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沒有自來水,那麼唐代長安百萬人口用水從哪裡來?

獨家記憶55031366


隋文帝定都長安之時,最早把宮殿定在漢長安城的位置,但是漢長安城位置相對狹小,隨著河流的變遷、改道,乾涸等等。到唐代之時,已經沒有了漢代“八水繞長安”那麼豐厚的水資源,並且地下水鹼性過大,不宜飲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愷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興城,也就是唐長安城。開皇四年,宇文愷為了解決城市的用水資源,他開鑿了一條運河,把潼關的黃河水引到長安,這是一個東水西調工程,這條運河長三百餘里,叫廣通渠。渭水在北邊與滻河灞河匯合向東,進入潼關。

當時長安城西邊有永安、清明兩支水渠,這兩支水從西邊圍著長安城繞一圈,從南面進入長安城。永安渠會經過皇城流到宮城。東邊的龍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園。(抱歉隨手描圖有點醜)

所以,長安城的飲用水,包括城市綠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這幾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現,距今5700多年。

在幾年前對通義坊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11口水井,水井均為直筒土壁,部分磚砌,直徑在70-90釐米之間,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見地下水。相鄰最近的兩口水井,距離不足1米。在長安城內,如此密集的發現水井,說明了這兒是一處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來源。

以幾條水渠和長安城水井的密度,是足夠人們取生活用水的。


考古系大師姐


本人城市規劃專業,對中國古代的城市給水進行過系統的學習。

其實早在東周時期的陽城(河南登封縣告城鎮)就出土過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給水設施,其採用多節陶質直通管、三通管、四通管在地下鋪設了長長的輸水管道。在將水從城外引入城內後,還配有配套的澄水池和閥門坑等設施。除了材料差異外與現在的給水網絡沒有太大的區別。

長安城其實在漢代漢武帝時期就開鑿了昆明池作為城市水源。有人說昆明池是為練習水軍而鑿,其實昆明池的主要用途還是供水,當然也可以用來練兵,也可以用來游泳、洗衣服是不是。

《水經注》有記載:交水又西南流與豐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水,一水自石碣經細柳諸原北流入昆明池。

文中所說石碣,相當於現在的溢流壩,洪水季節,交水多餘水量漫過碣石進入豐水,可以避免昆明池水量過大釀成水災。

長安城開鑿了許多的引水渠,有人稱之為八水繞長安。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有云: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滈、澇、潷、 迂於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異態。

到了隋唐時期,經歷過多次戰火毀壞,八水繞長安的八水就變成了,涇、渭、澇、灃、滈、潏、灞、滻。

但是八水並不是城市的直接水源,長安城內的地表水係為五渠,包括永安渠、曹渠、清明渠、黃渠、龍首渠。



除了地表水,再就是通過鑿井獲得地下水。


丹青拾珠


這個話題,就涉及到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裡,一個歷代都高度重視的問題:城市供水問題。

早在春秋戰國年間的《管子》裡,對於城市供水,就有嚴格的理論: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城市,必須要建立在一個水渠縱橫的水網地帶,方便供水和排水。

所以,從春秋戰國至明清年代的中國城市,基本都遵循這樣的建設理論。比如有兩千年曆史的廣州,前身是番禺古城,就建立在有甘溪流過的番山頂上。洛陽杭州南京臨淄等古代名城,都是傍水修建。北京老城雖說遠離永定河,但接近水源豐富的西山山麓,吃水這才不愁。城市要發展,必須先有水。

而擁有百萬人口的唐朝都城長安,在吃水問題上,也是大費苦心。

長安城的水源條件,可以說非常豐富,本身就號稱“八水繞長安”。所以隋朝修建長安城的前身“大興城”時,就依託周邊八條水脈,開鑿了“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條運河。待到唐朝建國後,又開鑿了黃渠和漕渠,整個長安城裡,就有五條水渠貫通。然後每一條主幹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條支流。這樣整個長安城,就成了一個空前水網縱橫的城市。從皇城園林到各個市坊,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這強大供水條件,為之前中國各類城市未見。

除了水渠外,長安城的井水也非常發達,各個裡坊裡都有水井。長安市民的日常飲水,主要還是以井水為主。而且在當時的長安城裡,主要的宮殿周圍,也都水井遍佈,除了提供飲水外,也有消防應急作用。

如果說水渠和井水,還都屬於古代城市的常見設置,那麼長安城更有另一個獨家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達的長安水渠,也令許多水流匯聚起來,形成大的湖泊,比如芙蓉園的曲江池和大明宮的太液池,在唐朝題材的影視劇裡都是熟臉,卻也是唐代長安城重要的供水依靠。

