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梁云兴


太平军在前期与清军作战处于优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1. 首先便是太平军装备精良,而清军武器落后。有人可能满脸问号,什么,一群农民居然装备精良,开玩笑吧?还真没开玩笑,在太平天国初期还真是一群农民扛着枪打拿着大刀的清军。一方面是由于起义军中有大量的工匠,尤其是有许多的矿工,熟悉火药的制作与使用,另一方面则是清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蔑视乃至压制科技的发展。这也是算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景了。

  2. 第二便是两广地区客家人民风彪悍。而初期太平军主要由客家人组成,客家人祖先来到两广地区以后,便与当地的土著经常发生摩擦,乃至于械斗连政府官员也不能制止。所以导致了太平军战斗经验丰富,是已经逐渐没落的清军绿营所不能比的。
  3. 第三乃是所谓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外加清政府日渐腐朽,官员不能体察民情,清军官兵欺压平民,普通群众早有不满。所以在太平军转战广西湖南之时,不断有人通报清军去向,而清军像聋子瞎子,常常不知太平军去向。甚至在太平军攻陷第一个省城武昌之后,无数民众争相参军,太平军一下子由数万流寇变成了百万大军。
  4.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杨秀清等太平军高层审时度势,战略得当。虽然太平军初期战斗力强悍,但是由于起义军大多携带家眷,军中掺杂着大量妇孺老幼,而清军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弱。很长一段时间内太平军打的相当被动。但是在起义之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起义军一样急于攻打城池,而是在紫荆山周围盘桓数月,收拢教众,积聚了力量。后来杨秀清由力排众议,放弃了南下广州的想法,转而北上进攻长江流域富庶的城镇,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大起义。

可为什么后来就突然斗不过湘军了呢?

  1. 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力量大大削弱,不仅使诸将自相残杀,石达开负气出走,而且使太平军普通士兵信仰崩塌,士气大挫,当时民谣传道“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由此可见普通士兵失望之情。
  2. 杨秀清死后,太平军诸将各打各仗,没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不能互相协同,甚至于没有一个像样的战略规划。反观湘军,在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制定下由武昌,九江,安庆沿长江顺流而下攻占南京的计划后就坚决地执行,甚至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也没有丝毫的动摇,一点点的把太平军逼入死胡同。
  3. 武器不如湘军了。初期太平军的枪炮给湘军领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于是之后再外国人的帮助下,积极的采购新式武器,甚至于让西方雇佣兵上阵对太平军进行打击。太平军初期的装备优势荡然无存。
  4. 湘军是新式军队,对太平军是降维打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湘军已具有中国近代军队的雏形,后来的淮军,北洋军,乃至国民党军都可以说是与湘军一脉相承的,战斗力非旧式军队可比,所以出现了几十万太平军在南京城下围攻几千曾国荃湘军失败的景象。另外太平军有战斗力的只有初期的两万广西老兵,打到后期已经所剩无几,无法补充。
  5. 湘军残暴,斩草除根。曾国藩为防止太平军势力死灰复燃,实行斩草除根的政策,宁可错杀,不肯放过,同时也为保障湘军战斗力,纵容部下大肆烧杀抢掠,其本人也被成为“曾剃头”。当然,这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太平军也因此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一蹶不振。

无邪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不是战斗力问题,关键是愿不愿意拼命。

太平军起兵初期只有几千人,大部分是客家山民,懂军事的不多。

但为什么太平军能一路北上从广西杀到江苏呢?

这段路不亚于后来的长征,走的还是满清的心腹省份,算是很牛逼了。

为啥?

当时清军不能打呗。

八旗兵早就腐败不堪,惨不忍睹,连自己的满城都守不住。

祖先努尔哈赤等人的血性,现在半点都不剩了。

当时的八旗兵,连同样很烂的绿营士兵都瞧不上。

在太平军北伐围攻怀庆时,黑龙江八旗兵见太平军杀过来,根本不敢应战。人家是看到太平军就逃,他们更厉害,是闻风而逃,也就是听到枪炮声就跑,都不要见到人。

不敢和太平军交战,倒是敢骚扰百姓。

怀庆府团练首领李棠阶在记录八旗兵打仗无能,抢夺有胆的事实:“黑龙江兵(抢劫)尤甚,打仗则闻炮即遁,唯日肆搜抢,至民间桌椅门窗鞋袜等物,零星杂货皆掠卖之,竟至成市”。(《平粤匪方略》卷19)

看看,这什么鸟兵,连桌椅门窗鞋袜都抢,捡破烂的吗?

