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唐代长安百万人口用水从哪里来?

独家记忆55031366


隋文帝定都长安之时,最早把宫殿定在汉长安城的位置,但是汉长安城位置相对狭小,随着河流的变迁、改道,干涸等等。到唐代之时,已经没有了汉代“八水绕长安”那么丰厚的水资源,并且地下水碱性过大,不宜饮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恺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兴城,也就是唐长安城。开皇四年,宇文恺为了解决城市的用水资源,他开凿了一条运河,把潼关的黄河水引到长安,这是一个东水西调工程,这条运河长三百余里,叫广通渠。渭水在北边与浐河灞河汇合向东,进入潼关。

当时长安城西边有永安、清明两支水渠,这两支水从西边围着长安城绕一圈,从南面进入长安城。永安渠会经过皇城流到宫城。东边的龙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园。(抱歉随手描图有点丑)

所以,长安城的饮用水,包括城市绿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这几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现,距今5700多年。

在几年前对通义坊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1口水井,水井均为直筒土壁,部分砖砌,直径在70-90厘米之间,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见地下水。相邻最近的两口水井,距离不足1米。在长安城内,如此密集的发现水井,说明了这儿是一处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来源。

以几条水渠和长安城水井的密度,是足够人们取生活用水的。


考古系大师姐


本人城市规划专业,对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其实早在东周时期的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就出土过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给水设施,其采用多节陶质直通管、三通管、四通管在地下铺设了长长的输水管道。在将水从城外引入城内后,还配有配套的澄水池和阀门坑等设施。除了材料差异外与现在的给水网络没有太大的区别。

长安城其实在汉代汉武帝时期就开凿了昆明池作为城市水源。有人说昆明池是为练习水军而凿,其实昆明池的主要用途还是供水,当然也可以用来练兵,也可以用来游泳、洗衣服是不是。

《水经注》有记载: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水,一水自石碣经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

文中所说石碣,相当于现在的溢流坝,洪水季节,交水多余水量漫过碣石进入丰水,可以避免昆明池水量过大酿成水灾。

长安城开凿了许多的引水渠,有人称之为八水绕长安。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有云: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涝、滗、 迂于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

到了隋唐时期,经历过多次战火毁坏,八水绕长安的八水就变成了,泾、渭、涝、沣、滈、潏、灞、浐。

但是八水并不是城市的直接水源,长安城内的地表水系为五渠,包括永安渠、曹渠、清明渠、黄渠、龙首渠。



除了地表水,再就是通过凿井获得地下水。


丹青拾珠


这个话题,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所以,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年代的中国城市,基本都遵循这样的建设理论。比如有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前身是番禺古城,就建立在有甘溪流过的番山顶上。洛阳杭州南京临淄等古代名城,都是傍水修建。北京老城虽说远离永定河,但接近水源丰富的西山山麓,吃水这才不愁。城市要发展,必须先有水。

而拥有百万人口的唐朝都城长安,在吃水问题上,也是大费苦心。

长安城的水源条件,可以说非常丰富,本身就号称“八水绕长安”。所以隋朝修建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时,就依托周边八条水脉,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条运河。待到唐朝建国后,又开凿了黄渠和漕渠,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五条水渠贯通。然后每一条主干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条支流。这样整个长安城,就成了一个空前水网纵横的城市。从皇城园林到各个市坊,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这强大供水条件,为之前中国各类城市未见。

除了水渠外,长安城的井水也非常发达,各个里坊里都有水井。长安市民的日常饮水,主要还是以井水为主。而且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主要的宫殿周围,也都水井遍布,除了提供饮水外,也有消防应急作用。

如果说水渠和井水,还都属于古代城市的常见设置,那么长安城更有另一个独家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达的长安水渠,也令许多水流汇聚起来,形成大的湖泊,比如芙蓉园的曲江池和大明宫的太液池,在唐朝题材的影视剧里都是熟脸,却也是唐代长安城重要的供水依靠。

