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的人說儒家思想禍害了中國?

我是傳奇0001


很多人說儒家思想禍害了中國,甚至有人說,如果不是儒家思想,中國的發展能提早百年。大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儒家維護所謂的“正統”,也就是專制統治。強調階級,強調人是有三六九等的,捍衛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弘揚愚忠,哪怕遇到了昏君,也只能暗自期待明君,卻依然不能有二心。


不得不承認,儒家思想的確有其時代侷限性,但它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個階級社會,思想總是源於時代,源於現實。儒家思想誕生於動盪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時至戰國,人們的世界觀轟然坍塌,這時候的儒家思想在人們精神廢墟上拔地而起,給了人們精神寄託和希望的曙光。


儒家倡導的“仁”,說的是“愛人”,是對民情的體恤,對民力的愛惜。踐行仁德,要“忠”、“恕”,“忠”是每個人都要儘自己的本分;“恕”則是要求人們推己及人。這與我們今天說的換位思考,有“同理心”是異曲同工之妙。


時代發展太快,我們的靈魂卻依然需要滋養。中華民族傲立東方兩千年而不倒,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傳承,是無人能及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的儒家思想依然是我們重要的思想源泉,不管是以“禮”維護社會秩序,還是用“和諧”去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思想都給我們提供了千年的智慧。


這樣一座思想寶庫,隨意拋棄實在可惜;固步自封也並非良策。與時俱進,在新時代賦予儒家思想更多時代色彩,用新時代的儒家思想促進社會的進步,滋養民族靈魂,才是明智之選。


三聯中讀


您說的是……哪個儒家?

是孔子的原儒?還是思孟之儒?還是子夏西河之儒?還是荀子之儒?還是兩漢搞天人感應的儒學?還是宋明道德本位的道學?

實際上,“儒”這個字非常複雜,一點也不簡單。

我們研究歷史,一定要有一個發展變化的眼光,沒有這個眼光,就很容易犯“刻舟求劍”的錯誤,船已經跑了,還以為劍在原處。



比如說,《三國演義》裡動不動就尊劉備為正統,但歷史的實際情形並不如此,為什麼是這樣呢?無它,宋明以後的正統道德導致了這種認識。羅貫中無非是用一個明朝人的觀念,去套三國時期的歷史。

說回儒家,大部分人習慣於認為儒家從孔子到民國,都是靜止不變的,所以容易將儒家當成一個統一渾成的大沙包來進行批判。

比如說,孔子之儒是要幹嘛?很多人實際並不清楚。

西周以來,賴以立國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地位財產,其餘庶出的兒子則分封出去成為諸侯。由於諸侯也涉及到繼承的問題,所以之下的層級也依賴這個秩序,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天下模型。


如上圖所示,上下各安其序,整個天下的穩定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而到了西周的末尾,這一秩序的第一層發生了變亂,圍繞著周幽王試圖違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宜臼聯合申國及犬戎幹翻了老爹,西周完蛋了,此後諸侯漸次凌駕於天子之上。到了春秋末期,這一秩序的第二層也發生了問題。大夫開始篡逆諸侯。之後我們知道會發生三家分晉、田氏伐齊這樣的大事件。

而孔子恰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的天下賴以存在的秩序岌岌可危。

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一般我們正常的思路都會是這樣的——

① 首先看看舊秩序還能不能修修補補?

② 實在沒搞頭了,去想新的出路。

孔子選擇了其一,所以孔子奔走呼籲,呼喚回到西周的秩序去。

這一套理論,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徹頭徹尾的文化保守主義,目的是維護周的天下秩序,和後世的人……其實根本半點關係沒有。

說孔子的學說禍害了中國?孔子說這個鍋我可不背。


所以,後世的人依照目的的不同,對“儒家”進行了各自的表述。

簡而言之:儒家是個筐,啥都能往裡裝。

比如孔子剛死,儒家就分裂為八個派別。這裡頭最有趣的子夏之儒,跑到魏國搞事功,李悝、吳起這樣後世認為的“法家”,都是他的弟子,商鞅這樣的大法家,實際上也能是受子夏的影響。

