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央視主持人肖曉琳直腸癌去世,什麼人群容易得直腸癌?

煙波流雲


不難發現,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不禁讓我們開始深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癌症的發生?

癌症的發生並非突然,而是日積月累,最終爆發。而易得直腸癌的人,大都存在下面三個壞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直腸癌誘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這是因為,高脂肪食物會增加糞便中的甲基膽蒽,導致膽酸分泌增加,再加上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增加糞便在腸道內的時間,導致腸道吸收致癌物增多,增加癌變幾率。

長期憋大小便

很多人都有這種狀況,因工作或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但出現尿意或便意的時候,也無法及時解決,需要憋很長時間。殊不知,大小便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經常憋大小便會導致致癌物質在腸道長時間停留,增加腸道對這些致癌物質的吸收,增加患癌風險。

久坐不動

這個問題,是當下很多上班族面對的問題,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久坐不動,會導致攝入的脂肪、蛋白質的消化分解和排洩較慢,使得腸道代謝產物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增加有害物質對腸道的刺激時間,增加患癌風險。

因此,預防直腸癌,我們要做到培養合理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多運動。

此外,40歲以上及有直腸癌家族病史的人,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胃鏡、腸鏡檢查。


養娃視頻


肖曉琳,央視著名主持人,年僅55歲卻慘因直腸癌去世,這不禁令大家感傷,感傷的同時不禁會引起大家的思考,肖曉琳為什麼會得直腸癌,什麼樣的人群又容易得直腸癌呢?

目前直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是考慮直腸癌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直腸癌的最高危因素,比如經常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的人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為高脂肪飲食可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膽汁酸對腸道粘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而且食物中過多的動物脂肪能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而且這些都增加了患直腸癌的風險,另外,經常食用醃製、油炸食品及精細纖維素食品也是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而新鮮蔬菜水果則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因為多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軟化大便、增加腸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時間、稀釋腸內致癌物濃度,還可減少基因突變發生率,這些都可大大減少直腸癌的發生。2.不規律、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比如長期過量的飲酒、吸菸以及精神過度緊張、壓力過大、運動量過少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直腸癌的發生。3.直腸癌的發生也與年齡、遺傳相關,一般認為41到65歲人群為直腸癌的高發年齡,而且有著直腸癌家族史的人患有直腸癌的概率明顯增加,4.患有一些腸道疾病的患者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會明顯增加,比如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等,這些疾病都會增加直腸癌的發病率。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預防直腸癌呢?首先,應該做到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醃製、油炸食物,其次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經常鍛鍊身體,最後就是要定期篩查,尤其是對於一些41到65歲、有著直腸癌家族史及腸道疾病的患者更應定期對直腸癌篩查。


醫語破天機



央視主持人因為癌症去世的確實不少,很多人認為央視是一個癌症的【高發區】,其實不然。因名人效應,所以導致他們因為癌症去世引起更多的關注。

如果從工作性質來分析,媒體工作者的高壓力,生活不規律,作息不規律等等,確實是影響身體素質、降低免疫力的一個不利因素,那麼對於普通大眾來講,預防直腸癌需要注意的事項也不少。

1、直結腸癌,一直以來都普遍認為是歐美地區高發的一種癌症。因為它和高能量飲食是密切相關的,在現在眾多腫瘤科室的醫生看來,預防直結腸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高油高脂高能量飲食的習慣。

隨著近年來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都在增高,很大程度上和這個有直接關係的。如果有這種飲食習慣的人,就要加以注意,並予改正為好。


2、有慢性腸炎或者常發胃腸疾病的人,是胃腸道癌症的高發人群。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很多癌症都有癌前病變,而腸道的一些息肉、腺瘤如果被發現一定要予以重視,因為它們是可能誘發癌症的。

3、直腸癌還是一種可能是轉移癌,已經患有癌症的人,可能在癌症轉移過程中會誘發直腸癌。


4、現在醫生普遍建議45歲甚至40歲以上的人群,要定期做腸鏡來,檢查腸道是否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狀況。

很多人對腸鏡比較陌生,但是越來越多重視健康的人,開始把腸鏡納入日常體檢的項目之一,此外還有胃鏡。它們可以早期發現一些胃腸道的息肉腺瘤,一些炎症等等,避免這些不良因素導向癌變。

5.出現腹脹,腹痛,便血,大便不成形,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等異常狀況時,一定不要馬馬虎虎,要進行相應的診查。尤其便血,不能簡單認為這是痔瘡在發作。

