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與蘇東坡誰的名聲大?

愛情有點甜21210616


這倆在當時都是大明星級別的,家喻戶曉。

蘇軾出名是因為文學才華,你要是讓懂行的人排古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人,十個能有五個把蘇軾排第一。蘇軾考科舉很早,一出山就名動天下。之後就一直處於文壇聚光燈下,並且始終高產高質量,真是婦孺皆知。

王安石出名的路不一樣,他是因為自己的品行而名動天下,當然他文學經學水平一樣非常高。他科舉之後,選擇了去地方做官,而不是在京城。在任上做的很好,文彥博向宋仁宗推薦他,他以不應該越級提拔為理由拒絕了。之後多次拒絕了調任中央,名聲越來越大。

那之前只是官場和士林知道有一位王安石,不是一般人物,天下敬仰,民間不太知道他。直到宋神宗繼位,銳意改革,他終於出山了,從此成為權力最大的宰相,民間也都知道他了。


加密貨幣百曉生


蘇軾與王安石簡直就是沒法比。後人推崇蘇軾是因為他開創出了豪放派風格,對中國的詩詞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說白了就是因他的詞作而出名。在歷史上載入史冊也是因為他的詞而載入史冊。蘇軾在歷史上還遠遠不如王安石。

今天重點說說王安石。王安石影響深遠的就是變法。變法雖沒有成功,但是對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可以從他變法失敗去反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內憂外患,戰事不斷,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該怎麼去發奮圖強。這才是關鍵。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每一次改革或變法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是正確的。中國有幾句老話,不能坐以待斃,不能破罐子破摔,說的是人要憑著個人的能力,去改變或戰勝一切困難,不能聽天由命,由老天安排人命。事在人為,人定勝天,這些古人之言。

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放手一搏。有的人說王安石變法加快了北宋王朝的滅亡,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除了北宋還是滅亡了。所以王安石歷史上的影響遠遠大於蘇軾對中國詩詞的影響。


比翼1186796757


自不必言,在北宋時期,王安石的名聲肯定是比蘇東坡大的。

1.兩人相距16歲,在蘇東坡出道時,王安石已經名滿天下。在散文、詩、詞方面造詣很高,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在蘇東坡出道之前,非但在文學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也已經頗有建樹,在蘇軾中進士的第二年,王安石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認為癥結的根源在於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於效法古聖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當時,王安石是熾手可熱的人物,遠非晚生後進的蘇東坡可比。

2.蘇軾在京風光十年,在文學、藝術方面成績突出,在蘇東坡風頭正勁的時候,王安石更是風生水起,公元1067年拜相,支持變法,權傾朝野。蘇軾上疏反對,被貶。從此開啟漂泊之旅。一個當朝重臣,一個被貶黜官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誰更有影響力,誰的名聲大,就可想而知了。自此之後,蘇東坡便開啟了漂泊之旅,最後客死常州。

3.烏臺詩案時,幸得王安石求情,蘇軾才得免一死。

4.後世來看,蘇東坡的個人名聲更甚。詩文書畫,樣樣都是頂尖。詩文自不必說,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還被稱為第三行書,在文學和藝術上都是集大成者。單這點來說,王安石也已經非常了得了,但還是沒有辦法比的。

5.後世對王安石的評價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對蘇軾的評價是文學家、書畫家。王安石多了兩個“家”,在也有文學成就的基礎上,推行維新變法,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收復五州,歷史功績更多。綜合評定來看,王安石的名聲還是大的。


瘋哥哥l


北宋一代,誰的名聲能響過至今如雷貫耳的蘇東坡?南宋孝宗皇帝曾評價他說,蘇東坡忠言讜論,正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者!給予了忠貫日月的評價,就是名聲顯赫如王安石者,也要被他甩出幾條街。

蘇東坡的文學歷代少有人可以比擬,論詩,一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一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要沉醉多少詩情少年。

論詞,一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把兄弟感情寫得如此汪洋恣肆;一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可以將夫妻感情寫得如此纏綿悱惻,淚如江流。

論文章,一篇《前赤壁賦》,“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把人生和世界看得如此通透,問世間又有幾人?

