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理解書法的傳承與創新?

如石書藝


如今學界對書法藝術的態度,更傾向於將其視作一種文化遺產,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可以大刀闊斧解構重塑的藝術。在創新之路上,步子稍大一點就會飽受詬病,甚至被視為極端和另類,大多隻是在細枝末節上的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從書法教育到藝術研究,莫不如此。抱庸認為,當前無論是環境還是機制,都太過拘謹拘束,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書法人的自由思想,才是最根本性問題。


因此,傳承好講,創新不好說。就書法藝術探索研究的現狀看,承的多,創的少。此前抱庸曾言,在包括詩歌、戲曲在內的所有傳統文化藝術中,書法的創新突破是最小的,食古泥古尤甚。特別是傳統的書理法度,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維護了書法藝術的嫡傳正統,另一方面也斬斷了書法藝術創新的翅膀。



很多的書法家其實也一直在嘗試創新,至少近100年來,但真正有所建樹、形成氣候的,廖若晨星。這不僅與書法者實力有關,恐怕也和書法藝術創新的大土壤、大環境、大氛圍有關。

傳承無須多言,照著古人的來就成,重點談一談創新。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第一,承襲是手段,而創新才是目標。就書法藝術而言,古人之法必須要繼承,這是創新的基礎。但要真正創出高度、創出名堂,就不能約束在古人的框架之內,必須融入時代的東西。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真正的創新,絕不是照本宣科的繼承古人之法,揀拾古人牙慧,一定要具獨立性,要有標誌性的時代印記。這很難,但這才是正確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要創新就一定要有所突破。七十二式也好,九十二法也罷,古人對筆墨章法的研究已經沒有餘地了嗎,古人對書法的見解認識就是鐵律天條嗎,肯定沒有這回事。對古人之法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怎麼能夠實現創新發展。因此,對那些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的書法家們,應抱以包容甚至肯定的態度。當然凡事有度,不能與傳統與骨法完全割裂,比如吼書盲書射書之類,就不是理性的書法創新。更像是在搞怪。

第三,創新必須解放思想,強化思想認同,構建創新機制。思維慣性是最難改變的,但不改變就沒有出路,也始終不會有創新的機制。舉個例子,唐楷唐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座高峰,對後世的書法藝術影響舉足輕重。但是宋人為什麼可以另闢蹊徑,出唐法而得宋意?我想主要得益於思想的學術的開放。封建王朝到了大宋可謂登峰造極,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有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現在書法藝術上,就是敢於破舊立新,自我肯定。

近代文學大師沈從文曾經說過,宋代四大家沒有一個好好寫字的。從其背後可以想象,在晉韻唐法如此至高莊嚴的情況下,宋意終究脫穎而出,成就一代風格,是一件多麼可貴的事情,值得今人反省反思。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的太優秀了,直接問到了書法的來龍去脈。直白而言,正所謂傳承,就是書法的淵源,至於書法的創新就是書法的發展方向。

書法愛好者一直都在書法的傳承中摸索,學習古人的東西,瞭解古人習慣,進一步掌握書法中技法,文化,思想,並加以約束自己在書法中的法度,這就是所謂的傳承,如果破壞了古人的東西,那就去偏離了書法之路,這是今人對書法界定,也是對書法的約束,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古人約定俗成的東西,還是今人自發挖掘的,就說不準了。至於所謂的這些傳承,到底改變的尺度有多大,也沒有明顯的界定。

至於創新,今人雖是躊躇滿志,卻又無能為力,似乎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似乎在所謂的傳承中舉步維艱。因為,現在的書法大家動輒就用自己認為的古人所謂的框框天天評頭論足,甚至連根本不懂書法的人都可以指指點點,這其實對書法的創新帶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書法一直呈現下坡路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要想書法得到更大的發展,光用傳承是不行的,不用傳承也是不可能的。


壹庸詩書文


正確理解創新與傳承關係,是書法創新的關鍵。 書法的傳統博大精深,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在當下普遍缺乏傳統的影響下,切勿挑食,否則挑三揀四,反而適得其反,導致嚴重營養不良。

書法的傳承與創新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是矛盾中的有機整體,傳承不會阻礙創新,只會促使變革。

傳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這個飛躍,如同飛機發明,難乎其難。當年,普通人不會想到飛機能飛上天;即使有人想到了,但沒有足夠智慧、膽魄和毅力去實踐,也不會成功;只有萊特兄弟,天資+努力+運氣,才能實現從小就夢想著飛向藍天的偉大工程。

有人認為,戲劇、服裝、建築、繪畫等藝術,已經走出傳統模式,大膽嘗試,融入了時代新風的元素,是為創新。而為什麼書法不能呢?

