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陳春花:群體決策,不是最好的決策

陳春花:群體決策,不是最好的決策

導語:群體決策最大的功效是控制風險而非得出最佳決策,企業越大的時候,管理者越要謙虛,越要獲得群體的意見來做出判斷。大企業盈利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控制風險才是最主要的。

1

群體決策目的主要在於控制風險

對於群體決策而言,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得到最好的決策?如果你是從這個目標出發來進行群體決策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偏差,因為群體決策一定不是最好的決策,因為它是一個折中的、考慮了多方面因素的選擇,所以要求群體決策獲得最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事情。

群體決策最大的功效,是控制風險而非得出最佳決策。

對於重大的決策而言,控制風險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企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控制風險就成為主要的決策選擇,因為在這個時候,任何錯誤的選擇都可能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

企業小的時候還可以一個人決策,這個時候企業可以比較快地做出調整;但是企業變大了,每一個決策影響的資源太多,可以調整的餘地就少了。

2

企業越大,管理者越需要謙虛

陳春花:群體決策,不是最好的決策

企業規模變大的時候,管理者更加要謙虛和藉助於群體。大規模的企業一定要養一些人,這些人幹什麼用?這些人就是控制流程,控制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大企業一定要支付系統和流程的成本,而支付這些成本的價值就是控制風險。企業創業的時候,可以個人做決策,因為在這個時候,控制風險不是主要的任務,獲得機會才是更重要的,一個人決策有利於快速決策,抓住機會。企業變大了還是一個人做決策就會帶來風險,因為這個時候的你離現實又遠了一點,你的信息量肯定被過濾掉,會變少,可是你又足夠的成功,往往你做的決策大家會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風險會變大,這就是為什麼最後一定要群體決策。

但是我看到的情況剛好相反,企業小的時候,管理者很謙虛,他會徵求很多人的意見,再來做決策,當企業變大的時候,管理者開始很自信,他反而不謙虛了,常常覺得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其實企業越大的時候,管理者越要謙虛,越要獲得群體的意見來做出判斷。大企業盈利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控制風險才是最主要的。

3

進行群體決策,你要注意下面6點

陳春花:群體決策,不是最好的決策

參與群體決策的人數不要太多

5~8人最好,太多人很難形成一個共識的決策。

每一個參與的人必須全程投入,認真負責

有些人參與決策的時候,喜歡隔岸觀火,就是你讓他表達意見的時候,他說我沒什麼意見,但是等這個決策確定後執行出問題的時候,他開始講話了,他說,“你看我當時就沒表態,我覺得就是有問題。”決策執行沒有出問題,他也很有道理,那就是他本來就是默認的,這種人很可怕。如果發現有一個人在決策裡面持這樣的態度,要把這個人剔除掉,因為這種人對決策是有傷害的。因為存在這樣的人就一定無法獲得決策的執行,這樣的人不會堅決執行這個決策,他要等到結果再表態,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責任要分開

群體成員的背景一定要不一致,如年齡、專業等,更重要的是責任要分開。

避免一些心態

在群體決策當中還要避免一些心態,不是真正的響應,而是虛假的響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壓制意見,因人廢言,等等,就像中國人講的最有意思的故事——和尚挑水。

要充分地讓所有人表達意見

不批評,不評價,不打斷,儘可能地發散。進行腦力激盪,每一個人都要大聲地表達,儘量說服別人,而不是命令別人。為什麼我們需要你大聲地說話,因為群體的答案永遠都跟講話聲音特別大的人的認識靠近。所以在做群體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大聲講話,一定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否則這個群體決策就會被某些人利用。你不去強調,你不去努力的話,他會利用你。

不要在意流程而要在意責任

我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在意了流程,一個一個地簽字,但是沒有很認真地履行責任,往往後面簽字的人,都認為前面簽字的人已經承擔了責任,所以他只需要判斷之前的人是否簽字,他就簽字。但就是這樣,導致這樣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公司的決定往往是最基層的人所做的判斷。

舉個例子:一個前線員工因為競爭加劇,決定申請在市場投放資源。這個申請遞交給區域經理,區域經理同意,再遞交到營銷副總,營銷副總看到區域經理同意,他也同意,再到總經理處,總經理看到營銷副總同意,他也覺得應該同意,結果這個市場投放資源的決定其實是一線業務員的選擇。而後面的各層管理並未進行這個決策申請的討論,只是走完流程。(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