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理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如石书艺


如今学界对书法艺术的态度,更倾向于将其视作一种文化遗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可以大刀阔斧解构重塑的艺术。在创新之路上,步子稍大一点就会饱受诟病,甚至被视为极端和另类,大多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从书法教育到艺术研究,莫不如此。抱庸认为,当前无论是环境还是机制,都太过拘谨拘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书法人的自由思想,才是最根本性问题。


因此,传承好讲,创新不好说。就书法艺术探索研究的现状看,承的多,创的少。此前抱庸曾言,在包括诗歌、戏曲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艺术中,书法的创新突破是最小的,食古泥古尤甚。特别是传统的书理法度,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维护了书法艺术的嫡传正统,另一方面也斩断了书法艺术创新的翅膀。



很多的书法家其实也一直在尝试创新,至少近100年来,但真正有所建树、形成气候的,廖若晨星。这不仅与书法者实力有关,恐怕也和书法艺术创新的大土壤、大环境、大氛围有关。

传承无须多言,照着古人的来就成,重点谈一谈创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承袭是手段,而创新才是目标。就书法艺术而言,古人之法必须要继承,这是创新的基础。但要真正创出高度、创出名堂,就不能约束在古人的框架之内,必须融入时代的东西。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真正的创新,绝不是照本宣科的继承古人之法,拣拾古人牙慧,一定要具独立性,要有标志性的时代印记。这很难,但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与目标。

第二,要创新就一定要有所突破。七十二式也好,九十二法也罢,古人对笔墨章法的研究已经没有余地了吗,古人对书法的见解认识就是铁律天条吗,肯定没有这回事。对古人之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怎么能够实现创新发展。因此,对那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书法家们,应抱以包容甚至肯定的态度。当然凡事有度,不能与传统与骨法完全割裂,比如吼书盲书射书之类,就不是理性的书法创新。更像是在搞怪。

第三,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强化思想认同,构建创新机制。思维惯性是最难改变的,但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也始终不会有创新的机制。举个例子,唐楷唐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宋人为什么可以另辟蹊径,出唐法而得宋意?我想主要得益于思想的学术的开放。封建王朝到了大宋可谓登峰造极,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就是敢于破旧立新,自我肯定。

近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曾经说过,宋代四大家没有一个好好写字的。从其背后可以想象,在晋韵唐法如此至高庄严的情况下,宋意终究脱颖而出,成就一代风格,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值得今人反省反思。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的太优秀了,直接问到了书法的来龙去脉。直白而言,正所谓传承,就是书法的渊源,至于书法的创新就是书法的发展方向。

书法爱好者一直都在书法的传承中摸索,学习古人的东西,了解古人习惯,进一步掌握书法中技法,文化,思想,并加以约束自己在书法中的法度,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如果破坏了古人的东西,那就去偏离了书法之路,这是今人对书法界定,也是对书法的约束,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古人约定俗成的东西,还是今人自发挖掘的,就说不准了。至于所谓的这些传承,到底改变的尺度有多大,也没有明显的界定。

至于创新,今人虽是踌躇满志,却又无能为力,似乎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似乎在所谓的传承中举步维艰。因为,现在的书法大家动辄就用自己认为的古人所谓的框框天天评头论足,甚至连根本不懂书法的人都可以指指点点,这其实对书法的创新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书法一直呈现下坡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要想书法得到更大的发展,光用传承是不行的,不用传承也是不可能的。


壹庸诗书文


正确理解创新与传承关系,是书法创新的关键。 书法的传统博大精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在当下普遍缺乏传统的影响下,切勿挑食,否则挑三拣四,反而适得其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矛盾中的有机整体,传承不会阻碍创新,只会促使变革。

传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个飞跃,如同飞机发明,难乎其难。当年,普通人不会想到飞机能飞上天;即使有人想到了,但没有足够智慧、胆魄和毅力去实践,也不会成功;只有莱特兄弟,天资+努力+运气,才能实现从小就梦想着飞向蓝天的伟大工程。

