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認為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個是“七律第一”?你願意為誰投下一票?

用戶19456725050


崔顥的黃鶴樓屬於神來之筆,是神人之作,而杜甫的登高是深思熟慮的雕琢之作,屬於聖人之作!二者的高下,好玩的國學認為,二者比較,當以崔顥為上!

好玩的國學先說說詩歌的接受問題。從詩歌的美感來講,主要是他的音節、音律帶有一種音樂感。從人的聯想能力來說,詩歌主要是通過一些意象的運用,來營造一種意境,而我們則通過詩人營造的意境,催發昇華我們的想象力。從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來說,詩歌通過音樂性的表達,通過意象和意境的營造,來催發我們的想象力,然後實現與讀者的情感上的雙向互動。

一首詩是不是美的,最終要看它所表達的情感,是否能打動讀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凡是能表達公共的、全人類的、普遍的情感,就能打動絕大部分讀者,比如鄉關之思,比如偉大的母愛,比如人類的愛情與親情等。而那些私人的寫作,因為表達的是私人的、小眾的情感,則只能得到小眾的喜愛。

我們從詩歌的音樂美、意象意境和情感方面,來分析這兩首被認為是七絕中第一的作品,我們就能得出結論,還是崔顥的黃鶴樓為上。總的來說,崔顥的黃鶴樓是天才之作,是妙手偶得之,是仙人之作。而杜甫歷來被認為是極為用功的詩人,對詩歌的格律和形式要求極為嚴格,屬於深思熟慮之作,同他的個人一樣,是聖人之作。

先來看看黃鶴樓這首詩。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被李白都羨慕嫉妒恨的詩歌,到底好在哪裡?

首先是音樂美。這首詩就像是一首激揚中有和美的音樂,朗朗上口,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任何停頓。同杜甫的經典相比,這首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即使不懂詩歌的人,讀起來也很舒暢,有一種闊大的境界。

從詩歌的意象營造來說,這就是一副色彩明亮的山水畫。有巍峨的黃鶴樓,有想象中的白鶴,有白雲,有陽光下的晴川,有鬱鬱蔥蔥的樹林,有芳草萋萋,更有夕陽西下的煙波。這種意境,浩蕩闊大,雖然有淡淡的哀愁,但一點也不悲傷。所以,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從詩歌的情感來說,這是一首懷古詩,從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想到了人的生命的歷程,這就有了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學的意味。

最後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正是寫出了全人類最為普遍的情感,就是天涯遊子,在日落之際,總是會想起故鄉的炊煙,想起家的溫暖,這種夢想回到家園的衝動,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所以,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我們再來看看詩聖杜甫的這一首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不像崔顥,杜甫一輩子都活的很委屈,生活上困苦,精神上壓抑,身體上多病。這首詩幾乎可以看成是杜甫悲涼的一生的總結。既然杜甫是悲涼的一生,總結他一生的這首詩,就帶有一種濃郁的悲涼的氣氛。從詩歌的音樂美感來說,這首詩是低沉的緩慢的,是充滿一種愁苦的音調在裡面的。

從這首詩的意象和意境來看,這也是一副幾乎完美的山水畫,但是這個畫面就非常悽清了,因為這首詩的主色彩是淒冷的。猿猴在哀嚎,水邊和鳥兒都是白的,或者說是慘白的,在一個冷落清秋節,無邊無際的落葉落下來,這是多麼荒涼淒冷的畫面。

詩的下半段是抒情,抒發的是杜甫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悲涼,抒發的是他一生流落江湖居無定所的把內傷,抒發的是他身體多病精神鬱悶的狀態。本來杜甫是很含蓄的,但是這首詩,他幾乎是直抒胸臆,把自己一生的苦,大聲喊出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意思是說,你看我有多苦,我愁腸百結,愁緒萬千,我白了頭髮,傷了身體,我醉了時光,失了流年,我壯志未酬身先老,長使英雄淚滿襟。我面對秋天,我悲秋,我悲的不是秋,而是我沉痛的一生。所以,胡應麟《詩藪》中說,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屬於“曠代之作”。