書法的傳承與創新,與其它藝術有本質的不同。國畫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成熟的以寫意為主流的文人畫;而書法是文字的藝術,文字的發展和演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約定俗成的文字結構規律,譬如“人”,無論何種字體,基本都是一撇短,一捺長,即適合書寫習慣,也符合審美情趣。而有人不怎麼想,搞變體創新,把“人”撇捺寫成一樣長,或一撇長一捺短。

有人主張書法可以運用國畫的“潑墨”、“破鋒”等手段,增加筆墨情趣和視覺衝擊力。

這種做法,我們從歷朝歷代留世的經典法帖中,幾乎找不到有刻意為之的現象,即使顏真卿的祭姪文稿,雖然筆墨看似臨亂無法則,實乃是顏真卿集畢生功力,融悲憤之情、心手兩忘的筆墨痕跡。

林散之先生晚年變法,作品中時常出現墨塊和破鋒,這是在特殊的年代,改革開放,書法熱剛開始,加上林老集一生之功力,作品給人以清新和時代感。如果,以現代審美視之,或許就沒優勢了。故林散之風格,“只有其一,不可有二”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此說 ,當下書法就不能創新了嗎?

放心!類似萊特兄弟的人物一定存在。

歷經無數書法仁人志士的努力,終將有人走出傳統,創出書法新路。

會是誰呢?以愚之見:

一定是宗法魏晉唐書風,是“二王”門下的忠實粉絲。

一定是傳統文化深厚,筆墨功夫非常紮實,功到自然成者。

一定不是以書法創新理念為先,以書法實踐為後,憑主觀,靠技法,圖形式的所謂改革派。

一定不是伊秉綬,金農,也一定不是林散之的翻版,走他們的路是死路。學他們的精神足矣。

至於醜書,儘管有專家認為,要包容,允許“吃螃蟹”者的嘗試,但估計能讓時間留住的希望非常渺茫。











如石書藝


傳承是創新的捷徑。


傳承是師古,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符號時代審美和文化背景下的書法的新面貌。書法唯有不但創新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動力。但書法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形成的創新。不傳承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實際上書法的創新,只要在繼承傳統才是捷徑,書法創新的捷徑,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那些流傳至今的書法經典作品,可以說都是書法歷史上的或一個時代的經典,最具代表人們經典審美的作品。我們學習書法,臨摹這些經典書法,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承傳統,創新自我,所以,學習書法必須臨摹,臨摹古今經典書法,以經典為師,才能走向現代。


實際上在豐富的各門類知識中都是一樣的,學習經典知識,就是創新現代的捷徑,是引領時代的捷徑。

學習書法必須通過臨摹功夫,通過臨摹學習書法的筆法和美觀的字形極其技法與造型規律,然後廣採博取,融會百家之長,貫通融合形成自我書風,如此一來,我們創新的作品才能真正具體深厚的文化底蘊或內涵,才能真正使得我們的書法作品具有藝術性、創新性。



翰墨書道


書法的傳承和創新簡單的理解就是臨帖和出帖。臨帖的階段也許很漫長,它不僅需要動手更需要動腦,不僅要臨好一家的帖更要臨習多家的帖,甚至也要臨好多家的帖!臨習是傳承的過程,創新才是學習書法的目的!臨習得神似也是臨習,僅僅是把傳統一古腦兒地繼承了下來。而創新是在臨習的基礎上發揚傳統,令傳統再次輝煌!值得強調的是創新並非亂寫瞎劃,線條如雜草、枯枝,點要麼如羊糞、要麼如牛屎,結字該放開的放開不了、該收緊的也收緊不了,章法更是癲癇幼稚。如此創新不能服眾!雖因金錢或地位的原因名躁一時,想過死了以後留下的這些爛字會不會被眾人唾罵。所以沒有傳承的創新是譁眾取寵、沽名釣譽的“創新”!而只有傳承沒有創新,“傳承”的路就會越走越窄!書法藝術的生命力也會受到極大的削弱!以上是個人拙見,僅供參考!順發習作權當拋磚引玉!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周輝明心跡