痔瘡的很多症狀和腸癌的症狀是類似的,所以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去排查。


遼瀋名醫


近幾年的確有不少名人因癌症去世,央視主持人和製片人在我們醫院就有幾位,並且有的還診治過。有胃癌患者、有淋巴瘤患者,當然也會有結直腸腫瘤患者,多數發現時就是偏晚期。按道理說,作為文化名人應該很注重體檢和具備良好的健康意識,但是很遺憾,幾乎沒有是早期發現的。

直腸癌就是起源於直腸粘膜上皮細胞的癌變,幾乎都是腺癌,當然也包括極少數的鱗癌,主要是肛管鱗癌(肛管粘膜上皮被覆的是鱗狀上皮)。直腸是人體消化道最末段,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長度大概約12-15cm。

國內直腸癌與西方國家直腸癌有所不同,中國人直腸癌多數是中低位直腸癌,其中絕大部分是可以通過肛門指診觸及。這是非常簡便經濟的檢查手段,患者側臥位或胸膝位,醫生通過指診可以觸及直腸內腫物,感知硬度、大小、位置,多數可以區分是痔瘡還是腫物,當然,明確最終性質,是必須通過腸鏡檢查取病理活檢明確的。但是通過指診是可以明確直腸內是否有異物。現在不少單位的體檢都增加了防癌篩查項目,直腸指診是其中一項。近幾年我參加了醫院的給各單位職工體檢活動,有大學教職工,也有公交司機,每年都能查到1-2例的直腸癌患者。很多人一看是這個體檢項目,都掩面而去,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正常的體檢活動,一般的體檢單位是沒有這一項的。

直腸癌的發病率是不斷攀升,一定要重視身體健康。直腸癌早期治療效果很好,但是一般很難早期發現。如果知道自己是否是患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檢查,有利於早期發現。那麼,哪些人群是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呢?

1、 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尤其是有多人罹患胃癌、結直腸癌。與自己血緣關係越近的人,患癌風險就越高。另外,家族中有發病率年齡在40歲之前的,更應該引起注意。如果明確的家族史,那麼建議如果有胃腸道不適,要及時就診。另外,即使沒有不適,也建議行胃腸鏡檢查,瞭解是否有胃腸道異常情況。一般來說,如果胃腸鏡檢查沒有問題的話,至少3-5年可以不用複查,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

2、 既往有結直腸息肉或腺瘤病史。即使切除了,因為有可能再次生長新的息肉。因為多數的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息肉逐漸癌變形成。息肉----腺瘤---早期癌---進展期癌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因此,我們說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

3、 有家族性息肉病史(FAP):這是典型的遺傳疾病。這類息肉可以有幾百枚或幾千枚,整個結直腸密密麻麻,像鵝卵石路一樣。這種癌變是百分百的。如果知道有這種家族史,一定在十幾歲時就要行結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形成,就有及時切除。並且以後每1-2年複查一次結腸鏡。如果發現結直腸息肉太多的話,可以行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

4、 飲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纖維素飲食。通俗講就是肉類等高脂肪食物多,精細食物多粗糧少,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這也是為何結直腸癌是歐美國家的高發癌症。這類飲食容易導致結腸蠕動較慢,結腸因缺乏有效的刺激蠕動就慢,大便不能及時排出體外。

5、 肥胖、超重: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明顯肥胖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因此適當控制體重,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整體來講,瞭解自己的近親患病情況,就是明確是否自己有典型的家族史,同時注重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的調整,要葷素搭配,不能頓頓無肉不歡,平時多一些粗茶淡飯、多一些蔬菜水果,就會離結直腸癌遠一點。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早些年,家財萬貫,父母早亡是很多傻姑娘私下對擇偶的要求、希望。 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逃避贍養及避免和公婆相處的尷尬。

這是愚蠢且對後代不利的短視行為,因為基因是否強大是後代能否更健康長壽的條件之一,和生活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同為要素。

1、基因,德國科學家發現,有些直腸癌患者不論如何使用抗生素其腸壁粘膜總難恢復,情況特別怪異。在多宗聯合探究後發現,是基因導致了家族問題,這就是醫學界常講的家族遺傳因素。

2、飲食,什麼在胃腸裡停留最久呢?一般情況下除了脂肪塊, 很多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往往也就2、3個小時,而脂肪卻可以長達6個小時之久,這就是肥甘的禁忌。而生活中最容易把胃腸粘膜清理乾淨(破壞)的就是鹽了,外加蠕動能力較其他十二官差,直腸裝填廢棄物的時間也最久,按一天排便一次來計最少達到24小時。