但這是杜甫的私人寫作。雖然沉痛,畢竟是自己私人的情感多一些,他還算不上是全人類的普遍的情感。而崔顥的黃鶴樓,卻寫出了全人類的日暮鄉關之思。所以,好玩的國學認為,還是崔顥的黃鶴樓高出杜甫的登高一籌。


好玩的國學


巧了,本人剛剛寫了一篇有關內容的文章,如下:

千古一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顥

崔顥,唐代詩人,今河南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最為讓人稱道的是他這首被後人評為千古七律第一的《黃鶴樓》,據說李白遊黃鶴樓時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崔顥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全唐詩》中留詩42首,並著有《崔顥集》。

《黃鶴樓》之所以被後人推崇,除了有李白為之擱筆外,更有南宋詩人、詩論家嚴羽的《滄浪詩話》的評價,書中嚴羽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據資料統計,從近代以來被引入官方正式課本的頻次來看,《黃鶴樓》名列古詩詞第一。這個數字,大概可以說明人們對《黃鶴樓》的喜愛程度和其具有的影響力。

關於對《黃鶴樓》的評價,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明代胡應麟的《詩藪》和清代楊倫的《杜詩鏡銓》就均稱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而杜甫的這首《登高》也的確受到唐宋以來不少著名詩人的點贊,齊聲為之叫好。毋庸置疑,從七律詩的規範性角度看,《登高》寫的規範、對仗工整,然而,從詩的整體感覺上看,彷彿《黃鶴樓》還是更勝一籌。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們比較一下《黃鶴樓》與《登高》這兩首詩的整體意境,基本的直感應該是:一個寫的是“人事”,一個寫的是“仙蹤”;一個寫的悲悵,一個寫的飄逸;一個寫的“老氣沉沉”,一個寫的“淡淡感傷”。這就是直感之差別。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我們不妨細看一下兩首詩的用字之差異。《登高》用的有“猿、哀、蕭蕭、悲、病、艱、難、苦、恨、獨、潦、倒、濁”;《黃鶴樓》用的有“乘、鶴、樓、雲、空、悠、晴、芳、鸚鵡、暮、煙、江、愁”。你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首詩,就是通過這些關鍵字所代表的意涵,把它們的主旋律引向了不同的方向,給人的感受自然就各不相同。

《黃鶴樓》在沒有遵循七律“規矩”的情況下,卻被後人廣泛讚賞,並推崇為七律詩之首,在中國詩詞史上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它之所以能以“不規範”而勝“規範”,主要勝在它整體意境的“空靈飄逸”和“超凡脫俗”。同時,它在表現形式上也突出了“出其不意”和“以奇取勝”的風格。當然,它更巧用了“黃鶴樓”得天獨厚的地利因素,巧用了一個美妙的傳說故事,並進行了獨特的詮釋。

下面我們就具體看一下《黃鶴樓》詩的意境與寫作特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首聯,直奔主題,平鋪直敘,語言通俗,一氣呵成,講了“仙人乘黃鶴而去”,空留下“黃鶴樓在凡間”的傳說故事。顯然,詩人用“黃鶴”和“仙人” 與“黃鶴樓”的分離,把人的思想一下引入了對遠去的“人和鶴”的追憶之中,同時襯托出一絲“唯見空樓”的失落氛圍,為整詩格調的把握奠定了一種“空靈的惆悵”和“淡淡的思懷”的基調。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繼續追隨首聯之主題議論,描寫了因為“一去不復返”的黃鶴(和仙人),給人留下的無限傷感,讓人們進一步陷入了對“黃鶴和仙人”的懷思與牽念之中。而黃鶴樓與遊客們,只能是在千百年裡空對著這樓外的浩浩碧空,悠悠白雲,而再也看不到那遠去的“黃鶴與仙人”,不免令人頓生幾許無奈。

從前四句裡,可以看出詩人一直是盯著遠去的“黃鶴與仙人”,眼光完全在天上,在雲天高處,在縹緲的遠方。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頸聯,詩人已收回“天上”思緒,直觀眼前的“人間”風景。站在黃鶴樓上,眺望漢陽的晴川閣周圍,歷歷在目的樹木蒼翠,眺望鸚鵡洲裡芳草萋萋的美妙景物,從天上回到人間的詩人崔顥,不免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是的,從樓上望去,這江城的風光實在是別有風味,多彩多姿,也怪不得會引來“仙人和黃鶴”的特別關愛和青睞呢。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尾聯,品味著黃鶴樓的故事,看著江城的美景,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夕陽下的長江,煙波迷茫,濃霧繚繞,崔顥望著遠方的暮色,想起仕途的坎坷艱辛,生活的顛沛流離,鄉愁的魂牽夢縈,一股無名的失落之情在心頭油然襲來。千絲萬縷,千頭萬緒,歸根到底浮起一個“愁”字了得,千古無解。