只不過,後世不認同他是“儒家”罷了。這就跟荀子的觀念很多跟孟子打架,後來也基本上不受待見。

後世所謂的儒家,最大的兩撥大發展,無非是漢儒和宋儒,也都和孔子的儒沒有啥關係,屬於對“儒”的各自表述。

漢儒,早就和陰陽家合流了,是為了搞合法性建設的。看看劉歆、王莽,都是大神棍。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劉邦出身低微,而貴為皇帝,這裡頭需要個解釋,所以什麼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都很有趣味。

宋儒呢,則是儒家信仰崩塌後的一種強勢迴歸,五代,五十三年,八姓十三君,士大夫沒有忠君的道德觀念,故而宋推崇道德化的儒學。也是在宋朝,四書被選定,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是道德神學。

那麼,這麼多的儒學?禍害了中國的,到底是哪一個?

實際上我們不能這麼說:

每一個儒家,都是為了解決他們那個時代最緊迫的問題,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孔子無法想象董仲舒的時代,董仲舒無法想象朱熹的時代,朱熹無法想象魯迅的時代,我們也無法想象千年之後。唯結果論實際上是最偷懶的一種思維方法。

如果非得討論,那也得是讀明白了書之後再說。


夜小紫


為什麼好多人都說儒家思想禍害中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更是從漢代董仲舒開始,就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所以儒家文化得到高度的發展。那麼,為什麼有好多人都說儒家思想禍害中國呢?接下來小編我就從藝術這個角度來講一下:

中國從古至今所誕生出來的藝術大師,是少之又少,與西方是不能相比的,而就與同在亞洲的日本,所誕生的藝術大師也比中國要出名。日本的動漫更是世界聞名。而影響中國藝術的發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儒家。而儒家中起著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科舉!

科舉是什麼?科舉是下層人民到達上層社會的一個通道途徑啊!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成千上萬的秀才書生,數十年寒窗苦讀考科舉。大家都知道一篇課文,范進四五十歲才考中舉人,最後喜極而瘋,作者雖然用了誇張諷刺的手法,但這種現象在當時比比皆是。人民除了精耕細作之外,就是一心只讀聖賢書。時間都用在鑽研四書五經上,哪裡還有時間研究藝術?

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人手捧聖賢書,是居廟堂之高憂其君,處江湖之遠憂其民,整天都在憂慮中,哪裡還有心思想別的。到後來,又是儒家的三綱五常極大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還有一點就是考科舉只考寫文章,策論,也不考數理化,所以中國的科技也一直不怎麼發展。

我們再來看中國的那些僅有的藝術家們,李白應該算一個吧!李白為什麼寫詩寫的這麼好?飄逸灑脫,人稱詩仙。李白最後不也是被貶,逃脫科舉體制之外嗎?陶淵明就不用說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壓根就不想考科舉。柳永都熟悉吧,經常在青樓遊走,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詞。青樓是什麼地方,是古代文化最鬆散,自由的地方......

為什麼好多人都說儒家思想禍害中國?其實原因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儒家的思想,以及根據這套思想所創立的一些制度。可是這話又說回來了,凡事都是兩面性,也正是有了董仲舒儒家的大一統,才使中國始終以一個大帝國的身份傳承千年,不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下場一樣,所以,大家辯證的看待吧。


桃花間一壺酒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戰國七雄爭霸之時,不少當時的人才畢業後都被分配到了各國。孔子生於魯國,家裡是沒落的貴族,祖上曾是宋國貴族,只不過生不逢時,到了孔子這一代就基本上溫飽都是問題了。



孔子十五歲就覺得自己應該乾點事,不應該再這麼浪費人生了,於是博覽群書,慢慢建立自己的學說,光收門徒,四處演講,成了專家,經常被國家領導人接見。曾經他只是個看倉庫的,但是粉絲數量漲上來後,名氣越來越大,就連貴族都對他讚譽有加,誇他是人才。


孔子的仁愛思想,非常符合統治者的口味,簡直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了一套治國方針和民眾守則,有了他這套政策,社會矛盾越來越少。然而,魯國還是滅亡了。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一看孔子的學說,心想這是什麼玩意,要想獲得權利,就必須打仗流血,於是乎來了個焚書坑儒,把儒家思想學術著作都燒了,把儒生都挖了個坑埋了。

