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擊疫情,盤錦文藝工作者勇擔使命!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面對一場決不能懈怠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我市文藝工作者勇擔使命、迅速集結,以一大批強防控、安民心、鼓士氣的文藝作品吹響了戰鬥號角,以百花齊放的人民文藝弘揚正氣,鼓舞鬥志。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面前,市文聯積極發出倡議,號召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團結奮起;市文化館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戰疫情”主題作品,用文藝凝聚力量、傳遞真情;遼河口文化群等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新文藝群體也在積極行動,以文藝創作的方式助力抗擊疫情。盤錦市文藝戰線在特殊時期充分發揮了凝聚群眾、共克時艱的強大精神激勵作用,圍繞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承擔的使命、發揮的作用、帶來的啟示、傳播的效果、創作的方向等問題,市委宣傳部邀請市文聯副主席曲子清,市作家協會主席劉長青,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劉亞明,市民俗專家、歌詞作家李潤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明,以問答形式,請他們結合個人的工作、創作經歷,結合正在開展的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講述所思所感所聞所悟,讓我們從中感悟文藝工作者為黨、為祖國、為時代、為人民而歌的使命擔當。

我市文藝工作者一呼百應,眾志成城戰“疫”情,以創作表達心聲,用作品溫暖人心,傳遞正能量,唱響主旋律,為戰勝疫情積極貢獻著文藝力量。這體現了文藝工作者怎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曲子清:我市文藝工作者響應號召、主動擔當、快速反應,積極配合疫情防控,踴躍投入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切實擔起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一直以來,文藝工作者與祖國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與人民心連心,當看到醫務工作者逆行抗“疫”、濟世救人,看到普通民眾儘自己所能,同舟共濟,他們激情噴湧,迅速完成一批抗擊疫情文藝作品,記錄下全市人民防控疫情的頑強與大愛。

劉長青: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爭當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支援武漢,共克時艱,文藝工作者將使命與責任述之於文字、揮之以丹青、形之以歌舞、備之以管絃,引導受眾隨文本進行通感共振,讓其在閱讀中與個人經驗結合,最後又內化為個人經驗,從而實現對其精神治療與防控心理的重建。

劉亞明: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藝從來不是無病呻吟和與時代與社會無關,“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是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大疫面前,任何一箇中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

李潤中:在這場舉國抗“疫”的阻擊戰中,醫護人員衝上去了,軍人衝上去了,各行各業召之即來,來之能戰!上不了前線,我們用文藝作品為“前線將士”鼓與呼!用文藝作品激勵他們,時刻準備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明:所謂使命,就是責任和任務。我市較早地推出系列抗擊疫情主題文藝作品,形成了百藝齊放的抗“疫”文藝陣營。新文藝從業者、非專職的文藝愛好者紛紛加入這一戰隊,用文藝的形式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事實證明,記錄時代、引領時代的文藝作品,踐行了文藝工作者“為民族鑄魂、為時代塑魂”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在這一特殊時期發揮了積極而巨大的現實作用。

全市文藝工作者踴躍加入文藝抗“疫”的隊伍,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宣傳防控知識,記錄抗“疫”故事,文藝創作在傾注熱情的同時,怎樣在技巧、形式上有所提升,創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藝作品,發揮文藝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作用?

曲子清:隨著疫情防控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投入到“為時而著,為事而作”之中。不過,從作品來看多以謳歌、宣傳與勸導為主題,內容有些單一、大同小異。在今後的創作中,特別是在技巧和形式上,會更完備和成熟,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氣;既要踏踏實實尋找素材,也要認認真真思考角度。疫情過後,還會有相關作品湧現,我們更應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公眾需求,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佳作。

劉長青: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是崇高美學問題。不管是揭示疫情的恐懼兇險,描繪人類抗擊它的輝煌事蹟,抑或是抒發作者的激越情懷,均閃動著偉大心靈回聲和思想光芒。寫作者與寫作對象感受疫情中的恐懼,並反思現在的生活狀態,努力找到克服的途徑,直面生命的脆弱,充分體現出先抑後揚的艱難旅程。作者與寫作的對象一起經歷了疫情後的靈魂“返鄉”,對生存發展充滿了新的希望,生髮出絕地阻擊的力量。

劉亞明:文藝工作者在激情創作的同時,首先應該把握創作方向,這是根本,不能跟風,不能隨網上熱炒,而是要有作品的質量,體現盤錦文藝家的真功夫,更不能求數量製造文字或作品的垃圾,非常時期也要展示盤錦文藝家的良好風貌,不妨根據盤錦最美逆行者和抗“疫”中湧現的事情人物,創作各類藝術作品,“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用身邊人說身邊事,感動身邊人。