绿营兵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形同乞丐,战死连抚恤金都拿不到,谁会去拼命?

当时曾国藩曾回忆绿营的战法,就是尽量避战。

在太平军正面,绿营根本不敢迎头野战,只敢守城。

守城也是看形势,一旦发现城市似乎守不住,立即溃逃。

而太平军周边其实就有很多比较强大而清军,广西部队就有张国梁捷勇、江忠源楚勇。

但是,这些部队也不愿意正面同太平军硬拼,只是远远尾随追击,收复被太平军放弃或者准备放弃的城市,借此邀功,伤亡也少。

上面也说了,太平军起兵初期,只有300多人,后来才扩充到几千人,其中还有很多家属,真实能够战斗的也就二三千人。

然而,清军向荣、周凤岐立刻率大军围攻金田,连续几次都被太平军杀得落花流水,几次差点全军覆没。主将向荣差点小命都不保!

最终,广西境内清军有3万多人,却能被二三千太平军杀到省府桂林,杀掉了大将乌兰泰,差点把桂林都连窝端了。

当时最搞笑的是,围攻的太平军只有二三千人,桂林清军也有二三千,随后赶到桂林城外的清军就有2万。

然而,这么多清军竟然任由太平军围攻桂林长达33日,打了20多战,创造近代世界军事历史的记录。

为啥?

不是打不过,如果愿意拼胜负还是很难说,毕竟太平军也是乌合之众,装备也很烂。

关键绿营谁愿意去拼命?

命是自己的,城市江山是皇上的。为了皇上和一点点抚恤金,把自己性命送掉了,岂不是傻瓜?

相反,太平军则不同。他们都是叛逆,按照当时的法律,太平军军官被捉都是诛九族、凌迟之罪,士兵被捉也难逃一死。

同时,这些人核心都是凶悍团结的客家人,尤其是广西客家人。

太平军作战,说通俗点就只能赢不能输,输了不但自己完蛋,家属也活不了。

所以,太平军一路都是拼着性命去厮杀的。

另外,太平天国那些神棍洗脑也算厉害,真能忽悠的当兵的去拼命,死了上天堂。

当时,不要说太平军男人,就连少年甚至妇女都敢抄家伙拼命。

清朝官员对太平军童子军的评价是“凡临阵攻城,亦惯用童子为 倡,以重子皆不畏死,无不以号叫跳跃为乐者……贼每用以为导者,使在后之贼自计童子尚威猛如此,我辈退缩,竞童子不若矣!”

就是说太平军那些童子军临战打头阵,都不怕死,一旦开打跳跃呼号,手持刀矛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冲上来拼命砍杀突刺。以至于那些成年人组成的清军,都不敢与这些童子军交战。

说通俗点,太平军类似于今天流窜的亡命歹徒,清军类似于今天我们小区的保安。真要拼命,双方很难说谁会赢,但保安根本就不会去拼命!


萨沙


这里有两个错误,第一就是,太平军从来也没有把清军打的落花流水,太平军与绿营是胜负参半,而且,太平军极少击败人数相当的绿营。

如果真仔细看,太平天国战史就会发现,太平军极少有同等兵力击败绿营的战例。而且,总体来看,实际上双方是胜负参半,绿营也经常有击败太平军的战例。但是,60万绿营是驻守全国的部队,除了军事用途,警察用途,甚至还有税务用途,运输用途,都需要绿营兵。

以全国1300万平方公里计算,60万绿营兵,折合才21.6平方公里,采用1个绿营兵。绿营不仅管军事,还管交通,运输,警务,监狱,税收,保卫,押送等等众多工作。

为此,绿营部队很难拿出来一支达到几万人的野战部队。这才有了清朝大练民团的开始。第2个就是,湘勇虽然不是经制部队,但是也是属于国家正规军。湘勇的经费是国家供应,武器,特别是火器,洋炮也是国家财政供应。而且所有军官都是授予绿营军衔和职位。

