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曾經誤解最大的一位歷史人物是誰?

天天愛動漫


01、

1993年中央電視臺引起了一部轟動全國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劇情是根據中國流傳很久的《白蛇傳》改篇。趙雅芝版的白素貞,滿足了大多數人夢中的古典優雅美人夢,不僅如此,編劇們還將其塑造成為報千年之恩的一條天性善良,用岐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的好蛇精。

而貫穿整個電視劇的反派,無疑就是那位不懂愛情的法海大師咯。劇中,首先將法海的前世定義為一個捕蛇的農夫,因有一次抓了一條白蛇被咬後,結下仇怨。而在後世,又因為被白蛇搶吃自己的仙丹而生恨。

為此,法海貴為金山寺住持,擁有極其強大的法力,本因降妖除魔,拯救蒼生行於世間,卻通過法力拆散白素貞和許仙,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相信很多人在哪裡,就跟許仙以及家人一樣,對法仙這種做法充滿憤怒和鄙視。為此,龔琳娜老師還特意創作了一首歌《法海不懂愛》。

02、

好了,電視劇科普至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白蛇傳說吧!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既然是警世,很明顯就不可能是一個講述感動動地的人妖愛情故事了,故事的大概意思如下。

據明末《警世通言》記載, 宋朝時,有修煉的大蟒蛇變成美婦叫白素貞(白娘子),與西湖千年青魚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書生許宣(許仙的最初的名字),白蛇春心蕩漾,欲與書生雲雨,乃嫁與他。後經歷諸多是非,許宣乃知白素貞、小青俱是妖精,並受大蟒蛇威脅,驚恐難安,便求法海禪師救度。於是白蛇被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且說禪師押鎮了,留偈四句:“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法海禪師言偈畢,又題詩八句,以勸後人:“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許宣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整個故事就很明瞭,勸世人不要好色,以免被妖魔鬼怪趁虛而入。而法海與許宣還成就了一段師徒情緣,這保留到了《新白娘子傳奇》裡。然而到了清代,故事就發現了反轉,勸人不要好色的法海大師成了拆散鴛鴦,善惡不辨的反派。而禍害人間的白蛇,反而成了端莊大方、溫柔高貴的白娘子形象。

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白蛇傳》與《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併成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傳說中的“白蛇”一事,事實上也有歷史原型,其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根據《金山志》記載:“蟒洞,右鋒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即裴頭陀(法海禪師)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禪師驅伏白蟒,將白蟒趕入江中而不再害人。另一種關於“白蛇”的說法,與金山寺有關,但卻非法海禪師。據《高僧傳》記載,在法海禪師來到鎮江的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名叫靈坦的高僧,是武則天的侄孫,他曾做過太子通事舍人,後出家為僧。靈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驅走一條白色巨蟒。後來,人們將這些與金山寺和法海禪師有關的人和事進行藝術的整合,加以虛構,逐漸形成了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03、

歷史上的法海大師原名裴文德,唐宰相相裴休之子,因秉承父意代替生病的皇子在寧鄉密印禪寺出家,師承靈祐法師,在這裡他勤學佛法,修成正果後,便雲遊四海普度眾生,最後在江蘇創建金山寺,成為一代高僧。

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並由時任潭州(長沙一帶)觀察使的父親親自送往湖南溈山去修行。據寧鄉溈山寺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時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於湖南省寧鄉縣境內)。時皇子得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的兒子賜號“法海”。拜在當時禪門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足下為弟子。古來禪林的說法,裴文德剃度時獲賜法名“法海”,人稱法海禪師。

歷史上有名的一代高僧,法海大師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貢獻,很長時間是非常受民眾們的尊重的,哪怕是在明代馮夢龍創作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中,也是一位得道高僧,為人除妖降魔。只是到了清代,在這個故事慢慢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到了民國,為了批判封建思想,魯迅先生甚至把法海大師比喻成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不得不說受清代反轉的白蛇故事影響之深。

即便不從佛家來看法海大師,在人格上也非常值得尊敬的。青年之時,因遵守父親之命,便放棄自己優越的“官二代”生活,代替生病的太子而出家,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得道之後,廣播佛法,普度世人。在歷史上,法海禪師是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眾敬仰的開山祖師,從來沒有拆散別人家庭的歷史說法

