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後,有人說城裡人回農村的多,這個說法現實嗎?

肖為華


2020年這場疫情給全國人民上了一課!

我發表一下我對城裡回農村的看法,我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在城市裡打工的一個80後!

城市和農村有定的差距。

農村空氣好,獨門獨院,一個村的互相認識,有什麼事,相鄰的都會幫個忙。農村如果有突發事件說控制也很好控制,突發疫情人口不是很密集,這一點農村封路一類的做比較不錯,符合疫情防控需求!隔離了也可以在自家院裡轉轉,就是封村一個月農村也不會慌,因為自家有糧食有菜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但是農村工業方面就業低,只種地不夠一家人的開銷,就得選擇外出打工!

城市基本都是樓房,人口密度大,突發疫情,樓上樓下都不認識,風險很大,但是城市裡工廠多,就業好,福利好,這是優勢!

城市回農村不現實,也可能是一些人頭腦熱,說我回農村,如果真回去,一沒什麼收入自己還是要去城裡打工!現在基本農村平時很少看到年輕在家,基本在城裡打工!

所以呢我們奮鬥著家裡有房,在那個地方工作也要有自己的一套房,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不受約束!




江延傳媒


這個現實擺在那裡,現在城市人獨門獨戶,因為疫情影響,都被封在家裡不能出去,口糧都成問題,有再多的錢也經不起疫情期間的物價,要麼有的有錢還買不來東西吃,在農村只要不出村,最起碼還可以在村裡戴口罩串門,田間小路溜達,田裡菜園都是蔬菜,不愁吃。空氣和水無汙染,肯定要比城裡強,所以現在擺在那裡,疫情過後相信有很多會再次選擇把農村老家房子翻建。


權威的農村生活


這個問題非常好

首先我是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女人,父母還在農村,我的小家在城裡,老公是地道的城裡人,孩子也是城裡出生的!

剛來城裡的時候,我覺得城裡很美,生活便利,乾淨,但是現在我是非常想回農村,我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我覺得還是田園生活適合我,但是父母不同意,老公不同意,孩子教育方面也是城裡好些,只好等我老了,再做考慮了!


百味清歡


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個春節只能好好在家待著,不能出去玩那隻能在網上和朋友閒聊,聊天中在城市的朋友羨慕起我這個在村子裡的人,要知道在以前我只有羨慕他們的份。朋友說自從響應國家號召後,整個春節假期只出去了兩次,在那個小房子裡都快發黴,但是也只能在每個房間裡閒逛。朋友老家雖然也在農村,但是在十幾年前一家人都進城後,農村的房子一直處於荒廢狀態,所以便有了在疫情後將房子推倒重蓋的想法,未來發展農村才是王道


用戶81385312816


不太現實,想,誰都在想,真要他放下城裡的一切去農村那要下多大決心,何況在農村相對城市裡生活的便利落差太大了。想想而已,說說而已,我身邊這麼多人都在說,除了我在農村呆了6年,沒一個去的,可個個都在想。呆個2天都要回城


蕃薯大叔


我覺的不太現實,雖然說受疫情影響的大多數都是我們的大城市或者相對發展的一些城市,但是城市人畢竟是城市人,一來他們習慣不了在農村裡的生活,沒有辦法去融入到這個群體。我們先拿老年人舉例子,農村的老年人的娛樂生活可以說基本沒有的,在農村老年人就是能打打牌下個棋僅此,再加上農村人相對休息的都比較早,在衣食住行上又比城市裡相對較差。城市裡的老年人就不一樣,他們不光文化生活豐富,在娛樂生活上種類也比較繁多,我們可以想一下,在城市裡我們的老年群體吃完飯無非就是跳跳廣場舞,遛遛狗🐶,農村的生活方式確有所不同,他們雖然過了城市老年人那種退休的年齡,迫於家庭壓力不得不每天早出晚歸,所以生活方式不同,很難融入其中。,其次再說說城裡年輕人,這其實更沒什麼可說的了,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工作,不可能因為一場疫情就改變自己的人生。 還有就是咱們中國人和很多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可以說勝欲很強,他們不會活在安逸之中,每個人都有著很大的理想和抱負,一山望著一山高,其實這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理,所以我覺得,城市裡的人不但不會回農村,農村裡的人還會回到城市裡,就像往年一樣,照樣的春運,照樣的返鄉潮。







中原小夥


不現實 城裡人回農村吃什麼喝什麼 工作怎麼辦 還有習慣了城市裡的生活去了農村會不會不習慣 所以好多人就是說說而已 就是真讓他去他也受不了 現在只是疫情比較嚴重 人們生活不能正常 幹什麼都不方便 好多以前過的生活過不了 人們憋的慌 所以才想回農村 畢竟農村還能出去溜達溜達而城裡只能在那麼一個小房子裡待著 要是疫情結束後 人們生活恢復正常後你看看有幾個人好會說去農村 不出去吃去喝去玩耍去啊 所以說現在說去農村的那些城裡人就是閒的蛋疼!


