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朋友的孩子小寒聪明伶俐,活泼讨喜。几个月前刚入学,学习中趣事多多,朋友常常讲得眉飞色舞。最近又听了几个,一笑过后,再三咀嚼,却愈加感觉不是滋味。

“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

单元测验里有道题目,一个班17个小朋友,每人分一个苹果,应选哪个盘子里的。下面画着四个盘子,上面各一条算式:9+7、10+8、9+8、7+8。很明显,答案是“9+8”,17个苹果。可小家伙偏偏选了“10+8”——扣掉6分。发试卷时数学老师把他喊上去,一顿批评:“这么简单还做错?”

回到家,朋友一看试卷——94分,挺好,找到做错的题,恼了,这题目有什么难的?问小寒:“17个人,每人分1个苹果,要几个?”“17个。”“10+8等于几?”“18。”“那你怎么选它?”“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小寒一脸委屈。

朋友愕然,好半天才问:“你告诉老师了吗?”

“老师批评我,我来不及说。”

真没想到,错误的背后竟蕴藏着这样一颗纯洁、天真的童心!“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说得多好,在这样小小的选择面前,小寒没有忘了留一份爱给老师,错得多有人情味!

可惜的是,老师没能领受到孩子的心意,并且给了孩子“公正”的评判:扣6分加一顿批评。我想,老师将6分扣掉无可厚非,毕竟按照答案,这是“错误”的,但一顿不由分说的批评却令人遗憾。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错误。小寒在试卷上用一个苹果悄悄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这是一个孩子对老师很自然的爱。在我们眼中,8、9、10只是空洞的数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却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苹果。当所有同学都有了苹果,他大方地“错”了一个给老师,这就是童心。对这样的“错误”即便是加分又何妨?不仅是因为把一个苹果“送”给了老师,更重要的是对他童心的褒扬。

小寒当然委屈,扣掉分也就罢了,“送”了个苹果给老师还遭到一顿批评,而且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他在选择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多一个给老师”,单纯、无私。而在老师眼中,这多出的一个苹果并不简单,班上的总分少了6分,优秀人数少了一个,平均分少了……却不曾想到,在错误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教学不是教孩子对与错的二分法,而是如何启动孩子思维的过程。只要孩子的解释有趣,即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答对答错也就不再那般重要了,不是吗?面对错误,我们是不是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呢?不然,我们失去的只怕不仅仅是一个苹果了吧?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

小寒头脑灵活,嘴巴也快,不管上什么课,发言都很积极。有时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喊出来了。老师不乐意了,小寒一开口,立刻遭到斥责:“插嘴!”一来二去,小寒学乖了。老师再提出问题时,他不插嘴了,就在位置上坐着,但嘴里在小声念叨:“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

后来老师向家长告状,说小寒上课不听讲,老师提问时不思考、不回答,还净说废话。朋友回家一问,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听了这事,起初我乐坏了,小家伙真鬼,“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瞧那份不屑,酷!但很快就乐不起来了,只想起一句话:“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从最初的积极回答,甚至不请自答,到最后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小寒的积极性、学习热情一点点被敲打、被磨平,这真的很可悲,也很可怕。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毫无疑问,很少有学生是为了破坏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学习而插嘴;相反,他们往往听课专心,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强烈。然而,在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上,他们轻则被老师提醒、阻止,重则被罚。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是满脸灵气,而是正襟危坐;不再主动思考,而只是被动接受;不再大胆质疑,而是全盘吸收。结果,课堂纪律是好了,但活泼的思维消失了,热闹的气氛没有了,甚至出现了如小寒这样的学生——“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

老师没有唤醒学生,反而打压学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其实,对待课堂上的插嘴,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心理上接纳,因势利导,不能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智慧的萌芽和创造的火花。

行文至此,又记起郑渊洁写的《驯兔记》,结局是这样的:皮皮鲁变得沉默寡言了,他不敢张嘴说话,他不能说出自己的主见,因为他已经是兔子了。难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还在做着“驯兔”的工作吗?

“我读过了,我也会背了”

那天早晨,朋友送钥匙给小寒,走进校园时,老师们刚下早操。朋友和老师一起走进教室——好啊,后墙那儿站了三个,当中那个正是小寒!

小组长跑过来向老师报告:“您做操的时候小寒他们不读书,在玩。”

果然,其他学生都在专心地预习课文,朋友气呼呼地走过去:“别人都读,你呢?”

大概是被抓了个正着,小寒缩着脑袋怯怯地说:“我读过了。”

老师劈头一句:“读了有什么用,要会背!”

“我也会背了。”声音大了些。

朋友抓过他的书:“背给我听。”

小寒高声背出三篇课文,一字不差。

朋友看了看老师,老师喊了起来:“要有感情!”

好一个“要有感情”!我真怀疑这位老师是不是在和小寒赌气。明明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却没有得到丝毫赞扬。看得出,当小寒高声背出课文时心里很骄傲,别人没做到的他都做到了。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小寒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后又付诸行动,最终获得了学习成果,这是多么生动的例子呀!然而,老师似乎成了个讨账的债主,穷追猛打,利滚利,翻几番,先是“读书”,然后“背书”,最后是“要有感情”。这一个个任务变成了一道道门槛,让小寒望而却步,此时背出课文却什么都不算。只因为,有了成果之后“他在玩”,这使小寒所有的成绩都被忽视了,非但没能成为学习能手,反而成了看墙“勇士”。

姑且不说玩是孩子的权利,小寒之所以玩恰恰是出于他有了成果后的喜悦与自得,对学习的兴趣、热爱,可以渐渐在其中生成、长大。老师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只发现小寒在开小差,因为他要的是权威的教师、规矩的学生,不容许有一点点的活跃与生动。小寒真是无辜,他哪里懂得这是老师的“成人中心论”,就是要比你高一筹!如果再有几次不讲理的追问,小寒就可能会习惯接受一个任务,完成它,然后再重复完成……长此以往,个性与创新必定荡然无存。曾读过一则报道,说中国的“奥数”选手获得金牌后,会愣愣地站着,连庆祝都不会,原因大概正在于此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小寒这样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孩子,我们怎能吝惜一抹微笑、一声赞叹、一点鼓励、一片爱心?

这几天,小寒的身影不断在我眼前浮现,他小小的遭遇真切折射出课改中教师的不足。究其根源,就是思想的缺失、民主意识的缺失。有意无意间,我们已习惯将对错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习惯于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习惯于老实、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努力突破这些陈规陋俗,仍然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想,这一是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二是要培养民主的性格,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勇于承担的性格。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什么时候,课堂上真正洋溢着思想的空气,充盈着民主的阳光,我想,那样的教室里才真正拥有了春天。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教书•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原文标题为新生小寒,图片来自网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