在此,給唐代高僧法海大師,特此正名,並對之前的誤會道歉。

寫下這個答案,有感與家人一起遊玩寧鄉溈山密印禪寺有感。


毒言毒語


北宋的龐籍。

在眾多關於包拯極其周邊的演義小說、評書和影視劇中(《三俠五義》《包公案》《五鼠鬧東京》《包青天》等),有一位反派大boss龐吉,此人身為太師,和他的兒子們為非作歹,陷害忠良,裡通外國,是個非常陰狠毒辣的角色。

這些故事裡的龐吉,原型取自於是宋朝歷史上的一位賢相龐籍。

歷史上的龐籍,是極具才幹和品德很好的一位宰相,他還是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馬光、狄青等人的恩師。

《宋史·龐籍傳》記載,宋仁宗親政後,龐籍向仁宗上奏:“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他建議皇帝用人應辨邪正,防止朋黨,按照公論和政績提拔晉升官吏。他的行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譽稱為“天子御史”。

龐籍剛正不阿,任開封府判官時,仁宗寵愛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內侍到開封府傳達旨意,干預政事,龐籍認為美人派內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後宮干政的行為,因此嚴加拒絕,傳令將宣喻旨意的內侍予以痛打,並明令今後如再有後宮傳命,不要接受。作為一個開封府的判官,敢與皇帝的愛妃對抗,足見龐籍的凜然正氣和不畏權貴的作風。

龐籍在率兵抗擊西夏入侵時,整頓軍紀,安撫百姓,穩定秩序。為戰勝西夏,確保西北邊境安寧,龐籍向朝廷進言:天久不雨,災害嚴重,宮中奢靡,應減少宮中花費,裁減宮中人員,節省財力犒賞將士,提高部隊戰鬥力。

龐籍知人善任,著名將領狄青就獲得了他的提攜和重用,很快平定了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


麻辣一加一


郭沫若。是我誤解最大的一個人物。開始上學時,學他的《天上的街市》,學他的《女神》,感到他是近代最偉大的一位文學家,那時侯常聽他的名人佚事,知道他還是一位甲骨文專家,學識端的豐富。

後來瞭解了郭沫若的另一面,原來他還是一位軍人,參加過北伐,是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要知道周總理當過主任的。南昌起義郭沫若居然也參加了,這麼說他應該也算是我軍的締造者之一了。建國後他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首任語文聯主席,對他的感覺除了肅然起敬還是肅然起敬。

但當我瞭解了他在建國後的一些作品和他的情感生活,頓時他的光環就沒有了。江青在臺上時,他肉麻地吹捧江青。粉碎四人幫後,他堅決支持粉碎。他的情感生活非常糜亂,娶過三任妻子,有一個還是日本人。除了妻子,還有好幾個情人,又喜歡去妓院嫖娼。第一任妻子張瓊華守活寡一輩子,只跟他有五天的夫妻生活;一位叫彭漪蘭(安琳)的“革命同志”被他拋棄後下落不明;他與妻子於立群的胞姊於立沈有染,於立沈被拋棄後自殺,甚至有一位不知名的婦女將性病傳染給了郭沫若。郭沫若第二任妻子郭安娜的子女,因為郭沫若的行為對郭沫若採不親近,不敬重,無感情,郭沫若的二兒子郭博竟如此評價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知道這些情況的一,我對這個無德才子基本上嗤之以鼻了。

春秋史社,悟空問答最專業的歷史領域專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高俅,水滸傳中的高太尉。小時候看水滸傳覺得他是個憑藉踢球上位的馬屁精,禍國殃民的大奸臣。可後來看了史書才明白原來水滸寫的全是假的,高俅真是被施耐庵黑出翔了。

史書上對高俅的記載非常少,水滸傳之所以把高俅寫成這樣,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記載少,所以便於作者隨意發揮,所以最後就把高俅寫成了這樣一個大奸臣。

高俅原本是蘇東坡的一個小秘書,後來被推薦給了宋徽宗的姑父王詵。高俅寫的一手好字,還會寫詩做賦。後來通過王詵,認識了當時還沒當上皇帝的趙佶。趙佶的哥哥宋哲宗死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趙佶就當了皇帝,也就是著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了。

宋徽宗就想提拔高俅,可是因為他沒文化,就把他放到軍隊去鍍金。可沒想到高俅對領兵還有點能耐。期間在邊境打了幾場勝仗,雖然高俅並不是主帥,但也因此立了功。後來因此被宋徽宗任命去管理禁軍。