如果单纯论战斗力,太平军战争十多年,算来算去,一次战役歼灭1万绿营的战斗,也不超过10次。但是,绿营打败太平军1万和以上的战斗,其实次数比太平军打败绿营1万人和以上的战例多。

有兴趣可以看看5册一套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太平军主要是出湖南以后,人数突然暴涨,最后达到百万级别。清朝再不增加兵力,比如广泛征用湘勇淮军,光靠经制兵实际上是人数不够的问题,经制兵最多只能抽调几万人出来,打不过人数如此庞大的太平军。


深度军事


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面对僵局时,如何构建自己的战略优势,彻底改变局面;面对失利时,如何做到善败者不亡。

过于简单化、脸谱化的历史观不可取

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早期得清军,八旗、绿营早已腐化,“全不能用”,因此太平军一路凯歌;后期的太平军内讧不断,信仰丧失,因此湘军常常以极少兵力击败太平军大众。

仔细看历史,这是对历史过于简单化、脸谱化的处理。

早期的清军堕落不假,可是,早期的太平军并没有轻松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相反,早期的太平军在清军面前吃过不少亏。蓑衣渡之战被打得“不满万人”,桂林、长沙,太平军也都久攻不克。太平军在面对清军主力时,只能说是互有胜负。清军真正的“一触即溃,顺风而降”,发生在太平军攻下武昌之后。

后期湘军常常对太平军以少胜多不假,但湘军也是在败仗中成长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湘军的许多战术,还要在从被太平军打败吃亏学来的。。

简单化地理解历史,不能从历史发展的各个节点深入分析,这样的历史观,消遣吐槽尚可,却会错过许多获取“历史的经验”的机会。

面对僵局,杨秀清和曾国藩得当的战略选择极大地改变了局势

杨秀清:力排众议,避实击虚

早期太平军在广西发展的时候,虽然称王建制,但军事形势并不乐观。常常处于被追兵围困的困境中,对城市的攻打也常尝失利,无论兵马、钱粮都常常陷入短缺,经常需要依靠“天父下凡”来鼓舞人心,维系稳定。

杨秀清力排众议的两次战略决策,无疑是改善局面的关键。他否定了贪恋家乡的想法,力主北上湖南,进入长江,专意金陵。

由于当时大清承平日久,防务松弛,因此,当时除广西等叛乱严重地区有大兵剿匪外,其他地区都十分空虚。就连长沙、武昌、南京这样的城市,兵力都不足几千人(长沙一度兵不满千)。太平军离开广西后,在湘南招募到了大批矿工,改善了自己攻坚能力不足的弱点;在岳州等地招募到了大批水手,强化“水营”,使得自己在长江上一度畅通无阻。


正是杨秀清正确的战略决策,使得太平军打破僵局,创造出了“所向无不望风而逃”的局面

在攻克武昌后,太平军大军顺江而下时,长江下游的清军防务空虚,太平军几乎就没遇到像样的抵抗!举个例子,太平军要攻打南京时,南京城在紧急调拨附近兵力得到加强后,总兵力也就5000多人!而南京南北20里,东西11里,周长36里,光城门就13个,可以出入的缺口有1000多个!

可以说,正因为杨秀清的力排众议,避实击虚,才摆脱早期的困境,创造出了清军“沿途望风而逃”的新局面,使得太平军的规模、影响力空前壮大。

曾国藩,塑造水师,获取了长江战线主动权。

曾国藩早期的形势比杨秀清们可能还惨一些。他举办的团练湖南地区的官员都不怎么支持。

可是,曾国藩通过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水师的建议,直接引起了咸丰的兴趣,瞬间拉到风投,获得支持。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长江流域作战,水师优势意味着什么。

太平军虽然打造了“水营”,一度取得了长江制水权,但是,太平军的水师专业程度并不高,几乎全部都是民船。这些船又是战船,又是运粮船、运兵船。

可以说,太平军的水师是他当时获取战场主动的重要因素,但太平军水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好的“破局点”。因为,水师,相比之下,有更多“技术兵种”的属性,可以通过采购大炮,改造船只,来迅速获得优势。

虽然当时还没有办法采购近代化的专业舰船。但曾国藩对民船的改造要细致得多。仿照民船中速度最快的龙舟,打造撞击船“快蟹”;通过给不同的船只装载火炮,打造大小炮船;湘军的水师优势迅速建立起来。

