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武漢人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我有個大學群,群裡的好友來自五湖四海。一個多月前,群裡一個武漢人開始不斷地轉發跟疫情相關的文章,其他人應和的很少。


現在,其他人不斷在群裡討論疫情的現況、進展,而那個武漢人卻消失了。


我去翻他的朋友圈,發現所有的消息全刪掉了,趕緊問他怎麼了。


十幾個小時之後才收到回覆。


“沒有感染,只是靜了下來,突然明白怎麼活了。”


“武漢人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疫情就像一場大考。


很多人,最開始惶惶不可終日。


而現在,不少人已經認真地戴上了口罩,勤洗手,少出門,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在交卷鈴聲響起前,我們能做的,就是與自己為敵,認真做好能做的每一道題。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張圖。


“武漢人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現在,出現了最高級的孤獨——一個人熬過肺炎疫情。


我那個武漢朋友就是如此,一個人過年,一個人隔離,一個人遠程上班。


他說,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想事情。


這些天,他想明白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我是誰?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倖存者。


家裡有菜有肉有雞蛋,有口罩有酒精,每天社區的大喇叭都讓我明白,我還好好活著。


第二件事:我在哪兒?


我在武漢,這裡是英雄之城,從鍾南山到李文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多年後,我肯定會這麼形容2020年:冰融雪化,春暖花開。


第三件事:我該怎麼做?


過去的事,終究會過去。


現在,不添亂就是幫了忙,發洩情緒是本能,保持沉默才是修行。


經歷了隔離,我感覺我的朋友整個人都蛻變了。

是的,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懼怕孤獨。


可大部分人,也正是在孤獨中成熟。


我們不再像小孩子那樣,因疫情爆發,足不出戶,就開始抱怨、痛楚。


身在孤獨的房間,我們最該做的是:審視自己,理性思考世界。


作家麥家曾說:“和社會擁抱,你將被同化,然後被打敗,然後被拋棄;只有和自己擁抱,你才能永遠抱著自己,然後有可能抱到成功。”


有的人迫切地想要獲知外界的信息,結果卻發現,除了焦慮我們一無所得。


有的人渴望親朋好友的噓寒問暖,最終卻發現,很多社交根本無用。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很久?


其中有個網友的回答特別贊,他說: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靜靜抽根菸,這個軀體屬於自己。”


現在我們就隔離在只有一人的車上。


在這個突然被按下暫停鍵的世界,在這輛車上,你要明白自己是誰。


更要想明白,當油門重啟後,車要往哪裡開。


最近有個說法很讓人深思:你怎麼度過疫情,你就怎麼度過一生。


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之前被父母、老闆、伴侶安排得明明白白,現在突然沒有了約束,生活就像積木,輕輕一碰就散了架。


賴床,打遊戲,懶得丟垃圾,在家裡釋放負面情緒。


疫情像一面鏡子,是佛是妖,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前我們總想著休息放假,而現在這個漫長的假期,卻把很多人的生活攪得一塌糊塗。


難怪有人說:不能享受孤獨的人,不配擁有自由。


在這個難熬的冬天裡,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等春天來到了,你會突然發現,很多人和以前不再一樣。


有的人輕輕鬆鬆就通過了職業考試,有的人,成功地從一個球瘦成了一道閃電。


而你還是原模原樣,原地打轉,生命定格在疫情前。


看到別人的蛻變,你會有些羨慕。


但,希望你明白,所有你羨慕的生活背後,都有著苦行僧般的自律。


當你刷抖音的時候,他們在刷題讀書;當你在熬夜刷劇的時候,他們在早起健身。


差距就在日積月累中拉開,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獨處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方向。


剛出道的陳道明在拍攝《圍城》時認識了錢鍾書。


他在錢鍾書家做客的時候發現,他們家裡沒有錄像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話。


多的只有那一排排的書架,錢鍾書的太太楊絳就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書。


“武漢人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那一刻,陳道明突然明悟了自己想要的,不是當明星前呼後擁的甜頭,而是一個人獨處時的理智。


他開始低調,剋制。


在獨處中認清自己,充實自己。


當你認清自己現在的面目之後,或許歡喜,或許厭惡。


但你更該做的是:確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是庸庸碌碌就此一生,還是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開。


我看到一條熱門微博:武漢人怎麼了?他們不知道全國人民都在支援他們,為他們加油嗎?



“沉默往往是最好的表達。”


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這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協,而是意味著你對很多事看得通透,你變得越來越成熟。


真金火煉,沉默是金。


與其多說,不如多做。

一個優秀的人,獨處時往往會多做這幾件事:


多方位思考問題


世上很多事情,不僅僅是好和壞,你得全方位去看。


心理學上有個“羊群效應”,說的是個體一旦把自己歸入某個群體,就會被群體的盲目所淹沒,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非典的時候搶鹽,新冠的時候搶雙黃連。


聽風就是雨,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這個時代裡,最稀缺的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處的當下,不要人云亦云。


過濾信息


獨居家中,無所事事,一拿出手機,就是信息爆炸。


今天感動,明日憤怒,後天焦慮。


我們的心情,被消息帶著跑。


可你知道嗎?被稱為“世界互聯網之父”的凱文· 凱利自己卻不使用智能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視。


他說過一句話:“我嘗試保持與各種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更容易記住我是誰。”


隔離在家中,不要總抱著電腦、手機,記得清理情緒,清理生活,清理自己。


熱愛生活


我們所唯一擁有的東西,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


疫情期間,最讓我自己開心的事情就是,我這個五穀不分的死宅,學會了做飯做菜。


很多時候,對於那些想做的事情,不要說下一次,不要找藉口。


洛克菲勒曾說:所有的藉口,都是製造失敗的病源。


隔離在家的日子,把日子過得多些煙火氣。


一草一木,一飯一茶,這就是生活的真相。


從現在開始愛生活,一點也不晚。


14世紀歐洲黑死病爆發,薄伽丘隔離在家中,寫下了不朽的名著《十日談》。


17世紀倫敦鼠疫,牛頓獨居被蘋果砸開了腦洞,發現了萬有引力。


19世紀俄羅斯瘟疫爆發,普希金被困三個月,寫了4部小悲劇、若干短篇小說和詩歌,幾乎篇篇成功。這段眾人無所事事的時間,恰是普希金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


普希金走出隔離區第二年,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在小小的船艙裡,他揭開萬物起源。


孤獨難受,但並不可怕。


能忍受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烏雲遮不住升起的太陽,疫病擋不住自由的靈魂。


身體雖然困鎖在一隅之地,熱情卻能播撒家國山河。


雪過天晴,黎明將至!


你我,約在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