高俅這個人很懂得知恩圖報,對曾經照顧過他的人都很恭敬。他在邊境打仗的時候受過劉仲武的提攜,後來劉仲武打了敗仗皇帝要處罰他,因為高俅的求情才逃過了處罰,而且高俅還推薦劉仲武的兒子做了將軍。蘇東坡後來受到了蔡京的迫害,高俅也站出來給蘇東坡的家人提供了幫助。由此可見,高俅是很非常仗義的人。

至於水滸傳中寫的,高俅跟他的兒子一起迫害林沖更是不存在了,因為林沖本身就個虛構的人物。

對水泊梁山進行鎮壓的人也不是高俅,而是當時的名將名將張叔夜。

當然了,這麼說並不是要表達高俅是個好官,史書上也記載了他貪汙被人揭發過。他管理禁軍期間,軍紀渙散,戰鬥力底下,跟他的領導都是有直接關係的。

但是高俅跟奸臣這個群體還是相差很遠,總體來說並不算個壞人。因為水滸傳的緣故,導致高俅的名聲徹底臭了,他還真是冤的很啊!



漂浮菌



秦始皇。以前對秦始皇最大的認識,就是統一六國。其次就是暴君。但隨著見識的增加,看法慢慢變了。


1.統一文字、度量衡。開始只是認為這是很小的事情,但是現在來看,這絕對是中華民族能夠繼續繁衍生息,保持數千年文明不曾斷絕、始終保持世界前列的偉大功績。世界上有多少國家,因為沒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消失了;又有多少國家,因為語言文字不通而愚昧落後。所以,這個業績不可估量。


2.萬里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體現的是秦始皇的殘暴。但是現在,長城已經成為中國的驕傲。不到長城非好漢。面對匈奴的日益壯大和強勢,長城能夠起到巨大的防禦作用。沒有一個強力的手段去修建長城,死去的何止是這些奴隸和民夫!


3.焚書坑儒。這算是秦始皇最為人詬病的暴政了,殺掉了很多儒生,銷燬了很多書籍,部分甚至失傳。當然,這件事現在也有爭論,有沒有坑儒?殺沒殺?殺了多少?殺的儒生還是術士?姑且算是真的。那麼秦始皇焚書坑儒,主要是因為儒生們要求遵照古法,分封土地,反對郡縣制,謠言、謊言四處流傳。在現在,這就是公開的反動思想,沒有那個國家能夠容忍,何況是秦始皇。


4.修建阿房宮和秦陵。雖然這些浩大工程,的確損耗不少國力,也死掉了很多人。但是,秦陵中的兵馬俑已經成為第八大奇蹟。如果阿房宮沒有被項羽燒燬,會不會成為第九大奇蹟?人們看到秦始皇的暴力,但這種暴力,在古代封建王朝,哪個王朝都存在過,無非是強度問題。

綜上所述,秦始皇用自己一世罵名,留下了無數開創性的遺產,這些遺產,至今我們還在受益,歷朝歷代無不從中受益。雖然當時手段殘暴,有歷史的侷限性,但並非秦始皇本心。因此,秦始皇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無限輪迴


我曾經誤解最大的一位歷史人物是魯迅先生。

首先,無論是從課本上接觸到的,還是從老師嘴裡聽說的,總感覺魯迅總是一臉嚴肅,從來不笑,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其實真實的魯迅不是這樣的,他不僅經常笑,還經常開玩笑,還經常給別人起外號,是一個很頑皮的人。唐弢在他的《魯迅的故事》裡回憶說:“魯迅先生說話的時候,不但內容生動,而且姿態也很活潑自然,往往一面做手勢,一面學樣子,給人極深刻的印象。比如他講一個故事:一個讀書人,因為鞋襪破舊,向鄰居的女人借到一套新的,穿著去赴宴。不料他丈夫不答應,趕來當場索回。讀書人沒辦法,只好偽稱肚子疼,伏矮身子,讓長衫蓋著光著的兩腳,勉強遮掩過去。魯迅講到這裡,忍不住站起身來,學著讀書人的樣子,雙手按著肚子,微微蹲下身子,用紹興話叫道:‘我肚皮痛煞哉,我肚皮痛煞哉!’聽的人無不大笑。”

