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的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人?

MiSS文


首先,想想你是一個原始人,一個人走在茂密的原始叢林中。

這個時候,你看到了一個死去的不認識的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半身子血肉模糊,傷口處能看見白森森的骨頭,內臟鋪開了一地,整個身子已經開始腐爛。

作為一個正常的原始人,你會怎麼辦?你會想:

  • 這附近是不是有什麼兇猛野獸?或者被蛇咬了?

  • 這個人之所以死去,是不是因為神的懲罰?天降正義?

  • 是不是被看不見的魔鬼奪走了性命?

  • 是不是吃了什麼有毒的東西,一命嗚呼?

  • 是不是被附近的食人族埋伏,中了人家的奸計,最後落命?

  • ……

——不管是哪種死因,都只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屍體的附近十分危險!不要久留!

所以,死人為什麼可怕?因為它意味著危險!屍體=危險!

那些不怕死人、好奇心旺盛、不懼危險的“不正常原始人”,有嗎?

當然有!

可是,他們可能已經中了圈套、中了毒、被野獸吃掉、被細菌感染……總之很早就已經死了,成了新的屍體。

這也意味著這些人的基因,很可能沒有傳遞下去,那些怕死人的人的基因,卻因為謹慎能夠活下去——從進化的角度來講,“怕死人”這個屬性就成了祖傳屬性、人的生物本能,絕大部分人都是的。

另外,除了生物方面的原因,還有文化上的!

有很多原始宗教,為了讓更多族人活下去,也會人為誇大死人的風險,讓人敬畏死者、遠離屍體。久而久之,在文化裡面,就出現了人死後變成鬼這樣的設定——不僅讓人遠離死人,連那些死過人的地方,也成了禁忌之地!


羅文益


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年 我爺爺仙去。

我有一個後媽,在我爺爺生病的時候都是她照顧 生活隱居。在我爺爺辦理善事的時候

我們家有種風俗,需要請法師來家裡面 或者宗祠來 唸誦經文,有一次我去參加 跪拜 我

後媽就是我後媽,我旁邊就是我爺爺的棺材 《那時候老家老一輩的風俗 就是土娤》剛開始沒過多久 我後媽就走了,等法師結束 我和我說 不要靠近棺材那麼久 很臭的 我都快吐了,我一直特別奇怪 為什麼我從來都聞不到,我一直做法師都是靠近在棺材旁邊 我在想 是否我從小就是我爺爺帶大。

知道我爺爺上山,那天我們一家人去陪送 《老家風俗 男丁要留下來整理產地佈置 包含填土等》我們在忙碌 我後媽也來了,剛走到墓地上面 就跑出去吐了。說很臭 很臭 只要靠近墓地 就止吐不止,《我們開始以為,是以為說錯話 所以得到的懲罰》但是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的。

族中長輩離開,都說父會護子 保佑子女平安健康。而子女以後是留著祖輩的血脈 所以血濃於水也是這種緣故 。


仁脈圈交流中心


就是被嚇的,小時候老人就喜歡用鬼呀什麼的來嚇唬小孩子,多嚇幾次,就怕了,長大後也會看些鬼故事電影電視劇什麼的,被渲染的那種氣氛,自然就心有餘悸了。如果不嚇小孩子,他什麼都不知道的。


一月份的時候,老公的外婆死了,因為才兩歲,我本來不想帶過去的,但是老公堅持要帶過去,因為老公跟他外婆的感情很好,他外婆也很喜歡這個曾外孫,那天晚上我老公就帶著兒子去給祖姥姥燒紙錢了,我兒子一點都不怕,說祖祖睡著了,他很樂意給祖祖燒紙錢,還跪下磕頭什麼的,晚上回去也沒吵。過了段時間,我夢到他祖祖了,感覺是噩夢(別誤會,其實外婆生前我對她還是很好的,就算不親近,但是也做到了一個晚輩的本分的。),還是我兒子把我叫醒的,這個噩夢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的一個陰影吧!