水網縱橫的水渠,家家水井的佈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唐都城長安,就這樣成功解決供水問題,拔地而起為古代東方世界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我們愛歷史


中國城市的用水問題,是到了近代才解決的,無論是古代的長安城,還是和慈禧時代的北京城,都沒有自來水。

在老北京城的時候,只要挖上幾米深,就可以見到地下水。在大唐的長安也一樣,有井就行,有了井以後,這喝水是容易了,但是排水卻是個大麻煩,尤其是排汙。在古代中國,基本是沒有廁所這一說的,雖然有個笑話,說是春秋時期,晉景公姬獳就是在上廁所時候,不小心掉到糞坑裡,被活活淹死的(請允許我笑一會),但這只是故事。可信程度很低。

古人上廁所主要依靠馬桶,到了舊社會的上海和江蘇地區,當新人出嫁時,給新娘最重要的陪嫁之一,就是馬桶。有了馬桶,家裡自然也就不需要廁所了,這樣的設計,據說還大大提高了房屋使用效率。但是馬桶是需要倒掉和清洗的,古人比較低賤的職業之一,就是收夜香(你應該懂的),以及刷馬桶,所以在清宮戲裡面,皇帝對別人做出的懲罰,經常就是讓她去刷馬桶。

要刷馬桶,最好用流水。在這時候,在城鎮當中廣為分佈的河渠,其重要性就顯出來了。但是城鎮當中的河渠,其主要作用真的就是刷個馬桶,給井水補充個水源嗎?才不是呢!

這些河渠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於水上運輸,以及城市排澇。有了現代的運輸工具後,很多人忽視了傳統河渠,在古代運輸體系中的重要性,其實想要理解也很簡單,到江南的周莊去看看,或者到運河邊去瞧一瞧,就什麼都清楚了。

說起城市裡河渠的排水作用,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在老北京城規劃建設時,設計者居然就把排水系統給漏掉了。這一疏忽,真就給老北京城帶來了天大的麻煩。材料運輸的不便都懶得提了,單說屎尿的出路問題,尤其在排洩物易於發酵的時節,可不就成為了城市的主題味道。據明代的材料記載,整個帝國的首都,都籠罩在濃濃的騷臭氣候之中。

因為屎尿不僅能上天,而且還能下地。由此導致的嚴重地下水汙染,也讓北京的玉泉山,成為了皇家的水源。

儘管沒有自來水,但是古人還是可以依靠水井和溝渠,很好的解決了居民喝水,以及喝水後產生的問題。到了今天,水井和溝渠,也演變成了自來水和排汙管,名稱雖然變了,可意思卻沒變。


圓窗觀點


古代長安城的供水系統大致分三部分:其一、供水管道;其二、人工水井;其三、人工送水。古人智慧超群,只是材料沒有現代先進,其供水技術是可以保證百萬人口失用的。




長安處在渭河流域,本身並不缺水,又從渭河引灞水入城,穿城而過,因此水資源是豐富的。古人通過管道引水技術從河道之中引水進入大街小巷,管道的材料就是陶瓷管。另外古人又通過修建暗渠、明渠把水引入百姓之家。麗江古城的明渠現在還在,而新疆的坎兒井就是暗渠的代表。




渠網到不了的地方怎麼辦呢?古人通過打水井解決用水問題。長安附近水系眾多,地下水位較高,因此掘地三尺未必有黃金,掘地十尺必有水源。古人掘井技術高超,長安城內有成千上萬的大小水井,據傳盜墓用的洛陽鏟就是掘井技術的工具。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用到水的地方,就有專門的送水工人👷來送水了。這些送水的人有一種水車叫馬龍車,他們從大井裡打水裝在車裡,挨家挨戶的賣水,賣水在古代城市裡也是一個行業,跟收集糞便的人一樣,是城市裡不可或缺的行業。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沒有自來水,引用河水、井水、泉水等,當時沒有大工業,水質的汙染有限。沉降、燒開,喝了也是沒事的。

從黃河岸邊遺留的使用飲用水方法來看,沉降是第一步,之後,砂子本身也有一定的過濾泥沙的功能。之後,再燒開,就已經可以喝了。雖然古人不知道有病毒、細菌之類的東西,但是,古人知道喝生水易拉肚子,所以聰明的古人開始喝開水,並且產生古代中國特有的茶。

