對差異的包容、本質更多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感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永遠站在你背後愛你支持你,有了這份愛孩子就會帶著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2、水分:家庭教育的水分就是使教育在潤物細無聲處滋潤潛移默化影響教育孩子。

3、養分:家庭教育的養分就是在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提供充足的養分。關於教育和教學如何促進心理發展,維果斯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其一是“最近發展區”思想,其二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其三是學習和知道的最佳期限。家庭教育就要在孩子的學習關鍵期,跟進教學教育,促進孩子達到自身的最近發展區。

4、溫度:家庭教育的溫度就是恰如其分施教,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因材施教,就像樹種不同,需要的溫度不同一樣。

5、土壤:土壤質地的好與壞是小樹生長的根本,家庭教育的土壤就是創造孩子成長適宜的環境,班杜拉認為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而獲得社會行為, 孩子每天都積極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並常常把父母、老師和大孩子視為榜樣,而有意模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如果看到被模仿的行為受到肯定和讚揚,孩子就傾向積極學習和模仿這種行為,反之,看到被模仿的行為受到懲罰,孩子不再模仿。我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薰陶,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自身要給孩子提供學習的榜樣,不斷髮現孩子的閃光點,基於客觀事實去讚美孩子,不斷強化孩子的閃光點,推動孩子成長。

作者:高萍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全國本會團體導師)

作者:趙玉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韋志中心理學網校系主任)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顧名思義,家庭教育是家庭中進行的教育。

傳統的說法,教育的對象一般是孩子,實施教育的主體是家長(主要是父母),教育的重點是孩子的品格發展,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言傳身教和生活實踐,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潛移默化影響的過程。

而按照現代心理學說法,家庭中的個體是相互影響的,父母不僅影響孩子,孩子也在影響父母,所以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個人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和父母是根基,孩子是枝是葉,枝葉發展得好,有賴於穩固的基礎和營養豐富的土壤。在家庭教育中,包括:

1、父母的自我成長。父母首先要有健全的自我,心智比較成熟,才能給予孩子良好的引導。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成長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

2、在對孩子陪伴,與孩子互動中,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信念和觀念。

3、發現和糾正孩子的行為問題,培養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如學業問題;多動、攻擊等行為;同伴關係問題;自我意識(如自尊、 適應能力等)、情緒控制等


有料家庭教育


這裡告訴你的家庭教育,和你以前所認識到的都不一樣,甚至會顛覆你的認識。我們應該知道,如果不把家庭教育真正搞清楚了,你的教育很可能不對路。

內容提要:

1、引出家庭教育

2、家庭影響力都有什麼?

3、什麼樣的家庭影響才稱得上是家庭教育?

1、引出家庭教育

一個老人剛從電視上聽說,月亮會影響身體的節律,特別是在月圓之夜,人容易睡不好覺。這下他總算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討厭月亮。

草原上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一個沒有及時趕回家中的牧民避無可避,被澆了個“透心涼”,還得了一場重感冒。

一個20歲出頭的大學生,週六在宿舍打遊戲到深夜,困得不行了,但還是想再打一件裝備出來再睡覺。

一個挎著羊皮小包的年輕女士走在喧囂的街上,突然一輛汽車從右道違規超車,差點撞到了她,讓她既驚恐又氣憤。

一個私企員工在公司被上司罵了一頓,回到家看到妻子還沒做好飯,就把妻子罵了一頓,說她故意想餓死自己。

一個網友在論壇上曬了一張自己剛吃完飯的照片,被很多網友罵他奢侈浪費,他和其他網友在論壇上“打嘴仗”,無奈被罵得更慘。

上面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某些人或事物對當事人造成了“影響”。

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與你產生聯繫的任何事物都會對你產生影響。你每時每刻都處在影響之中。你的任何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都是被影響才產生的。沒有影響,就沒有你。沒有影響,這個世界就是永恆靜止的,甚至有可能都不存在。

從這個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種影響,它來自家庭,是家庭對孩子綜合影響力的一部分。(見圖1)

圖1:家庭教育是家庭影響力的一部分

(本文所說的家庭影響力,特指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

2、家庭影響力都有什麼?

我想,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來自家長、家庭環境、家庭文化三個方面。

(1)家長方面的影響。主要有家長的觀念(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等)、行為、習慣、人格、愛好、情緒、能力等。

(2)家庭環境方面的影響。主要有家庭經濟狀況、房屋及其格局、家庭設施及其風格、家庭用品及其品質等。

(3)家庭文化方面的影響。主要有家風、家訓、家規、家庭生活習慣、家庭關係、溝通方式等。

3、什麼樣的家庭影響才稱得上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行為,它主要有主動性、目的性和積極性三個特點。

家庭教育是一種主動的影響。比如,我們通常所做的教孩子背詩、算算術等。相對的是被動的影響。比如,家長看電視吵到了孩子寫作業。我們要認識到主動性不等於直接性。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家長在家中白板上的留言,通過讓孩子自己看有教育意義的視頻等。這些教育是間接的,但也是主動行為,它們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這個目的就是聚焦於孩子的成長。比如,讓孩子養成自己洗衣服的習慣就是有目的影響。相對的是目的不明確的影響。比如,家中買了幾隻青花瓷的新碗,晚上一家人吃飯時就換上了。

家庭教育是一種積極的影響。比如,家長在休閒時間裡更多地是看書,那麼孩子受到感染,可能就會養成看書的習慣。相對的是消極的影響。比如,孩子不聽話,家長打了他一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

其實,家庭教育不只限於家庭環境,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家長都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通過語音電話、視頻電話,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

內容乾貨:

1、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與你產生聯繫的任何事物都會對你產生影響。

2、家庭教育是一種影響,它來自家庭,是家庭對孩子綜合影響力的一部分。

3、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來自家長、家庭環境、家庭文化三個方面。

4、家庭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行為,它主要有主動性、目的性和積極性三個特點。


平和世界


家庭教育,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就我個人而言,家庭教育的本質並不是像學校那種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更多的是言傳身教,是榜樣的力量。孩子小,畢竟學習和理解的能力達不到,更多的是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周邊人的態度,對長輩的態度,都是對孩子一種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父母孝順,孩子長大也會有樣學樣。



丟媽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家庭教育,只有適合當下環境的家庭教育。

從我的研究來看,好的家庭教育是能夠促成孩子健康成長,發揮他們自身最大的潛能。而糟糕的家庭教育,則是毀滅孩子的價值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害怕父母害怕學校害怕這個世界的一切未知。

具體是什麼?

1、對孩子有規則的要求。

2、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3、能夠從家人身上學到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有上面三點,足矣。但是要做到,非常困難。原因在於父母的能力、眼光。他們的能力受自身成長的缺陷影響,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力氣用錯方向,結果自然不會好到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