論做人,蘇東坡胸中無愁,亦無仇。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王安石推行變法後,朝廷關於變法的爭議從來未曾間斷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法漸漸演變成了黨爭。變法成了士大夫升遷的那根撬棍,皇帝支持變法,則變法派得勢,皇帝反對變法,則反對派得勢,許多人通過支持或反對變法而一步登天。

蘇東坡雖然反對一些變法主張,但對變法中利國利民的政策還是非常支持的。他與王安石政治主張不同,受到王安石的排擠,但當王安石下臺後,他和王安石卻成為了好朋友。他與司馬光政治主張有相近的地方,但司馬光上臺,盡廢新法,他又上書指出個別新法不可廢。他以事實作為判斷變法對錯、長短、優劣的標準,而不是像別人一樣,在變法中通過站隊來謀求政治前途。因此,蘇東坡既不見容於變法一派,又不見諒於反對一派,變法派當政,他受排擠,反對派當政,他同樣受打擊,故一輩子顛沛流離,屢遭貶謫。

然而,在貶官的日子裡,無論環境怎樣惡劣,蘇東坡都優遊自樂,精神高蹈,比如去開荒種地,去手抄《金剛經》,去鑽研烹飪等等,當然,還佳作不斷,詩如泉湧。這樣一個人,不讓人喜歡都不行。


帝國的臉譜


要說他們的名氣誰的大,先要說一下王安石和蘇軾恩怨,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王石之所以叫王安石,是王安石的父親,對他期望非常高,給他取東晉謝安的字謝安字安石。蘇軾的父親蘇洵給蘇軾取名蘇軾的軾,是古代馬車上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物件。可以看出他們的父親都非常有學問。這兩個人鬥了大半輩子,他們曾經是兩個政治聯盟的人,蘇軾是舊黨的人,而王安石是改革的新黨,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就結下了仇。科舉考試王安石是考官,蘇軾做了一篇文章很多人都說好,但是王安石卻大家指責他是全類戰國文章。緊接著蘇軾的父親寫了一篇文章,公然與王安石黨派開展鬥爭,兩人的關係一觸即發。其實拋開這些政治糾葛來說,蘇軾對王安石的文學能力還是很欣賞的,只是王安石開始一直罵蘇軾,除之而後快,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那你說王安石這麼恨蘇軾,但是蘇軾有事兒的時候為什麼會主動營救呢?當年的蘇東坡遭遇烏臺詩案,宋神宗想要殺死蘇軾,最後還是在王安石的勸告下,免除了蘇軾的死刑。後來兩個人漸漸都遠離了政治中心,關係得到了很大的緩和。再後來蘇軾與王安石做起了鄰居,兩個人互相贈送作品留念,對於一些典故也能夠和諧的評價,兩個人惺惺相惜。蘇軾和王安石的文學能力都是非常強的,作為宋代兩位文化巨人互相稱讚對方的藝術成就,所以我認為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但是如果說非要分出來一個高低,因為王安石的家族非常厲害。據說當年在六七十年內出了十幾位的進士。但王安石的心思主要在政治上,所以他的文學作品沒有蘇軾那麼多,達到的高層次也沒有蘇軾那麼高。回到作者提出的問題我認為政治上王安石名氣大,在文學成就上蘇軾顯然更勝一籌。


竹杖芒鞋輕勝馬


從政治影響看,王安石肯定是名聲大於蘇軾。但從文學和藝術角度看,雖然同列唐宋八大家,但蘇軾的名聲遠大於王安石。這應該是共識吧,今天主要談談他倆的個人恩怨。

王安石和蘇軾的恩怨主要還是政治原因。王安石為實現改革目的,對持不同政見的蘇軾確實進行了政治打壓,但拋開政治因素,兩個人的人品、見地還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王安石當權時對蘇軾的排擠也僅僅是外放了他,但即使是政治觀念差異大,當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甚至有性命之憂,周圍的人都是怕引火燒身,唯恐避之不及的關鍵時刻,雖是政敵,已辭官的王安石仍摒棄個人恩怨,給皇上上書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來為蘇軾直言鳴冤。

蘇軾本人也有獨立的政治觀點,雖然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但當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對繼任者的政治舉措也進行了激烈駁斥,內心深處對王安石仍然非常尊重的,他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說“從公已覺十年遲”,並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作為政敵的王安石,稱讚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個人認為王安石政治改革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觸動了大地主和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從人品上來講,他質樸,節儉,博學多才,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試問在封建社會里,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

例附本人近日書作,歡迎拍磚!



