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曾打得清軍落花流水的太平軍,為何鬥不過曾國藩非正規的湘軍?

梁雲興


太平軍在前期與清軍作戰處於優勢原因是多方面的。

  1. 首先便是太平軍裝備精良,而清軍武器落後。有人可能滿臉問號,什麼,一群農民居然裝備精良,開玩笑吧?還真沒開玩笑,在太平天國初期還真是一群農民扛著槍打拿著大刀的清軍。一方面是由於起義軍中有大量的工匠,尤其是有許多的礦工,熟悉火藥的製作與使用,另一方面則是清朝統治者馬上得天下,蔑視乃至壓制科技的發展。這也是算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景了。

  2. 第二便是兩廣地區客家人民風彪悍。而初期太平軍主要由客家人組成,客家人祖先來到兩廣地區以後,便與當地的土著經常發生摩擦,乃至於械鬥連政府官員也不能制止。所以導致了太平軍戰鬥經驗豐富,是已經逐漸沒落的清軍綠營所不能比的。
  3. 第三乃是所謂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鴉片戰爭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外加清政府日漸腐朽,官員不能體察民情,清軍官兵欺壓平民,普通群眾早有不滿。所以在太平軍轉戰廣西湖南之時,不斷有人通報清軍去向,而清軍像聾子瞎子,常常不知太平軍去向。甚至在太平軍攻陷第一個省城武昌之後,無數民眾爭相參軍,太平軍一下子由數萬流寇變成了百萬大軍。
  4.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楊秀清等太平軍高層審時度勢,戰略得當。雖然太平軍初期戰鬥力強悍,但是由於起義軍大多攜帶家眷,軍中摻雜著大量婦孺老幼,而清軍也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弱。很長一段時間內太平軍打的相當被動。但是在起義之後,他們並沒有像其他起義軍一樣急於攻打城池,而是在紫荊山周圍盤桓數月,收攏教眾,積聚了力量。後來楊秀清由力排眾議,放棄了南下廣州的想法,轉而北上進攻長江流域富庶的城鎮,使太平天國運動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大起義。

可為什麼後來就突然鬥不過湘軍了呢?

  1. 天京事變使太平軍力量大大削弱,不僅使諸將自相殘殺,石達開負氣出走,而且使太平軍普通士兵信仰崩塌,士氣大挫,當時民謠傳道“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打包裹回家轉,還是做長工”由此可見普通士兵失望之情。
  2. 楊秀清死後,太平軍諸將各打各仗,沒有統一的戰略目標,不能互相協同,甚至於沒有一個像樣的戰略規劃。反觀湘軍,在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制定下由武昌,九江,安慶沿長江順流而下攻佔南京的計劃後就堅決地執行,甚至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時也沒有絲毫的動搖,一點點的把太平軍逼入死衚衕。
  3. 武器不如湘軍了。初期太平軍的槍炮給湘軍領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於是之後再外國人的幫助下,積極的採購新式武器,甚至於讓西方僱傭兵上陣對太平軍進行打擊。太平軍初期的裝備優勢蕩然無存。
  4. 湘軍是新式軍隊,對太平軍是降維打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湘軍已具有中國近代軍隊的雛形,後來的淮軍,北洋軍,乃至國民黨軍都可以說是與湘軍一脈相承的,戰鬥力非舊式軍隊可比,所以出現了幾十萬太平軍在南京城下圍攻幾千曾國荃湘軍失敗的景象。另外太平軍有戰鬥力的只有初期的兩萬廣西老兵,打到後期已經所剩無幾,無法補充。
  5. 湘軍殘暴,斬草除根。曾國藩為防止太平軍勢力死灰復燃,實行斬草除根的政策,寧可錯殺,不肯放過,同時也為保障湘軍戰鬥力,縱容部下大肆燒殺搶掠,其本人也被成為“曾剃頭”。當然,這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太平軍也因此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一蹶不振。

無邪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不是戰鬥力問題,關鍵是願不願意拼命。

太平軍起兵初期只有幾千人,大部分是客家山民,懂軍事的不多。

但為什麼太平軍能一路北上從廣西殺到江蘇呢?