3、情緒,對腫瘤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會讓患者產生一種奇特的“自愈力”,這種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現腿腳不再發冷(骨髓生長讓免疫力加強),完全符合《黃帝內經》所講“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可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作用巨大。

4、運動,要讓人體有自愈力除免疫調節、飲食禁忌、情緒控制外運動往往功不可沒;這裡講一個真實故事,某患癌(中晚期)公職人員在得知自己只有半年的生命後,決定上山養蜂(避世)。一段時間後竟然一切指標正常,癌腫消失。很多人會以為是其吃了好蜂蜜甚至蜂皇漿的原因,其實,綜合來說應該概括為:空氣、忙碌(心情不再憂鬱)、蜂蜜(山蜂蜜如同服中藥)、運動(特別是上上下下山的動作〈提拉腳消血栓血液流淌更順暢白紅血細胞增加)和流汗(排毒)〉,而總體骨髓的強化讓其免疫力大幅度增長才是其自愈的原因。

綜上看來,遺傳性、久坐不動、壓力、憂鬱,多甘、多脂、多鹽(及化學泡製品在腸胃裡的繼續發作和腐蝕)飲食、無規律排便,病毒性傳染病都有可能引發直腸癌風險,亦應是主因。


戰略與戰術


自央視主持人肖曉琳去世至今,已經不止一個主持人因癌去世了,還有方靜、羅京、王歡以及李詠等。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主持人得了癌症,其實除了因本身主持人的名人效應,有啥事眾人皆知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但凡工作壓力比較大,精神高度緊張的應激性比較強的職業,相對容易得癌,而並非天妒英才!

而且已經有研究統計顯示會不會患癌症,其實和我們人的性格情緒有很大關係,甚至有的人天生就有“癌症性格”,患癌症的幾率相對大於正常人。其中發現,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肺癌、胃癌以及腸癌是相對比較典型的“性格癌”!


但除了本身性格,情緒等因素,有以下因素的人也容易得直腸癌!

第一,你本來就位於歐美等直腸癌高危地區,因為腸癌跟高脂高熱飲食是有很大關係的。長期攝入一些對腸道刺激性比較強的,難以消化的食物,相對容易引起直腸病變;

第二,你已經45歲了,從未做過腸鏡體檢,也可以說是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因為我國的直腸癌高發年齡就是在45歲左右;

第三,以前就得過結直腸癌的人,可再患風險高;

第四,血吸蟲病患者;

第五,長期患有腺瘤、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病變的患者;

第六,盆腔位置曾經接受過放射性治療的患者;

第七,像從事石棉等高危職業的;

第八,一級家庭親屬有患直腸癌病史的人,其患直腸癌的風險要比其他人高3倍左右。這相關一家幾口查出患有腸癌的病例並不少見,我在臨床上,就遇到過三次,父親被查出腸癌,沒多多久兒子或者母親也被查出早期腸癌。


醫學小偵探


肖曉琳是觀眾們喜聞樂見的央視美女主持。曾主持過《新聞聯播》、《今日說法》、《半邊天》等欄目。她那聰慧而沉穩的主持風格,贏得了萬千觀眾的喜愛和支持。

可惜,這樣一位優秀的主持人,卻於去年罹患直腸癌,英年早逝,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5歲的美好年華,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能得到早期的診斷與治療。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癌症病患,在發現時已處於病程的中晚期,最終無力迴天。

我們常說:做事情要防患於未然。對於疾病,更應如此。關於直腸癌,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發生原因,但據研究,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不良飲食習慣者。

所謂“病從口入”,直腸癌的發生,也有很大一部分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類以及醃製、油炸的食物,卻缺乏膳食纖維者,實在是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年過五旬的老張就是個無肉不歡的老饕,他的口頭禪就是“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

一日不吃肉,便覺得少了什麼似的不自在。而且他特愛那種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整上幾口小酒,吃的那叫一個香呀。

他是個性格豪爽的人,時常愛呼朋引伴的叫上一堆朋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此種生活於他來說,實在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他也經常去吃宵夜,興之所至,更是不醉不歸。

其實,他是個“三高”患者。雖然醫生一再叮囑他要均衡膳食,少吃肉、多吃蔬菜。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作為一個樂天派,他甚至覺得醫生是有些小題大做。