到了漢朝,由於統治階級意識到,社會矛盾越來越大,必須要有一種友好的與百姓的對話方式,用信仰改變他們的思想,這樣才能杜絕他們動不動就與自己幹仗的危險。從此以後,君臣父子,禮義尊卑,這種教條性的思想成了國學,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侷限性。孔子的思想,是專門為封建階級統治者服務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雖然核心是好的,但終究過於教條化,不利於人的思想解放。


歷史密探


這個問題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區別對待,我來說幾句。

一,儒家思想界定。一般來說,我們平常提到的儒家指的是孔孟儒家思想,而不是別的思想派別,這一點必須首先弄清楚。任何思想學說都有其合理性和侷限性,儒家思想也一樣。

二,儒家思想精華。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它的核心是仁義孝道和封建禮學。其中,禮儀之邦,禮賢下士,尊師重教,孝敬父母等等,是精華部分。

三,儒家思想糟粕。毫無疑問,今天看來,儒家思想有不少糟粕,比如說,君臣之禮,限制婦女的三從四德和貞節牌坊,限制婚姻自由的父母之命和媒約之言,不合時宜了。

總的來說,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一朵奇葩,後來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繼承。



hi123


因為無知啊!再加上先秦之後讀書人的錯誤解讀。知識為用,在於人怎麼用。思維層次不到,解讀不了胡亂用,那不是知識的錯。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說仁義禮智信,歷代君主專制會往極端自利殘暴民眾的方向走。歷代也有不少打著仁義禮智信來利己的讀書人,這是他自己的人品問題對不對?這些人歪曲解讀儒家思想既有心地也有思維混亂的原因。

我建議你自己讀讀先秦諸子的文章,有研究才有發言權。全篇地閱讀和思考,根本不是教材選用和聽別人過濾後的論斷那麼回事。

諸子論管理求治,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心地平等性的區別。平等心就是仁心,推己及人的恕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質要求。禮是資源配置,所有資源配置的平等是禮的根本,“禮者,以財物為用”。仁而禮,是求治大同。

《大學》有點思維混亂,給了自利的文人可乘之機,這個要甄別。若你是成人就先看《論語》,《論語》中的“子曰”是聖人言,弟子的話思維層次不夠先撇下。《孟子》的思想建立在孔子的基礎上的,單解容易被偷換概念,得用《論語》為基礎讀《孟子》。為學讀《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是孔子編訂的教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但孔子主要是立《春秋》垂教。《春秋》論史言治,沒有決策者的思維一般人讀不懂,那就讀讀詩、禮就好了。再不行就先背唐詩讀古文觀止,打好古文底子再回頭研究儒家。

“儒,古同“懦”,柔也,術士之稱,是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服務於周朝貴族及其子弟的人。“儒之言優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周朝的貴族是世襲統治者,儒術本為治世而用。

《周禮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道本意為思維框架、世界觀、戰略思維;道門為儒家分支。三皇立人道是為了人類傳承發展,造儒字的起因就是為統括人類求治的需要在其中。

儒,人需。從字因說,所有為人類發展而出現的文字、思維、語言、學說傳承統歸於儒。”

說儒家思想荼毒的人傻,你別傻。

補充下下,在我草稿中複製來的。留言的朋友,你有問題我願意解惑。但若是因為你自己的思維不足 處事不當受氣了 找這來發洩,還是省省吧!多學習才能提升自己,不是詆譭傳承文明。

第一節選

“大同,是說管理。《大道之行也》是論管理,公心是大道。公心作為決策管理者人生觀的情況下,各級管理者的選拔從心地人生觀和天賦兩方面為稽式考量:“講信修睦”是大道為公的管理實施總則,管理者本心誠實有信、持平等心敬人敬職司這叫服務型管理;接下來幾句表述管理方向,一社會保障完備,二分配趨均衡——民不患不均易於教化。“男有份”是說職務分配,“女有歸”說孩童撫育、人類承繼,“鰥寡孤獨”說社保體系,公心決策者培養慧力、謀斷行的能力用於選人、職司分配。

