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牧與廉頗誰的軍事實力強?

飛天小老虎


李牧,廉頗都是戰國名將之一,同為趙國將領,只不過各自的輝煌時代不同。李牧名聲大震的時候,廉頗已經離開了趙國。李牧,廉頗兩人雖然沒有交戰過,但從廉頗的戰爭史來看,可以得出李牧厲害過廉頗。

廉頗,趙國老將,巔峰時期在趙惠文王時期。縱觀廉頗的整個戰爭史,對手幾乎全是東邊的齊國,打的基本都是勝仗,廉頗也因此成名。而齊國的士兵論戰鬥力,比不過秦國、楚國、魏國的士兵。

由於齊國臨海的地理條件,齊人的生活並沒有像其他國家的那樣艱苦,漁業、鹽業特別發達,也因此齊人多數從商,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由於齊人的經濟發達,還開展了中國史上最早的官方高等學院-稷下學宮。召集各個學派的有識之士,相聚在一起討論自己的觀點,將天下人才聚集在齊國。稷下學宮的開展看似有利於國家,但實際上導致了齊人的思想過於複雜,不接受君主的管理。這也是齊湣王為什麼要撤掉稷下學宮的原因。

在秦國的一統戰爭之中,山東六國,五個國家都極力抵抗秦國的統一,只有齊國不戰而降。齊人過慣奢靡的生活,沒有鬥志,其戰鬥力也就遠遠不如其他國家。

李牧鎮守趙國的北部邊境,對手是在馬背上成長起來的匈奴,在馬上作戰異常驍勇,平均三個趙國步兵才抵得過一個匈奴騎兵。

李牧用18萬左右的兵馬,其中步兵佔一半多的數量,在戰車和一萬五千名精銳騎兵的輔助下,李牧率軍殺死匈奴十多萬大軍,血流漂杵,使匈奴十餘年不敢踏入趙國邊境半步。李牧又陸續收服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各部族,名聲大振,得到趙王的重用,提拔來前線作戰。

李牧一生均無敗績,百戰百勝,還分別在肥城、番吾兩次大敗秦軍。秦軍的勇猛人人皆知,而李牧兩次大敗秦軍,又大敗匈奴,和基本都是和齊軍作戰成名,和秦軍作戰不敢出戰的廉頗相比,肯定完勝廉頗。


永樂解史


我覺得歷史上李牧雖然沒有廉頗有名氣,但是李牧的軍事才能是高於廉頗的。

從戰績來看。廉頗在歷史上曾打過敗仗;而李牧是歷史上的常勝將軍,在戰場山未嘗敗績。

從綜合能力來看。李牧與廉頗比,李牧不僅善戰而善於練兵,因為他曾率他所練的騎兵曾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幾萬,匈奴人世代生活在馬背之上,可想而知李牧的軍事才能之高。與之靠近的秦、趙、燕都打不過,只有靠建長城來防禦。而李牧在短短几年內一戰而定,使得匈奴人從此不敢再靠近趙境。

從歷史上看。滅趙與楚的秦國名將王翦統率強大的秦軍都曾敗於李牧之手。李牧與白起一樣都擅長殲滅戰,他還曾一戰而殲秦軍二十多萬,鎮驚秦國。秦國發兵在滅趙時,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中40萬趙兵被坑殺,趙國野戰軍殆盡。李牧以一人之力屢敗秦軍,極大程度地推遲了秦國同統一天下的步伐。最後趙王中離間計害死李牧。只過二個多月趙國就滅亡了。史書稱“李牧在、趙國強。李牧死、趙國亡”;而廉頗擅長於防守,俗話說得好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因此李牧的軍事才能可以與白起相媲美。

最後就是李牧比廉頗年輕就取得了與廉頗同等的功名,因此他的潛力是巨大的,而廉頗的老成沉穩,是軍事經驗積累下來的才能,而李牧彷彿可以說是天生的軍事才能,在此就可以斷言假以時日,李牧的軍事才能遠遠處於廉頗之上。