或許是他經常大魚大肉,卻極少吃蔬菜的習慣,他患有習慣性便秘,有時好幾天都不解大便。直到不舒服了,才藉助開塞露等幫助排便。

後來,有好幾次,他無意中發現大便中混有血跡,心裡也有些疑惑。在家人的勸說下,去醫院做了個腸鏡檢查。

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竟患了直腸癌。幸虧發現得早,立即進行了手術。如今五年過去了,複查的各項指標顯示都還不錯。

而今,老張也早已改變了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不再隨心所欲地照顧自己的口味,而是更注重合理健康的飲食。至於酒,他當然是早已戒掉了。他時常半開玩笑的說:“我這條命是揀回來的,當然得好好珍惜了。”

2.腸道有原發性疾病者。

腸道有慢性疾患者,應該早期進行治療。比如慢性非特異性腸炎、直腸息肉、腺瘤等等,會讓腸粘膜長期處於水腫狀態,進而誘發癌變。

另外,痔瘡、肛裂等雖然是小毛病,但若炎症長期刺激肛門皮膚,也有癌變可能。

3.有家族遺傳史者。

直腸癌的遺傳傾向,相比其他消化道癌更明顯。直腸癌患者,血緣親屬中該病的患病率高於一般人。所以這一人群,更應對該疾病予以重視。

小林的爺爺就是在60多歲時因為腸癌去世的。而才過而立之年的小林,不幸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小林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部門經理。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的努力打拼是分不開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他經常要加班,熬夜也是生活中的常態。他總是覺得:年輕時不奮鬥,更待何時呢?

有一段日子,他經常無緣無故的出現腹部不適症狀:腹痛,腹脹,大便也不規律,有時便秘,有時又會莫名其妙地腹瀉。

對於這些,他以為只是普通的腸炎表現,也並不以為意,自己去藥店胡亂買些藥吃。終於有一天,他在上班時忽然腹痛難忍,實在不能堅持下去了,才去醫院看病。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被確診患了直腸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

雖然經過醫生一系列的治療,手術、化療等等,依然沒能挽留住他年輕的生命,最終還是遺憾離世。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寶寶,讓人無限心酸。

所以,有家族遺傳史者,一定要重視。或許及早的干預,疾病有望得到治癒。

4.不規律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的機體和外在的病魔,總是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之中。

在抵抗力足夠強大的時候,病魔無處入侵,而一旦機體處於弱勢狀態,各種疾病便會趁機找上門來。

癌症也是如此。據臨床觀察,不規律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誘發直腸癌。

比如長期熬夜、抽菸、酗酒等等,還有心理壓力過大,長期處於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中,癌症的發生率相比普通人要高得多。

5.其他方面的因素。

因子宮、卵巢等癌變,腹腔接受過放療的病人;以及曾經患過腸癌,經治療後的病人;還有血吸蟲病患者,均是直腸癌的高發人群。

以前,直腸癌的發生多為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但或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目前該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雖然,目前的醫療條件,讓人們在面對某些疾病時仍然束手無策。

但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飲食,高發人群將腸鏡納入常規體檢項目,及時根治原發疾病等措施。或許更能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術後的治癒率和生存率也會大大提高。

生命之於每個人只有一次,願我們都能擁有健康的體魄,好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談談我的看法。

仰視著和人肖曉琳的去世,挺讓人扼腕驚歎的。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和社會精英被疾病奪取了生命,英年早逝。

籃國手陳鷺芸與結腸癌鬥爭了三年後仍去世,年僅38歲;著名斯諾克球員丁俊暉的母親陳習娟患直腸癌去世,當月還進行了手術、化療,享年55歲;著名錶演藝術家,導演,《宰相劉羅鍋》裡的六王爺,李丁老師因患直腸癌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2歲。

直腸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直腸息肉也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認的是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直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

我的家人也有得直腸癌去世的。我覺得直腸癌首先是發病時候不容易發現,其實早起發現後的治癒率或者存活率還是很高的。這種情況中國人容易出現,因為中國人的整體健康體檢意識和水平還不高,一般是單位組織,而且有些單位組織的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江湖醫院只顧發財,根本沒有意識提前預防或者發現疾病對人健康的意義,所以造成即使體檢了有的也沒有發現問題。另外一個就是中國人對這種隱私疾病不重視,或者不好意思看,以為是上火了,喝水少了,直到中晚期才發現。

另外,就是和飲食有關。油膩肉類食物居多,菸酒等刺激性和辣椒等辛辣性食物攝取過多。有人說了,四川人怎麼沒有事吃辣椒,那是和當地的氣候有關係,北方的天氣吃多了肯定會造成影響。