持續的強治之舉在於管理者價值觀穩定和思維的融合度提升,世界觀的穩定表現在社會資源配置方案的持續均衡調整。

人本,我們說三觀,不是用資本割裂人類。資本本身沒有問題,資本的意義才是關鍵:資本用在哪、增殖資本如何配置、經營如何持續才是資本的意義所在。人類的共性是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是斬斷資本割裂人類論調的立論點。管理任人說三觀,任用管理人員考慮人生觀、平等性的差別;經營考慮價值觀鏈接、合作方式和資本的節約運用;薪酬和利潤考慮均衡配置。”

第二節選

“孔子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周文王死了331年後,“春秋第一相”管子出生。管仲(約前725-前645)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三十年大治: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這是管子思想的中心。“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禮義為管理者思想行為準則,廉恥為管理者自修準則。

《牧民》是決策思維總則:先四維再四順是強調價值觀引導;“不偷取一世,則民無怨心;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說政令要與行為符合;“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決策者平等心為用;“無私者,可置以為政”,任人不以技巧,以公心為用;“人事之起,近親造怨”,所以修身齊家在前;“身者,治之本也”,人民本;然而齊以青樓富,言行相悖。

《管子》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由此看出當時諸子為治皆為人道承繼,儒。“《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道家著作”,道儒實是一門。”


節度使95


儒家思想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內容,後來流傳下來的儒家思想,被嚴重窄化了。加上歷代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利用,使活的、注重內省和反思的儒家思想變成了思想統治工具。後來的儒生又片面強調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倫理觀念,這些觀念嚴重束縛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造成了家國同構的古代人的心理結構。

現在我們接受的儒家思想,是經過董仲舒、朱熹等人一步步詮釋和解讀的儒家思想,並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孟子所創的儒家思想。

人們提到中國封建社會時常講三綱五常。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馬融。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這樣的儒家思想是重秩序而輕個人,重禮教而忽略活生生的人的感情和思想的。

和近代西方思想所倡導的向死而生,積極思考人活在世界的意義不同,儒家思想是不思考來世和彼岸的。儒家主張向古代“聖賢”學習,就是樹立一個道德楷模,讓大家去學習。除此之外,儒家思想對人的慾望的認識非常負面,《禮記·樂記》中說:"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二程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這樣的儒家思想是冰冷和缺乏活力的,是把所有人的道德水準都拔高到“聖人”位置的,也是僵化和缺乏人性的。

在儒家思想中只看見倫理和道德,看不見實驗和科學精神。後代人難免覺得空洞華麗,有些道貌岸然。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化,儒家思想首當其衝,“打倒孔家店”的呼聲振聾發聵,可見這種思想對人心的束縛和戕害多麼嚴重。當然,五四對儒家思想採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最好對儒家思想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再去思考它的意義和價值。


蘭闍讀書


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

當孫中山推翻千年王朝和“五·四”運動文化後,新的思想文化取代了儒家思想文化,當然也就說儒家思想禍害了中國……

“破舊立新”的歲月,孔家廟被拆,當然批判儒家思想文化禍害了中國……

於是乎,誕生了革命歷史文化,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今天,當我們富起來強起來時,應該“古為今用”。

儒家思想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是辯證的統一。在新時代,我們不僅取其儒家思想文化之精華,而且弘揚蘋果命傳統文化,對文明中國和實現強國夢具有現實意義!


gzj6068


年輕時候,對歷史和文化一知半解,接受的思想與認知都是近現代文化的大批判,感知社會的愚昧落後都是儒家思想造成的,還沒有讀過半點儒學原著就大言不慚的寫下畢業論文《儒家思想是禁錮歷史發展的絆腳石》,二十多年過去,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滄海桑田,閱讀了大量的儒家經典,閱讀了無數海內外評論,感覺當時的可笑至極,用一種義和團文革式愚蠢無知的手段東拼西湊斷章取義的批判儒家思想,有現在一大批憤子的盲目和無畏,真是羞愧難當。