有人认为,戏剧、服装、建筑、绘画等艺术,已经走出传统模式,大胆尝试,融入了时代新风的元素,是为创新。而为什么书法不能呢?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与其它艺术有本质的不同。国画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成熟的以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而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约定俗成的文字结构规律,譬如“人”,无论何种字体,基本都是一撇短,一捺长,即适合书写习惯,也符合审美情趣。而有人不怎么想,搞变体创新,把“人”撇捺写成一样长,或一撇长一捺短。

有人主张书法可以运用国画的“泼墨”、“破锋”等手段,增加笔墨情趣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做法,我们从历朝历代留世的经典法帖中,几乎找不到有刻意为之的现象,即使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虽然笔墨看似临乱无法则,实乃是颜真卿集毕生功力,融悲愤之情、心手两忘的笔墨痕迹。

林散之先生晚年变法,作品中时常出现墨块和破锋,这是在特殊的年代,改革开放,书法热刚开始,加上林老集一生之功力,作品给人以清新和时代感。如果,以现代审美视之,或许就没优势了。故林散之风格,“只有其一,不可有二”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此说 ,当下书法就不能创新了吗?

放心!类似莱特兄弟的人物一定存在。

历经无数书法仁人志士的努力,终将有人走出传统,创出书法新路。

会是谁呢?以愚之见:

一定是宗法魏晋唐书风,是“二王”门下的忠实粉丝。

一定是传统文化深厚,笔墨功夫非常扎实,功到自然成者。

一定不是以书法创新理念为先,以书法实践为后,凭主观,靠技法,图形式的所谓改革派。

一定不是伊秉绶,金农,也一定不是林散之的翻版,走他们的路是死路。学他们的精神足矣。

至于丑书,尽管有专家认为,要包容,允许“吃螃蟹”者的尝试,但估计能让时间留住的希望非常渺茫。











如石书艺


传承是创新的捷径。


传承是师古,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符号时代审美和文化背景下的书法的新面貌。书法唯有不但创新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动力。但书法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形成的创新。不传承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实际上书法的创新,只要在继承传统才是捷径,书法创新的捷径,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那些流传至今的书法经典作品,可以说都是书法历史上的或一个时代的经典,最具代表人们经典审美的作品。我们学习书法,临摹这些经典书法,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传统,创新自我,所以,学习书法必须临摹,临摹古今经典书法,以经典为师,才能走向现代。


实际上在丰富的各门类知识中都是一样的,学习经典知识,就是创新现代的捷径,是引领时代的捷径。

学习书法必须通过临摹功夫,通过临摹学习书法的笔法和美观的字形极其技法与造型规律,然后广采博取,融会百家之长,贯通融合形成自我书风,如此一来,我们创新的作品才能真正具体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内涵,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书法作品具有艺术性、创新性。



翰墨书道


书法的传承和创新简单的理解就是临帖和出帖。临帖的阶段也许很漫长,它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不仅要临好一家的帖更要临习多家的帖,甚至也要临好多家的帖!临习是传承的过程,创新才是学习书法的目的!临习得神似也是临习,仅仅是把传统一古脑儿地继承了下来。而创新是在临习的基础上发扬传统,令传统再次辉煌!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并非乱写瞎划,线条如杂草、枯枝,点要么如羊粪、要么如牛屎,结字该放开的放开不了、该收紧的也收紧不了,章法更是癫痫幼稚。如此创新不能服众!虽因金钱或地位的原因名躁一时,想过死了以后留下的这些烂字会不会被众人唾骂。所以没有传承的创新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创新”!而只有传承没有创新,“传承”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参考!顺发习作权当抛砖引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周辉明心迹


人类历史以来,从最初的结环记事再到甲骨篆书,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人类在发展,文字也在发展。开始并没有书法一说,古代没有书法家一说,毛笔字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基本技能。文字演化至今,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