我大概在4四五歲的時候,我爺爺的爸爸死了,我喊祖祖,當時全家人都要去,大人都有事做,沒人管我,不像現在有專人看護,於是我就到處亂跑,跑到堂屋裡,祖祖還沒入棺,臉上什麼東西也沒有,因為他是得喉癌死的,死的時候眼睛嘴巴都張開的,特別嚇人,我看到了,被嚇得不輕。

至此以後,我回家都是蒙著頭睡覺的,直到成年後才好轉。老公外婆是突然薨逝,面目很安詳,我祖祖是病死的,面目有些猙獰,所以如果家裡有病死的親戚什麼,還是不玩讓孩子看到的好,真的會給他留下陰影的。


愛唱歌的兔小貝


對於這個問題,大叔非常有興趣,做個回答。這是一個好問題,涉及到一個基礎的文化緣由。

首先大叔,先說一個大叔小時候聽爺爺講的一個故事, 是大叔的爺爺親身經歷的事情。

爺爺說,在五幾年剿匪的時候,我們當地一股小土匪被殲滅了。屍體暫時運到了村委會,讓我爺爺幾個人守著。他們三個人睡在隔壁屋,隔著一塊木板就是三具屍體,開始的時候爺爺說自己不害怕,因為儘量去不想。可是到了後半夜,就開始想,害怕起來了。

從這個具體事例中,可以看出害怕死人的緣由來自於我們的想象,作為物質實體很難傷害人,

是非常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想象哪?這個作用力,來自於我們從小受到的文化影響。

幾乎所有文化裡都有,鬼神信仰,鬼神信仰的基礎就是死亡,死亡的具體表現也就是屍體了。從一定程度上,這個文化操作,可以讓那個我們有所動力去敬畏神靈,接受一些文化的相關習俗。當然實際的好處,在於屍體得到掩埋,減少生化汙染。

一種文化要素產生之後,人們從其中能夠得到相關的利益,但是大家需要把這種利益,轉嫁到一個特殊的實體上面,於是守護這種文化遺產的特殊人員也產生了。他們會灌輸這種,文化要素,自然鬼神信仰的受益者,會堅決的向人們灌輸這種思想。最終的結果,我們開始害怕死人。

大叔剛才說了,這個文化要素對人類生存是有益的,同時固定了的一種文化要素。

就說到這裡吧,大叔是從文化角度來理解的。希望和大家交流,謝謝


鴻客行


死有千相,萬張顏。

不信麼?

我給你們講個故事:

工作沒幾年,隊裡來了個搗蛋鬼,他精力充沛,每天到了深更半夜他才會睡覺。

有一天他神神秘秘擠到我身邊,問我“你說,人死了之後的屍體,是什麼樣子?”

我隨口說到“睡覺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死了的時候就是什麼樣子,是真的。”

他說“我不信,除非我確認一下。”

我說“隨你。”

說也湊巧,隊裡有個人第一天夜裡喝酒喝到深更半夜,第二天我們都去上茅房的時候,看見他淹死在茅房後面的糞坑裡,撈上來把他洗剝乾淨,為他穿上衣服,問我話的那傢伙,湊到我面前,說“這工作我不幹了,我我我要回家,要不然我回被嚇死的。”

我說“為什麼,這麼說?”

他把我拉倒一旁,說“我有個秘密告訴你,來了這麼一段時間,你們睡著的時候,我喜歡看你們個人的睡相,本來也沒啥,可是我那天問你,睡相是不是以後的死相,你說是,結果他死了,我正式了這件事情,心裡悚的慌,不行,我得回去住幾天。”

他說完話,要走,我拽住他“你小子,忒不安分,大半夜不睡覺,看人睡相,說,安得什麼心,你該不會把人精氣吸走了,自己想開溜吧!”