水网纵横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我们爱历史


中国城市的用水问题,是到了近代才解决的,无论是古代的长安城,还是和慈禧时代的北京城,都没有自来水。

在老北京城的时候,只要挖上几米深,就可以见到地下水。在大唐的长安也一样,有井就行,有了井以后,这喝水是容易了,但是排水却是个大麻烦,尤其是排污。在古代中国,基本是没有厕所这一说的,虽然有个笑话,说是春秋时期,晋景公姬獳就是在上厕所时候,不小心掉到粪坑里,被活活淹死的(请允许我笑一会),但这只是故事。可信程度很低。

古人上厕所主要依靠马桶,到了旧社会的上海和江苏地区,当新人出嫁时,给新娘最重要的陪嫁之一,就是马桶。有了马桶,家里自然也就不需要厕所了,这样的设计,据说还大大提高了房屋使用效率。但是马桶是需要倒掉和清洗的,古人比较低贱的职业之一,就是收夜香(你应该懂的),以及刷马桶,所以在清宫戏里面,皇帝对别人做出的惩罚,经常就是让她去刷马桶。

要刷马桶,最好用流水。在这时候,在城镇当中广为分布的河渠,其重要性就显出来了。但是城镇当中的河渠,其主要作用真的就是刷个马桶,给井水补充个水源吗?才不是呢!

这些河渠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水上运输,以及城市排涝。有了现代的运输工具后,很多人忽视了传统河渠,在古代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其实想要理解也很简单,到江南的周庄去看看,或者到运河边去瞧一瞧,就什么都清楚了。

说起城市里河渠的排水作用,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在老北京城规划建设时,设计者居然就把排水系统给漏掉了。这一疏忽,真就给老北京城带来了天大的麻烦。材料运输的不便都懒得提了,单说屎尿的出路问题,尤其在排泄物易于发酵的时节,可不就成为了城市的主题味道。据明代的材料记载,整个帝国的首都,都笼罩在浓浓的骚臭气候之中。

因为屎尿不仅能上天,而且还能下地。由此导致的严重地下水污染,也让北京的玉泉山,成为了皇家的水源。

尽管没有自来水,但是古人还是可以依靠水井和沟渠,很好的解决了居民喝水,以及喝水后产生的问题。到了今天,水井和沟渠,也演变成了自来水和排污管,名称虽然变了,可意思却没变。


圆窗观点


古代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大致分三部分:其一、供水管道;其二、人工水井;其三、人工送水。古人智慧超群,只是材料没有现代先进,其供水技术是可以保证百万人口失用的。




长安处在渭河流域,本身并不缺水,又从渭河引灞水入城,穿城而过,因此水资源是丰富的。古人通过管道引水技术从河道之中引水进入大街小巷,管道的材料就是陶瓷管。另外古人又通过修建暗渠、明渠把水引入百姓之家。丽江古城的明渠现在还在,而新疆的坎儿井就是暗渠的代表。




渠网到不了的地方怎么办呢?古人通过打水井解决用水问题。长安附近水系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因此掘地三尺未必有黄金,掘地十尺必有水源。古人掘井技术高超,长安城内有成千上万的大小水井,据传盗墓用的洛阳铲就是掘井技术的工具。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用到水的地方,就有专门的送水工人👷来送水了。这些送水的人有一种水车叫马龙车,他们从大井里打水装在车里,挨家挨户的卖水,卖水在古代城市里也是一个行业,跟收集粪便的人一样,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行业。


大秦铁鹰剑士


古代没有自来水,引用河水、井水、泉水等,当时没有大工业,水质的污染有限。沉降、烧开,喝了也是没事的。

从黄河岸边遗留的使用饮用水方法来看,沉降是第一步,之后,砂子本身也有一定的过滤泥沙的功能。之后,再烧开,就已经可以喝了。虽然古人不知道有病毒、细菌之类的东西,但是,古人知道喝生水易拉肚子,所以聪明的古人开始喝开水,并且产生古代中国特有的茶。

当然,现在的生自来水依然不建议喝。里面至少是有微量的漂白粉的。

古代自来水的工程,只在一个小村存在过,利用水流贯穿整个小村角落,上下水都解决了。电视里面演过,可惜未记住那个小村子的名字。有知道的可留言提供。

至于古代长安这种规模的供水,拉水、打井应该是主要的方法。古代的城池都是距离水较近的,这有关系。古代文明通常也是靠水之边起源的,人真不能缺水,三天就出问题。

有记载的,清朝的紫禁城里用水,还是用水车从外面拉的。内部的井水不用。那么古代西安,想必也是没有自来水这种城市的基本设施。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古都。


霹雳火76228767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中国古代没有自来水,人民用水怎么解决呢?