临阵用兵,曾国藩非石达开等人对手,但他选择打造水师这个“相对优势”,牢牢把握了长江流域作战的主动权。


曾国藩说:“湘潭、岳州之胜,全赖洋炮”。通过对水师技术兵种的专业打造,使得当时还略显稚嫩的湘军保住湖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此后,尽管石达开、陈玉成多谋略,屡屡打败湘军。但因为湘军的水师优势,牢牢把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困局时的凝聚力,是早期太平军与湘军“善败者不亡”的关键

太平军:乡里从军,凝聚力强;迷信加持,信心鼓舞。

前面说到,早期太平军和清军主力作战,并无优势。

在蓑衣渡,损失大半,被打得“兵不满万“,换作一般的会党起义,可能就散了。

可是由于早期太平军多事乡里“团营”,举家而来。因此,凝聚力极强。几乎没有出现过被清军诱降,或者逃跑的情况。

早期的太平军虽处境艰难,但独特的组织形势和信仰体系,使得他们保持了不同于任何会党的凝聚力。


反观当时的清军,彼此之间互相不熟悉,甚至各怀打算,根本无法协同作战。不能协同作战不算,有的队伍干脆就迷上了“追击大法”——尾随太平军,等太平军撤离后,收复城池,一边掠夺百姓,栽赃于太平军,一边上奏朝廷,虚报战功,邀功请赏。

坦率来说,早期太平军确实也犯过一些明显的失误。如果当时的清军能形成合力,兵力进剿,太平军很可能早就被灭了。

湘军:以宗族为牵连,以乡亲为纽带。

湘军以书生带兵,将领之间多是师生、宗亲;兵勇之间也多是同乡、亲戚。

因此,湘军作战时,“败则相救”十分自然。不管是将领之间,还是士卒之间,都有很强的感情基础,因此,作战时往往团结一心,死战不退!

湘军的乡情、宗情纽带,使他们常能在不利态势下死战到底。


更为难得的是,知识分子将领们,彼此价值观一致,都有较好的大局意识。他们不仅仅只是从湘军这个小集体的角度出发考虑,而是从整个战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湖口大败,石达开反攻时,湘军到底守南昌还是增援湖北;在安庆之围时,李秀成攻略杭州,到底是要集中力量坚持打安庆还是分兵救援杭州;湘军将领之间都能迅速达成一致。

这就使得湘军能不被敌人牵引,从全局考虑,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

随着太平军方面,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扩大,早期的凝聚力逐渐丧失。

早在湘潭之战时,林绍璋部就发生了新兵和老兵互相拆台的情况。

而两广老兄弟和三江两湖兄弟之间的矛盾也贯穿了几乎整个太平天国中后期的历史。

在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尚能通过严明的约束来制止这种内部不和的影响。

但随着天京事变的发生,太平军内部矛盾激化,逐渐失去了凝聚力。

尤其是在洪秀全分权以后,失去了一个杨秀清这种有力的“中央指挥”,太平军内部不但难以协同作战,各部互相攻伐抢地盘得情况也屡屡发生。

后期的太平军内部矛盾严重,早已不复当年的凝聚力。


甚至是李秀成这样的人物,在援救安庆时,带着10多万大军,居然畏惧鲍超的数千湘军,迅速撤退!其保存实力之心也可见一斑!

到了战争末期,湘军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山头主义。曾国荃独贪攻克天京之功,拒绝李鸿章来助;湘军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的派系;甚至在攻克天京后,发生过为了抢劫财物而自相残杀的情况。

鉴于此,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部队“暮气沉沉“,不能再用,开始裁撤湘军。

因此,我反对脸谱化地把太平军、湘军成败简单归因。事实上,我认为对他们内部的凝聚的变化,领导的战略决策影响的探究,或许对我们有更大的启示。

愿您在面对僵局时,也能像当时的杨秀清、曾国藩一样,创造性的战略选择来“破局”。在面对失败时,也能保持自己和团队的信心,凝聚在一起,扭转局势!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剿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确厥功至伟,但是洋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英美组建的洋枪队对于太平天国的打击力度极大。与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相比,湘军的战斗力的确是高出一个档次。


