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个是“七律第一”?你愿意为谁投下一票?

用户19456725050


崔颢的黄鹤楼属于神来之笔,是神人之作,而杜甫的登高是深思熟虑的雕琢之作,属于圣人之作!二者的高下,好玩的国学认为,二者比较,当以崔颢为上!

好玩的国学先说说诗歌的接受问题。从诗歌的美感来讲,主要是他的音节、音律带有一种音乐感。从人的联想能力来说,诗歌主要是通过一些意象的运用,来营造一种意境,而我们则通过诗人营造的意境,催发升华我们的想象力。从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来说,诗歌通过音乐性的表达,通过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来催发我们的想象力,然后实现与读者的情感上的双向互动。

一首诗是不是美的,最终要看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否能打动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能表达公共的、全人类的、普遍的情感,就能打动绝大部分读者,比如乡关之思,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人类的爱情与亲情等。而那些私人的写作,因为表达的是私人的、小众的情感,则只能得到小众的喜爱。

我们从诗歌的音乐美、意象意境和情感方面,来分析这两首被认为是七绝中第一的作品,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还是崔颢的黄鹤楼为上。总的来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天才之作,是妙手偶得之,是仙人之作。而杜甫历来被认为是极为用功的诗人,对诗歌的格律和形式要求极为严格,属于深思熟虑之作,同他的个人一样,是圣人之作。

先来看看黄鹤楼这首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被李白都羡慕嫉妒恨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是音乐美。这首诗就像是一首激扬中有和美的音乐,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同杜甫的经典相比,这首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即使不懂诗歌的人,读起来也很舒畅,有一种阔大的境界。

从诗歌的意象营造来说,这就是一副色彩明亮的山水画。有巍峨的黄鹤楼,有想象中的白鹤,有白云,有阳光下的晴川,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芳草萋萋,更有夕阳西下的烟波。这种意境,浩荡阔大,虽然有淡淡的哀愁,但一点也不悲伤。所以,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诗歌的情感来说,这是一首怀古诗,从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想到了人的生命的历程,这就有了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学的意味。

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正是写出了全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就是天涯游子,在日落之际,总是会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家的温暖,这种梦想回到家园的冲动,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所以,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我们再来看看诗圣杜甫的这一首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不像崔颢,杜甫一辈子都活的很委屈,生活上困苦,精神上压抑,身体上多病。这首诗几乎可以看成是杜甫悲凉的一生的总结。既然杜甫是悲凉的一生,总结他一生的这首诗,就带有一种浓郁的悲凉的气氛。从诗歌的音乐美感来说,这首诗是低沉的缓慢的,是充满一种愁苦的音调在里面的。

从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来看,这也是一副几乎完美的山水画,但是这个画面就非常凄清了,因为这首诗的主色彩是凄冷的。猿猴在哀嚎,水边和鸟儿都是白的,或者说是惨白的,在一个冷落清秋节,无边无际的落叶落下来,这是多么荒凉凄冷的画面。

诗的下半段是抒情,抒发的是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抒发的是他一生流落江湖居无定所的把内伤,抒发的是他身体多病精神郁闷的状态。本来杜甫是很含蓄的,但是这首诗,他几乎是直抒胸臆,把自己一生的苦,大声喊出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意思是说,你看我有多苦,我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我白了头发,伤了身体,我醉了时光,失了流年,我壮志未酬身先老,长使英雄泪满襟。我面对秋天,我悲秋,我悲的不是秋,而是我沉痛的一生。所以,胡应麟《诗薮》中说,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属于“旷代之作”。

但这是杜甫的私人写作。虽然沉痛,毕竟是自己私人的情感多一些,他还算不上是全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而崔颢的黄鹤楼,却写出了全人类的日暮乡关之思。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还是崔颢的黄鹤楼高出杜甫的登高一筹。


好玩的国学


巧了,本人刚刚写了一篇有关内容的文章,如下:

千古一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这首被后人评为千古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全唐诗》中留诗42首,并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之所以被后人推崇,除了有李白为之搁笔外,更有南宋诗人、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的评价,书中严羽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据资料统计,从近代以来被引入官方正式课本的频次来看,《黄鹤楼》名列古诗词第一。这个数字,大概可以说明人们对《黄鹤楼》的喜爱程度和其具有的影响力。