人類歷史以來,從最初的結環記事再到甲骨篆書,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人類在發展,文字也在發展。開始並沒有書法一說,古代沒有書法家一說,毛筆字只是他們謀生的一種基本技能。文字演化至今,是一個由繁入簡的過程。

每一種字體的出現都有其原由,比如草體出自古戰場,將軍縱橫捭闔,但軍情及時才是王道。戰機總是一閃而過,從不等人,而古代通訊不發達只能在各方面節約時間,草書也就應運而出,因為他方便快捷。

每到盛世,百花齊放,人人衣食無憂之後,自會找消譴之法,藝術類的東西自然會有長足的起步。更何況如今的社會講究人人平等,在眾多的人口基數下更能體現盛世的好處來,這也要感謝老一輩們的鮮血和努力。

文字作為華夏最古老的傳承,世界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之美,無以倫比,作為一箇中國人,必須讓它一直傳承,一直美下去。

書法有創新,但創新必有其所需,且不能脫離民眾,每個大時代都有一批傑出的書法家流芳百世,他們也都是每個朝代的弄潮兒,開創一代大師之風。

現在許多的偽大師,以創新為名,譁眾取寵,使得書法界亂像橫生,且不以為恥,掛各種名頭,帶壞下一代。創新超出了民眾的欣賞範圍,走出了書法界,視一切書法規則技巧於無物,那就不再是書法,只能算是他們自己的抽象藝術,是藝術的倒退。創新必須建立在大眾能接受的範圍之內,超出了就是破壞傳承。


緣來斌哥


首先,本人僅僅是一個業餘的書法愛好者,對書法的理論知之甚少,僅僅從一些有規律性的現象上說說自己的看法。很不成熟,如有謬誤,請指正。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書法是一種文化藝術形式,而這種藝術形式的載體,是文化。

所以,沒有了文化的創新,書法藝術的創新就只能是“小打小鬧”,“修修補補”或者是沒有文化根基的“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比如普遍遭人詬病的“醜書”或者根本不打算人人看明白的“天書”或者是一些類似於打滾撒潑,精神錯亂的和書法毫無關係的“行為藝術”。

中國的書法,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實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大體上的規律是,文化繁榮和思想自由的時代,創新的步伐和力度大體上就快一些,但是到了宋代以後,書法基本上就走向了以傳承為主的道路,書體的標準化,格式化,以及書寫技巧的招式化,都成為了傳承的內容,加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得書法原有的藝術化和實用性高度結合的特點開始模糊,淡化了實用性書法漸漸的變成了越來越小眾化的藝術。

應該說,中國的書法從純粹的文字記錄功能逐漸的融入藝術的成分,並固化成為一個專門的藝術形式是至少經歷了漢,魏晉,唐,宋四個時代才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過程當中創新就是主旋律。漢子從“篆書”到“隸書”就是一次質的改變,也是一次大的創新,同樣彰顯文人嚴謹的一面的“楷書”和狂放的一面的“草書”其實都是創新。

書法發展到今天,就傳統書法藝術本身來講,其實創新已經很難,其主要的原因是作為書法的土壤和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到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的方向並不明確。

但是也有創新,比如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方面,硬筆書法就是一個非常有生命力的創新,用現代的書寫工具表達傳統書法的美學境界和文化藝術內涵,這個創新其實是有很大的前途的。

其實,那些“行為藝術”其實是想把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用西方的文化方式表達出來而已,但是這種“中西結合”式的創新,顯然是傷了傳統書法藝術的根本,沒有生命力也就不足為怪。

我個人認為,對於我們的書法藝術,完整的傳承和發揚壯大是當前的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有了完整的傳承並且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書法這種藝術才會有生命力,尤其是進入“無紙”時代和鍵盤時代之後,書法的普及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不要說創新。

對於個人來講,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創新,其實古人的創新也莫過於此。

本人拙作,見笑!


步武堂


藝術創新沒有錯,但不能人人創新,如果個個都想成為青史留名的大家,那是狂想加妄想。其實創新就象核專家做試驗一樣,是極少數高端人士研究的學問。中國幾千年歷史,開宗立派的書法家有多少,不也就幾十個人?也好比到了劉國樑鄧亞萍這樣水平的人搞什麼乒乓球的技術創新很正常,但成千上萬的普通的愛好者,不好好打,談什麼創新豈不滑稽?好象也沒見什麼學國畫的,學古箏的,學京劇的,學寫詩的等等喊什麼"創新"啊?不知為什麼書壇老是糾結這個問題?