還有就是作息不規律。現代人的社會壓力大,其安逸的幸福指數我認為不高,因此造成身體功能紊亂,按照中醫五行說,五行已經打破自然規律,必然有問題。

其他,就是食品健康和安全。現在食品很多已經沒有原來天然的一些營養和平衡,再加上添加劑等,估計會有現代人不可評估的影響。

最後一個就是基因。很多時候,這種基因與遺傳有關,也可能環境變化汙染造成基因突變有關,這個就有待專家研究和整理了,畢竟我們的科技還沒有到達那麼高深的地步。


想聽我就說007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癌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高達600,000人,發病率在男性中排位第4,在女性中排位第三,死亡率達50%,而且患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這裡索性全面科普一下直腸癌這個病吧,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啊。

1.\t直腸癌是什麼樣的疾病?

如果醫生在疾病早期發現了病情,那麼直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當病變的細胞在大腸內部(也被稱為結腸)或是直腸生長起來時,疾病就會發生。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患上這種疾病,而且,這種疾病是美國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

2. 息肉與直腸癌

息肉一般生長在腸內側。大部分息肉組織是無害的,然而如果不盡早除去,這其中的一部分就會轉變成直腸癌。最常見的兩種腸息肉是腺瘤和增生性息肉。當結腸內部的細胞生長和修復的方式出現問題時,息肉就會形成。

3. 不可控的風險因素:

有一些風險因素是難以人為避免的,例如以下一些情況:

  • 年齡的增長——大多數患者都在50歲以上;

  • 腸息肉或腸炎疾病;

  • 家族直腸癌病史、乳腺癌病史或卵巢癌病史。

4.\t可以控制的風險因素

努力避免那些會使患病幾率增高的情況,例如以下的情況會增加癌變風險:

  • 食用大量的紅肉或是加工肉製品,亦或那些高溫烹煮的肉品;

  • 肥胖(腰部周圍的脂肪過多);

  • 運動不足;

  • 吸菸;
  • 過度飲用酒精類飲品。

5.\t直腸癌有哪些症狀?

直腸癌並不存在早期的警示症狀,因此注意預防十分重要。及早發現就意味著更高的治癒率。直腸癌的預兆包括便血或是腹痛症狀,便秘或腹瀉一類的如廁問題,並且毫無原因的體重下降或是感到疲勞。當這些症狀隨時間逐漸出現,腫瘤也會越來越大,並更加難以治療。

6.\t直腸癌的檢測項目

篩選檢測是早期診斷的關鍵。五十歲以後,大部分人都應當每十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這項檢查使用一根末端裝有微型攝像機的管子對整個結腸和直腸組織進行觀察。這種檢測有助於及早發現腫瘤,從而預防直腸癌。醫生會將檢查中發現的腸息肉移除。

7.\t糞便潛血檢測

糞便潛血檢測和糞便免疫化學測試能顯示出你是否有便血情況,而便血又是癌症的徵兆之一。你應當給醫生提供三份糞便樣本用於檢測。在你進行過結腸鏡檢查的當年,你可能不需要再進行這種檢測。醫生建議每三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測。

8. 癌症的確診

如果一項檢測顯示出有患腫瘤的可能性,那麼接下來的檢測步驟就是活組織切片檢測。在結腸鏡檢查期間,醫生會取出息肉組織,並且取一些可能有問題的結腸其他部分的組織樣本。專家會在顯微鏡下觀察研究這些組織,從而確認這是否為癌組織。

9.\t直腸癌的病程階段

專家會將他們發現的所有癌症進行“分級”—— 這是一種瞭解病症發展到何種程度的過程。較高的症狀等級代表著癌症的狀況比較嚴重。腫瘤的大小並不總是有所差異。這種分級也有助於醫生確定你應當接受何種治療方案。

  • 第0階段——癌症還在結腸或直腸的內側最裡面的位置。

  • 第I階段——癌症已經蔓延到結腸或直腸的肌肉層。

  • 第II階段——癌症生長到或是已經穿過直腸或結腸的最外層。

  • 第III階段——癌症蔓延到了直腸或結腸區域的一個或多個淋巴結。

  • 第IV階段——癌症蔓延至了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肝部、肺部或是骨骼。

10.\t存活率

病情恢復的情況取決於癌症發展的階段。你可能會聽醫生說到過“5年生存率”這一概念。這表示著患者在確診後存活達到五年或更久的概率。如果癌症還處在第I階段,那麼其5年生存率為74%,然而當癌症達到第IV階段,那麼存活率就只剩下了6%。