這段路不亞於後來的長征,走的還是滿清的心腹省份,算是很牛逼了。

為啥?

當時清軍不能打唄。

八旗兵早就腐敗不堪,慘不忍睹,連自己的滿城都守不住。

祖先努爾哈赤等人的血性,現在半點都不剩了。

當時的八旗兵,連同樣很爛的綠營士兵都瞧不上。

在太平軍北伐圍攻懷慶時,黑龍江八旗兵見太平軍殺過來,根本不敢應戰。人家是看到太平軍就逃,他們更厲害,是聞風而逃,也就是聽到槍炮聲就跑,都不要見到人。

不敢和太平軍交戰,倒是敢騷擾百姓。

懷慶府團練首領李棠階在記錄八旗兵打仗無能,搶奪有膽的事實:“黑龍江兵(搶劫)尤甚,打仗則聞炮即遁,唯日肆搜搶,至民間桌椅門窗鞋襪等物,零星雜貨皆掠賣之,竟至成市”。(《平粵匪方略》卷19)

看看,這什麼鳥兵,連桌椅門窗鞋襪都搶,撿破爛的嗎?

綠營兵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形同乞丐,戰死連撫卹金都拿不到,誰會去拼命?

當時曾國藩曾回憶綠營的戰法,就是儘量避戰。

在太平軍正面,綠營根本不敢迎頭野戰,只敢守城。

守城也是看形勢,一旦發現城市似乎守不住,立即潰逃。

而太平軍周邊其實就有很多比較強大而清軍,廣西部隊就有張國樑捷勇、江忠源楚勇。

但是,這些部隊也不願意正面同太平軍硬拼,只是遠遠尾隨追擊,收復被太平軍放棄或者準備放棄的城市,藉此邀功,傷亡也少。

上面也說了,太平軍起兵初期,只有300多人,後來才擴充到幾千人,其中還有很多家屬,真實能夠戰鬥的也就二三千人。

然而,清軍向榮、周鳳岐立刻率大軍圍攻金田,連續幾次都被太平軍殺得落花流水,幾次差點全軍覆沒。主將向榮差點小命都不保!

最終,廣西境內清軍有3萬多人,卻能被二三千太平軍殺到省府桂林,殺掉了大將烏蘭泰,差點把桂林都連窩端了。

當時最搞笑的是,圍攻的太平軍只有二三千人,桂林清軍也有二三千,隨後趕到桂林城外的清軍就有2萬。

然而,這麼多清軍竟然任由太平軍圍攻桂林長達33日,打了20多戰,創造近代世界軍事歷史的記錄。

為啥?

不是打不過,如果願意拼勝負還是很難說,畢竟太平軍也是烏合之眾,裝備也很爛。

關鍵綠營誰願意去拼命?

命是自己的,城市江山是皇上的。為了皇上和一點點撫卹金,把自己性命送掉了,豈不是傻瓜?

相反,太平軍則不同。他們都是叛逆,按照當時的法律,太平軍軍官被捉都是誅九族、凌遲之罪,士兵被捉也難逃一死。

同時,這些人核心都是兇悍團結的客家人,尤其是廣西客家人。

太平軍作戰,說通俗點就只能贏不能輸,輸了不但自己完蛋,家屬也活不了。

所以,太平軍一路都是拼著性命去廝殺的。

另外,太平天國那些神棍洗腦也算厲害,真能忽悠的當兵的去拼命,死了上天堂。

當時,不要說太平軍男人,就連少年甚至婦女都敢抄傢伙拼命。

清朝官員對太平軍童子軍的評價是“凡臨陣攻城,亦慣用童子為 倡,以重子皆不畏死,無不以號叫跳躍為樂者……賊每用以為導者,使在後之賊自計童子尚威猛如此,我輩退縮,競童子不若矣!”

就是說太平軍那些童子軍臨戰打頭陣,都不怕死,一旦開打跳躍呼號,手持刀矛毫不退縮,勇往直前,衝上來拼命砍殺突刺。以至於那些成年人組成的清軍,都不敢與這些童子軍交戰。

說通俗點,太平軍類似於今天流竄的亡命歹徒,清軍類似於今天我們小區的保安。真要拼命,雙方很難說誰會贏,但保安根本就不會去拼命!


