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北大教授點破中國股市:始終在3000點徘徊,空倉和滿倉誰才是贏家

為什麼中國股市持續了10年3000點?

我的孩子上小學時,上證指數3000點,我的孩子上中學,上證指數還是3000,我的孩子已經大三了,上證指數還是3000點。

是中國股市十年未漲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是過去上證指數在過去的走勢圖。

從圖形上看,是什麼形狀?——尖頂圓底。翻譯成日用語,那就是——牛短熊長。

北大教授點破中國股市:始終在3000點徘徊,空倉和滿倉誰才是贏家

還有哪些股票的走勢是尖頂圓底呢?

隨便截幾個圖給大家看看。

北大教授點破中國股市:始終在3000點徘徊,空倉和滿倉誰才是贏家

北大教授點破中國股市:始終在3000點徘徊,空倉和滿倉誰才是贏家

北大教授點破中國股市:始終在3000點徘徊,空倉和滿倉誰才是贏家

這三隻股票是不是很像上證綜指的走勢?

以上三隻股票分別是三一重工、江西銅業、金嶺礦業。都是週期股的範疇。

週期股為什麼是尖頂圓底的走勢呢?當週期股出於週期低估的時候,按照PB估值;當週期的風來了,開始賺的盤滿缽滿的時候,按照PE估值。

因為是週期股,週期一旦逆轉,利潤經常是幾十倍、幾倍的增長。但是暴利階段一般不能持續很長久,很快利潤就下去了。所以公司在景氣週期來的時候,戴維斯雙擊;景氣週期過去的時候,戴維斯雙殺。所以公司股價表現為尖頂。

但是當公司出於持續虧損階段時,按照PB估值時,公司的淨資產波動性就小多了。所以股價跌破淨資產時,會達到一個穩態,然後不跌了。因為淨資產波動幅度很小。所以公司的股價是圓底。

上證綜指之所以走成這個樣子,或許就是因為成分股中週期股太多了。

中國股市的錢到底都被誰賺走了?

據統計,從2017年高點至2018年年末A股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疑問,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

蒸發數額驚人:24萬億!

24萬億意味著什麼?24萬億比我國2015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相當於近344個巴菲特資產的總和,這麼一筆巨大的財富卻在無形中灰飛煙滅。

僅幾萬億的實際資金投入

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股票也是如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槓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裡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在股市中有這樣一句話“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會空倉的才是祖師爺”。可能很多投資者否認這樣的言語,認為會空倉的才不是“祖師爺”,能一天一個漲停板的才是“祖師爺”。就個人而言,如果市場中真有能一天一個漲停板的投資者,勢必早就成為了世界首富,哪怕本金只有1萬元,也能成為。但,為什麼沒有呢?就是因為:根本就做不到。

有的投資者也會說,你做不到,不代表別人做不到。是的,從理論的角度講是這樣的。但是,你看全國首富還有全世界的首富,也可以看前100位,有幾位是以炒股票的身份進入行列之中的?除了巴菲特、索羅斯,還知道誰?很少很少了吧。為什麼會如此的少呢?就是投機能維持盈利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甚至說是不可能的存在。

很多投資者也會說“投機之王”傑西·利弗莫爾,投機界鼻祖的人物。但是,最後其成功了嗎?一生跌宕起伏確實是十分富有傳奇色彩,但是能夠將財富穩住嗎?並不能。

所以,對於“空倉是一種境界,不會空倉的股民,成不了頂級的交易者!”個人是表示贊同的。

空倉不是失去機會,而是等待機會。

投資者進入股市同一的目標就是為了“盈利”。沒有方式方法,就是“赤手空搏”,很是劣勢。所以,要學會規劃策略、執行策略。而空倉呢?看上去什麼都沒有做,其實在金融危機、市場震盪的時候,不動、空倉,就是勝利。

總結:個人很認可“空倉是一種境界,不會空倉的股民,成不了頂級的交易者”。當然,就算是專業投資者不懂得空倉,也成為不了頂級的交易者。順勢而為,方成大器。

股票倉位控制資金管理交易技術

科學的股票投資方法和科學的建倉和出場行為是分不開的,科學的建倉、出場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眾多的風險,使資金投入的風險係數最小化,雖然在理論上來講其負面的因素也可能帶來了利潤的適度降低,但股票市場是高風險投資市場,確定了資金投入必須考慮安全性問題,保障原始投入資金的安全性才是投資的根本,在原始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得必然的投資利潤,才是科學、穩健的投資策略。
一般來講建倉的行為分為三個主要資金投資方式:簡單投資模式,複合投資模式,組合資金投資模式。三種模式具體的使用方法如下:
一、簡單投入模式