注意看地图中蓝色的细线,那是隋唐时期长安城里开挖的河流。这些河流是引自黄河河水,名曰广通渠,从三百多里外的黄河流过来,这些地上河保证了百姓的生活用水。

除此以外,井水也是用水的补充,在远离河流的地方,百姓开挖水井,免得去河里取水。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没有工业产品,水污染有限,所以大家可以直接从河流里取水,现代的自来水,哪怕来自河流,也都是经过自来水厂加工过的。

但是到了唐朝一千年后的北京,情况就不一样了,准确的说,是糟糕了许多!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历史并不是节节向前的,甚至可能会后退。比如中世纪的欧洲人相比罗马人,日子过的就差很多。中国明清的人民相比唐朝人,日子也差了很多。

体现在首都上,也是如此。

历史记载,盛唐的长安城,和南宋的临安府(杭州),都有城市地面硬化系统。唐宋的政府用石板将城市的地面铺上,这样城市里的尘土就少了很多,没有灰尘,街道干净。

而到了明清,明朝官员记载北京的城市环境简直差到了极点!地面没有硬化,尘土飞扬,一旦下午,街道十分泥泞。达官显贵都不出门,出门就坐轿,因为街道实在太脏了。只有金陵(南京)的街道是比较干净的,汴梁(开封)比北京还脏。

具体到用水上,唐朝虽然没有发明自来水系统,但是长安城是有完整的下水管的!

有下水通道,城市里的污水才能排出,所以唐朝的城市水质远好于明清。明清的北京城,完全没有污水系统,所有污水地排放,自然渗透。

更重要的是,明清的北京城里,屎尿乱排,丝毫没有集中处理的意识,个人自扫门前雪,只要不拉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外面完全不管。时间一长,屎尿下渗到地下水里,让北京的地下水变成了“苦水”,可以用来洗衣,没法喝也不能做饭。

这样一来,北京人的饮用水就必须外调。北京城郊的玉泉山水质非常好,皇宫里的水就是来自于那里。除了皇宫之外,也有力工挑一些泉水来北京城里卖,名字叫做“甜水”,北京城的有钱人家就买这样的水来喝,至于百姓喝的水有多差,,,您自己想一想吧~


小约翰


其实对于古代关中地区的话,古代的生态系统肯定要比现在要好的多,现在的话,黄土高原上面一望无际,全部是黄土一片,连找到一些植被的可能性都没有,但是在那个时候,黄土高原上面确实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生态系统好了自然那个时候所能生产的水也就是从河水里面取出来的水以及从井里面取出来的水都是能够喝的,这些水,尤其是井水,通过了地下土层或者是岩层的过滤以后,可以直接饮用。

当然,古代人建立城市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寻找一片能够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的一个地点。这个地方第一,交通便利,第二水源充足第三,有足够的土地供养这个城市,如果没有以上这三条,你见一个城市的话,那么就像汉武帝在长城外面建的那些卫所一样,这些地方虽然一开始派兵前去驻扎,然后形成了一个一个部落,能够依靠汉王朝的实力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因为汉王朝的衰落,而这个地方早早废弃了,毕竟,古代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运输能力,还有这种人们建造建筑的那种能力,他不可能逆天而为,一个地区所能生存的人口,这都是根据这个地区生态环境所能给予的最大支出来定的。

这也就造成了,到了唐玄宗时期,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唐玄宗都会带领着自己的妃嫔啊,或者是宫里面一大堆的人,浩浩荡荡往东边跑干什么?逃难去了关东地区。由于人口膨胀,导致这个地方生产的粮食不够用了,最后只能够到特定的时候,唐玄宗自己带着人跑到东边儿去要粮食了,到了清朝,甚至每年北京城的粮食都需要依靠京杭大运河来进行为止。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运过去的粮食,北京城迟早要饿死。