啟功先生說過,"名家之書,乃古人妙處與自家毛病之結合耳。"又說"今人的作品,今人說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後才能定論。"當今芸芸習字者,哪個有開宗立派之天才?那個有傳世經典之作?老老實實臨帖寫字是正事,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

孫曉雲在回答書法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時說一一"現在,老有人在說“你不要揹著傳統的包袱,要創新”。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你還沒有繼承到傳統,不要背上創新的包袱。”現在大家把創新完全變成一個包袱了,如果你跟前人寫得一樣,好像就不叫創新了,就會被人嗤之以鼻。這種觀點是很有害的,《詩品》裡講:“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我覺得很有道理。不能說為了跟爹媽不一樣,你兩個耳朵就得長到頭頂上。”

田英章則這樣說創新:“形象地說,我們與王羲之站在一起的時候,有比王羲之高出來的那部分才是創新所得,假如我們只有王羲之的腳面高,抬頭看王羲之的臉都非常之困難,遙不可及,在如此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還要大喊‘創新’之類的時尚語,那就無從談起,那就是一個標準的瘋子、那就是個弱智…”


春雨書齋


如何理解書法的繼承與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比較,在另一個意義上,每一事物都是個別而無可比擬的。

比如書法繼承,並不是停留不前的傳承,相比較傳承應該有發揚光大。但有的古典東西無可比擬的藝術魅力。不可丟掉,故舍棄不美的,留下好的東西。如此不全盤的丟棄,才有創新的成功。

因而創新要慎重漸行的過程。有的依然還在瀏覽古風。依然沒有看夠,所以理解很多人與古的情結還是很深的。因此書法藝術厚度跨度,仍然還有一個時間時空。此時的古典藝術依然生命力旺盛。銳化而創則有失去古典的底蘊。

那麼繼承與創新之間有不同的一般的親切感,繼承古代人的書法傳統,在其中傲遊領略其妙,也是眾家的愉悅和快樂無比,對於創新更加勇氣,或是犧牲自己的部分傳統。叛逆部分古典筆意風貌,及豐茂的古韻。加進自己的東西去替補古人沒有的東西,是為高境界。

創新者為了書法的更加嫵媚動人心魄,可以將自己時代的底蘊,用自己的情性表現出另類的妙筆,為我們的時代創造出中國漢字書寫的新意,應該說是一種慧心和幹勁,認真的,穩步的進行“創造發現”,這是真誠的與古筆墨融合。值得擁有這份發展的趨勢。

同樣我們也應該尊重眾人喜歡古典藝術的書寫。不可一味創新就是最美的藝術,創新作品還有待時空之輪的砥礪實踐,才有真理。有足夠大眾的承認與欣賞點贊,才有時代的創新而引合眾人的思維變換,有一個漫長歲月的過程。切不可急躁,若以此而驕傲沾沾自豪,霸氣於眾,而作為出名的噘頭。那更是愚蠢,自己砸自己的腳。

如此理解。小議有淺。



狂喜淡墨a


就以題目"如何理解書法的傳承和創新"這個主題來分成三部分來講吧。

第一,如何理解書法,書容包括什麼,書法藝術的發展,賦予什麼含義,屬於什性質,有什麼美學特徵,以及它夲身的嚴謹法度和書寫的規則,加之書寫者自身的學識,精神,氣質,歷練,行業,修養,年齡等等,才能從思維中感悟和發現賦予它的意義。如果把一個初入門者談這些書法方面的問題,那就不如直接說是“習字"者,無從談起。

第二,傳承,從學術上講,有很大的廣泛性。內含,書家,時間,形式,古代,現在,都沒有確定的概念。傳承繼承者只有是致力於學習後,感覺到博大精深,受風格上感染,傳統的氛圍的影響下,致力於書法藝術的人,(如近現代的各個書法名家)才能進入理解的狀態。(我本人永遠是個初學者)。

第三,創新,怎麼創新?傳統都很模糊,新意又從何出?跟優秀的傳統脫節,想另闢捷徑,在書法上是行不通的!這不是修路,也不是科技發達的再創造。只有先深入到書學中,從傳統中進去,用自已一生的努力,便自身的筆法,章法,墨法比以前有"新"的突破和進步。那就“創”出一個“新”的境界了。

只是個見,還望書法同仁,各位高手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