小張一家人


許多網友最近對疫情的感慨:城市人口密度高,人群聚集強,城市人口多,流動範圍廣,讓傳染病的傳播更加迅速。一旦有病毒爆發,便是規模性的災難。

相反,農村更加註重生態,人均佔地面積更大,人群聚集度也相對較低,即使有傳染病發生,也不會擴散得那麼快。

以上這些觀點,令許多人對國家城市發展戰略,和百姓往城市置業的做法產生了懷疑。認為一味得聚集人口和集中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們真的有想過,疫情如果爆發在農村,一定就比城市好控制嗎?退一步講好農村擴散的慢的話,感染者治癒的幾率又怎麼和城市比。

城市的高度集中既帶來了成本,也帶來了高度收益。

但那些成本是非常值得承受的,因為無論是在倫敦富麗堂皇的商場裡,還是在里約熱內盧難以駐足的貧民窟中,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繁榮,以及我們的自由都是屬於在那裡共同生活、工作和思考的人們的最終禮物,這就是城市最終的勝利。

歷史上,人類也為自己的聚集付出過不少代價。

公元前430年,整個雅典差點毀滅於一場瘟疫的侵襲。1832年,紐約有超過0.5%的人口喪生於霍亂之中。2003年,香港確診1755例非典感染者,死亡人數達到299人,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從1萬多年前古敘利亞的傑里科開始,人類就開始不遺餘力地發展城市這種產物。

多年來,數不勝數的瘟疫爆發於密集的城市之中,但人類依舊沒有改變繼續聚集,繼續高密度,繼續發展城市的做法。

因為,最終可以戰勝病毒的,不是密度有多低,生態有多好,而是人類不斷進步的知識和技術。

而這些,都誕生於城市。

艾滋病病毒的發現,是源於一場巴黎的學術交流會,霍亂病毒的傳染渠道,是通過倫敦實地走訪分析大量而密集的樣本後被找到,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初的基因組序列,也是最先由武漢疾控中心公開。

城市給來自各地的聰明人和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聚集和交流的場所,他們在城市中利用已有的最前沿的資源,便捷的相互交流的環境,還有同行之間學習促進的氛圍,讓人類的智慧更高效的散發光芒,給新穎的技術和多元的思想,供給了更肥沃的孕育土壤。

因此,在醫療技術地不斷探索和更新下,無論是霍亂、麻風、天花、流感還是鼠疫,都沒有阻擋人類對自然的統治與生生不息的繁衍。

如果沒有城市帶來的技術繁榮,可能我們早就死於14世紀的黑死病了。

所以,疫情面前城市會付出更大代價,但我們依然選擇它。



婷婷在鄉村


毫無疑問,這次疫情期間,有很多在大城市居住的人們都希望能回到村裡去“躲避”一下,認為村子裡地廣人稀,感染的幾率能小一些。當然農村也不是避難所,誰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為了保障全村人的生命安全,對於那些長期不在村裡居住,又從疫情嚴重地區迴流到農村的人,村子裡對他們說了“不”。在疫情結束前拒絕回村,即使戶口仍然在村子裡,那也要先集中隔離後才能回村子。

如今已經有一兩個月的時間,現在疫情好轉了,村子裡對那些城裡回來想要回村的人,管控沒有之前嚴格。但在疫情剛爆發出來的那陣子,很多人驅車從大城市回農村,悲催的是,沒有進去。

我們村有一戶人家,早就搬去了北京居住,在北京落戶口當然是相當難的,但是他們在那裡已經紮根了幾十年,所以都好多年不回村裡了。但因為這次疫情,舉家開車回村,要住回農村的老房子,可是剛要下高速就被執勤人員勸退了,如果想要下高速也可以,那就要到集中隔離點去自費隔離14天,他們不願意在這兒被隔離,所以又直接開車返回了北京。

疫情期間這種人這種事還有很多,在大城市裡居住著,連出門買菜都不方便,也不能出門,有的小區限制每日的出門次數,有的小區被查出了有確診病例,整個小區都封鎖起來。而在農村即使封了村,自己家院子可以隨便走動,不然連呼吸戶外的新鮮空氣都成為了一種奢侈。

疫情過去之後,如果說城裡的人會大批量的迴流到農村,這個我覺得不太可能。畢竟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完善,賺錢機會多,人們還都是喜歡到城裡去,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但至少也會讓他們懂得在農村有個家是多麼的重要,農村的家就是人的根,不管走到哪裡走得多遠,都不能斷了根。




大張姐的農村生活


這次疫情過去也許會讓更多農村有家的城裡人得到一些感悟!縱使城裡多麼繁華熱鬧,也不能忘記遠離喧囂的鄉下老家。不論走到哪裡,都不能忘記這個溫暖的港灣!

春節期間,在外回家的遊子,剛好回家過年,恰巧碰上此次疫情,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農村老家的好。村裡面空氣好,環境好,人文鄉俗更加濃厚,吃的都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有事沒事還可以出去鍛鍊一下,有益於身心健康。

在外面忙忙碌碌一輩子,沒有一個好身體,一切都會白忙活。他們會走向農村,抓住新時代農村飛速發展的步伐,幹出一番事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