簡單投入模式一般來講是二二配置,就是資金的投入始終是半倉操作,對於任何行情下的投入都保持必要的、最大限度的警惕,始終堅持半倉行為,對於股票市場的風險投資首先要力爭做到立於不敗之地,始終堅持資金使用的積極主動的權利,在投資一但出現虧損的情況下,如果需要補倉行為,則所保留資金的投資行為也是二二配置,而不是一次性補倉,二二配置是簡單投入法的基礎模式,簡單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二分制的缺點在於投資行為一定程度上缺少積極性。


二、合投資模式

複合投資模式的投資方式是比較複雜的,嚴格講是有多種層次劃分的,但主要有三分制和六分制。

1、三分制主要將資金劃分為三等份,建倉的行為始終是分三次完成,逐次介入,對於大資金來講建倉的行為是所判斷的某個區域,因此建倉的行為是一個具有一定週期性的行為。三分制的建倉行為一般也保留三分之一的風險資金,相對二分制來講,三分制的建倉行為更積極一些,在三分制已投入的三分之二的資金建倉完畢並獲得一定利潤的情況下,所保留的剩餘的三分之一的資金可以有比較積極的投資態度。三分制的投資模式並不複雜,比較二分制來說更加科學一些,在投資態度上比二分制更具積極性,但這種積極的建倉行為必須是建立在投資的主體資金獲得一定利潤的前提下。三分制的缺點在於風險控制相對二分制來講要低於二分制的風險控制能力。

2、六分制是相對結合二分制和三分制的基本特點,積極發揮兩種模式的優點而形成的。六分制的建倉行為具體的資金劃分如下:六分制將整體投入資金劃分為六等份,六等份的資金分三個階梯。

A、第一階為1單位既佔總資金的1/6

B、第二階梯佔2個單位既佔總資金的1/3

C、第一階為3單位既佔總資金的1/2

六分制的建倉行為相對比較靈活,是A、B、C三個階梯的資金的有效組合,可以根據行情的不同按照(A、B、C)(A、C、B)(B、A、C)(B、C、A)(C、A、B)(C、B、A)六種組合使用資金,但在使用過程中不論那一種組合,最後的一組都是風險資金,同時不論在那個階梯上,資金的介入必須是以每個單位逐次遞進。在使用A、B、C三種階梯的資金的同時也可以在使用B階的資金用二分制,使用C階的資金使用三分制,這樣就更全面。六分制是一個相對靈活機動、安全可靠的資金投入模式,在投資行為上結合了上面兩種方法的優點,但缺點是在使用過程中的程序有些複雜。
三、 組合資金投資模式
組合資金投資模式與前面所論述的角度不完全一樣,嚴格講不是以資金量來劃分,而是以投資的週期行為來劃分資金,主要分為長、中、短週期三種投資模式來決定資金的劃分模式。一般現在來講都是將總體資金劃分為4等份,即長、中、短三種資金以及風險控制資金四部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每種不同的資金的劃分以及建倉模式應該是多角度的,所以建倉行為是建立在執行者準確的判斷的基礎上,但科學的建倉行為可以更強的控制了決策者的決策風險,因此決策層的決策與科學的建倉行為是密不可分的。建倉行為不是一種單一的模式,每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但相對比較而言,六分法的劃分方法是比較科學的,但越科學的方法可能就越複雜,因此在複雜的情況下,我們用六分法來劃分資金投資股票,同時用二分法、三分法的控制原理來做資金投入分析就比較簡單化,從而化繁為簡。