清朝的正规军分为两个部分,八旗兵和绿营兵。

  • 八旗兵存在的时间要久于绿营兵,是努尔哈赤所创立的,最初的八旗仅限于满洲内部,随着清体量的扩大,内部民族成分增加而又相继出现了蒙古八旗,汉八旗等等。八旗兵是清军的主力部队,在清军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 绿营兵最初则是纯粹由明朝投降军队以及农民军的投降部分组成,很少包含满洲人。后来清朝在统一之后,绿营兵士兵绝大多数由汉人充任,其主要是作为八旗兵的补充。

八旗兵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环境相对和平,所以战斗力逐渐下降,此时绿营兵作为八旗兵的补充,对巩固清王朝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雍正之后,绿营的战斗力也逐渐退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八旗兵的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火器在清军中装备率的上升,八旗由于用惯了火器,所以近身搏斗,骑马射箭等方面大为倒退,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才提出“骑射为立国之本”,试图扭转八旗对于火器的依赖,然而其作用并不明显。



八旗和绿营的急剧退化,在道光时期面临工业文明的威胁以及由工业文明冲击带来的内部动乱时,已经力不能及,但当时清王朝尚未对此作出有效的反应。到了咸丰,同治时期,一些汉族大臣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因为平定叛乱的需要,自行组建所谓的团练和乡勇——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以代替正规军。

就曾国藩的象郡而言,其战斗力之所以较八旗绿营为强,主要因为以下方面:

在招募士兵方面,曾国藩效仿明朝时期的戚继光,只招募没有任何劣迹的,老实的庄稼汉。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了士兵绝对服从的纪律性,极大地便利了将领的指挥,不会出现逃兵,兵痞等。众所周知,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应当具备得解基本素质便是严格的纪律性。曾国藩通过对兵源的筛选,基本实现了这个要求。


再者,所招募的士兵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兄弟,父子,同宗同族,同乡邻里等,此举则保证了军队的团结,以及各个单兵之前的默契程度,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的将领由湖南的儒生担任,将领每日对士兵灌输儒家的忠孝观念,做好思想工作,以保障军队思想的统一。

当然,最重要的是武器方面,曾国藩广泛招募能工巧匠,锻造上等病起,制造先进的战船,并且斥资从洋人手中购得现代化的洋枪洋炮,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综合实力。

通过以上措施,曾国藩得以将湘军打造成一支内有激昂求战意志,外有先进作战器具的优秀军队。而曾国藩的湘军,在晚清时期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清王朝所倚重的一支武装力量,直到李鸿章淮军的出现,湘军的地位才逐渐开始下降。


庭州行者


太平天国最后之会败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定都南京后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另外大肆封赏群臣,光封王的就2000多人,这些王爷和其他高极官员不仅残酷压榨剥削老百姓,而且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造成了部分高极将领带兵远走高飞,如翼王石达开,太平天国因为内斗大伤原气,引起了太平天国的分裂,还有太平天国攻占江南一些城镇后大肆屠杀,使江南人口大量减少,不仅失去了民心,更增加了老百姓对太平天国的仇恨,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自发组建地方武装,配合清廷对抗太平军,然后清军才能最后平定太平天国。如果太平天国能够上下一心,以民为本,善待老百姓,说不定就会一统天下了。


笑傲烟云里1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想回答好还真不容易。
这么说吧,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湘军的领导者是曾国藩——一个极具系统思维、全局思维的军事将领,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建制、管理、战略系统,建立了一支战斗力爆表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

这个所谓的“非正规军”,从制度到装备,都完爆当时的大清正规军。

一、先来看曾国藩建兵原则。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行动前先思考的人,他深刻反思了大清正规军绿营失败的原因,军队腐败、军纪废弛什么的,这些一般人能看出来。曾国藩看到的是,大清建兵制度上的缺陷。而像军中腐败、军纪废弛等,都是这一深层原因带来的结果。
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很多军人都私下做着兼职,比如开个茶馆,摆个地摊什么的,军官们就玩得更大了,买卖武器装备,利用战船经商等等,平常操练能不去就不去了,也别说对国家啥的不上心,关键得先养家糊口啊。谁让大清的工资低呢,一个月一两多银子,不够用啊。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996啊!