薩沙


這裡有兩個錯誤,第一就是,太平軍從來也沒有把清軍打的落花流水,太平軍與綠營是勝負參半,而且,太平軍極少擊敗人數相當的綠營。

如果真仔細看,太平天國戰史就會發現,太平軍極少有同等兵力擊敗綠營的戰例。而且,總體來看,實際上雙方是勝負參半,綠營也經常有擊敗太平軍的戰例。但是,60萬綠營是駐守全國的部隊,除了軍事用途,警察用途,甚至還有稅務用途,運輸用途,都需要綠營兵。

以全國1300萬平方公里計算,60萬綠營兵,摺合才21.6平方公里,採用1個綠營兵。綠營不僅管軍事,還管交通,運輸,警務,監獄,稅收,保衛,押送等等眾多工作。

為此,綠營部隊很難拿出來一支達到幾萬人的野戰部隊。這才有了清朝大練民團的開始。第2個就是,湘勇雖然不是經制部隊,但是也是屬於國家正規軍。湘勇的經費是國家供應,武器,特別是火器,洋炮也是國家財政供應。而且所有軍官都是授予綠營軍銜和職位。

如果單純論戰鬥力,太平軍戰爭十多年,算來算去,一次戰役殲滅1萬綠營的戰鬥,也不超過10次。但是,綠營打敗太平軍1萬和以上的戰鬥,其實次數比太平軍打敗綠營1萬人和以上的戰例多。

有興趣可以看看5冊一套的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太平軍主要是出湖南以後,人數突然暴漲,最後達到百萬級別。清朝再不增加兵力,比如廣泛徵用湘勇淮軍,光靠經制兵實際上是人數不夠的問題,經制兵最多隻能抽調幾萬人出來,打不過人數如此龐大的太平軍。


深度軍事


通過分析這個問題,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面對僵局時,如何構建自己的戰略優勢,徹底改變局面;面對失利時,如何做到善敗者不亡。

過於簡單化、臉譜化的歷史觀不可取

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早期得清軍,八旗、綠營早已腐化,“全不能用”,因此太平軍一路凱歌;後期的太平軍內訌不斷,信仰喪失,因此湘軍常常以極少兵力擊敗太平軍大眾。

仔細看歷史,這是對歷史過於簡單化、臉譜化的處理。

早期的清軍墮落不假,可是,早期的太平軍並沒有輕鬆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相反,早期的太平軍在清軍面前吃過不少虧。蓑衣渡之戰被打得“不滿萬人”,桂林、長沙,太平軍也都久攻不克。太平軍在面對清軍主力時,只能說是互有勝負。清軍真正的“一觸即潰,順風而降”,發生在太平軍攻下武昌之後。

後期湘軍常常對太平軍以少勝多不假,但湘軍也是在敗仗中成長起來的。甚至可以說,湘軍的許多戰術,還要在從被太平軍打敗吃虧學來的。。

簡單化地理解歷史,不能從歷史發展的各個節點深入分析,這樣的歷史觀,消遣吐槽尚可,卻會錯過許多獲取“歷史的經驗”的機會。

面對僵局,楊秀清和曾國藩得當的戰略選擇極大地改變了局勢

楊秀清:力排眾議,避實擊虛

早期太平軍在廣西發展的時候,雖然稱王建制,但軍事形勢並不樂觀。常常處於被追兵圍困的困境中,對城市的攻打也常嘗失利,無論兵馬、錢糧都常常陷入短缺,經常需要依靠“天父下凡”來鼓舞人心,維繫穩定。

楊秀清力排眾議的兩次戰略決策,無疑是改善局面的關鍵。他否定了貪戀家鄉的想法,力主北上湖南,進入長江,專意金陵。

由於當時大清承平日久,防務鬆弛,因此,當時除廣西等叛亂嚴重地區有大兵剿匪外,其他地區都十分空虛。就連長沙、武昌、南京這樣的城市,兵力都不足幾千人(長沙一度兵不滿千)。太平軍離開廣西后,在湘南招募到了大批礦工,改善了自己攻堅能力不足的弱點;在嶽州等地招募到了大批水手,強化“水營”,使得自己在長江上一度暢通無阻。


正是楊秀清正確的戰略決策,使得太平軍打破僵局,創造出了“所向無不望風而逃”的局面

在攻克武昌後,太平軍大軍順江而下時,長江下游的清軍防務空虛,太平軍幾乎就沒遇到像樣的抵抗!舉個例子,太平軍要攻打南京時,南京城在緊急調撥附近兵力得到加強後,總兵力也就5000多人!而南京南北20裡,東西11裡,周長36裡,光城門就13個,可以出入的缺口有1000多個!