從這首《黃鶴摟》的構思來看,它視野廣闊,穿越時空,先從神話故事傳說切入到眼前景物,又從悠悠雲空轉到江岸風光,再從夕陽煙波轉到隱隱鄉愁泛起,轉換自然,無縫銜接,一氣呵成。它用三組“黃鶴”連續出現,既重點強調了主題,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絲毫沒有繁瑣的感覺,以致於讓人忽略了七律之嚴肅規範,堪稱是神來之筆!

崔顥的《黃鶴摟》,就如一朵從天而降的奇葩,在“嚴重出律”的情況下,卻反被後人擁戴為“千古七律之第一”,也實是中華詩詞史上的一個奇蹟,它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


大中華AAA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指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穎《黃鶴樓》為第一"。自此之後,亦有不少文人以杜甫《登高》為唐人七律第一,種種爭論綿延至今,從未中斷。這兩首詩全篇如下: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兩首詩均為七律佳作,筆者認為,崔詩於新意和思想深度上均更勝一籌,故當為七律第一。

首先,從格律上,崔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乍看不合常規,但卻是先放後收,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是有章法的;杜詩八句皆對,胡應麟《詩藪》譽其為"曠代之作";因此,崔詩的較之杜詩謹遵平仄,更有新意

其次,從詩意上講,兩首詩均略帶消沉,但崔詩的消沉中暗含著人生悲苦的大境界,失意卻並未絕望,尤其是"日暮鄉關"句,更能喚起讀者的普遍共鳴;杜詩中,陰暗、蕭瑟、悽苦則如鋪天蓋地般同時襲來,大有徹底摧毀希望之意,此種強烈的絕望並不適於多數人,因而共鳴感弱於崔詩。

具體而言,崔詩的首聯,連出"黃鶴",頷聯先是一句中用四字仄聲,後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對仗,皆用古體詩句法,接下來的頸聯和頷聯,才峰迴路轉,變得合乎律詩規範。《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正堪稱奇句。前半句,四個仄聲的使用,加強了"不復返"的氣勢,"空悠悠"三字,又自然地指出黃鶴離去之後的悵然失落與悲愴迷惘,不論平仄、不講對仗,卻使此景如在目前,使此情如水傾洩。

前四句對格律的稍作忽視,似乎是為後句所作的鋪墊。如果說首、頷兩聯的情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頸聯和尾聯所抒之情則是"接天蓮葉無窮碧",在前句的基礎上,所有的感情一觸即發,昇華至極。詩人是無助的,他不知未

來境況如何,亦不知該如何面對,所以才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疑問。但他終究沒能得到答案,唯有面對這茫茫煙波,嘆息著這無以排遣的憂愁。進一步講,"鄉關何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故鄉,絕不僅限於你曾生長過的土地,也不僅限於你在那片土地的所歷所感,而應是你離開故土之後,內心充盈著的對過往歲月的回憶,甚而是你歷盡滄桑之後想要尋求精神歸旨的心情。因此,崔顥發出"鄉關何處"的慨嘆,並不限於對故鄉的思念,應是一種更深沉的哲學思考,因而餘韻無窮,才會更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相較之下,杜詩雖對仗工整,平仄分明,但在思想的深度上略顯不足。

詩的前半部分著重於寫景,奠定了悲涼、蕭瑟的情感氣氛,"萬里悲秋"、"百年多病",是對其所歷滄桑的凝練詮釋。儘管生而有限亦是人類的永恆苦悶,但此詩抒情的重點在於人生苦難的哀痛,並非人生有限的哲學思考。在意境上,整首詩格調低沉,讀來絕望神傷,缺乏蕩氣迴腸之感。