當然,現在的生自來水依然不建議喝。裡面至少是有微量的漂白粉的。

古代自來水的工程,只在一個小村存在過,利用水流貫穿整個小村角落,上下水都解決了。電視裡面演過,可惜未記住那個小村子的名字。有知道的可留言提供。

至於古代長安這種規模的供水,拉水、打井應該是主要的方法。古代的城池都是距離水較近的,這有關係。古代文明通常也是靠水之邊起源的,人真不能缺水,三天就出問題。

有記載的,清朝的紫禁城裡用水,還是用水車從外面拉的。內部的井水不用。那麼古代西安,想必也是沒有自來水這種城市的基本設施。但這並不影響其成為古都。


霹靂火76228767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價值,中國古代沒有自來水,人民用水怎麼解決呢?

注意看地圖中藍色的細線,那是隋唐時期長安城裡開挖的河流。這些河流是引自黃河河水,名曰廣通渠,從三百多里外的黃河流過來,這些地上河保證了百姓的生活用水。

除此以外,井水也是用水的補充,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百姓開挖水井,免得去河裡取水。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沒有工業產品,水汙染有限,所以大家可以直接從河流裡取水,現代的自來水,哪怕來自河流,也都是經過自來水廠加工過的。

但是到了唐朝一千年後的北京,情況就不一樣了,準確的說,是糟糕了許多!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歷史並不是節節向前的,甚至可能會後退。比如中世紀的歐洲人相比羅馬人,日子過的就差很多。中國明清的人民相比唐朝人,日子也差了很多。

體現在首都上,也是如此。

歷史記載,盛唐的長安城,和南宋的臨安府(杭州),都有城市地面硬化系統。唐宋的政府用石板將城市的地面鋪上,這樣城市裡的塵土就少了很多,沒有灰塵,街道乾淨。

而到了明清,明朝官員記載北京的城市環境簡直差到了極點!地面沒有硬化,塵土飛揚,一旦下午,街道十分泥濘。達官顯貴都不出門,出門就坐轎,因為街道實在太髒了。只有金陵(南京)的街道是比較乾淨的,汴梁(開封)比北京還髒。

具體到用水上,唐朝雖然沒有發明自來水系統,但是長安城是有完整的下水管的!

有下水通道,城市裡的汙水才能排出,所以唐朝的城市水質遠好於明清。明清的北京城,完全沒有汙水系統,所有汙水地排放,自然滲透。

更重要的是,明清的北京城裡,屎尿亂排,絲毫沒有集中處理的意識,個人自掃門前雪,只要不拉到自己家的院子裡,外面完全不管。時間一長,屎尿下滲到地下水裡,讓北京的地下水變成了“苦水”,可以用來洗衣,沒法喝也不能做飯。

這樣一來,北京人的飲用水就必須外調。北京城郊的玉泉山水質非常好,皇宮裡的水就是來自於那裡。除了皇宮之外,也有力工挑一些泉水來北京城裡賣,名字叫做“甜水”,北京城的有錢人家就買這樣的水來喝,至於百姓喝的水有多差,,,您自己想一想吧~


小約翰


其實對於古代關中地區的話,古代的生態系統肯定要比現在要好的多,現在的話,黃土高原上面一望無際,全部是黃土一片,連找到一些植被的可能性都沒有,但是在那個時候,黃土高原上面確實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

生態系統好了自然那個時候所能生產的水也就是從河水裡面取出來的水以及從井裡面取出來的水都是能夠喝的,這些水,尤其是井水,通過了地下土層或者是岩層的過濾以後,可以直接飲用。

當然,古代人建立城市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尋找一片能夠適合大規模的人口聚集的一個地點。這個地方第一,交通便利,第二水源充足第三,有足夠的土地供養這個城市,如果沒有以上這三條,你見一個城市的話,那麼就像漢武帝在長城外面建的那些衛所一樣,這些地方雖然一開始派兵前去駐紮,然後形成了一個一個部落,能夠依靠漢王朝的實力維持一段時間,但是很快就因為漢王朝的衰落,而這個地方早早廢棄了,畢竟,古代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發達的運輸能力,還有這種人們建造建築的那種能力,他不可能逆天而為,一個地區所能生存的人口,這都是根據這個地區生態環境所能給予的最大支出來定的。

這也就造成了,到了唐玄宗時期,每年到了特定的時候,唐玄宗都會帶領著自己的妃嬪啊,或者是宮裡面一大堆的人,浩浩蕩蕩往東邊跑幹什麼?逃難去了關東地區。由於人口膨脹,導致這個地方生產的糧食不夠用了,最後只能夠到特定的時候,唐玄宗自己帶著人跑到東邊兒去要糧食了,到了清朝,甚至每年北京城的糧食都需要依靠京杭大運河來進行為止。如果沒有京杭大運河運過去的糧食,北京城遲早要餓死。