可以說,正因為楊秀清的力排眾議,避實擊虛,才擺脫早期的困境,創造出了清軍“沿途望風而逃”的新局面,使得太平軍的規模、影響力空前壯大。

曾國藩,塑造水師,獲取了長江戰線主動權。

曾國藩早期的形勢比楊秀清們可能還慘一些。他舉辦的團練湖南地區的官員都不怎麼支持。

可是,曾國藩通過創造性地提出打造水師的建議,直接引起了咸豐的興趣,瞬間拉到風投,獲得支持。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長江流域作戰,水師優勢意味著什麼。

太平軍雖然打造了“水營”,一度取得了長江制水權,但是,太平軍的水師專業程度並不高,幾乎全部都是民船。這些船又是戰船,又是運糧船、運兵船。

可以說,太平軍的水師是他當時獲取戰場主動的重要因素,但太平軍水師的專業水平並不高。這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好的“破局點”。因為,水師,相比之下,有更多“技術兵種”的屬性,可以通過採購大炮,改造船隻,來迅速獲得優勢。

雖然當時還沒有辦法採購近代化的專業艦船。但曾國藩對民船的改造要細緻得多。仿照民船中速度最快的龍舟,打造撞擊船“快蟹”;通過給不同的船隻裝載火炮,打造大小炮船;湘軍的水師優勢迅速建立起來。

臨陣用兵,曾國藩非石達開等人對手,但他選擇打造水師這個“相對優勢”,牢牢把握了長江流域作戰的主動權。


曾國藩說:“湘潭、嶽州之勝,全賴洋炮”。通過對水師技術兵種的專業打造,使得當時還略顯稚嫩的湘軍保住湖南,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此後,儘管石達開、陳玉成多謀略,屢屢打敗湘軍。但因為湘軍的水師優勢,牢牢把握著戰場的主動權。

面對困局時的凝聚力,是早期太平軍與湘軍“善敗者不亡”的關鍵

太平軍:鄉里從軍,凝聚力強;迷信加持,信心鼓舞。

前面說到,早期太平軍和清軍主力作戰,並無優勢。

在蓑衣渡,損失大半,被打得“兵不滿萬“,換作一般的會黨起義,可能就散了。

可是由於早期太平軍多事鄉里“團營”,舉家而來。因此,凝聚力極強。幾乎沒有出現過被清軍誘降,或者逃跑的情況。

早期的太平軍雖處境艱難,但獨特的組織形勢和信仰體系,使得他們保持了不同於任何會黨的凝聚力。


反觀當時的清軍,彼此之間互相不熟悉,甚至各懷打算,根本無法協同作戰。不能協同作戰不算,有的隊伍乾脆就迷上了“追擊大法”——尾隨太平軍,等太平軍撤離後,收復城池,一邊掠奪百姓,栽贓於太平軍,一邊上奏朝廷,虛報戰功,邀功請賞。

坦率來說,早期太平軍確實也犯過一些明顯的失誤。如果當時的清軍能形成合力,兵力進剿,太平軍很可能早就被滅了。

湘軍:以宗族為牽連,以鄉親為紐帶。

湘軍以書生帶兵,將領之間多是師生、宗親;兵勇之間也多是同鄉、親戚。

因此,湘軍作戰時,“敗則相救”十分自然。不管是將領之間,還是士卒之間,都有很強的感情基礎,因此,作戰時往往團結一心,死戰不退!