每一种字体的出现都有其原由,比如草体出自古战场,将军纵横捭阖,但军情及时才是王道。战机总是一闪而过,从不等人,而古代通讯不发达只能在各方面节约时间,草书也就应运而出,因为他方便快捷。

每到盛世,百花齐放,人人衣食无忧之后,自会找消谴之法,艺术类的东西自然会有长足的起步。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讲究人人平等,在众多的人口基数下更能体现盛世的好处来,这也要感谢老一辈们的鲜血和努力。

文字作为华夏最古老的传承,世界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国人的骄傲,汉字之美,无以伦比,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让它一直传承,一直美下去。

书法有创新,但创新必有其所需,且不能脱离民众,每个大时代都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流芳百世,他们也都是每个朝代的弄潮儿,开创一代大师之风。

现在许多的伪大师,以创新为名,哗众取宠,使得书法界乱像横生,且不以为耻,挂各种名头,带坏下一代。创新超出了民众的欣赏范围,走出了书法界,视一切书法规则技巧于无物,那就不再是书法,只能算是他们自己的抽象艺术,是艺术的倒退。创新必须建立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超出了就是破坏传承。


缘来斌哥


首先,本人仅仅是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理论知之甚少,仅仅从一些有规律性的现象上说说自己的看法。很不成熟,如有谬误,请指正。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而这种艺术形式的载体,是文化。

所以,没有了文化的创新,书法艺术的创新就只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或者是没有文化根基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比如普遍遭人诟病的“丑书”或者根本不打算人人看明白的“天书”或者是一些类似于打滚撒泼,精神错乱的和书法毫无关系的“行为艺术”。

中国的书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实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大体上的规律是,文化繁荣和思想自由的时代,创新的步伐和力度大体上就快一些,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书法基本上就走向了以传承为主的道路,书体的标准化,格式化,以及书写技巧的招式化,都成为了传承的内容,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书法原有的艺术化和实用性高度结合的特点开始模糊,淡化了实用性书法渐渐的变成了越来越小众化的艺术。

应该说,中国的书法从纯粹的文字记录功能逐渐的融入艺术的成分,并固化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形式是至少经历了汉,魏晋,唐,宋四个时代才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过程当中创新就是主旋律。汉子从“篆书”到“隶书”就是一次质的改变,也是一次大的创新,同样彰显文人严谨的一面的“楷书”和狂放的一面的“草书”其实都是创新。

书法发展到今天,就传统书法艺术本身来讲,其实创新已经很难,其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书法的土壤和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并不明确。

但是也有创新,比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方面,硬笔书法就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创新,用现代的书写工具表达传统书法的美学境界和文化艺术内涵,这个创新其实是有很大的前途的。

其实,那些“行为艺术”其实是想把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用西方的文化方式表达出来而已,但是这种“中西结合”式的创新,显然是伤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根本,没有生命力也就不足为怪。

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的书法艺术,完整的传承和发扬壮大是当前的最重要的任务,首先有了完整的传承并且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书法这种艺术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进入“无纸”时代和键盘时代之后,书法的普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更不要说创新。

对于个人来讲,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其实古人的创新也莫过于此。

本人拙作,见笑!


步武堂


艺术创新没有错,但不能人人创新,如果个个都想成为青史留名的大家,那是狂想加妄想。其实创新就象核专家做试验一样,是极少数高端人士研究的学问。中国几千年历史,开宗立派的书法家有多少,不也就几十个人?也好比到了刘国梁邓亚萍这样水平的人搞什么乒乓球的技术创新很正常,但成千上万的普通的爱好者,不好好打,谈什么创新岂不滑稽?好象也没见什么学国画的,学古筝的,学京剧的,学写诗的等等喊什么"创新"啊?不知为什么书坛老是纠结这个问题?