老王講講趣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兩位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且都是趙國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趙國才能在戰場上和強大的秦國硬剛。

但是四大名將也是有排名的。 “起牧翦頗”這是大家對戰國四大名將的基礎排行。

也就是白起第一,李牧第二,王翦第三,廉頗第四。能進入這個排行榜那絕對是頂尖的存在,想想蒙恬,趙奢等那麼多牛人都排不進去。

這份榜單中,白起第一當然是毋庸置疑。古今第一殺神,秦國的武安君,外號人屠。戰國時期,威震天下。秦趙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後,坑殺趙軍將士四十萬。天下無不害怕。

而李牧就緊隨其後,名列第二。李牧是攻防俱佳的名將,擅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性格沉穩,百戰百勝。李牧一生對戰過的敵軍多種多樣,除了六國的軍隊,尤其是秦國的部隊,他還和匈奴人打過仗,並且取得了大勝。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趙破匈奴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都是李牧指揮的經典戰役。他可以稱作是除秦外,東方六國在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

至於廉頗,雖然屈居第四。但同樣戰功赫赫,因為《將相和》的加持,他的名氣甚至最大,更加的耳熟能詳。廉頗用兵,防守的能力超過進攻,不太擅長野戰,這是大家公認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時,秦國要使計換掉廉頗的原因。

當時趙軍主將是廉頗,防守的密不透風,秦軍老虎吃天無處下口,一時沒有辦法。於是便使人到趙王那裡去嫌棄廉頗的身體。趙王不放心,派人去調查。結果這個傢伙是被秦國收買的,他回來就跟趙王說:“秦老將軍飯量不錯,就是一頓飯拉了三次屎。”趙王一聽,就準備換掉他。可是換誰呢?秦國又讓人在趙國散佈消息,說秦國人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那位帥哥。趙王果然中計,結果用趙括代替了廉頗。秦國呢?用白起代替了先前的將領。

然後趙國就悲催了。長平之戰大敗虧輸,被活埋了40萬人,從此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

李牧和廉頗都是絕頂名將,但綜合來看李牧要稍強一些。


任十三讀史


馮唐說: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相比於李牧,廉頗的名聲更大一些!畢竟是進過課本的“將相和”。還有那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被眾人所熟知!

李牧呢,是一個典型的實力派!沒有其餘的個人魅力加身,口碑都是打出來的!被後人譽為“戰神”。

二人同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其餘兩人為白起,王翦。

後來有人給這四位排了個名次:白.李.王.廉.

從這可以看出,人們還是覺得李牧的軍事才能高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

戰神李牧

李牧之所以人氣這麼高,大部分因為他沒有打過敗仗。

戰國時期,匈奴一直不停的襲擾中原,而趙國首當其衝!最後把趙武靈王逼出個“胡服騎射”來!

胡服騎射記載於資治通鑑。意思就是趙國人要向敵人匈奴(胡)學習,穿衣打扮,騎馬射箭!因為人家厲害啊!

從這看。也真是把趙國煩的不行。那麼這個麻煩誰決絕了呢?當然是李牧。

李牧最開始在北部邊疆實行改革!漸漸積攢實力!並示敵以弱!待時機成熟後!一次打服了匈奴!打成什麼樣呢?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

意思就是,匈奴有點能耐的將領要不讓李牧殺了,要麼就服了。以後十多年,匈奴都沒敢招趙國的邊!

可想而知,李牧給匈奴帶來了多大的影響!這不單單是一場戰爭的勝利,這更說明匈奴覺得李牧是不可戰勝的!打怕了!

再有,從李牧對這場戰爭的策略來看!實在是有勇有謀!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 《史記》

從記載,可以看出,李牧的改革和用心,頗為長遠!說明李牧的見識和目光都很不凡!走一步看三步的謀略之才!

戰國時期,北部幾國都收到匈奴的侵擾,唯有李牧,憑一戰之力!解決了!由此看出,他的軍事指揮,戰爭謀略,皆是頂尖的!

後來面對強大的秦軍,面對同為戰國名將的王翦!李牧也佔據上風!數次挫敗當時橫掃六國的秦軍!