湘軍的鄉情、宗情紐帶,使他們常能在不利態勢下死戰到底。


更為難得的是,知識分子將領們,彼此價值觀一致,都有較好的大局意識。他們不僅僅只是從湘軍這個小集體的角度出發考慮,而是從整個戰局的角度考慮問題。

在湖口大敗,石達開反攻時,湘軍到底守南昌還是增援湖北;在安慶之圍時,李秀成攻略杭州,到底是要集中力量堅持打安慶還是分兵救援杭州;湘軍將領之間都能迅速達成一致。

這就使得湘軍能不被敵人牽引,從全局考慮,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

隨著太平軍方面,隨著太平天國勢力的擴大,早期的凝聚力逐漸喪失。

早在湘潭之戰時,林紹璋部就發生了新兵和老兵互相拆臺的情況。

而兩廣老兄弟和三江兩湖兄弟之間的矛盾也貫穿了幾乎整個太平天國中後期的歷史。

在天京事變之前,楊秀清尚能通過嚴明的約束來制止這種內部不和的影響。

但隨著天京事變的發生,太平軍內部矛盾激化,逐漸失去了凝聚力。

尤其是在洪秀全分權以後,失去了一個楊秀清這種有力的“中央指揮”,太平軍內部不但難以協同作戰,各部互相攻伐搶地盤得情況也屢屢發生。

後期的太平軍內部矛盾嚴重,早已不復當年的凝聚力。


甚至是李秀成這樣的人物,在援救安慶時,帶著10多萬大軍,居然畏懼鮑超的數千湘軍,迅速撤退!其保存實力之心也可見一斑!

到了戰爭末期,湘軍內部也開始出現了山頭主義。曾國荃獨貪攻克天京之功,拒絕李鴻章來助;湘軍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同的派系;甚至在攻克天京後,發生過為了搶劫財物而自相殘殺的情況。

鑑於此,曾國藩意識到自己的部隊“暮氣沉沉“,不能再用,開始裁撤湘軍。

因此,我反對臉譜化地把太平軍、湘軍成敗簡單歸因。事實上,我認為對他們內部的凝聚的變化,領導的戰略決策影響的探究,或許對我們有更大的啟示。

願您在面對僵局時,也能像當時的楊秀清、曾國藩一樣,創造性的戰略選擇來“破局”。在面對失敗時,也能保持自己和團隊的信心,凝聚在一起,扭轉局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剿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的確厥功至偉,但是洋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英美組建的洋槍隊對於太平天國的打擊力度極大。與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相比,湘軍的戰鬥力的確是高出一個檔次。


清朝的正規軍分為兩個部分,八旗兵和綠營兵。

  • 八旗兵存在的時間要久於綠營兵,是努爾哈赤所創立的,最初的八旗僅限於滿洲內部,隨著清體量的擴大,內部民族成分增加而又相繼出現了蒙古八旗,漢八旗等等。八旗兵是清軍的主力部隊,在清軍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 綠營兵最初則是純粹由明朝投降軍隊以及農民軍的投降部分組成,很少包含滿洲人。後來清朝在統一之後,綠營兵士兵絕大多數由漢人充任,其主要是作為八旗兵的補充。

八旗兵在清軍入關之後,由於環境相對和平,所以戰鬥力逐漸下降,此時綠營兵作為八旗兵的補充,對鞏固清王朝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雍正之後,綠營的戰鬥力也逐漸退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八旗兵的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火器在清軍中裝備率的上升,八旗由於用慣了火器,所以近身搏鬥,騎馬射箭等方面大為倒退,在這種情況下乾隆皇帝才提出“騎射為立國之本”,試圖扭轉八旗對於火器的依賴,然而其作用並不明顯。



八旗和綠營的急劇退化,在道光時期面臨工業文明的威脅以及由工業文明衝擊帶來的內部動亂時,已經力不能及,但當時清王朝尚未對此作出有效的反應。到了咸豐,同治時期,一些漢族大臣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因為平定叛亂的需要,自行組建所謂的團練和鄉勇——實際上就是私人武裝,以代替正規軍。

就曾國藩的象郡而言,其戰鬥力之所以較八旗綠營為強,主要因為以下方面:

在招募士兵方面,曾國藩效仿明朝時期的戚繼光,只招募沒有任何劣跡的,老實的莊稼漢。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了士兵絕對服從的紀律性,極大地便利了將領的指揮,不會出現逃兵,兵痞等。眾所周知,一支強大的軍隊,其應當具備得解基本素質便是嚴格的紀律性。曾國藩通過對兵源的篩選,基本實現了這個要求。


再者,所招募的士兵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如兄弟,父子,同宗同族,同鄉鄰里等,此舉則保證了軍隊的團結,以及各個單兵之前的默契程度,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

軍隊的將領由湖南的儒生擔任,將領每日對士兵灌輸儒家的忠孝觀念,做好思想工作,以保障軍隊思想的統一。

當然,最重要的是武器方面,曾國藩廣泛招募能工巧匠,鍛造上等病起,製造先進的戰船,並且斥資從洋人手中購得現代化的洋槍洋炮,大大提高了軍隊的綜合實力。

通過以上措施,曾國藩得以將湘軍打造成一支內有激昂求戰意志,外有先進作戰器具的優秀軍隊。而曾國藩的湘軍,在晚清時期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清王朝所倚重的一支武裝力量,直到李鴻章淮軍的出現,湘軍的地位才逐漸開始下降。


庭州行者


太平天國最後之會敗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定都南京後不思進取,驕奢淫逸,另外大肆封賞群臣,光封王的就2000多人,這些王爺和其他高極官員不僅殘酷壓榨剝削老百姓,而且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殘殺,造成了部分高極將領帶兵遠走高飛,如翼王石達開,太平天國因為內鬥大傷原氣,引起了太平天國的分裂,還有太平天國攻佔江南一些城鎮後大肆屠殺,使江南人口大量減少,不僅失去了民心,更增加了老百姓對太平天國的仇恨,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自發組建地方武裝,配合清廷對抗太平軍,然後清軍才能最後平定太平天國。如果太平天國能夠上下一心,以民為本,善待老百姓,說不定就會一統天下了。


笑傲煙雲裡1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想回答好還真不容易。
這麼說吧,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湘軍的領導者是曾國藩——一個極具系統思維、全局思維的軍事將領,他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建制、管理、戰略系統,建立了一支戰鬥力爆表的水陸兩棲作戰部隊。

這個所謂的“非正規軍”,從制度到裝備,都完爆當時的大清正規軍。

一、先來看曾國藩建兵原則。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行動前先思考的人,他深刻反思了大清正規軍綠營失敗的原因,軍隊腐敗、軍紀廢弛什麼的,這些一般人能看出來。曾國藩看到的是,大清建兵制度上的缺陷。而像軍中腐敗、軍紀廢弛等,都是這一深層原因帶來的結果。
綠營為什麼沒有戰鬥力?很多軍人都私下做著兼職,比如開個茶館,擺個地攤什麼的,軍官們就玩得更大了,買賣武器裝備,利用戰船經商等等,平常操練能不去就不去了,也別說對國家啥的不上心,關鍵得先養家餬口啊。誰讓大清的工資低呢,一個月一兩多銀子,不夠用啊。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996啊!

這是大清長時間的“低餉制”導致的一個結果。軍人們連家都養不起了,誰有心思在訓練場上玩命。

其次,清朝的軍隊,十分重視“兵為國有”,不管哪兒的兵,首先都是國家的兵,到打仗時,國家會隨機分配,比如長沙的兵調給武漢的將領,九江的司令領導安慶的部隊,這麼一打散,防止將領們擁兵自重。這是清朝皇帝們的權術。
但它的壞處在於,軍與將之間不熟識也沒感情,在戰場上大將被一劍穿胸了,同隊軍人不管不顧。至於不是一個營的,那就更遠遠地勒馬旁觀了。我們都見過《投名狀》裡,龐青雲的軍隊攻打蘇州被包圍時,另一隊清軍遠遠觀望,無動於衷的樣子,直到看見勝機,才介入爭功。
基於這兩點,曾國藩在湘軍的制度上做了幾點關鍵調整:
首先是“厚餉制度”,高薪招攬人才。普通士兵,薪資高於正規軍的三倍,中高層管理,薪資待遇將近正規軍同級別的六倍。
報名人數一下就爆了。
但想進名企可沒那麼簡單。
曾國藩調整的第二點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他先挑選他欣賞和信任的人,做營官,營官再往下挑連長,連長挑排長,這樣一層層,兵將之間,相互熟知,又有知遇感恩的情分。團隊凝聚力滿格。
第三點,曾國藩選軍官偏愛文化人,因為文化人遇事愛動腦子,湘軍的多數將領都是知識分子。選士兵偏愛出身質樸的山野鄉農,這些人樸實厚道,又有肌肉。不像綠營兵,多是地方上的流氓或遊手好閒之輩。
第四點,湘軍重視思想教育。因為曾國藩自身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重視精神力量。對於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軍隊,多進行思想教育,在當時的正規軍中是一個創舉。更何況,他們面對的敵人,是一支以信仰(信上帝)驅動的部隊。

