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农村老人常说“姐死门槛短,哥走侄不亲”,隔代亲真的不亲了吗?

thfghfg


农村老人常说:“姐死门槛短,哥走侄不亲”,隔代亲真的不亲了吗?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①、亲②、不亲。

先讲隔代亲

姐姐和哥哥去世了,他们的后辈(属于隔代亲戚)也有在一起走动的,而且还特别亲,感情也非常好。



在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因素:1.一个家庭当中,一个长者(爷爷)的教导很重要,也是一个榜样的力量。爷爷在的时候,经常给他们讲自己的上一辈的家庭是很有凝聚力、很团结的。2.姐姐和哥哥在的时候,来往比较多,经常走动,特别特别亲,很自然就在脑子里留下了一种很强的观念在里面,不管哥哥姐姐在不在了,我们还是一家人。只要经常走动,就不会疏远。

像这种隔代亲戚还在走的也还有,不是完全没有了。



再讲隔代不亲

我们这边农村有一句这样的话:老表,老表,三代了了。意思就是说,堂亲、老表到了第三代,就不了了之了,也就没什么联系了。

1.哥哥姐姐去世了,本身他们在世的时候,关系就不是怎么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为:争权夺利、嫌贫爱富、父母偏心……等矛盾纠纷),他们若不在了,那关系肯定不可能再好了。



2.哥哥姐姐在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等到哥哥姐姐去世了,叔侄(姑侄)之间的关系就淡了,最关键的还是互动太少了。

在农村像这种隔代亲不亲的、不走动的,也有很多。

影响隔代亲戚亲或不亲最主要的是看双方当事人的为人处事、人品性格、想不想和对方来往……等等有关。


小如姐809


“姐死门槛短,哥走侄不亲”,是说姐姐过世,也就断了靠姐姐维持关系的线,姐夫也又可能再婚,姐姐的孩子又是外姓的人,姐姐娘家与姐夫家的人也就不常来往了,如同进出姐夫的门槛被截断没法通行一样;哥哥和弟弟那可是一母所生,都流着父母的血脉,哥哥去世以后,哥哥的孩子,又隔了一层关系,渐渐地不太来往,慢慢地都会疏远。这毕竟是老人所说,多少带有传统观念,太不了解农村人了。未免有点偏颇,做为农村人真的不认为是这样。

打断的骨头都会连着筋,你说与外甥,侄子能断了靠血脉联系着的亲情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单纯的这样本身就没有几个人,如果连身边血脉同源的人都不能尊重,那在这个社会上,很难被人相信。在农村娘家的亲戚是任何事情无法断的。我们这里,如果“姐夫”去世,还得妻家(娘家人)前去吊孝,外甥结婚还得请外家人披红,代代相传。万一断了,会被家乡人笑话,当作笑柄传遍左邻右社,脸往哪搁?

哥的离世,由于同脉相承,又因失去亲人更加“同病相连”。侄子小时还要周济、抚养,侄子大了,还不得帮忙娶媳妇?怎么会不亲?

事实上,哥姐在世时,兄弟姐妹之间都在走动,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会因个别人的离开而断绝,也就是说,只要血像在,那么血缘的亲近特性就不会消失。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人其实是最重视走亲戚的,因此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经典老话。在过去,亲戚之间是真的来往很密切的,亲戚之间的感情也是比较真切的。相比于现在走亲戚是明显变味了。那农村老人常说的“姐死门槛短,哥走侄不亲”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隔代亲真的不亲了吗?

农村的这句俗语,在农村里确实流传很广,在国内很多的农村地区都有这种说法。意思是说当姐姐去世了之后,那和姐夫家的关系也就淡了。而当哥哥走了以后,那和侄儿子们逐渐的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淡薄,来往也就没有之前那么频繁了。

其实,古人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古人们都认为亲戚之间的感情基本上是靠血脉来维持。而这些有着直接血液关系的人一旦去世了,那双方之间的来往就会稀疏很多,甚至还有的就此断了往来。

虽然这种现象在农村是有存在,但是农夫认为隔代亲不亲,并不完全是依靠血液关系,而更多的是看来往是否频繁,或者是这些家庭是否有钱、有势。就像另外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而且亲戚之间,如果一直很重视彼此,很尊重对方,平时联系也比较紧密的话,那隔代了一样很亲密。反而如果亲戚有困难了不帮,一年也不来往几次,那即便是亲兄弟都会变陌生人。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认为农夫说的有道理的话,就点个赞吧!


农夫也疯狂


不是的!姨娘亲不箅亲,死了姨娘断了根,姑娘亲\\辈辈亲,死了姑娘连着金。以前顺口流。现在生活经济水平都很好。可以串门走动走动。亲戚还是比外人亲吗。不走动当然远了。还不胜邻居亲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