如果王翦有辦法對付李牧。還用什麼反間計啊!

所以,李牧只是敗在了政治上。而軍事才能上!

綜上所述,李牧,是貨真價實的名將!軍事才能頂尖!

趙之良將,以勇知諸侯

廉頗,將相和,負荊請罪的典故世人皆知!

那麼,從軍事角度上看,廉頗戰績如何呢?

廉頗在戰國做統帥時,參加了幾次戰爭!

成名之戰,就是攻打齊國。當時廉頗攻入晉陽以後,趙王就封廉頗為上卿。

攻打齊國有什麼特殊表現嗎?這個史記中沒有具體的描述!不過,當時攻打齊國的不僅僅是廉頗一人,而是五國聯軍。

還是五國聯軍先大敗的齊國,讓齊國元氣大傷之後,廉頗進而打下晉陽!從史記中沒有特別記載來看!戰爭應該是沒什麼精彩的地方,也就是實力懸殊!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從史記記載中看出,司馬遷也覺得,廉頗是以勇氣,出的名!沒有特別對他的軍事才能,單獨論述!

我們往下看,廉頗名將,不可能只打一架!最為著名的,就為長平之戰了!

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這說啥呢,說秦軍進攻,廉頗堅守不出,數次擊退秦軍的進攻!這說明廉頗的軍事才能,還是可以的!他可以判斷戰爭的走向!對自己部隊的實力也有估計!

所以,從這看,廉頗頂住了秦軍的進攻!實力還是有的!看相反的例子很簡單!趙括啊!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簡單不,括哥一出手,趙軍全舉手。舉手幹啥?投降唄!

所以,這麼看,廉頗的能力,見識!還是有的!從後來的攻打燕國成功!也可以說明,廉頗的能力!

總結

分析了兩位的戰爭過程!我們能清楚的看到!如果,單純的從軍事指揮才能上看,那定是李牧更勝一籌。無論從治軍,謀略,膽識!李牧都表現的十分出色!

廉頗為挺好,不過要和李牧做對比的話,就要遜色一些!不過,廉頗的將相和,負荊請罪,給他帶來了很高的人氣!既然能被大多數人認可,說明廉頗這個人本身,是很有閃光點的!

最後,說一點閒話。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名將,都敗在了反間計上!戰國四大名將,居然有三個都折在了這一反間計!只有一個逃脫了被反間的命運!

不得不嘆!


姑蘇表哥不慕容


歷史上廉頗比李牧有名,廉頗軍事能力不及李牧。歷史上打了不少敗仗。但是李牧是歷史上的常勝將軍,沒有敗績。李牧與廉頗比,李牧不僅善戰而善於練兵。他曾率他所練的代兵曾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幾萬,匈奴騎兵在當時異常勇猛。與之靠近的秦、趙、燕都打不過,只有靠建長城來防禦。而李牧在短短几年內一戰而定,使得匈奴人從此不敢再靠近趙境。後來滅趙與楚的秦國名將王翦統率強大的秦軍都屢敗於李牧之手。李牧與白起一樣擅長殲滅戰,他還曾一戰而殲秦軍二十多萬,鎮驚秦國。秦國發兵在滅趙時,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中40萬趙兵被坑殺,趙國野戰軍殆盡。李牧以一人之力屢敗秦軍,既使得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推遲長達六七年。趙王中離間計害死李牧。只過二個多月趙國就滅亡了。史書稱“李牧在、趙國強。李牧死、趙國亡”。可以說李牧是中國歷史最傑出的戰將,真正的戰神。就連現代的軍隊將帥都學習研究他的軍事思想。


詩雨花魂


李牧實力更強,原因1.戰績,李牧基本沒敗過,常年北抗匈奴,在趙匈奴之戰中大敗匈奴;秦趙肥之戰,大敗秦軍。廉頗雖然在五國伐齊、攻打魏國、抵禦燕國等戰役中取得過勝利,但在關鍵戰役長平之戰中處於被動,兩年防守期間丟掉幾座城池。2與名將實戰對比,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在與李牧對峙,都沒有把握戰而勝之,只能通過反間計,歷史上幾次大的反間計,如岳飛、袁崇煥,對應的都是能左右戰局的厲害人物。再看廉頗,長平之戰前期,與王齕對峙,處於被動防守、丟城的境況,王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依然不怕廉頗。