他二虎傻眼的瞪著我說“胡說八道,我是人,地地道道的大活人,怎麼想的你。”

我看著他氣呼呼的走了。

結果他去請假回家,領導沒批准,領導說他“這裡是隨便進進出出的麼,你進來的難,出去更難,一個死鬼,瞧把你嚇的。這才是小兒科,等有機會了,讓他們帶你出去溜達溜達隨便逛逛,長長見識。”

那傢伙到底最後也沒走成,有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不敢進屋睡覺。😂️😂️😂️😂️😂️


紫澤錦言


文化因素給人帶來的心理陰影,死人本身給人在生理上的不舒適,都會使人對死人產生害怕感。

一切未知的東西真切的出現在人們面前時,都會讓大多數人感到好奇又害怕。死亡對於人類就是個未知。從古代至今,人類對於死亡都是不斷探索又無法解釋,只能藉助鬼怪、神仙等故事,宗教信仰等方式作為解決方案。但是,無論是浪漫點的故事,還是宗教信仰,都會把死亡作為一種可怕的東西,即使彼岸是天堂。我們可以觀察下不同民族文化中關於死亡的符號和畫作。從視覺上來說,這些符號和畫作都是令人感到壓抑甚至恐怖的。久而久之,死亡在我們文化中成為恐怖的意象。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根本不懂的死亡或沒見過死人的兒童,如果讓他看到死人會不會害怕。估計只要不是死相太有視覺衝擊,他們也不會覺得可怕。但是,由於家人會灌輸死人和“髒”、“有鬼”聯繫一起,而鬼常和小孩子害怕的黑暗與孤獨聯繫在一起,所以這些對他們來說,本來並不害怕的東西變成了內心其他恐懼的引申品。從此死亡、死人就與他內心最可怕的東西聯繫一起。這也是文化建構的力量。

死人也確實會給我們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我們每天見到對了活生生的,會笑、會動會說話,臉色紅潤的人,死人最正常的狀態,停止呼吸,皮膚蒼白無生機,眼窩深陷發灰,和我們日常體驗有差異,導致我們無法接受死人的樣子。更別說很多死相太慘烈的就是強烈的視覺衝擊。

其實對死人的害怕,是可以克服的。大學時小編的法醫學老師說一開始學習解剖時真的很害怕,也沒法做到心平氣和去操作。後來時間長了,考前邊啃著饅頭邊對著屍體找器官,沒有一點不舒適。他還建議我們去殯儀館親自看一下死人,希望對人生有點啟發。小編作為連去大醫院都怕走進太平間的人,是不敢去殯儀館的。

死亡是哲學中永恆的話題,向死而生,死亡是為了活的更有意義。記得《入殮師》中,所有人都不理解男主職業的意義,但就是這份送人最後一程的職業,體驗到很多人性冷暖。


鎂客網


侯利利,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上海市奉賢區心理諮詢協會會員,社工。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打開被限定思維,一切皆有可能!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加入我們,實現精神自由!

從心理學投射分析的角度來說,心裡“有死人”才會怕死人。所謂“無知者無畏”,我們害怕死人可能與我們過往的經歷有關,如果小孩子不知道“死”人的意義也無所謂怕了。


在生活中,特別是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鬼”的傳說,如果小孩從小被大人拿“鬼”來恐嚇,或者經常聽一些“厲鬼”和“殭屍”的故事,可能導致弱小孩童產生心理陰影,陰影裡藏了一個“鬼”。也有人因為看了太多的恐怖片,被帶入了虛幻的鬼世界,那麼以後看到或想到死人,那個在心裡的“鬼”被激活自然就害怕了。

意識層面的害怕死人,潛意識裡可能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現實的不捨。擔心自己也進入死亡的世界,心理上通過“怕”來隔離與死亡的空間。害怕自己死去後,對這個世界有留戀有期待的人和事情成為永久的愧疚或遺憾。


我們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天堂還是地獄,這也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無能力為的恐懼。死後的世界到底怎樣的?蒲松齡《聊齋志異》裡寫了許多可愛的“鬼”。佛家也有因果報應生命輪迴一說,做到坦然面對生死那是極大的智慧。

