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老人常說“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隔代親真的不親了嗎?

thfghfg


農村老人常說:“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隔代親真的不親了嗎?這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①、親②、不親。

先講隔代親

姐姐和哥哥去世了,他們的後輩(屬於隔代親戚)也有在一起走動的,而且還特別親,感情也非常好。



在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因素:1.一個家庭當中,一個長者(爺爺)的教導很重要,也是一個榜樣的力量。爺爺在的時候,經常給他們講自己的上一輩的家庭是很有凝聚力、很團結的。2.姐姐和哥哥在的時候,來往比較多,經常走動,特別特別親,很自然就在腦子裡留下了一種很強的觀念在裡面,不管哥哥姐姐在不在了,我們還是一家人。只要經常走動,就不會疏遠。

像這種隔代親戚還在走的也還有,不是完全沒有了。



再講隔代不親

我們這邊農村有一句這樣的話:老表,老表,三代了了。意思就是說,堂親、老表到了第三代,就不了了之了,也就沒什麼聯繫了。

1.哥哥姐姐去世了,本身他們在世的時候,關係就不是怎麼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為:爭權奪利、嫌貧愛富、父母偏心……等矛盾糾紛),他們若不在了,那關係肯定不可能再好了。



2.哥哥姐姐在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好,等到哥哥姐姐去世了,叔侄(姑侄)之間的關係就淡了,最關鍵的還是互動太少了。

在農村像這種隔代親不親的、不走動的,也有很多。

影響隔代親戚親或不親最主要的是看雙方當事人的為人處事、人品性格、想不想和對方來往……等等有關。


小如姐809


“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是說姐姐過世,也就斷了靠姐姐維持關係的線,姐夫也又可能再婚,姐姐的孩子又是外姓的人,姐姐孃家與姐夫家的人也就不常來往了,如同進出姐夫的門檻被截斷沒法通行一樣;哥哥和弟弟那可是一母所生,都流著父母的血脈,哥哥去世以後,哥哥的孩子,又隔了一層關係,漸漸地不太來往,慢慢地都會疏遠。這畢竟是老人所說,多少帶有傳統觀念,太不瞭解農村人了。未免有點偏頗,做為農村人真的不認為是這樣。

打斷的骨頭都會連著筋,你說與外甥,侄子能斷了靠血脈聯繫著的親情嗎?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單純的這樣本身就沒有幾個人,如果連身邊血脈同源的人都不能尊重,那在這個社會上,很難被人相信。在農村孃家的親戚是任何事情無法斷的。我們這裡,如果“姐夫”去世,還得妻家(孃家人)前去弔孝,外甥結婚還得請外家人披紅,代代相傳。萬一斷了,會被家鄉人笑話,當作笑柄傳遍左鄰右社,臉往哪擱?

哥的離世,由於同脈相承,又因失去親人更加“同病相連”。侄子小時還要賙濟、撫養,侄子大了,還不得幫忙娶媳婦?怎麼會不親?

事實上,哥姐在世時,兄弟姐妹之間都在走動,人與人之間建立的情感不會因個別人的離開而斷絕,也就是說,只要血像在,那麼血緣的親近特性就不會消失。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人其實是最重視走親戚的,因此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經典老話。在過去,親戚之間是真的來往很密切的,親戚之間的感情也是比較真切的。相比於現在走親戚是明顯變味了。那農村老人常說的“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隔代親真的不親了嗎?

農村的這句俗語,在農村裡確實流傳很廣,在國內很多的農村地區都有這種說法。意思是說當姐姐去世了之後,那和姐夫家的關係也就淡了。而當哥哥走了以後,那和侄兒子們逐漸的關係也會因此而變得淡薄,來往也就沒有之前那麼頻繁了。

其實,古人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古人們都認為親戚之間的感情基本上是靠血脈來維持。而這些有著直接血液關係的人一旦去世了,那雙方之間的來往就會稀疏很多,甚至還有的就此斷了往來。

雖然這種現象在農村是有存在,但是農夫認為隔代親不親,並不完全是依靠血液關係,而更多的是看來往是否頻繁,或者是這些家庭是否有錢、有勢。就像另外一句老話說的那樣“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而且親戚之間,如果一直很重視彼此,很尊重對方,平時聯繫也比較緊密的話,那隔代了一樣很親密。反而如果親戚有困難了不幫,一年也不來往幾次,那即便是親兄弟都會變陌生人。

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呢?認為農夫說的有道理的話,就點個贊吧!


農夫也瘋狂


不是的!姨娘親不箅親,死了姨娘斷了根,姑娘親\\輩輩親,死了姑娘連著金。以前順口流。現在生活經濟水平都很好。可以串門走動走動。親戚還是比外人親嗎。不走動當然遠了。還不勝鄰居親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