这是大清长时间的“低饷制”导致的一个结果。军人们连家都养不起了,谁有心思在训练场上玩命。

其次,清朝的军队,十分重视“兵为国有”,不管哪儿的兵,首先都是国家的兵,到打仗时,国家会随机分配,比如长沙的兵调给武汉的将领,九江的司令领导安庆的部队,这么一打散,防止将领们拥兵自重。这是清朝皇帝们的权术。
但它的坏处在于,军与将之间不熟识也没感情,在战场上大将被一剑穿胸了,同队军人不管不顾。至于不是一个营的,那就更远远地勒马旁观了。我们都见过《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军队攻打苏州被包围时,另一队清军远远观望,无动于衷的样子,直到看见胜机,才介入争功。
基于这两点,曾国藩在湘军的制度上做了几点关键调整:
首先是“厚饷制度”,高薪招揽人才。普通士兵,薪资高于正规军的三倍,中高层管理,薪资待遇将近正规军同级别的六倍。
报名人数一下就爆了。
但想进名企可没那么简单。
曾国藩调整的第二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他先挑选他欣赏和信任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往下挑连长,连长挑排长,这样一层层,兵将之间,相互熟知,又有知遇感恩的情分。团队凝聚力满格。
第三点,曾国藩选军官偏爱文化人,因为文化人遇事爱动脑子,湘军的多数将领都是知识分子。选士兵偏爱出身质朴的山野乡农,这些人朴实厚道,又有肌肉。不像绿营兵,多是地方上的流氓或游手好闲之辈。
第四点,湘军重视思想教育。因为曾国藩自身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重视精神力量。对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军队,多进行思想教育,在当时的正规军中是一个创举。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敌人,是一支以信仰(信上帝)驱动的部队。

这几点调整完了,这支军队的基因,已经不同于绿营了。

二、在具体的作战策略方面

曾国藩有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原则:结硬寨,打呆仗。

太平军在之前与清军的交锋中,擅长游击战,审势度时,灵活应变。曾国藩的对策就是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结硬寨呢?就是先将营地扎稳,扎下营盘后,不管多累,先绕着营地挖两道深沟,再沿沟筑起高墙,形成自己的防御系统。每行军到一处,先挖沟筑墙,军将们个个具备民工大队的职业素养。
曾国藩是一个强调防守的人,他一辈子做事,没什么花架子,也没多少令人叫绝的妙招,就是大道至简,把事做牢靠,做扎实,确保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谋划出招制敌。
打呆仗也是建立在结硬寨的前提下。兵临城下,不主动进攻,先挖沟,围城,切断城内外的联系,等里面的人没粮了,自己打出来,然后再迎敌。
据说湘军打下的城市,城墙外的地貌完全变了。这种方式看似笨拙,耗时,却能确保胜率。而且通过“围城打援”的战术,消灭了天平军不少有生力量。

三、装备方面。

为了制造战船,起初没有人懂设计,曾国藩甚至亲自上手设计,后来发现不行,就建了两个船厂,遍寻能工巧匠,反复推敲试验,并重金购置大批洋炮,安装在战船上。曾国藩的水师也成为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装备精良的战队。

四、整体战略。

一个统军的大帅,最硬核的本事,就是能站在最高的维度上审视战局,能从复杂、纷乱的时局中洞察关键所在。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大局观非常优秀的人,他认为太平军难对付在于,他们通过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几座战略重镇,控制了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又通过长江水系,将各省的资源统筹在一起,因此要想打掉太平军的大本营南京,必须先打掉沿长江从上到下的几个重镇,夺回对长江的控制,然后踞上游之势而下,冲击南京。
“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这是曾国藩的军事哲学。虽然,咸丰一心求快,几次出昏招,干预指挥,但最终大清赢下这场战争,还是靠了这个战略。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制定出了正确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排除了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包括皇帝的瞎指挥,政敌的落井下石,等等。
跟随曾国藩多年的、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曾说,曾国藩的定力,非常人所能及,他认准的事,排除千难万难,也要干成。这个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力,令人不得不由衷敬佩。
想了解曾国藩的更多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曾国藩》系列正在开讲中。