另一方面,我們說害怕死人也是對生命的敬畏。人只有敬畏之心才能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年考試前後幾乎都會發生孩子自殺事件,現在的家庭對孩子大多缺乏挫折教育,孩子從小習慣了順風順水,從來沒有體會過生命的脆弱,才會如此不怕死。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題主這個問題並不嚴密,不是所有的人害怕死人,比如殯儀館的化妝師、火化師,他們長期接觸死人,已經脫敏了,並不害怕死人。
確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是害怕死人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我們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死亡的焦慮。人類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有自我意識的動物,自我意識的副產生就是知道自己雖然獨一無二,但肯定遲早會死去。出於傳承基因的目的,每個人都害怕自己死去。所以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以各位方式反抗死亡的歷史。比如我們編造出了有上帝,有鬼神,生死可以輪迴等等(答主是無神論者,如果題主是有神論者,抱謙)。死亡焦慮當然並不一定都是壞的,它讓我們的祖先遠離有死亡有關的情境,更好的生存下來,才有了今日人類在地球上的繁盛。

二是我們在生活中見到死人的機會並不多。一般而言,除非工作原因比如前文提到的在殯儀館工作,或者法醫、部分醫生,或者參加過戰爭,其餘的絕大多數的人,我們接觸的去世的人機會都不多,能接觸到的主要是與我們生活中關係密切的人。以我為例,今年42歲,近距離接觸去世的人不超過10個。如果題主比較年輕,機會會更少。
三是由於人死後的容貌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此時整個臉面臘黃,五觀會有扭曲,血液不再流動,皮膚上屍斑,身體僵硬,和活著的時候反差非常大,對每個人的感官都會形成比較大的衝擊,導致大多數人對死者過敏。
希望能幫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有個有趣的現象,人看到動物死去並不覺得害怕,有的話也是同情和傷感,動物看到同伴死去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害怕,反倒是人,大多數人看到死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絲恐懼。



俗話說,人死如虎,虎死如鼠。人與人如此親近,人一死就陰陽兩隔。大致上來講,人看到死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有些死了的人面目或猙獰或慘不忍睹,還有腐敗的氣味,再加上幾千年來人死變鬼的傳言影響,焉能不有害怕心理?

還有就是我們對於死人的恐懼,其實是在害怕死人所傳達出的死亡的信號,進而會將其聯想自己,害怕死人,很大原因是害怕死亡,動物沒有死亡的概念,所以根本就不害怕死去的同伴。

思維不正常的人也不害怕死人,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死亡的概念,他們不但不怕死人,就算全部使用死人用過的生活用品,如死人用過的被子和衣物等,也絲毫不覺得害怕。



還有種原因說白了就是怕鬼 ,幾千年的封建影響,將鬼與死亡緊緊的綁在一起,再加上那些鬼故事以訛傳訛,所以人們看到死人就會想起鬼,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刻印,不怕才奇怪。


渡心塵


我們為什麼會對死人產生害怕、恐懼感呢?歸根結底是我們對“死亡”本身產生的恐懼,而死人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這種恐懼感,使得我們對死人會下意識的迴避。


從認知方面來說,在日常生活和我們看的一些電視、電影中,死亡往往都帶著恐怖色彩,比如一些疾病、妖魔鬼怪、意外事故等,這些場景夾帶著我們觀看影片時的恐怖情緒一起存儲在了記憶中。因此,當聽見或想到死人這個詞、或接觸到相關事情的時候,這種被後天灌輸的記憶便湧現了出來,並且那種強烈的恐懼感也隨之湧現了出來,從而我們會感到對死人的害怕、恐懼。

另外,我們對於死人的恐懼也是對“未知”的恐懼的一種表現。死人能喚起我們對死亡這種不確定事件的擔憂、畏懼,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遭遇意外,你不清楚自己身邊的人會不會突然離開自己。這些不確定的事件會給你帶來強烈的不確定感,讓你陷入焦慮與恐慌之中,甚至有時候你意識不到這種不確定感給你帶來的影響。因此你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在你想到死人的時候被大量激發了出來。



想要減少這種對死人的恐懼感,可以少看一些能喚起自己害怕情緒的電影、故事,這能有效避免自己產生與之相關的恐怖聯想。另外,減少獨處的時間,害怕時可以和親人朋友聊聊天,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