其次,也是從課本上的介紹得知,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便在內心牢牢地確立了一個認知——魯迅先生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然而,後來才知道,事實上,魯迅並未加入共產黨。以他的“立人”的思想,他是不會加入任何黨派的。換句話說,他加入任何黨派,也不會受歡迎的。因為他是批判的,是獨立的,是刺蝟,是匕首和投槍。

最後,書本中把先生宣傳的那麼偉大,一點瑕疵也沒有,便隱約感覺先生是一個“正人君子”,無可挑剔的。誰知,他竟然扔下有了夫妻之實的朱安不顧,娶了比自己小將近20歲的學生許廣平。當我突然一天知道了他在老家還有一個女人叫朱安的時候,我的確驚訝了,這還是我印象中的先生嗎?然而,這就是魯迅。

當然,這些並不能影響魯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更不能動搖先生在中華民族文學和思想領域的地位,他始終是我們的“民族魂”!


閒砍名著


當屬包黑子、包青天——包拯!


印象中的包黑子是這樣的:

其實人家是長成這樣的: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長期以來,包大人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一副黑如炭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包青天一點也不黑,額頭上也沒有像二郎神一樣的月牙印,就是一副正常人的樣子。

他的人生經歷也很完美,頗具傳奇色彩:

他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好學,立志當一位為民請命的好官。

皇天不負苦心人,28歲時,終於考中進士,如願當上一名國家公務員。

然而,青年的包拯秉承“父母在,不遠遊”的優秀儒家傳統,沒有選擇離家為官,而是在老家贍養父母整整十年,直到雙親去世時才上任。

一上任,包拯就顯示出非凡的執政才能和當上一名合格公務員的潛質,短短3年就調任廣東肇慶市委書記,3年後因執政出色直接上調中央,進入開封成了一名京官。

在權貴雲集的京城,包拯不但廉潔奉公,而且依靠出色的政治智慧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一方面步步高昇,直到權力的最高峰,一方面成為反腐先鋒,名利雙收,真可謂走到真正的人生巔峰!

那麼,為什麼後來會被繹成這副形象,主要是因為他能為民請命,不畏強權,故而被當成廉潔的化身,“包青天”的名號也就是這麼來的。

青天之名在民間越傳越廣,被廣大人民群眾視若神明,也演繹出於很多關於包公的傳說。光有傳說不行,必須有一個光輝的形象與之匹配才行,這樣才能滿足廣大吃瓜群眾的心理。

如果只是一個正常人的樣子,顯然不夠高逼格,狂拽酷炫吊炸天,所以後世又對包大人的相貌進行了一番藝術再加工,所謂“鐵面無私”,那必須得是黑色啊,這樣才能配得上包青天的身份!

而這個黑臉形象顯然也與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謀而合,從這一形象一出現,就根深蒂固印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裡,再難磨滅。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繹,包黑子的形象就此深入人心,本來的面目卻早已模糊不清了。時至今日它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再難消除。


朝聞歷史


我自己總結了一下,誤解最大的歷史人物,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就是古代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比如關張馬黃趙,比如衛青霍去病李廣。

一直以為,古代的兩軍打仗,就是雙方將領之間的火拼決鬥,關公溫酒就斬下華雄,劉關張三人合起來幹不過呂布,將領輸了,仗就輸了,所帶的兵無論五萬還是五十萬都不過是看客,只是在旁邊看著他們的頭兒去決鬥,然後自己的命運就被頭兒決定了。

直到成年以後才開始質疑這種作戰方式,想想自己小時候得有多傻才會相信這是真的。

這影響,當然來自三國水滸,還包括說唐。說唐演義直接給天下好漢排了個序:天下第五條好漢是一定幹不過天下第二條好漢的,排名差一位一交手一定是虎口震裂,天下第一條好漢更是可以逮誰就直接把對方撕成兩片的猛人。如果你收服不了幾個排名前幾的好漢,這天下就是別人的了。

這符合那個時代的人民群眾的樸素認知:歷史是英雄創造的,士兵麼,都不過是炮灰。

仗當然不是這麼打的,真正的領兵的將領,除非特殊情況,一定都是被層層保護起來,哪有一上來就自己上去血拼的!中國相棋的佈局反映的才是真實情況。俗話說“擒賊擒王”,既如此“王”就得重兵守護,賊且如此,何況事關國運的軍隊呢!