倉位控制的訣竅  

倉位控制事實上就是一種風險控制的手段,試想,如果你能百分之百看準後市,還談什麼倉位控制?每次都全倉進出好啦,因為滿倉操作從資金使用效率的角度來看永遠是最高效的手段!因此如果看見某些人或機構的什麼炒股秘笈號稱能精確預測後市並又提醒你分倉分批地操作,那麼你可以斷定是騙子或誇大其詞,因為看得準與風險控制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談了一些題外話後再回到正題,為什麼談到倉位控制就要說到“分析與預測市場”呢?對股市有點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價走勢是具有較大隨機性的,即便是純粹的技術派分析人士也承認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隨機性,我們的技術派分析鼻祖查爾斯·H·道也認為日間雜波受人為影響最大、最無意義。並且假如存在可預測的方法,由於所有人作出一致的預測,那麼預測本身也會影響股價的波動而導致預測失敗。從古今中外公開的資料看也沒有人或方法能完全地預測股市走勢(估計沒公開的也一樣)。以上推理得出股價波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測的。那麼,既然股價具有不可測性,自然就存在風險,所以我們就必須引入風險控制的概念,而倉位控制是實戰中最直接的風險控制方法。


倉位控制一般情況下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看:

首先是資金(股票)分配比例的分倉策略:通常有等份分配法和金字塔分配法兩種。所謂等份分配法就是資金分為若干等份,買入一等份的股票,假如股票在買入後下跌到一定程度,再買入與上次相同數量的股票,依此類推以攤薄成本。而買入後假如上漲到一定程度則賣出一部分股票,再漲則再賣出一部分,直到等待下一次操作的機會來臨。而金字塔分配法也是將資金分為若干份,假如股票在買入後下跌到一定程度再買入比上次數量多的股票,依此類推,假如上漲也是先賣出一部分,假如繼續漲,則賣出更多的股票。


這兩種方法共同的特點是越跌越買,越漲越拋。究竟採取哪一種分配方法就要看投資者本人了,假如投資者對後市的判斷比較有把握,則應採取等份分配法。股價處於箱體運動中也可採取等份分配法來博取差價。而假如投資者喜歡抄底或者對後市判斷不十分有把握時,金字塔分配法則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在攤低持股成本方面和最大化利潤率方面金字塔分配法都比等份分配法來得更穩健。關於這兩種方法都比較適用於波段操作的投資者(通常追求低位買入),而對喜歡冒風險的激進型投資者就不適用了,激進型投資人(在拉昇過程中進場)由於參與的個股風險較大,因此一般應該設置較嚴格的止損位,越跌越買的策略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第二是個股品種的分倉策略:我們總是見到關於雞蛋是放在一隻籃子還是幾隻籃子裡的討論,而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裡還是一句老話:究竟採取哪一種方法就要看投資者本人了。確實有把握的,就該咬定一股不放鬆,如果把握不大,則應買入2—3只個股(買得太多對於管理和跟蹤都不方便,況且絕大多數投資者資金量也不是很大),需要注意的是所買的幾隻股票應儘量避免買重複題材或相同板塊的個股,因為具有重複題材或相同板塊的股票都具有聯動性,一隻不漲,另外的也好不到哪去。


分倉策略大致上就以上幾種,但是很多新入市的朋友開始會拿一點資金嘗試買股票,往往在得到一些甜頭後便忘乎所以(實際上大多數新股民都是在好行情時入市的,所以開始都會有些甜頭),然後滿倉操作就告套牢,並非不懂而是心態作怪,因此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股市高手包括不少老股民分倉操作的比例遠大於新股民的道理。那麼怎樣避免因衝動而全倉操作的覆轍呢?

小編提供一些方法:事先的計劃,你在買賣前就必須有控制風險的分倉或止損計劃,假如你是股市新兵你應該先拿一小部分資金操作,有了相當的經驗後才可放手去幹,切記啊,不要讓衝動毀了你的錢包。另外就是建立賬戶資金曲線並且和大盤走勢相應比較,複習自己的交易記錄,當熟悉自己的交易習慣後對自己做個準確的評價,自己的預測能力如何,風險控制和承受能力如何等等,最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分倉操作計劃。


  

上面說的都是分倉操作與風險控制的話題,筆者並不完全否定全倉操作,但如果你是較穩健型的,並且具有一定資金量的投資者,你就必須學好分倉操作這一課,那樣你才能從容面對股市的起起落落而從風險中獲得收益。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阿貓財經(Amao18008),實戰選漲停牛股方法,準確把握買賣點和解套複利操作等,助你更好的獲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