回归这个问题!长安城的这些人口……当然问题主说是百万人口,但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存在着某些疑问,这个百万人口的饮水一部分是从当地的河流里面直接取来饮用,比如说所谓的八水绕长安,还有嘛就是依靠着长安城内的居民,从当地的井里面取水,这么多河流围绕的关中地区,自然它的地下水位比较高,当然,在这之前,比如说隋朝时记得隋炀帝或者是往前推,当时秦朝修的郑国渠都是对于这个关中地区各种各样的水利措施进行改进,让他们的供水变得简单起来,让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更加便利,维持这个地区富军百万的目的。

比如说唐玄宗,他有一个池子,叫做莲花池,那个地方是他们专用来泡温泉的,结果考古学家对于这个地区不断的发掘研究表明,整个温泉池的泡温泉的体系是皇帝自己享用最先出水的那个温泉,然后再把这个温泉分给底下的大臣或者是嫔妃,整个一套水利系统可以说令人感到赞叹,为什么在那种(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古代条件之下能够有这样的水利系统确实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除此以外,民间或者是官方会组织一些人专门用来送水或者是运送人的生产废弃物。

总之,本着存在即真理的这个事情,我们就是从这个方向上去考虑如何维持百万人在长安城里面生活,就能够逐步推算出来当时大唐王朝是如何做到它的供水系统的完善。


漩涡鸣人yy


唐代长安人口并没有达到百万级别。按着现有数据显示,长安城只有在汉武帝时期人口曾达到过五十万的规模。其后,在隋炀帝时期,唐玄宗时期曾有接近或者超越五十万人口。这已经是当时长安城的承载极限了。至于人口百万,那指的是整个关中地区。

长安城本是渭河平原上的一颗明星。这里自秦汉时期便建立了强大的水利灌溉设施。当时,关中地区就是一块肥沃土地就是因为这里的灌溉设施齐全。而建立长安城的时候就依山傍水筑城,并引渭河河水作为护城河。在当时的长安城,居民们吃水就可以直接从护城河里汲取或者打水井。

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嫌长安城规模太小,派人扩建长安城。扩建的重点主要是护城河的容水体积,用来满足长安城的用水人口。


优己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就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当初,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本来是要定都汉朝时期的长安城的,只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汉长安城破坏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盐碱化,已经不适合饮用,加之汉长安城的规模已经不适应用来做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中心,于是隋文帝在582年命宇文恺在汉长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建立新城,取名为大兴城。

修建一座城市,必须保证水源,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灌溉用水,都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样一个城市才能发展起来,长安城并不缺水,在汉代就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可见长安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这八水并不能直接进入大兴城,人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河流引入城中,所以在大兴城建好的第二年,还是由宇文恺主持开挖了三条水渠,分别是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龙首渠自城东引浐水入城,清明渠自城南引交水入城,永安渠自城南引潏水入城,这三条水渠基本满足了隋大兴城的用水。

584年,隋文帝还命宇文恺主持开凿了广通渠,从大兴城的西北引渭水向东从潼关进入黄河,长达300多里,广通渠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而是用于漕运,主要是运送粮食,满足大兴城的粮食需求,毕竟粮食和水源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唐朝建立后,进一步扩大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随着长安城的发展,原有的三条水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于是从742年开始又修建了漕渠,自南引潏水北上,经长安城西面的金光门入城,后经不断扩大,四条水渠在长安城内形成四通八达的水利系统,充分满足长安城的用水。

有了水渠,人们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但真正的最便利的还是遍布在长安城内各处建筑物中的水井。在2009年的一处考古发现中,人们在漕渠和清明渠交汇处的通义坊内,在某一个集中地带,接连发现了11口水井,井与井之间相距不过一米,这些水井应该就是为了满足生活用水而挖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唐代的长安城里,这种水井的数量是很多了。所以即便是人口达到百万之众,唐长安城的用水问题也不难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