總之,無論新意,抑或思想深度,崔詩皆勝於杜詩,因此,崔顥《黃鶴樓》為當之無愧的"唐人七律第一"。(一往文學作者/紫緣)


一往文學


崔顥《黃鶴樓》與杜甫《登高》這兩

首名詩從格式韻律上講都沒有多少差別。

崔顥《黃鶴樓》的開句也就是引句,引句

的第一個字也就是引字當頭{昔)字,本詩作

者選這個昔字作為開門栓,第二個字為

準字排二,作者選了(人)字,昔人二字。從意義上講昔人就是從前的人或過去的人,

以引字帶出引句,"昔人己乘黃鶴去",接下來隨句跟上"此地空餘黃鶴樓",此地黃鶴飛走了,只剩下這座黃鶴樓。作者用了一個

仙人的典故揭開詩的開頭把詩引向深度。這個引"字""準"字""引句"就是大詩人的思維風格和風度。本詩接下來是兩句配句和兩句隨句,這裡體現了詩人的思想境界無限的想象力和觀察力,黃鶴一去不復返,晴川歷歷漢陽樹,這兩句都是配句,一句說黃鶴飛走了就再也飛不回來了。二句說漢陽城景色美麗晴朗的天空山川大樹清晰分

明。這是詩人的意境,讀的感覺好象是在

心裡說話。後兩句隨句"白雲千載空悠悠,芳草萋萋鸚鵡洲, 一點 悲傷可見白雲還在天空悠悠飄蕩。悲感之於雲過天晴漢陽

城美麗鸚武洲更美花草芳香,一傷一悲,一歡一喜寫出了詩人的風格和手法。最後

是陽句和陰句的寫法格式,前為陽後為陰

"曰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天要黑了這裡是我的家鄉嗎?江上的煙波升起

曰暮下山愁煞人也。

此詩文黃鶴二字三現卻絲毫不影象詩文的大作。意在昔字情在人字仙人駕鶴一去不

返,剩於黃鶴樓千古之奇。

杜甫《登高》大作天下獨樹一枝,

以風急天高猿嘯哀為引句,以風為引字

以急字為準,風急二字當頭作為一面飄楊

的紅旗把詩文推向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毫放氣勢宏大詩句一

出天上的白雲都停下了舞動觀看長江的流水。杜甫《登高》世為千古一絕,

七言律第一絕


古柴瘦馬


1 先看詩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南宋胡應麟《詩藪》中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似乎,崔顥的這首詩比杜甫的更有名氣。2 賞析

崔詩表達弔古懷鄉之情。

尤其前兩句意韻悠長。

昔日仙人已乘黃鶴遠去,此地空剩一座黃鶴樓,黃鶴一去再為不回頭,朗朗碧空千百年來白雲悠悠。

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樓,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當繁華熱鬧如同江水流逝,是無數人登臨後,追古撫今,詠歎感傷。

是歷經滄桑,人事無常的失落與惆悵。

三四句曠古之鄉愁更易共鳴。

晴朗的大地,遠方漢陽的綠樹清晰分明,鸚鵡洲上,芳草萋萋如茵。

落日樓頭,薄暮的柔美與思鄉的幽怨交織,江上水氣氤氳,心中鄉愁迭蕩,悠遠渺茫,意韻濃長。

杜詩抒發憂時傷世之嘆。

頷聯名句。

三峽山勢險峻而風急,猿聲悲切,水鳥迎風而飛,來來回回。

遠望群山連綿,仿若樹叢無邊,落葉飄飄,蕭蕭而下,俯視腳下長江,浪潮奔流不息,滾滾而來。

是韶光易逝,壯志未酬的悽苦哀傷。

三四句可以是杜甫一生的寫照。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稱:“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年老、多病、流落、戒酒、家愁、國難...所有愁苦齊集,卻無一處可安,杜甫之苦難與大愛,無人可及,高山仰止。

3 相較

崔顥存詩僅四十來首,出名唯一《黃鶴樓》,杜甫存詩一千多首,出名者無數,“詩聖”之名不是虛的!