关于对《黄鹤楼》的评价,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和清代杨伦的《杜诗镜铨》就均称杜甫的《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而杜甫的这首《登高》也的确受到唐宋以来不少著名诗人的点赞,齐声为之叫好。毋庸置疑,从七律诗的规范性角度看,《登高》写的规范、对仗工整,然而,从诗的整体感觉上看,仿佛《黄鹤楼》还是更胜一筹。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比较一下《黄鹤楼》与《登高》这两首诗的整体意境,基本的直感应该是:一个写的是“人事”,一个写的是“仙踪”;一个写的悲怅,一个写的飘逸;一个写的“老气沉沉”,一个写的“淡淡感伤”。这就是直感之差别。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我们不妨细看一下两首诗的用字之差异。《登高》用的有“猿、哀、萧萧、悲、病、艰、难、苦、恨、独、潦、倒、浊”;《黄鹤楼》用的有“乘、鹤、楼、云、空、悠、晴、芳、鹦鹉、暮、烟、江、愁”。你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就是通过这些关键字所代表的意涵,把它们的主旋律引向了不同的方向,给人的感受自然就各不相同。

《黄鹤楼》在没有遵循七律“规矩”的情况下,却被后人广泛赞赏,并推崇为七律诗之首,在中国诗词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以“不规范”而胜“规范”,主要胜在它整体意境的“空灵飘逸”和“超凡脱俗”。同时,它在表现形式上也突出了“出其不意”和“以奇取胜”的风格。当然,它更巧用了“黄鹤楼”得天独厚的地利因素,巧用了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并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黄鹤楼》诗的意境与写作特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直奔主题,平铺直叙,语言通俗,一气呵成,讲了“仙人乘黄鹤而去”,空留下“黄鹤楼在凡间”的传说故事。显然,诗人用“黄鹤”和“仙人” 与“黄鹤楼”的分离,把人的思想一下引入了对远去的“人和鹤”的追忆之中,同时衬托出一丝“唯见空楼”的失落氛围,为整诗格调的把握奠定了一种“空灵的惆怅”和“淡淡的思怀”的基调。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继续追随首联之主题议论,描写了因为“一去不复返”的黄鹤(和仙人),给人留下的无限伤感,让人们进一步陷入了对“黄鹤和仙人”的怀思与牵念之中。而黄鹤楼与游客们,只能是在千百年里空对着这楼外的浩浩碧空,悠悠白云,而再也看不到那远去的“黄鹤与仙人”,不免令人顿生几许无奈。

从前四句里,可以看出诗人一直是盯着远去的“黄鹤与仙人”,眼光完全在天上,在云天高处,在缥缈的远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诗人已收回“天上”思绪,直观眼前的“人间”风景。站在黄鹤楼上,眺望汉阳的晴川阁周围,历历在目的树木苍翠,眺望鹦鹉洲里芳草萋萋的美妙景物,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诗人崔颢,不免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是的,从楼上望去,这江城的风光实在是别有风味,多彩多姿,也怪不得会引来“仙人和黄鹤”的特别关爱和青睐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品味着黄鹤楼的故事,看着江城的美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夕阳下的长江,烟波迷茫,浓雾缭绕,崔颢望着远方的暮色,想起仕途的坎坷艰辛,生活的颠沛流离,乡愁的魂牵梦萦,一股无名的失落之情在心头油然袭来。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浮起一个“愁”字了得,千古无解。

从这首《黄鹤搂》的构思来看,它視野广阔,穿越时空,先从神话故事传说切入到眼前景物,又从悠悠云空转到江岸风光,再从夕阳烟波转到隐隐乡愁泛起,转换自然,无缝衔接,一气呵成。它用三组“黄鹤”连续出现,既重点强调了主题,读起来又朗朗上口,丝毫没有繁琐的感觉,以致于让人忽略了七律之严肃规范,堪称是神来之笔!