職場簡史


我要說一個人:尹志平。

我初中時候看《神鵰俠侶》看到小龍女被他玷汙,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對這個人恨之入骨。

他在我心目中就一直是邪惡、猥瑣的形象。

後來看電視將尹志平改成了甄志丙,我就很奇怪,查了一下尹志平的資料才嚇了一大跳。

尹志平非但不是猥瑣卑劣之徒,還是道教的大宗師。

全真教的一代道宗。

尹志平小時候家裡條件很好,自身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日記千言。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就走上科舉道路,入朝為官了。

但是他十四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個人是——


當然不是,而是全真七子的馬鈺道長。

他離家入道。他爸爸當然不答應,把他拉回來,鎖到家裡,他又逃走,繼續學,

後來他爸爸沒辦法,只好隨他。

可見這世上如果真的有什麼東西讓他朝思暮想,肯定不是我們的小龍女。

而是是道教了。


22歲的時候他拜入丘處機門下,後來又學《易》於郝大通,受籙於(你可以理解為頒發證書)於王處一。

全真七子他學了四個,真正在全真門下四處受教的不是郭靖而是尹志平。

當然他學的不是天罡北斗陣,練習的也不是全真劍法。

但是尹志平聲明遠播,四方來向他問道者絡繹不絕。

後來成吉思汗找人請丘處機,先派人找到尹志平,由尹志平引薦來拜見丘處機。

後來丘處機應鐵木真邀請,啟程西去拜見一代天驕。

當時丘處機已經年逾古稀,肯定不能獨自前去,他還帶了十八個徒弟。

徒弟之首就是尹志平。


弟子中有個叫李志常的,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取名為《西遊記》

當然這書跟猴哥無關。

唐僧是去取經的,丘處機則是去傳道的。


回來之後,尹志平聲明更振,很多人過來拜見,尹志平為了避開這紛擾就隱居去了。

一直到後來丘處機羽化的時候,找人請出尹志平。

委任他為全真教第六代真人。

這麼一個人,怎麼能為了一個女子如此動情,甚至不惜行出卑劣猥瑣的方法。

難怪道教的人不幹。

其實《神鵰俠侶》裡的尹志平除了玷汙小龍女,其他方面倒也有情有義,比如最後替小龍女擋住金輪。

但畢竟不敬,金庸最後也做了修改,將尹志平改名甄志丙。

金庸還專門在新版裡做了備註

“在本書原版,全真教中對小龍女傾倒之年輕道人本寫作尹志平。但尹志平真有其人,道號“清和真人”,乃丘處機之徒,後曾任全真教掌教,將其寫得品行不堪,有損先賢形象,今在第三版改名“甄志丙”,聲音相似而實無其人純屬虛構。”

金大俠從善如流,是大家風範。

小說家言,自然是作者姑妄言之,讀者姑妄看之。原本是做不得真的。



錦翼


說到這個問題,還與小編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小的時候看了黃曉明版的《大漢天子》,特別憎恨裡面的竇太后,心想這個老太太怎麼這麼壞,一心想整死自己的孫子漢武帝,想立自己的兒子梁王為帝,當時真是恨透了他。

等上了初中,那時陳寶國版的《漢武大帝》正在熱播,裡面講述的竇太后則完全不是這樣,於是激發了小編對歷史的好奇,翻閱史書去尋找歷史的真相。

原來是黃曉明騙了我,竇太后並非如他的電視劇演的那樣,真實的竇太后真的很值得敬佩。

竇太后可謂是草雞變鳳凰的傑出代表。早年在宮中被呂后安排去各個諸侯王處服侍,本來自己家在趙國,想找人拖關係回到趙國,卻陰差陽錯的去了代國,服侍的正是後來的漢文帝。

命運真的很關照她,代王妃生下的三個王子都接連夭折(不是竇太后所為),自己的兒子成了長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自己成為了太后可謂是享盡了榮華富貴。



雖然也一直想立自己的小兒子梁王為儲君,但通過大臣的勸解最後也明白了事理,不再堅持。

對漢武帝前期雖然管控較嚴,但她是打內心裡愛這個孫子的,怕他年輕給國家帶來損失,臨終前把一切的權利交給了漢武帝,也算是對漢武帝扶上馬送了一程。


竇太后歷經五朝,是西漢初期卓越的政治家,推行無為而治,信奉黃老學說,為西漢前期的休養生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強人。

我是亮仔,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