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財道


其實不必過分解讀,這只是正確面對市場風險的應有行為。

幾年前,在銀行工作人員進行理財產品宣傳時,都喜歡打擦邊球誤導銷售,比如為了完成上面下達的指標以及自身利益,一些營銷人員在介紹產品時把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模糊化類比,可能會跟客戶說,這款產品和存款一樣,到期保證兌付,沒有風險,很客戶因為掌握的金融知識有限,容易被忽悠,因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即使有風險這麼大的銀行也會負責。

而實際上,按照經濟學理念和市場變化情況,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而且理財合同上都會標明,風險是要由客戶自行承擔的,銀行是不承擔這個風險,而一些理財產品投資的是外匯、黃金、期貨期權等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市場波動很大,出現虧損也是常有的事情。

出現了虧損,很多人都去銀行去理論,銀行為了自身聲譽,本著破財消災的想法,往往會給客戶補齊收益和本金,擔心不這麼做以後沒有客戶再來辦業務了,所以你很少會聽到最終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沒有按照約定兌付。

這就叫做剛性兌付,就是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銀行都要對付。

但是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也不符合合同法,為了規範市場,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禁止金融機構剛性兌付。

而存款,又是另一種情況。

在很多人,尤其是習慣了在四大國有銀行辦業務的人,都會認為銀行是國家的,在銀行存款,即便銀行破產了,存款也不會受到損失,而其實銀行現在都是股份制公司,隨著《商業銀行法》對銀行破產做出明確規定,銀行與儲戶之間是直接的債權債務關係,並不會有關係外的負債。

同樣是為了明確這一關係,也為了保護儲戶的存款安全,頒佈了《存款保險制度》,規定銀行要為儲戶的存款投保存款保險,同一自然人在一家銀行,最多有50萬元的限額,當銀行破產時,本息在50萬元以下的由保險公司全額賠付,超過50萬元的要根據銀行破產清算情況再清償。

總之,就是明確了權利和義務,引導客戶,想要安全就存款或買國債,想過高收益可以買理財,但是風險要自行承擔。


鑫財經


題主的題目有一點瑕疵,糾正下: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不假!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這點是有問題的。

理財是理財,存款是存款。理財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這是監管的要求,更是銀行穩健發展的必經之路。存款是銀行的負債,可以理解為銀行借儲戶的錢,怎麼可能不保本呢?只要銀行在,就必須保本,還要保利息。

理財打破剛兌是國家監管機構高瞻遠矚定下的政策,作為銀行基層員工,我對此是深表支持的!打破剛兌的根本原因在於防範風險。

風險一、信用風險

是投資就有風險。銀行理財說白了就是銀行用儲戶的錢來投資。剛兌的時代,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銀行有剛兌的責任。但只要銀行不進行兌付,儲戶就會把錢轉走,甚至百姓之間就會有銀行出現風險的傳言。這對銀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隨著各種違約的出現,銀行也難保每一次都能投資成功,如果一直無條件兌付,或者給儲戶一種必須要兌付的錯覺,對儲戶、對整個銀行業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風險二、風險累積

投資失敗後,銀行的每一次兌付都是對風險的掩蓋。風險掩蓋並不能有效化解風險,甚至會讓風險越積越多。久而久之,“灰犀牛”與“黑天鵝”就會接踵而至。

銀行業是一個重監管的行業,各種監管機構都對銀行業提有要求。不是因為銀行業不成熟,需要監管督導,而是因為銀行業太過重要,關係國計民生。容不得有半點風險,更別提銀行風險的積累爆發。

總結: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勢在必行,銀行存款保本保息是固有規則。理財的兌付與否全仰仗金融機構的投資能力,銀行存款的足額兌付是無論銀行經營能力如何都要進行兌付的。去剛兌可能會對銀行和儲戶帶來陣痛,但對於長遠發展來說,是有百利的。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

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一、監管動向

2018年4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被稱之為“監管新規“。

2018年9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被稱之為“理財新規“。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這一系列的監管法規彼此承接,共同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促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範形式進入金融市場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強化產品淨值化管理。

二、監管方面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監管方面打破剛性兌付,和以下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

  1. 銀行理財產品,往往存在多層嵌套,結構非常複雜。難以及時、準確掌握底層資產情況,風險不易認別。不要說普通投資者,就算專業人士,都講不清楚裡邊的邏輯。理財產品普遍採用資金池滾動發行,理財產品和投資資產期限錯配,潛藏著流動性風險。
  2. 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對實體經濟支持不足,在金融體系之外形成影子銀行。這些行為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質性效果,加劇了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3. 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導致一些投資者投機。
  4. 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三、對老百姓有哪些影響?