《黃鶴樓》,不遵七言平仄格律,頷聯不講對偶,率性,自然,流暢,灑脫奔放,一氣呵成,語言通俗淺白,風格清新幽遠,

還有李白的功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明 金聖嘆認為:“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忽陪白雲,正妙於有意無意,有謂無謂。”

這可能是崔詩廣為流傳的原因。

杜甫《登高》,風格沉鬱,思想沉重,似揹負太多人生苦愁,家國夢想,負重蹣跚而行,語言精雕,苦吟而成,中規中矩,堪稱七律之範本,嚴謹,雄渾,再苦的詩也不失其氣勢!

明·胡應麟《詩藪》:“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這或許就是後世學詩之人推崇《登高》的原因。

正好應了兩句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於我而言,

更欣賞杜甫《登高》,登臨遠眺,憂思傷民之大愛!


一綠浮芳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把崔顥的《黃鶴樓》列為七律,這實在是令後世的詩家費解,難道就是因此詩寫得極好的緣故麼?《黃鶴樓》的前四句顯然是古風的寫法,完全不受律詩的約束,後面四句則是標準的律詩寫法,從律詩的格律上看,這首詩算不得是一首純正的七律詩。嚴羽是詩評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所以說他的結論頗讓人玩味。至於說這首詩是唐詩中“七律詩第一”,千夜尋覺得嚴羽的話過於武斷了,應該說僅僅是他個人的認為而已。我們不妨來看看原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是好詩,連李白都得擱筆,但若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寫七律詩,還要律詩的格律幹嘛,豈不是全亂套了!不是七律詩,如何能說是七律詩第一!

杜甫的《登高》是七律詩的榜樣之作,不二的典範,被後世的詩評家譽為“千古第一律”。此詩的語句與景緻及思想感情都做到了完美的統一,後世無人敢言超越。試看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亭濁酒杯。

這是詩人眼中秋天的景象,由此引發的內心感受。通觀全詩,用詞精準,用律無一不規範,是教科書的作品。建議學寫七律的小夥伴多讀幾遍此詩。忙,不能再寫了,草草了事。


千夜行


這個還真難啊!

這兩首都是唐詩七律之冠,所謂一時瑜亮難分伯仲。

其關鍵在於這兩首詩的風格不一樣,杜詩沉鬱頓挫,落魄潦倒,而崔詩空靈開闊,疏朗淡憂。從格律到意境,從詞藻到韻律盡皆無從挑剔。

尤其是崔詩更是讓詩仙都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顥題詩在上頭。但是!杜甫的這首詩真的是那種穿透你胸腹的悲嘆,那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誰寫哀傷如是雄闊,還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誰能承受極其落寞心情下的如此悽景。

如果真的說個高下,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給崔顥。為什麼?我只能說,崔顥的詩至少比杜詩聖樂觀些,開放些!


一笑貫長天


都知道李白,杜浦、崔顥三位詩人都在黃鶴樓留下登黃鶴樓感慨萬千的詩句,切都是即興發揮,巧妙之處在於,這裡無形中就成為了三位名家pK的”賽場”…

彼此隨來謀面,但冥冥之中,達成”默契”,彼此欣賞與峰!傾溢才華…

按知名度,李、杜運高於崔,但是,咱們今天說的是在”黃鶴樓“的”賽場“,從意境發揮,到氣勢的宣染力說,我個人以為崔顥的《黃鶴樓》奪冠了,李、杜的本來特別卓越,遺憾的是在黃鶴樓遇上崔顥這匹“黑馬”。


蒼海拾貝35


個人感覺,這兩首詩不能作學術上的對比,因為這兩首詩體裁不同。《黃鶴樓》類似初唐四傑的風格,是從古體詩向格律詩過度的產物。它第一聯平仄不合律,第二聯不對仗,屬於典型的是古體詩。而第三第四聯則合乎格律,而且十分嚴謹。所以,《黃鶴樓》只能說是古風轉成律詩的典型佳作。

   而杜甫的《登高》,產生的時代比李白的《黃鶴樓》遲,已經律詩當道了。這首詩的平仄、黏連、對仗、押韻都很嚴謹,是一道典型的律詩。

所以,這兩首詩沒有什麼可比性。正如現代席慕蓉所說:“詩是自己某種希望的寄託”。硬將兩首詩去比較,分個高下,是我們後來人無聊的雅興罷了。


風之歌


問題:你認為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個是“七律第一”?你願意為誰投下一票?

