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對小熒幕來講,2017無疑是光輝的一年,《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部部有聲、個個有響。而這頂住壓力與困局的多部劇目口碑收視雙豐收,不但讓電視劇從被脫韁大女主的“綁架”、大ip+流量的擾斷陣腳、甚至自我放棄的混亂中“解脫”出來,也讓在和資本博弈中險些失落的“尊嚴”與“信心”重新迴歸。

尤其是表現“矚目”的《白夜追兇》以及《無證之罪》,不但以“三高”——高質量、高口碑與高收視的屬性“衝撞”了網劇的慣有成例與題材“限制”,也無形將國產罪案、刑偵劇的標準、尺度與觀眾期待度明顯拉高。從這一點來講,最近走入視野,填補題材空檔的《骨語》被質疑“邏輯不嚴謹、情節清淡”,看起來似乎有跡可循。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逼真與尺度是前提

情節、邏輯、深度才是根本

最近幾年,網劇市場稱得上是“風光無限”,不但在“爆款率”上幾乎追平“上星劇”,而且就連製作體量、投資力度的“硬實力”以及導演演員“軟實力”也漸漸由向“上星劇”看齊變為“碾壓”。

同時,在這樣“裂變式”的“鳥槍換炮”更新速度、製作風向以及本有的題材管控限制少的優勢“綜合”下,網劇的觀感也早已由“粗製濫造”“天雷滾滾”變為“電影品質”“國產良心”。以廣受好評的《法醫秦明》《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等罪案類型劇為例,不論是道具的精度與尺度,還是話題的縱深度、情節的反轉度與邏輯的緊密度都足以稱得上“對標”美劇質感。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從這一點來講,優勢更傾向於道具逼真、尺度臨界而非邏輯推理、情節環套的《骨語》似乎有理由為看點“平衡失調”自我“買單”。畢竟,比起《餘罪》裡販毒團伙日常的深挖,《白夜追兇》裡警察顧問窩藏嫌疑犯的“衝突”,《無證之罪》裡變態殺人狂的刻畫,兩集一個單元劇情的《骨語》看起來不但優勢薄弱,還有顧此失彼的“隱憂”。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畢竟,以國外非常成熟的罪案劇發展階段來看,最吸引人的不外乎兩點:一是尺度提升;二是尺度臨界後,朝劇情方向深挖,設計出更多、更新的反轉與助推,更加離奇的作案手法與更精妙流暢的推理,以及更深層次的人性與社會大背景。而從這個視角出發,《骨語》的“水花偏小”似乎有了答案:在逼真大尺度早已不足以在罪案劇的領域掀起波瀾的境況裡,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情節、邏輯、深度找補。

尤其是在情節邏輯方面,相比較偶有的“車場殺人案”“五口滅門案”的人性探討與深度立意勉強過關,情節BUG、邏輯生推、劇情直白的尷尬觀感實在是突出:沒有前因後果的牽引推導,一句“經驗”就主導了整個關鍵線索的環套;被“遺忘”的關鍵點(第一案中的狗毛),以及完全沒有動因只為增加衝突的人物間的莫名“互懟”與敵意,和異常順利毫無波瀾懸念、平鋪直敘的破案過程。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順應潮流的女性崛起

也得合理、合情、合邏輯

從在互聯網掀起波濤的《淑女的品格》,到紅火一片的“職業女性”題材,影視市場在經歷了“ip”“翻拍”“玄幻”等風向後,終於將視線轉向了“女性獨立”的題點。而打出“根據中國首席女法醫30年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改編”的《骨語》無疑切中時代流行的脈搏。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以女法醫夏螢作為由挑剔組長尚桀、萬金油痕跡鑑定員李學凱,天然呆信息分析員宋咪,以及富二代心理側寫師英鳴組成的“特別案件調查組”的靈魂人物,用她延伸出的女性視角細剖蛛絲馬跡還原案發現場,探索真相。

從這一點來講,《骨語》國產“大女主”氣質並不明顯,並沒有常用的女性表面一路升級打怪、實則依靠式成長的套路,而是一出場就是成熟而獨立的職場女性:幹練、專注、專業,頗有些對等男性的“硬漢”氣質。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但剝離開“女法醫”的人物設定表層,《骨語》中的夏螢還是帶有“金手指”這樣國產女主慣有的“設定偏好”。在追尋真相的破案過程中,雖然有“特別案件調查組”其他成員的幫助分析與線索找尋,但是整個推導過程還是像女主角的單人“solo”,幾乎所有的案情釋疑都呈現出一種遇見女主迎刃而解的“高能”以及“案發現場—360度迴轉並想象—得出結論”的粗暴線條。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況且,在這個過程中,以“刑偵”為賣點的案情邏輯也明顯直接與牽強,一個法醫在沒有任何證據僅靠“醉酒”這一條線索與自己的直覺就要求將四起案件病案偵查,不但毫無專業素質顯現,也無絲毫的說服力。

《骨語》褒貶不一,說來說去還是“懸浮”惹的禍!

歸根到底,我們對《骨語》的挑剔,一方面確實來自於三大網站類型網劇競爭下高質量的期待與猜測,畢竟對於已經靠《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贏得口碑的優酷與愛奇藝,佈局漏洞的騰訊需要一部同等質量的類似題材迎戰。而另一方面是,當觀眾已經開始拋去道具、尺度等細碎標準去評判內核裡更為薄弱的邏輯、情節與深度,恰恰在說明,它本身就已經被歸類到“優質國產”的檔位中去,故而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是它不夠好,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校對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