這幾點調整完了,這支軍隊的基因,已經不同於綠營了。

二、在具體的作戰策略方面

曾國藩有一條獨具個人特色的原則:結硬寨,打呆仗。

太平軍在之前與清軍的交鋒中,擅長游擊戰,審勢度時,靈活應變。曾國藩的對策就是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什麼叫結硬寨呢?就是先將營地扎穩,紮下營盤後,不管多累,先繞著營地挖兩道深溝,再沿溝築起高牆,形成自己的防禦系統。每行軍到一處,先挖溝築牆,軍將們個個具備民工大隊的職業素養。
曾國藩是一個強調防守的人,他一輩子做事,沒什麼花架子,也沒多少令人叫絕的妙招,就是大道至簡,把事做牢靠,做紮實,確保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再謀劃出招制敵。
打呆仗也是建立在結硬寨的前提下。兵臨城下,不主動進攻,先挖溝,圍城,切斷城內外的聯繫,等裡面的人沒糧了,自己打出來,然後再迎敵。
據說湘軍打下的城市,城牆外的地貌完全變了。這種方式看似笨拙,耗時,卻能確保勝率。而且通過“圍城打援”的戰術,消滅了天平軍不少有生力量。

三、裝備方面。

為了製造戰船,起初沒有人懂設計,曾國藩甚至親自上手設計,後來發現不行,就建了兩個船廠,遍尋能工巧匠,反覆推敲試驗,並重金購置大批洋炮,安裝在戰船上。曾國藩的水師也成為當時中國技術最先進、裝備精良的戰隊。

四、整體戰略。

一個統軍的大帥,最硬核的本事,就是能站在最高的維度上審視戰局,能從複雜、紛亂的時局中洞察關鍵所在。
曾國藩無疑是一個大局觀非常優秀的人,他認為太平軍難對付在於,他們通過掌握長江中下游的幾座戰略重鎮,控制了長江這條軍事運輸線,又通過長江水系,將各省的資源統籌在一起,因此要想打掉太平軍的大本營南京,必須先打掉沿長江從上到下的幾個重鎮,奪回對長江的控制,然後踞上游之勢而下,衝擊南京。
“用兵以審勢為第一要義”,這是曾國藩的軍事哲學。雖然,咸豐一心求快,幾次出昏招,干預指揮,但最終大清贏下這場戰爭,還是靠了這個戰略。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曾國藩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在於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並制定出了正確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排除了戰略執行過程中的種種干擾,包括皇帝的瞎指揮,政敵的落井下石,等等。
跟隨曾國藩多年的、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曾說,曾國藩的定力,非常人所能及,他認準的事,排除千難萬難,也要幹成。這個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執行力,令人不得不由衷敬佩。
想了解曾國藩的更多故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曾國藩》系列正在開講中。

每晚精讀一本書


刀槍入庫之時就是戰鬥力下降之時。清朝自入關後,軍隊腐敗就在清軍內部迅速蔓延。曾經戰鬥力非常強的八旗子弟兵在統一全國後,就開始不務正業,他們爵位不但世襲而且待遇也很高。他們一天到晚逛窯子、喝花酒、鬥蛐蛐、抽大煙……生活極盡奢侈,把中原王朝那套腐敗發揮得淋漓盡致。