迴歸這個問題!長安城的這些人口……當然問題主說是百萬人口,但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我還是存在著某些疑問,這個百萬人口的飲水一部分是從當地的河流裡面直接取來飲用,比如說所謂的八水繞長安,還有嘛就是依靠著長安城內的居民,從當地的井裡面取水,這麼多河流圍繞的關中地區,自然它的地下水位比較高,當然,在這之前,比如說隋朝時記得隋煬帝或者是往前推,當時秦朝修的鄭國渠都是對於這個關中地區各種各樣的水利措施進行改進,讓他們的供水變得簡單起來,讓這個地區的糧食生產更加便利,維持這個地區富軍百萬的目的。

比如說唐玄宗,他有一個池子,叫做蓮花池,那個地方是他們專用來泡溫泉的,結果考古學家對於這個地區不斷的發掘研究表明,整個溫泉池的泡溫泉的體系是皇帝自己享用最先出水的那個溫泉,然後再把這個溫泉分給底下的大臣或者是嬪妃,整個一套水利系統可以說令人感到讚歎,為什麼在那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古代條件之下能夠有這樣的水利系統確實是值得讓人敬佩的。

除此以外,民間或者是官方會組織一些人專門用來送水或者是運送人的生產廢棄物。

總之,本著存在即真理的這個事情,我們就是從這個方向上去考慮如何維持百萬人在長安城裡面生活,就能夠逐步推算出來當時大唐王朝是如何做到它的供水系統的完善。


漩渦鳴人yy


唐代長安人口並沒有達到百萬級別。按著現有數據顯示,長安城只有在漢武帝時期人口曾達到過五十萬的規模。其後,在隋煬帝時期,唐玄宗時期曾有接近或者超越五十萬人口。這已經是當時長安城的承載極限了。至於人口百萬,那指的是整個關中地區。

長安城本是渭河平原上的一顆明星。這裡自秦漢時期便建立了強大的水利灌溉設施。當時,關中地區就是一塊肥沃土地就是因為這裡的灌溉設施齊全。而建立長安城的時候就依山傍水築城,並引渭河河水作為護城河。在當時的長安城,居民們吃水就可以直接從護城河裡汲取或者打水井。

隋文帝時期,隋文帝嫌長安城規模太小,派人擴建長安城。擴建的重點主要是護城河的容水體積,用來滿足長安城的用水人口。


優己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就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的。當初,隋文帝楊堅篡周建隋,本來是要定都漢朝時期的長安城的,只是經過幾百年的戰亂,漢長安城破壞嚴重,水汙染嚴重,水質鹽鹼化,已經不適合飲用,加之漢長安城的規模已經不適應用來做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中心,於是隋文帝在582年命宇文愷在漢長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建立新城,取名為大興城。

修建一座城市,必須保證水源,無論是生活用水還是灌溉用水,都必須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這樣一個城市才能發展起來,長安城並不缺水,在漢代就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 可見長安水資源是很豐富的。但是這八水並不能直接進入大興城,人們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這些河流引入城中,所以在大興城建好的第二年,還是由宇文愷主持開挖了三條水渠,分別是龍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龍首渠自城東引滻水入城,清明渠自城南引交水入城,永安渠自城南引潏水入城,這三條水渠基本滿足了隋大興城的用水。

584年,隋文帝還命宇文愷主持開鑿了廣通渠,從大興城的西北引渭水向東從潼關進入黃河,長達300多里,廣通渠的開鑿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而是用於漕運,主要是運送糧食,滿足大興城的糧食需求,畢竟糧食和水源是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

唐朝建立後,進一步擴大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隨著長安城的發展,原有的三條水渠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於是從742年開始又修建了漕渠,自南引潏水北上,經長安城西面的金光門入城,後經不斷擴大,四條水渠在長安城內形成四通八達的水利系統,充分滿足長安城的用水。

有了水渠,人們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但真正的最便利的還是遍佈在長安城內各處建築物中的水井。在2009年的一處考古發現中,人們在漕渠和清明渠交匯處的通義坊內,在某一個集中地帶,接連發現了11口水井,井與井之間相距不過一米,這些水井應該就是為了滿足生活用水而挖出來的。可以想見,在唐代的長安城裡,這種水井的數量是很多了。所以即便是人口達到百萬之眾,唐長安城的用水問題也不難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