前言

古籍裡常常看到關於第一的評價,再加上後人斷章取義,搞不清到底誰的的作品最好。其實,文無第一,各有所愛,真得很難說誰最好。只能說我可能喜歡這一首,不太喜歡這一首。

一 、唐七律第一和古今七律第一

南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詩評》評價崔顥的詩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但是明朝的胡應麟就《詩藪》說詩聖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

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那麼這兩首詩各有什麼的特點讓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詩更好一些,當得起古今七律第一這個桂冠呢?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唐代 · 杜甫《登高》

二、關於崔顥的《黃鶴樓》

1、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黃鶴樓》與杜甫《登高》的登高相比最大的區別:《黃鶴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七律,而《登高》是七言律詩的典範之作。

嚴羽的《滄浪詩話 》中有這麼一句話: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

清朝的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也說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

清人編《李詩直解》裡評價直接就把這一類詩(評價李白七律)稱之為說:“

至七言律詩則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鳳凰臺》、《鸚鵡洲》,亦不得入為正聲也”。

黃鶴樓上半首是古體詩,平仄不合律,第二聯不對仗。而下半首是嚴謹的律詩。 因此說“得入為正聲也”。”李白的《鳳凰臺》、《鸚鵡洲》也同樣不是嚴格的律詩。


2、氣勢

至於《黃鶴樓》的優點,相關賞析文章汗牛充棟,《瀛奎律髓匯評》裡引用馮班的評價:

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勢。起四句宕開,有萬鈞之勢。“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首詩好在氣勢上,開篇一氣直下,情緒所到,信筆而成,很像王羲之當年寫《蘭亭集序》,即使王右軍事後自己也臨摹不出原作的感覺了。

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才說:

偶爾得之,自成絕調。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再一臨摹,便成窠臼。”

這也是李白為什麼歎服而擱筆,因為崔顥此篇原為神助,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皇臺》詩。”

太白後來寫了兩首詩《登鳳皇臺詩》雲:‘

鳳皇臺上鳳皇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國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還有一首《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3、黃鶴的意象

至於古人說的”尤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的形式實際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

李白《鸚鵡洲》和崔顥《黃鶴樓》都是學的沈佺期這首《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三、關於杜甫的《登高》

1、第一的由來

研究杜詩的人一定會推崇杜甫的《秋興八首》,但是杜詩的研究專家胡應麟卻把《登高》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同樣用了“第一”這個詞的還有清朝的楊倫,他在自己的《杜詩鏡銓》中專門點評了這首詩,不過他說的含蓄一些,他認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格律詩是到了杜甫手裡才完全成熟起來。無論是律體的絕句、長篇的排律還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體詩也是唐朝的最高水準,因此杜甫被認為“各體兼工”,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的詩人。

2、《登高》是一首標準的律詩

杜甫這一首是標準的格律詩,平仄、黏連、對仗、押韻無一不嚴謹。七言律詩中間二聯對仗即可,這首詩通篇對偶(尾聯詞性寬對、首聯平仄寬對),另外還有不少句中對(風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臺)。

3、其他的評價

古人關於登高的評價也多不勝數,從章法上說,與《黃鶴樓》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開闊,出神入化,得到無數的讚譽,這是真正的盛唐氣象。

前四句通過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寫(如風急、猿哀)”,為後四句的感情表達做了鋪墊,抒發了自己年老體衰、他鄉漂泊、窮困潦倒的哀傷情緒。整體色調悲壯闊大但是結尾暗淡氣勢減弱。

其他的評價就不說了,有一個評價說這首詩“形、聲、色、態兼備” 。另外全詩不用典故純以意象運用取勝,《登高》是一首技巧發揮到極致的七言律詩。


結束語 《登高》與《黃鶴樓》 誰的更好一些

我覺得單純評詩的話,不要看作者與其寫作背景,去掉其他的光環只看作品,只看一首詩本身所展現和表達出來東西,可能會更客觀一些。

我個人更喜歡閱讀黃鶴樓而不是登高,但是寫詩還是學《登高》而不是學《黃鶴樓》, 一開始學黃鶴樓就如同學李白一樣,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學杜成為創作舊體詩的主要功課之一。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