儒家思想形成非常悠遠,與我們民族在遠古時代的變遷、戰爭、融合,同祭祀、農耕文化、家族意識、等級制度的形成、禮儀文化等有密切關聯。殷商時代的青銅文化所反映的血緣制度、喪葬制度、巫術祭奠和西周早期的分封制、井田制等這些都是孕育儒家思想的精神前提。可以說儒家思想在遠東的形成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趨勢,春秋戰國時代迸發出無數思想的火花,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影響和改變歷史進化的航線。可惜,絕大多數都在社會實踐社會發展中折戟沉沙。孔子只不過是春秋末年孱弱小國魯國沒落貴族後裔,一個沒有父親的棄兒,在禮崩樂壞弱肉強食的年代不識時務的妄圖恢復周禮,企圖中興周天子有序的等級統治。在魯國被權臣和家臣搞得頭破血流,倉惶流亡列國,到處兜售自己的象牙之塔,風餐露宿、飢寒交迫、櫛風沐雨成為主旋律,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就是這樣一位從來就沒有喪失過對理想和信仰的執著追求者,帶著自己的一大批追隨者完成了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像黑暗裡的燭光,如大海中的燈塔,照耀歷史的希望。孔子編纂的《詩經》是古代文學的濫觴和重要源頭,大量的民歌民俗膾炙人口,編纂的《春秋》是歷史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是傳統歷史的標杆,孔子對《易經》的解讀開創了易經新領域。《論語》是弟子記載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也是儒家思想重要的文獻。可以看到孔子在對國家、家族、學問、禮儀、鬼神、修身、養性、正心、音樂、典張等各方面的認識,深刻的體現了孔子的憂患意識、家國情懷、廣博的知識、平易近人的作風、充滿智慧的頭腦、虛懷若谷的風範、敢於直面擔當的精神,是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著作。

孔子之後,儒家思想像星星之火,戰國中期的孟子又是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孟子學派代表著強烈的入世精神和親民意識,塑造浩然正氣追求理想信念捨生忘死的君子形象。先秦的儒家思想可能對於在紛亂紛紛的列強統治不能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從漢武帝以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位置大一統的長治久安就必須使用儒家思想做為官方的主流意識,這與我們的地理環境和古代生產方式密切相關,東亞地區地貌特色的多樣性複雜性,落後封閉的交通,農業生產需要的水利工程,黃河流域週期性的泛濫,不定期的軍事行動和自然災害等,這些都需要一個強大而穩定的政府機構和完善的文官制度,大一統是歷史的選擇,官方的儒家思想行之有效的維護了王朝的有序發展,民間的儒家思想維護了宗族家族血統的自然延續,使我們的文化又了深厚的底蘊。近代史的落後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古代的官僚制度和過於成熟的文化不可能在明末形成資本主義的突變和迎接近代科學的曙光。近代被西方西方列強侵略是歷史必然性的陣痛,慘烈撞擊的苦難歷程,使我們清醒的看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陷,流亡和突存在無量之頭顱和鮮血裡掙扎,義無反顧的迎接德先生和賽先生成為五四精神的核心,疾風暴雨的打倒孔家店,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鳴與過去決裂。然而,歷史悲哀的輪迴,當我們把一切橫掃批倒批臭的時候,並沒有找到應有的自信和尊嚴,而且喪失了方向和生活的支點,那些在幾千年來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文化幽香,那些支撐著我們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道義呼喚,那些維繫社會和諧與立命於良知底線的儒家思想時刻閃爍著歷史與現實的光芒。


G無名女郎


有的人說儒家思想禍害了中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特別是中國在秦漢時期能夠變成大一統國家,都有儒家思想起的作用。而其後中國也曾經有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分裂割據的時代。但是正是由於有儒家思想,使得中國一次次走向統一。而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能夠說明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對中國人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但是,在後來的歷史中,特別是南宋和明朝所謂的以道德為本位的儒學,的確禍害了中國。很多所謂的大儒空談道德,甚至自己私德都有很多問題,卻對其他人進行道德綁架。一旦這些人不能夠達到他們的道德要求,就進行肆意的詆譭,甚至置之死地而後快。而不管這些人是殺敵的將軍還是維持國家運行的尚書、大學士。到了明朝末年,這些人甚至投敵叛國時,還特別注意袍子上的土(洪承疇)、或者殉國時還嫌水涼而放棄(錢謙益)。這時候的儒家思想已經是禍害中國的元兇。因為,道德為主的儒學的確不是強軍富國的武器。過分空談道德的儒學,也只能誤國誤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