  1. 降低了門檻。理財新規規定,銀行公募理財產品銷售門檻從5萬元降至1萬元。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群參與到銀行理財之中,尤其是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和一些農民朋友們,他們也有了用一些小的資金通過理財獲取收益的機會。這也符合我國普惠金融的政策導向,對銀行金融服務脫虛向實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新規規定,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並對理財產品做分級管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要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一一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風險。
  3. 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麵籤。新規要求有條件的情況下,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麵籤。從法規來看,目前還不是剛性的要求,但相信會有銀行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時必須面籤。並當面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這也是防範理財產品風險的一種措施。
  4. 理財期限長期化。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消失,理財產品期限逐漸由短期投機轉向長期投資。理財新規,將會引導投資者改變過去的理財習慣,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理財短期投機行為。
  5.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新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銀行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意味著我們以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是保賺不賠,投資者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代過去了。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至少從心理層面上,對未來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有了一些擔憂。可能會選擇些其他保本的產品來進行代替。
  6. 將獲得超額收益。理財新規要求新發行的理財產品進行淨值化管理。即理財產品的價格,反映市場的公允價值。以前保本理財產品基本都是固定收益,超出固定收益的那部分收益被銀行所佔有。而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銀行除了產品管理費之外的所有收益都歸投資者所有。也就是說原來被銀行所佔有的那部分超額收益,現在歸還給了投資者。所以投資者可能獲得比保本理財高得多的收益。

四、新規之下,我們該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呢?

  1. 在市場還處於整理期的時候,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首選大銀行。大銀行風控能力遠遠大於小銀行,值得大家信賴。
  2. 由於近期降準和降息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在走低,現在平均在4.5%左右。我們在購買的時候,選擇適當的收益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在4.5%上下,不要偏離太大,以防風險。
  3. 理財新規後,我們不能在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需要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至少要好好看看產品說明書,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找銀行工作人員弄明白。如果實在搞不懂,就放棄購買。
  4. 要防止飛單,銀行發行的所有理財產品都有理財產品編號,可以登陸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驗證真偽,避免買到假的理財產品。

五、總結

監管方面打破剛性兌付,表面上看是把風險從銀行轉移給了老百姓,但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投資者。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

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

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南公子


進入2019年後,大家的理財觀念確實要更新一下了,讀一下這篇問答,相當於給大腦進行軟件升級吧!

一、理財產品去剛兌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可是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重磅文件,是近年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這個文件被稱為《資管新規》,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把近幾年來理財市場的一些不規範的現象,或者說概念模糊的,或者說不模糊但是沒有執行到位的事情進行了明確。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揭示理財產品風險,非保本理財必須打破剛性兌付。作為投資者來說,必須要知道,今後凡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發行人都不會承諾保本保息了,包括大家經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

二、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

資管新規說的打破剛兌是指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叫資管產品,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理財產品。其中設置了兩年的過渡區,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的,到2020年年底就結束了,2021年開始,市場上再也見不到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不包括銀行存款,銀行存款是儲蓄存款,不是資管產品,因此兩者不一回事。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也不存在到2020年底的期限問題,這個必須搞清楚。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浮動執行,但是,只要您存款成功,利率就固定了。比如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存5萬元上浮10%,就按1.65%執行,存入後這個利率就不會變了。

除了銀行存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還有國債,國債被稱為無風險債券,因此不用擔心本息安全問題。除了以上兩種產品,今後可能再也沒有保本保息的金融產品了。

三、關於打破剛性兌付原因

有人可能感到不理解,保本保息對投資者是一種保護,這麼好的政策為什麼非要取消呢?這個說起來就非常複雜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理財市場經常會出現一些難以處理的糾紛,主要原因就是不規範。投資理財的本質就是通過風險投資獲取差別收益,但是人們普遍是厭惡風險的,為了讓投資者放心,很多理財公司就不宣傳風險,只說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欺騙,投資者就認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

但是風險不會因為不宣傳就沒有啊,總有一些風險要發生,一旦發生,資管單位解決不了,就會成為一種公共風險。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風險公之於眾,讓投資者自己去選擇,收益自享,風險自擔,這就是規則。

現在理財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風險事件也越來越多,為了避免糾紛和侵權,必須把規則說在前面。因此,《資管新規》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合格投資者和投資者教育的內容,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要更新自己的理財觀念,學習理財知識,投資前瞭解產品的風險和特點,避免盲目投資。

所以,2019年之後,普通投資者必須要成熟起來,做一個合格投資者,再也不能把理財當存款了!