李潤中:技巧的提升,靠平素的日積月累。平時不努力,不儲存子彈,戰時只能衝鋒一次!形式的提升,靠的是人民的需求。疫情期間,大部分人宅在家裡,看手機、刷朋友圈……為了讓大家宅在家裡不寂寞,我創作了《只因為有你》等10多首歌曲。聽膩了,我趕緊創作順口溜和小快板。又聽膩了咋辦?我換成小孩說快板,換成說家鄉土話廣播!又膩了咋整?那就來一段山東快書和四句半,然後再來一個廣播劇,還創作了若干個小小詩朗誦。所以說,形式的提升,是人民群眾的需求“逼”出來的!我還及時捕捉到市委書記下鄉暗訪抗“疫”值守情況,被唐家村支書攔住不讓進村這個典型故事,馬上創作出快板書《“黑臉”支書張耀天》,推出後各方反響強烈,被國內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傳播。

張明:在以縣為最小戰區的疫情戰局之下,區域內疫情戰爭不斷變化,每一階段,甚至於每一天,人民群眾都渴望不同的文藝作品呈現。這就要求文藝創作以疫情為命令,做到“先知先覺”。文藝作品需要明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也需要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的“兩創”做法。文藝工作者應該不時調整視角,關注具體疫情,挖掘典型事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出具有鄉土基因的文藝作品,參與並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危難興邦,危難亦興文。”文藝工作者以高漲的熱情投身文藝創作,自疫情發生以來,噴湧而出的各類作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給文藝工作者在深入踐行“四力”要求方面帶來哪些啟示?

曲子清:文藝創作是文藝工作者政治素質、理想情懷、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和專業功底的集中體現。踐行“四力”,首先要錘鍊“腳力”,步履不停,築牢根基;要錘鍊“眼力”,多讀多看,開闊視野;要錘鍊“腦力”,深入思考,看到真實的現場、變化的細節,還要洞察事物發展的脈絡。這些成果最終都將反映在“筆力”上,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喚起觀眾與聽眾強烈共鳴的文藝精品。

劉長青:“腳力”要求我們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人民群眾這一創作的源頭活水中汲取靈感;“眼力”要求我們善於捕捉、洞悉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話題;“腦力”要求我們勤學多思,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作品;“筆力”就是利用個性化製作、可視化呈現創作更多文藝精品。而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顯現出的“四力”,或是來自於前期儲備,或通過瀏覽屏幕、閱讀增添,是雲中遊走、夢裡開花、心內馳騁、下筆有神的集中迸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劉亞明:文藝工作者受到關注,這說明: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新本領絕不是一句空話。大疫面前,也是對文藝工作者及作品的一次大考。

李潤中:首先得愛祖國、愛人民,然後必須要有敏銳的觸角!我和隋永明在正月初三就創作出了抗擊疫情主題歌曲《只因為有你》,人民網、新華網點擊過億。作為一個藝術家,面對那些英雄事蹟、動人故事,得感動,得熱血沸騰,得有激情,否則很難有好的作品出現。我深刻感覺到,文藝的力量真是不可低估。我現在已經有了大量的“粉絲”,他們天天等著我的新作品,等著我作品裡的“盤錦故事”。

張明:文藝作品要具有“感動人、鼓舞人、激勵人、影響人”的自有力量,能夠頂在前面,發揮作用。因為戰“疫”需要人們處於獨立的生活空間,文藝工作者也不例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文藝宣傳的時效性要排在第一位,也就是第一時間和最佳效果。而最佳效果的取得,文藝工作者除了真切的家國情懷,還要有敏銳的觀察視角、獨立的判斷能力,加之豐厚的創作儲備,才能出現“真善美”的上乘佳作。

疫情期間,大量文藝作品多是通過“兩微一端”和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端網微屏”齊發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聯動,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抗擊疫情的文藝作品怎樣更好地通過融媒體方式傳播,以達到最好效果?