木木大神0111


相對來說李牧更強一些。 論在歷史上的名氣,廉頗由於涉及的經典歷史事件比較多,所以名氣比較大,比如:負荊請罪;長平之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現在的話就是說"比較拉風\

守望世界最後淨土


亡國之君往往都是自己作死!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戰國後期的幾任趙王。

坐擁戰國四大名將當中的一半,無論是廉頗還是李牧均為將中翹楚,如果不是當政者昏招迭出,趙國是完全有實力和秦國掰掰手腕的,可惜啊,歷史不容假設,歷史不容同情,歷史不容不甘。

如果必須要對比廉頗和李牧誰的實力更強的話,我覺得大概率應該是李牧。


1、戰績更加突出

他的主要戰績如下:


1》、用計略強吃匈奴驕並10多萬,滅襜襤,收降林胡。

李牧駐守北部邊境時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

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趙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

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

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

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2》、公元前243年,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3》、肥之戰大敗秦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

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4》、番吾之戰再次大敗秦軍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

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


2、李牧時代的趙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依舊能夠數次打破秦軍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前,趙國的實力和秦國是不相上下的,所以當時廉頗多次戰勝秦國軍隊,包括數次戰勝燕國、齊國等國。主要功勞當然是因為廉頗的軍事能力很強,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加成因素就是趙國實力強悍。

但是長平之戰後,尤其是廉頗入魏之後的趙國,實力已經很卑微了。

此消彼長之下的秦國已經是一個其他六國難以望其項背的龐然大物了,但是李牧照樣能夠多次幹翻秦軍,這就很能說明李牧個人的軍事才能了。


3、如果不是君主昏庸,李牧或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

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

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不作死就不會死,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和國破家亡的直接原因都是聽信讒言,陣前換將。

長平之戰換下廉頗,邯鄲之圍換下李牧,所以我覺得趙國亡得一點都不冤,這樣的君主,是不可能兼收天下的。


想念兔子的老鷹


單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應該是李牧更強,強到秦國在戰場上拿他完全沒辦法,只能用反間計讓李牧失去指揮權,而廉頗在與秦軍的幾次對壘中並無優勢。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廉頗厲害,也許與負荊請罪的故事有關,這個盡人皆知的成語,讓廉頗在民間的知名度大過了李牧。


溫故知心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論在歷史上的名氣,廉頗由於涉及的經典歷史事件比較多,所以名氣比較大,比如:負荊請罪;長平之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所以好多人知道廉頗,卻不瞭解李牧,而李牧長時間駐守趙國北方邊陲,對付的是匈奴人,參加的中原戰爭不算多,為人處世又比較內斂,所以名氣不如廉頗。

但是李牧是歷史上的常勝將軍,沒有敗績。李牧與廉頗比,李牧不僅善戰而善於練兵。他曾率他所練的代兵曾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幾萬,匈奴騎兵在當時異常勇猛。與之靠近的秦、趙、燕都打不過,只有靠建長城來防禦。而李牧在短短几年內一戰而定,使得匈奴人從此不敢再靠近趙境。

後來滅趙與楚的秦國名將王翦統率強大的秦軍都屢敗於李牧之手。李牧與白起一樣擅長殲滅戰,他還曾一戰而殲秦軍二十多萬,鎮驚秦國。秦國發兵在滅趙時,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中40萬趙兵被坑殺,趙國野戰軍殆盡。李牧以一人之力屢敗秦軍,既使得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推遲長達六七年。

趙王中離間計害死李牧。只過二個多月趙國就滅亡了。史書稱“李牧在、趙國強。李牧死、趙國亡”。可以說李牧是中國歷史最傑出的戰將,真正的戰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