互金直通車


首先得說明,銀行存款一定是保本的且安全的。

確切的說,50萬以下的銀行存款是非常安全的,即使銀行倒閉了也有存款保險保證客戶50萬以內的存款是安全的。問題中所說的兩年後存款不保本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為有存款保險對客戶的存款做基本的安全保證。

存款保險就是銀行給我們的存款上的保險。我國正在推行利率市場化,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為了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保證客戶利益,存款保險制度能夠保證客戶50萬以內的銀行存款的絕對安全。據統計,截止2018年末,存款保險制度能保證99.5%客戶的全部存款產品安全。

第二,為什麼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所謂打破剛性兌付,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不一定保證本金和收益的安全,允許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打破剛性兌付是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要求的。實際上,根據要求,不只是銀行理財產品,所有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都不得再承諾保本。

資產管理就是銀行代理客戶進行投資。如果銀行為了吸引客戶而對理財產品承諾剛性兌付,當投資出現虧損時,銀行必須使用自身資產或者其他理財產品的資金來彌補虧空。偶爾的投資虧損還可以,一旦虧損情況變多,很容易誘發銀行的經營風險,從而殃及其他客戶和金融機構的利益。

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是為了防範更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更加公平的投資環境,也有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而且,雖然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了,但一些固定收益類低風險理財產品,一般是不會發生虧損的。大多數投資者可以放心購買。


財經視角看世界,歡迎留言或關注我,與我共同探討財經資訊~


樹人財經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這是站在銀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人們對理財投資需求越來越大,如果滿足人們巨大的理財需求,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提高自己專業化的能力。只是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並沒有說銀行的存款不保本。銀行的存款還是保本的。這種金融改革是針對銀行業務的。

銀行的業務分三大板塊,信貸業務(當然包括存款和貸款),財富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在銀行這三大板塊的業務中,實際上只有信貸(當然包括存款和貸款)是銀行承擔風險的,其他的兩個板塊的業務,財富管理和投資銀行業務,銀行是不承擔風險的,只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銀行是不承擔風險的,現在大銀行都成立了理財公司,以後財富管理的業務由銀行的理財公司來經營,銀行並不承擔風險,銀行不承擔理財業務的風險,投資者承擔風險,這就逼著銀行理財公司專業能力必須足夠強大,在銀行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還能幫投資者管理好財富。

所以,現在幾家大銀行成立的理財公司都在高薪招聘專業的高級人才,希望能招聘到專業化的高級人才幫投資者管理好財富。未來銀行所有的理財都不會承擔風險,所有理財投資的風險由投資者承擔,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找銀行理財就要選擇有能力幫助投資者管理好財富的銀行理財公司。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p.s.有很多人問加頭條圈子和不加入圈子有哪些待遇不同?怎麼加入圈子?

答:我現在只在圈子裡回答粉絲的提問,加入皓脈投融資聯盟,

為你解決投資難題和融資難題。為個人解決投資賺錢的問題,為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資本運作和產業升級問題,建立企業融資平臺。

加入圈子的方法:直接點擊這篇文章的下方“所屬圈子”即可加入。或者首先點擊到我的首頁,在導航條中最後一個是:圈子,點擊加入即可。加入後,你每天可以在“我的書架“查看更新,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我都將免費為您解答。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題主把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兩個概念弄混了,為什麼要這樣呢?


銀行存款沒有“兩年後不保本”一說,相反,銀行存款受到銀行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銀行為存款都是買了保險的,對於單個儲戶來說,無論銀行方面發生何種情況,最終都是要在50萬元以內對儲戶提供本息保障。


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屬性不同,分5個風險等級。依據理財新規,要逐步破剛兌,讓投資行為迴歸其本來的面目。

剛兌這麼香,為什麼要破掉?

首先剛兌是什麼,就是金融機構為了攬客,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明明一款產品收益只實現了4.0%,非要按照最高標準4.5%兌給客戶,這0.5%屬於自掏腰包。

因為近年來由於各類金融投資產品競相燒錢剛兌,令一部分投資者無法認清風險,盲目投資,一旦暴雷,後果不堪設想。

具體的例子,當然就是網絡匹凸匹,假如每筆借出去的錢都能萬無一失實現10%的收益,那確實不用銀行的存在了。正因為平臺一直把這些風險、壞賬默默掩蓋或兜著,兜不住的時候,就暴了。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剛兌的環境下,大家基本把這話當耳邊風。以後,不能再這麼搞了。