每晚精读一本书


刀枪入库之时就是战斗力下降之时。清朝自入关后,军队腐败就在清军内部迅速蔓延。曾经战斗力非常强的八旗子弟兵在统一全国后,就开始不务正业,他们爵位不但世袭而且待遇也很高。他们一天到晚逛窑子、喝花酒、斗蛐蛐、抽大烟……生活极尽奢侈,把中原王朝那套腐败发挥得淋漓尽致。


康熙年间,八旗兵的战斗力就已经严重下降,平定吴三桂基本靠的是绿营军。绿营军在康熙乃至乾隆时期的战斗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堪称清军中的精锐部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营物废弛、日趋腐败。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基本就没什么战斗力。面对太平天国新势力的攻击,清朝军队屡战屡败,已经派不上用场。

在这种局面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臣迅速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都说清政府昏聩,但重用汉臣这件事情不得不说是清政府的明智之举,咸丰皇帝被太平军打急了还提出不论满汉大臣,只要打败太平天国就封王。当然这句话在咸丰皇帝死后就作废了,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足以说明清朝战斗力已经是不堪一击。


汉人打了几千年的仗,对军事方面还是非常有天赋的,只要汉人掌权,军队战斗力就会翻倍,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军事策略都非同寻常。湘军虽然是地方拉起来的一群农民军,农民实在,没有花花肠子,更不会玩各种套路,经过训练战斗力一路飙升,曾国藩就依靠这样一支农民军打败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被湘军打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就开始不思进取,大盖奢侈享乐,天王洪秀全更是躲在后宫女人堆里尽情享乐不问政事。各大王之间发生内讧死的死伤的伤,战斗力严重下降,北伐更是抛之脑后。湘军经过一番训练后倾巢而出,把南京围个水泄不通。当时外国势利也支持清朝,与清军一起反扑太平军,太平天国在两股势利的围攻下瞬间灰飞烟灭。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历史事件。


笑谈趣史五千年


纵观中国历史除了汉朝其余的朝代的更替都是武备松弛!八旗铁骑经过300年的养老模式基本上废了!别说打仗,带头投降的他们最多!绿营从建立之初就是城管的作用!维持秩序可以!打仗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责任!在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一群人一直是私募军队!家丁,护卫而八旗初期也是用这种制度维持!关宁铁骑也是!现在来说说天平天国,这些人说难听点就是宗教狂热者!遇到荒废的八旗,城管绿营!别说打仗,吓都吓死他们了!而这帮狂热者是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中除了回乱,五胡乱华,抗日战争就属太平天国杀的人多!准确的说太平天国杀的人是最多的!而且他们的宗教信仰完全和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相悖!恐怖的不得了!如果太平天国推翻清朝必然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元朝和清朝虽然是异族,但也是华夏范围内的民族!文化思想也在范围内!

这也是曾国藩带领整个士族阶层顽强抵抗的原因,和那个朝代已经没有关系了!直接是在和几千年的士族阶层的信仰有关!

太平天国和整个所有的阶级为敌!所以即使没有曾国藩还有别人!而且抵抗也会更加强烈!


编剧小魏


可以说湘军在前期,是被太平天国石达开西征军打得满地找牙的。屡败屡战曾国藩几乎要跳船自杀的,湘军水师全军覆灭。太平天国之所以后来打不过曾国藩的湘军,原因有以下:

第一点,从阶级分析曾国藩湘军是封建大地主势力的代表,太平天国就是农民阶级起义军。农民起义军一分了田地,还会有战斗力吗?湘军这边,有后面的封建大地主支持,要粮给粮,要人给人,发展起来后劲足,可以慢慢熬死太平军。

第二点,曾公内圣外王,毛主席都推崇的人。湘军在曾公的精心训练下,比清军绿营所谓的正规军强了太多的精兵。绿营正规军都是些吸食鸦片,欺软怕硬的兵痞!湘军都是同乡组成一队,战斗力凝聚。后期战斗力大大提高。
第三点,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等太平军核心内斗,石达开被闲置。太平军的精锐都在天京事变中内耗掉了。事件也影响军心,太平军开始走下坡了,而湘军在慢慢壮大变强。



综上,湘军比清军的正规军还要正规,且在战争中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屡败屡战,以战养战,最终打败内部矛盾激化走下坡路的太平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