康熙年間,八旗兵的戰鬥力就已經嚴重下降,平定吳三桂基本靠的是綠營軍。綠營軍在康熙乃至乾隆時期的戰鬥中都發揮巨大的作用,堪稱清軍中的精銳部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營物廢弛、日趨腐敗。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基本就沒什麼戰鬥力。面對太平天國新勢力的攻擊,清朝軍隊屢戰屢敗,已經派不上用場。

在這種局面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漢臣迅速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都說清政府昏聵,但重用漢臣這件事情不得不說是清政府的明智之舉,咸豐皇帝被太平軍打急了還提出不論滿漢大臣,只要打敗太平天國就封王。當然這句話在咸豐皇帝死後就作廢了,但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足以說明清朝戰鬥力已經是不堪一擊。


漢人打了幾千年的仗,對軍事方面還是非常有天賦的,只要漢人掌權,軍隊戰鬥力就會翻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事策略都非同尋常。湘軍雖然是地方拉起來的一群農民軍,農民實在,沒有花花腸子,更不會玩各種套路,經過訓練戰鬥力一路飆升,曾國藩就依靠這樣一支農民軍打敗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被湘軍打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就開始不思進取,大蓋奢侈享樂,天王洪秀全更是躲在後宮女人堆裡盡情享樂不問政事。各大王之間發生內訌死的死傷的傷,戰鬥力嚴重下降,北伐更是拋之腦後。湘軍經過一番訓練後傾巢而出,把南京圍個水洩不通。當時外國勢利也支持清朝,與清軍一起反撲太平軍,太平天國在兩股勢利的圍攻下瞬間灰飛煙滅。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討論更多歷史事件。


笑談趣史五千年


縱觀中國歷史除了漢朝其餘的朝代的更替都是武備鬆弛!八旗鐵騎經過300年的養老模式基本上廢了!別說打仗,帶頭投降的他們最多!綠營從建立之初就是城管的作用!維持秩序可以!打仗本來就不是他們的責任!在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一群人一直是私募軍隊!家丁,護衛而八旗初期也是用這種制度維持!關寧鐵騎也是!現在來說說天平天國,這些人說難聽點就是宗教狂熱者!遇到荒廢的八旗,城管綠營!別說打仗,嚇都嚇死他們了!而這幫狂熱者是為了造反而造反的!中華民族遭受的磨難中除了回亂,五胡亂華,抗日戰爭就屬太平天國殺的人多!準確的說太平天國殺的人是最多的!而且他們的宗教信仰完全和傳統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相悖!恐怖的不得了!如果太平天國推翻清朝必然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元朝和清朝雖然是異族,但也是華夏範圍內的民族!文化思想也在範圍內!

這也是曾國藩帶領整個士族階層頑強抵抗的原因,和那個朝代已經沒有關係了!直接是在和幾千年的士族階層的信仰有關!

太平天國和整個所有的階級為敵!所以即使沒有曾國藩還有別人!而且抵抗也會更加強烈!


編劇小魏


可以說湘軍在前期,是被太平天國石達開西征軍打得滿地找牙的。屢敗屢戰曾國藩幾乎要跳船自殺的,湘軍水師全軍覆滅。太平天國之所以後來打不過曾國藩的湘軍,原因有以下:

第一點,從階級分析曾國藩湘軍是封建大地主勢力的代表,太平天國就是農民階級起義軍。農民起義軍一分了田地,還會有戰鬥力嗎?湘軍這邊,有後面的封建大地主支持,要糧給糧,要人給人,發展起來後勁足,可以慢慢熬死太平軍。

第二點,曾公內聖外王,毛主席都推崇的人。湘軍在曾公的精心訓練下,比清軍綠營所謂的正規軍強了太多的精兵。綠營正規軍都是些吸食鴉片,欺軟怕硬的兵痞!湘軍都是同鄉組成一隊,戰鬥力凝聚。後期戰鬥力大大提高。
第三點,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內訌,天京事變中楊秀清,韋昌輝等太平軍核心內鬥,石達開被閒置。太平軍的精銳都在天京事變中內耗掉了。事件也影響軍心,太平軍開始走下坡了,而湘軍在慢慢壯大變強。



綜上,湘軍比清軍的正規軍還要正規,且在戰爭中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屢敗屢戰,以戰養戰,最終打敗內部矛盾激化走下坡路的太平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