启功先生说过,"名家之书,乃古人妙处与自家毛病之结合耳。"又说"今人的作品,今人说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后才能定论。"当今芸芸习字者,哪个有开宗立派之天才?那个有传世经典之作?老老实实临帖写字是正事,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孙晓云在回答书法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时说一一"现在,老有人在说“你不要背着传统的包袱,要创新”。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你还没有继承到传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现在大家把创新完全变成一个包袱了,如果你跟前人写得一样,好像就不叫创新了,就会被人嗤之以鼻。这种观点是很有害的,《诗品》里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能说为了跟爹妈不一样,你两个耳朵就得长到头顶上。”

田英章则这样说创新:“形象地说,我们与王羲之站在一起的时候,有比王羲之高出来的那部分才是创新所得,假如我们只有王羲之的脚面高,抬头看王羲之的脸都非常之困难,遥不可及,在如此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大喊‘创新’之类的时尚语,那就无从谈起,那就是一个标准的疯子、那就是个弱智…”


春雨书斋


如何理解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比较,在另一个意义上,每一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

比如书法继承,并不是停留不前的传承,相比较传承应该有发扬光大。但有的古典东西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不可丢掉,故舍弃不美的,留下好的东西。如此不全盘的丢弃,才有创新的成功。

因而创新要慎重渐行的过程。有的依然还在浏览古风。依然没有看够,所以理解很多人与古的情结还是很深的。因此书法艺术厚度跨度,仍然还有一个时间时空。此时的古典艺术依然生命力旺盛。锐化而创则有失去古典的底蕴。

那么继承与创新之间有不同的一般的亲切感,继承古代人的书法传统,在其中傲游领略其妙,也是众家的愉悦和快乐无比,对于创新更加勇气,或是牺牲自己的部分传统。叛逆部分古典笔意风貌,及丰茂的古韵。加进自己的东西去替补古人没有的东西,是为高境界。

创新者为了书法的更加妩媚动人心魄,可以将自己时代的底蕴,用自己的情性表现出另类的妙笔,为我们的时代创造出中国汉字书写的新意,应该说是一种慧心和干劲,认真的,稳步的进行“创造发现”,这是真诚的与古笔墨融合。值得拥有这份发展的趋势。

同样我们也应该尊重众人喜欢古典艺术的书写。不可一味创新就是最美的艺术,创新作品还有待时空之轮的砥砺实践,才有真理。有足够大众的承认与欣赏点赞,才有时代的创新而引合众人的思维变换,有一个漫长岁月的过程。切不可急躁,若以此而骄傲沾沾自豪,霸气于众,而作为出名的噘头。那更是愚蠢,自己砸自己的脚。

如此理解。小议有浅。



狂喜淡墨a


就以题目"如何理解书法的传承和创新"这个主题来分成三部分来讲吧。

第一,如何理解书法,书容包括什么,书法艺术的发展,赋予什么含义,属于什性质,有什么美学特征,以及它夲身的严谨法度和书写的规则,加之书写者自身的学识,精神,气质,历练,行业,修养,年龄等等,才能从思维中感悟和发现赋予它的意义。如果把一个初入门者谈这些书法方面的问题,那就不如直接说是“习字"者,无从谈起。

第二,传承,从学术上讲,有很大的广泛性。内含,书家,时间,形式,古代,现在,都没有确定的概念。传承继承者只有是致力于学习后,感觉到博大精深,受风格上感染,传统的氛围的影响下,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人,(如近现代的各个书法名家)才能进入理解的状态。(我本人永远是个初学者)。

第三,创新,怎么创新?传统都很模糊,新意又从何出?跟优秀的传统脱节,想另辟捷径,在书法上是行不通的!这不是修路,也不是科技发达的再创造。只有先深入到书学中,从传统中进去,用自已一生的努力,便自身的笔法,章法,墨法比以前有"新"的突破和进步。那就“创”出一个“新”的境界了。

只是个见,还望书法同仁,各位高手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