在直腸癌的早期階段,手術是一種治癒率很高的治療手段。對待除了最後一個階段的癌症,醫生都是將腫瘤以及其周圍的組織移除。如果腫瘤及組織很大,醫生可能需要將整段結腸或直腸組織切除。如果疾病影響到了你的肝臟、肺部或是其他器官,那麼手術可能就無法治癒你了。不過仍然可能有助於緩解你的症狀。

12.\t與晚期癌症鬥爭

即使直腸癌已經蔓延到你的淋巴結系統(第III階段),它也依然還是有可能被治癒的。傳統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如圖所示)以及化療。如果疾病反覆了,或者蔓延到了其他器官,那麼可能會更加難以治癒。但是放療和化療可能仍舊會緩解你的症狀,同時有助於延長壽命。

13. 化療會不會使我感到很難受呢?

較先進的化學療法藥物更不容易讓你感到噁心不適。而且,還有一些藥物是有助於控制噁心症狀的。除了化療還有射頻消融術(RFA),這種治療是利用高溫加熱來將腫瘤燒掉。參照CT掃描結果,醫生會將一種像注射器一樣的裝置插進腫瘤及其周圍的區域。這種治療過程能毀壞一些不能通過手術切除的腫瘤,例如肝臟中的腫瘤。化療手段可以與射頻消融術相輔助進行。

14.\t健康的習慣能夠預防直腸癌

你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顯著降低患病幾率,包括保持營養豐富的飲食,進行足夠的體育鍛煉,同時控制身體脂肪。這些習慣能夠預防45%的直腸癌發生。

美國癌症學會建議的飲食為,富含大量的水果蔬菜,減少加工食品和紅肉,用全穀物食品來代替精製穀物。這將幫助你保持健康的體重。

20.\t通過體育鍛煉預防癌症

堅持鍛鍊的成年人相當於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對抗直腸癌的強力武器。一項研究中,鍛鍊最多的人比起鍛鍊最少的人群,患病的幾率要減小24%。而不論他們是在工作或是遊戲,這種鍛鍊都是有效的。

美國癌症學會建議每週進行5天或5天以上的體育鍛煉,每天至少鍛鍊30分鐘。

高強度運動會在短時間內帶來更多的益處——每週進行3或4天,每天20分鐘即可。


康品君


2017年7月12日,著名央視節目主持人肖曉琳因直腸癌轉移而不幸離世,在美國治了很久以後也不見好轉,最近溘然長逝,終年55歲。

肖曉琳生前主持過《新聞聯播》,《今日說法》、《半邊天》等膾炙人口的多檔央視節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這麼多年她矜矜業業,也走進了中國社會的漩渦中,報道了很多觸目驚心的新聞,這些新聞讓她也笑不出來,也讓她被觀眾稱為“鐵面美人”。


她的一生恪盡職守,吃了太多苦,有時候整日奔波在偏僻的農村,有時候餓到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就是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她的身體垮了下來。

後來她也因直腸癌去世,令人唏噓。

這些年因癌症逝世的主持人不在少數,前央視主持人羅京在2009年因患癌症去世,終年48歲。


《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節目主持人方靜因患癌症,於2015年逝世。終年44歲。



一個人一生患癌症的幾率高達36%,在現在看來已經見怪不怪了,畢竟每個人身邊都有活生生的例子。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太不健康,不注重養生,加上環境問題,致使惡性疾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而發病年齡卻越來越低。

2017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中國最新癌症數據,彙總了全國347家癌症登記點的數據。 數據顯示,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每分鐘約7人確診患癌,到85歲,一個人患癌風險36%,肺癌為發病率、死亡率雙率第一,甲狀腺癌呈快速上漲趨勢。


我們常聽到的看到的三大癌症,肝癌,肺癌,胃癌,這麼多年已經讓人“談癌色變”,基本上確診了是晚期癌症,就沒有活路了。

而直腸癌近年也頗受關注,早期直腸癌多數沒有什麼症狀,因此不容易被檢查出來。而到了嚴重時刻便會改變排便習慣,便血,便秘之類的症狀也明顯起來。

而直腸癌的病因卻一直不清楚,我們也只知道這病大多由生活習慣,環境等息息相關。

有時候看看這些新聞,也能夠讓我們警醒自己,要時刻提防自己的健康問題,更要多關心家人,每年的體檢也必不可少,更加重要的是要眾人合力保護環境,別等到因受病痛折磨才想起來自己沒做過什麼,那樣真的就無濟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