崔颢的《黄鹤搂》,就如一朵从天而降的奇葩,在“严重出律”的情况下,却反被后人拥戴为“千古七律之第一”,也实是中华诗词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大中华AAA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指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之后,亦有不少文人以杜甫《登高》为唐人七律第一,种种争论绵延至今,从未中断。这两首诗全篇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两首诗均为七律佳作,笔者认为,崔诗于新意和思想深度上均更胜一筹,故当为七律第一。

首先,从格律上,崔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乍看不合常规,但却是先放后收,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是有章法的;杜诗八句皆对,胡应麟《诗薮》誉其为"旷代之作";因此,崔诗的较之杜诗谨遵平仄,更有新意

其次,从诗意上讲,两首诗均略带消沉,但崔诗的消沉中暗含着人生悲苦的大境界,失意却并未绝望,尤其是"日暮乡关"句,更能唤起读者的普遍共鸣;杜诗中,阴暗、萧瑟、凄苦则如铺天盖地般同时袭来,大有彻底摧毁希望之意,此种强烈的绝望并不适于多数人,因而共鸣感弱于崔诗。

具体而言,崔诗的首联,连出"黄鹤",颔联先是一句中用四字仄声,后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对仗,皆用古体诗句法,接下来的颈联和颔联,才峰回路转,变得合乎律诗规范。《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正堪称奇句。前半句,四个仄声的使用,加强了"不复返"的气势,"空悠悠"三字,又自然地指出黄鹤离去之后的怅然失落与悲怆迷惘,不论平仄、不讲对仗,却使此景如在目前,使此情如水倾泄。

前四句对格律的稍作忽视,似乎是为后句所作的铺垫。如果说首、颔两联的情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颈联和尾联所抒之情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在前句的基础上,所有的感情一触即发,升华至极。诗人是无助的,他不知未

来境况如何,亦不知该如何面对,所以才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疑问。但他终究没能得到答案,唯有面对这茫茫烟波,叹息着这无以排遣的忧愁。进一步讲,"乡关何处"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故乡,绝不仅限于你曾生长过的土地,也不仅限于你在那片土地的所历所感,而应是你离开故土之后,内心充盈着的对过往岁月的回忆,甚而是你历尽沧桑之后想要寻求精神归旨的心情。因此,崔颢发出"乡关何处"的慨叹,并不限于对故乡的思念,应是一种更深沉的哲学思考,因而余韵无穷,才会更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相较之下,杜诗虽对仗工整,平仄分明,但在思想的深度上略显不足。

诗的前半部分着重于写景,奠定了悲凉、萧瑟的情感气氛,"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对其所历沧桑的凝练诠释。尽管生而有限亦是人类的永恒苦闷,但此诗抒情的重点在于人生苦难的哀痛,并非人生有限的哲学思考。在意境上,整首诗格调低沉,读来绝望神伤,缺乏荡气回肠之感。

总之,无论新意,抑或思想深度,崔诗皆胜于杜诗,因此,崔颢《黄鹤楼》为当之无愧的"唐人七律第一"。(一往文学作者/紫缘)


一往文学


崔颢《黄鹤楼》与杜甫《登高》这两

首名诗从格式韵律上讲都没有多少差别。

崔颢《黄鹤楼》的开句也就是引句,引句

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引字当头{昔)字,本诗作

者选这个昔字作为开门栓,第二个字为

准字排二,作者选了(人)字,昔人二字。从意义上讲昔人就是从前的人或过去的人,

以引字带出引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接下来随句跟上"此地空余黄鹤楼",此地黄鹤飞走了,只剩下这座黄鹤楼。作者用了一个

仙人的典故揭开诗的开头把诗引向深度。这个引"字""准"字""引句"就是大诗人的思维风格和风度。本诗接下来是两句配句和两句随句,这里体現了诗人的思想境界无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黄鹤一去不复返,晴川历历汉阳树,这两句都是配句,一句说黄鹤飞走了就再也飞不回来了。二句说汉阳城景色美丽晴朗的天空山川大树清晰分

明。这是诗人的意境,读的感觉好象是在

心里说话。后两句随句"白雲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 一点 悲伤可見白云还在天空悠悠飘荡。悲感之于云过天晴汉阳

城美丽鹦武洲更美花草芳香,一伤一悲,一欢一喜写出了诗人的风格和手法。最后

是阳句和阴句的写法格式,前为阳后为阴

"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要黑了这里是我的家乡吗?江上的烟波升起

曰暮下山愁煞人也。

此诗文黄鹤二字三现却丝毫不影象诗文的大作。意在昔字情在人字仙人驾鹤一去不

返,剩于黄鹤楼千古之奇。

杜甫《登高》大作天下独树一枝,

以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引句,以风为引字

以急字为准,风急二字当头作为一面飘杨

的红旗把诗文推向高潮"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毫放气势宏大诗句一

出天上的白云都停下了舞动观看长江的流水。杜甫《登高》世为千古一绝,

七言律第一绝


古柴瘦马


1 先看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南宋胡应麟《诗薮》中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似乎,崔颢的这首诗比杜甫的更有名气。2 赏析