醒韭客


其實,這早就有所預期,但是又不太重要


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下發並明確規定:所有資管產品需實行淨值化管理,金融機構不得再對投資者進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相關承諾,標誌著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正式落幕。


早先,銀行已經規定可以破產,而且已經有了破產的先例,那麼在此理財剛性兌付之前,很多銀行已經開始實行這種制度,因為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如果非要剛性兌付,那麼只能讓銀行進行支付,那麼如何來進行支付呢?銀行可不會幹虧本的事情,只會將原本其他資金的盈利轉移一部分過來,或者是在理財產品中加入很多其他的條款來保證。


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那麼又聲稱可以剛性兌付,這不是欺騙消費者麼?如果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銀行自然會進行剛性兌付來保護銀行的聲譽和客源,可是一旦出現了大的金融風險,銀行自己都不保不住,又何來的剛性兌付?這不是騙人麼?


不過對於存款來說,一般都是保本的,而且有50萬的保險,就算銀行倒閉了,50萬以內的存款都可以得到賠付,其實這都沒有啥用,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資金必然出現大量短缺,政府會印發大量的貨幣,50萬早就不是你存進去的那50萬了。如果有人說存款也不一定保本,那麼就有點危言聳聽了。


這裡說的恐怕是結構性存款,而不是普通存款,銀行結構性存款:其實就是將傳統的存款業務和金融衍生品相結合的創新存款,投資者投入的部分資金用於存款,將部分資金或者是利息與利率等特定指標掛鉤,從而獲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


其實,本質上還是一種理財產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款。對我們日常的金融服務沒有太大影響,小災不影響,大災躲不了。


以股易金


什麼叫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簡單的來說,就是兜底。也就是說客戶投資一款產品,到期無論是獲利還是虧損,那麼發行機構都必須要按照當初約定的利率,全額償付本息給用戶。比如以往的保本理財產品。不過在2018年的時候,銀監會下發的《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所有資管產品需實行淨值化管理,金融機構不得再對投資者進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相關承諾,這標誌著我國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正式落幕。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剛性兌付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本來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應該是由投資人承擔,而不是要金融機構去承擔,如果金融機構進行兜底的剛性兌付,那麼其實就是在掩蓋風險。而且理財(信託)這些資產管理業務是不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內,它是遊離於監管之外的。時間一久,當兜底次數過多,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那麼後果將會很嚴重,所以國家才要堅決打破剛性兌付。

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

這個不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消息?目前我國銀行存款仍然是實行剛性兌付,存款不是理財產品,不受《資管新規》的影響,所以現階段我國各商業銀行的存款,只要你的存期到期,銀行就必須無條件按照約定的利率全額支付本息。

存款有可能虧損嗎?五十萬元以內的不可能,超過50萬元有可能。按照我國《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如果一家銀行發生破產倒閉的情況,那麼在50萬元本息以內的資金由存款保險基金全額進行償付;超過50萬元的資金,在銀行的資產進行清算後,按照比例進行償還。

所以現階段而言,只要你的存款銀行沒有發生倒閉,那麼你的存款絕對是剛性兌付的;即使銀行發生倒閉,50萬元以內的資金也不受任何影響,而個人賬戶50萬的限額可以覆蓋我國99.63%的賬戶了,所以普通人基本無需多慮。


鯉行者


銀行存款還是保本保息的,打破剛性兌付的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市場規範的需要,也是讓投資者正視風險的行為。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禁止金融機構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的影響

在資管新規之前,不管是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基本上都設有資金池。所謂資金池就是借新還舊,剛性兌付。如果沒有什麼突發事件可以一直這樣循環下去。2018年P2P的集中暴雷很大程度就是資管新規的影響。不允許有資金池,就沒法借新還舊,資金鍊斷裂,沒法兌付,可不就暴雷跑路了嘛。

所以資管新規的出現也是為了規範市場上的不合規的行為,是為了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高風險高收益只是投資的金科玉律,投資者應該正視這個問題,正視風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願意承擔風險,還想獲得高收益是基本不存在的。

銀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會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浮動型收益的理財產品,投資者能夠得到的回報也是實實在在的從市場取得的回報。

銀行存款還保本保息嗎?

是的,銀行存款還是保本保息的,資管新規主要針對的是理財產品。同時大家應該也知道,銀行存款是有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家銀行有50萬的保額,就斷銀行破產也是全額賠付的,超過50萬的在銀行破產清算後再償付。

我們作為一個投資者也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正視投資風險。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範圍之內做投資,從而實現財富的穩健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