曲子清:我認為,在這裡更多地體現了遼河口文化精髓中的一個“融”字,首先是文藝名家與文藝愛好者相融、文藝家協會與文藝群體相融、各文藝門類之間相融、不同地域的文藝工作者相融、體制內與體制外相融、各部門之間相融、線上線下相融,更多文藝資源與手段最大限度的相融等。非常時期,各文藝門類的文藝工作者克服苦難,眾志成城,以應有的使命與擔當譜寫著抗“疫”的雄渾和聲。

劉長青:這是個如何打造具有圖、文、影、音四大功效的融媒體傳播立體矩陣的問題。這個“矩陣”是由網絡文學和短視頻兩個體系來支撐的。網絡文藝形象呈現立體疊合,為讀者瀏覽和閱讀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短視頻在戰“疫”中,傳播快速,“正能量”大,十分抓人眼球。在進入移動化、可視化和碎片化的傳播時代,網絡文學、短視頻在經歷了“抗疫文藝”書寫的檢驗後,要創新方式方法,建構一個山青水秀、正能量充沛的網絡視頻空間。

劉亞明:抗疫主題文藝作品有些“蘿蔔快了不洗泥”,缺少認真的審核,儘管都是正面的,有的不能稱為藝術,充其量是反映民眾急迫心境,而不能上升到藝術的層面。融媒體傳播,需要整合,而不是協會組織之間的相互兼容,有的作品數次重複。

李潤中:《只因為有你》之所以能“紅”,就是找對了平臺。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把這首歌推送到了人民網、新華網。好的平臺助力,好的作品,二者合一,勝利!所以我們當代的文藝工作者必須利用好現代媒體,也必須有傳播極快的自媒體!我還體會到:戰時的文藝作品傳播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首要的就是一個“快”!

張明:傳統文藝作品需要三審三校,需要二度、三度創作,才能呈現在大家面前。疫情之下,手機移動端已成為輿論引導戰場和宣傳思想主戰場。大數據背景下,新媒體作品的可讀性與時效性很難兼得。因為疫情之下,沒有那麼多時間打磨,這時完備的編輯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特殊時期,網絡大V、網紅等自媒體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宣傳思想戰線抗疫“輕騎兵”。

疫情容易被人淡忘,持續的關注逐漸會缺失,在第一時間要創作出表現疫情、民情,反映民心,催人奮進的作品,更要在反思、沉澱之後創作出情感更為濃烈、思考更為深刻的作品。文藝創作怎樣做到“遠”“近”結合?

曲子清:在這裡,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要有深切的為民情懷。要做到“身入”“情入”“心入”,唯有對人民飽含深情,文藝作品才能動人心魄,感人肺腑,引發共鳴。二是要有堅定的創新意識。要跟上時代、把握時代、融入時代,要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提高原創力,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三是要有執著的工匠精神。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要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勤業精業,志存高遠,耐得住清冷寂寞,以工匠精神創作出更多文藝精品。

劉長青:“抗疫文藝”必得經過兩個時段——疫情中和疫情後。特殊時期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不能過於雕琢,真實是第一位的,當抒情性成為詩歌的唯一標準時大眾需要眼淚,長歌當哭,這是情感的帶入與融鑄,但疫情中的文學書寫也不能降低水準。精良的抗“疫”主題文藝作品需要冷靜思索,疫情漸行漸遠之後,能夠讓創作者從人性、藝術規律上更加從容地研究和探究,那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邏輯推理和感覺昇華是不可缺少的。

劉亞明:“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盤錦文藝創作要走出去,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藝作品的輻射。要觀照群眾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群眾的心願、心情、心聲,創作出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精品力作。在目光向內的同時,一定走出“敝帚自珍”“小家碧玉”,打造本地創作團隊,走出遼寧,走向全國。

李潤中:這點最重要!春天撒下多少種子,秋天有多少收穫!有些人之所以寫一首作品都極其費勁,那就證明了你平時是勤奮還是懶惰了,“功夫不到家、用時抓了瞎。”一個出色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平時一直在“練筆”,到“戰時”就手到擒來。這次疫情是個試金石,通過它的檢驗,涇渭分明,大浪淘沙!

張明:我市文藝工作者不缺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疫情初始,反映憂國憂民、加油鼓勁、勠力同心等內容的文藝作品迸發而出。隨著疫情變化,作品向“防疫科普、關注家鄉抗‘疫’一線”等方面轉變。其間,一些非專業文藝作品更是可圈可點。因為作品鮮活,由心而發、記錄時代,恰時地發揮了文藝自有力量。然而,關於疫情的持續創作則需要時間打磨,需要深度思考,甚至需要到疫情一線去感受,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溫度和民族靈魂的佳品。疫情面前,文化藝術不會做旁觀者。“遠近高低各不同”,符合文藝創作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