崔诗表达吊古怀乡之情。

尤其前两句意韵悠长。

昔日仙人已乘黄鹤远去,此地空剩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为不回头,朗朗碧空千百年来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当繁华热闹如同江水流逝,是无数人登临后,追古抚今,咏叹感伤。

是历经沧桑,人事无常的失落与惆怅。

三四句旷古之乡愁更易共鸣。

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萋萋如茵。

落日楼头,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江上水气氤氲,心中乡愁迭荡,悠远渺茫,意韵浓长。

杜诗抒发忧时伤世之叹。

颔联名句。

三峡山势险峻而风急,猿声悲切,水鸟迎风而飞,来来回回。

远望群山连绵,仿若树丛无边,落叶飘飘,萧萧而下,俯视脚下长江,浪潮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是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凄苦哀伤。

三四句可以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年老、多病、流落、戒酒、家愁、国难...所有愁苦齐集,却无一处可安,杜甫之苦难与大爱,无人可及,高山仰止。

3 相较

崔颢存诗仅四十来首,出名唯一《黄鹤楼》,杜甫存诗一千多首,出名者无数,“诗圣”之名不是虚的!

《黄鹤楼》,不遵七言平仄格律,颔联不讲对偶,率性,自然,流畅,洒脱奔放,一气呵成,语言通俗浅白,风格清新幽远,

还有李白的功劳,“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明 金圣叹认为:“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

这可能是崔诗广为流传的原因。

杜甫《登高》,风格沉郁,思想沉重,似背负太多人生苦愁,家国梦想,负重蹒跚而行,语言精雕,苦吟而成,中规中矩,堪称七律之范本,严谨,雄浑,再苦的诗也不失其气势!

明·胡应麟《诗薮》:“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这或许就是后世学诗之人推崇《登高》的原因。

正好应了两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于我而言,

更欣赏杜甫《登高》,登临远眺,忧思伤民之大爱!


一绿浮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七律,这实在是令后世的诗家费解,难道就是因此诗写得极好的缘故么?《黄鹤楼》的前四句显然是古风的写法,完全不受律诗的约束,后面四句则是标准的律诗写法,从律诗的格律上看,这首诗算不得是一首纯正的七律诗。严羽是诗评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说他的结论颇让人玩味。至于说这首诗是唐诗中“七律诗第一”,千夜寻觉得严羽的话过于武断了,应该说仅仅是他个人的认为而已。我们不妨来看看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是好诗,连李白都得搁笔,但若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写七律诗,还要律诗的格律干嘛,岂不是全乱套了!不是七律诗,如何能说是七律诗第一!

杜甫的《登高》是七律诗的榜样之作,不二的典范,被后世的诗评家誉为“千古第一律”。此诗的语句与景致及思想感情都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后世无人敢言超越。试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是诗人眼中秋天的景象,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通观全诗,用词精准,用律无一不规范,是教科书的作品。建议学写七律的小伙伴多读几遍此诗。忙,不能再写了,草草了事。


千夜行


这个还真难啊!

这两首都是唐诗七律之冠,所谓一时瑜亮难分伯仲。

其关键在于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杜诗沉郁顿挫,落魄潦倒,而崔诗空灵开阔,疏朗淡忧。从格律到意境,从词藻到韵律尽皆无从挑剔。

尤其是崔诗更是让诗仙都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杜甫的这首诗真的是那种穿透你胸腹的悲叹,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谁写哀伤如是雄阔,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谁能承受极其落寞心情下的如此凄景。

如果真的说个高下,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给崔颢。为什么?我只能说,崔颢的诗至少比杜诗圣乐观些,开放些!