三悟軒


關於王安石和蘇軾的名氣大小的區別,在我看來,他們難分伯仲,但他們的名氣是各有所長。

史學界給王安石的定位是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同時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現代人提到王安石,首先想到的是他以宋仁宗宰相的身份結合他極其強烈的政治主張進行的改革。王安石作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的提出了他的變法主張。提出了從經濟、社會、國防、人才變革的具體方案。在我的眼裡,他就是一位法家(改革家),前有商鞅(公孫鞅),振興了大秦帝國,後有王安石,繁榮了趙宋王朝。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但他又極善詩文,其詩文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警闢精絕,風格或遒勁有力,或情韻深婉。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但他的文學才華又很出眾。類似像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一樣,政治名氣大於文學名氣。

史學界給蘇軾的定位是文學家、書法家。同時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沒有王安石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頭銜。蘇軾的文學成就很高,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壇泰斗、文學領袖。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歐陽修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在我看來,他就是一位文人,成就很高的文人。類似我們當代的文壇泰斗魯迅先生,名氣很大。

我總體認為王安石是政治名氣大,文學名氣次之,而蘇軾是文學名氣超高,沒有政治名氣。二者一平衡,他倆的名氣應該是不分上下。

讀者朋友們,認同我的觀點的就點個贊,加個關注。








獨行山人


王安石者,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也。

王安石對經學研究深透,被譽為“通儒”, 在文學上,其散文簡潔峻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於說理(反感!)與修辭;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沉鬱壯闊。在政治上,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也初步實現了這一目標。因為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新法只有短短的15年壽命,但是影響深遠。由此我評價他為有遠見,有擔當,有魄力的政治家,改革家。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其《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前倆為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稿》);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秘書長白堅夫從北京風雨樓古玩店中買走了蘇東坡的兩幅傳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圖》;二是《瀟湘竹石圖》。抗戰時期,白堅夫把《枯木怪石圖》賣給日本人(可惡!),《瀟湘竹石圖》成為國內唯一的蘇軾畫作。)

   品評蘇軾者眾多,僅摘錄其二: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林語堂: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空蟬:蘇軾才華冠絕今古,勤政愛民,率真自然,歷經坎坷而曠達樂觀,他是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座文化和精神的豐碑!

二人交集:

“烏臺詩案”發生時,新派人物羅織罪名,恨不得置蘇軾於死地(這其中就包括科學家沈括,他是一個十足的投機者和勢利小人),而蘇軾在嚴刑逼供之下屈打成招,承認了強加在自己頭上的罪狀。此情此景,人人皆噤若寒蟬,無人置喙。此時,王氏兄弟仗義執言:時任直舍人院的王安石之弟王安禮對皇上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語言罪人。軾本以才自奮,今一旦致於法,恐後世謂不能容才。”歸老林泉的王安石也給皇帝上書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兄弟的襟懷,也不得不感嘆蘇軾的影響力!

  蘇軾活下來了,被降為黃州團練副使使用。五年後,當從黃州謫所徵召回京師時,他特地繞道金陵看望了王安石。這時的王安石老病喪子,傷愁交集。昔日貴為宰相時,清高的蘇軾很少登門,加之政見不同,更難以會面,今朝二人俱愁苦之時,竟相見言歡!兩年後,王安石去世。蘇軾奉旨擬敕。那敕文贊王安石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萬物,足以風動四方。”千百年後,後人聞此莫不為兩位政見相左的文壇巨匠的豪邁情懷而感慨萬千! 這就是北宋文人的襟懷與風骨!


空蟬lan


就我本人看來,要是論文學方面的成就,蘇軾應該比王安石要厲害一些,當然就王安石學問來說,一點也不比蘇軾差,參考菊花詩,但是蘇軾真的是個全才,詩詞歌賦,畫畫,書法都是佼佼者,但是要論戰略眼光,王安石是甩開蘇軾百十條街都不止的!


辰奡


單看蘇軾要讀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單看王安石要品梁啟超寫的《王荊公傳》。

有趣的是,林語堂是蘇東坡的腦殘粉,他在拔高蘇東坡的同時,會有意無意的去貶低王安石並否定其變法。

而梁啟超在王荊公傳為了推廣他的變法思想,在抬高王安石和其改革意義的同時會去貶低蘇東坡。尤其是在提到蘇東坡反對王安石的免役法時的態度,說蘇東坡跟文彥博一樣低劣,只強調自身的地位和權力,即治國是士大夫的事,與百姓無關,不重視民權。

所以,很有趣的對照,把兩本書結合起來看,去掉其中的主觀色彩和要夾雜的私貨,也許就離兩人的客觀評價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