一笑貫长天


都知道李白,杜浦、崔颢三位诗人都在黄鹤楼留下登黄鹤楼感慨万千的诗句,切都是即兴发挥,巧妙之处在于,这里无形中就成为了三位名家pK的”赛场”…

彼此随来谋面,但冥冥之中,达成”默契”,彼此欣赏与峰!倾溢才华…

按知名度,李、杜运高于崔,但是,咱们今天说的是在”黄鹤楼“的”赛场“,从意境发挥,到气势的宣染力说,我个人以为崔颢的《黄鹤楼》夺冠了,李、杜的本来特别卓越,遗憾的是在黄鹤楼遇上崔颢这匹“黑马”。


苍海拾贝35


个人感觉,这两首诗不能作学术上的对比,因为这两首诗体裁不同。《黄鹤楼》类似初唐四杰的风格,是从古体诗向格律诗过度的产物。它第一联平仄不合律,第二联不对仗,属于典型的是古体诗。而第三第四联则合乎格律,而且十分严谨。所以,《黄鹤楼》只能说是古风转成律诗的典型佳作。

   而杜甫的《登高》,产生的时代比李白的《黄鹤楼》迟,已经律诗当道了。这首诗的平仄、黏连、对仗、押韵都很严谨,是一道典型的律诗。

所以,这两首诗没有什么可比性。正如现代席慕蓉所说:“诗是自己某种希望的寄托”。硬将两首诗去比较,分个高下,是我们后来人无聊的雅兴罢了。


风之歌


问题:你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个是“七律第一”?你愿意为谁投下一票?

前言

古籍里常常看到关于第一的评价,再加上后人断章取义,搞不清到底谁的的作品最好。其实,文无第一,各有所爱,真得很难说谁最好。只能说我可能喜欢这一首,不太喜欢这一首。

一 、唐七律第一和古今七律第一

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评价崔颢的诗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但是明朝的胡应麟就《诗薮》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那么这两首诗各有什么的特点让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诗更好一些,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这个桂冠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唐代 · 杜甫《登高》

二、关于崔颢的《黄鹤楼》

1、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黄鹤楼》与杜甫《登高》的登高相比最大的区别:《黄鹤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而《登高》是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中有这么一句话: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也说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直接就把这一类诗(评价李白七律)称之为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黄鹤楼上半首是古体诗,平仄不合律,第二联不对仗。而下半首是严谨的律诗。 因此说“得入为正声也”。”李白的《凤凰台》、《鹦鹉洲》也同样不是严格的律诗。


2、气势

至于《黄鹤楼》的优点,相关赏析文章汗牛充栋,《瀛奎律髓汇评》里引用冯班的评价:

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首诗好在气势上,开篇一气直下,情绪所到,信笔而成,很像王羲之当年写《兰亭集序》,即使王右军事后自己也临摹不出原作的感觉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才说:

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

这也是李白为什么叹服而搁笔,因为崔颢此篇原为神助,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太白后来写了两首诗《登凤皇台诗》云:‘

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国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还有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3、黄鹤的意象

至于古人说的”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的形式实际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

李白《鹦鹉洲》和崔颢《黄鹤楼》都是学的沈佺期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三、关于杜甫的《登高》

1、第一的由来

研究杜诗的人一定会推崇杜甫的《秋兴八首》,但是杜诗的研究专家胡应麟却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同样用了“第一”这个词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自己的《杜诗镜铨》中专门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说的含蓄一些,他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格律诗是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起来。无论是律体的绝句、长篇的排律还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体诗也是唐朝的最高水准,因此杜甫被认为“各体兼工”,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的诗人。

2、《登高》是一首标准的律诗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3、其他的评价

古人关于登高的评价也多不胜数,从章法上说,与《黄鹤楼》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开阔,出神入化,得到无数的赞誉,这是真正的盛唐气象。

前四句通过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写(如风急、猿哀)”,为后四句的感情表达做了铺垫,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他乡漂泊、穷困潦倒的哀伤情绪。整体色调悲壮阔大但是结尾暗淡气势减弱。

其他的评价就不说了,有一个评价说这首诗“形、声、色、态兼备” 。另外全诗不用典故纯以意象运用取胜,《登高》是一首技巧发挥到极致的七言律诗。


结束语 《登高》与《黄鹤楼》 谁的更好一些

我觉得单纯评诗的话,不要看作者与其写作背景,去掉其他的光环只看作品,只看一首诗本身所展现和表达出来东西,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我个人更喜欢阅读黄鹤楼而不是登高,但是写诗还是学《登高》而不是学《黄鹤楼》, 一开始学黄鹤楼就如同学李白一样,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学杜成为创作旧体诗的主要功课之一。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