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新中國成立後,能稱的上國學大師的有哪些?

翰墨視界


就我知道的,我說三個人,看大家意見怎麼樣。

一個是郭沫若,大家可能對郭沫若有些爭議,其實郭老的國學知識絕對的一流的,而且淵源很深、學貫中西,歷史功夫絲毫不比民國時代的幾個大神級的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馮友蘭、

熊十力這些人差。郭老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是民國時期就出了名的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是國民政府的文化部長,也是新中國的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首任校長還是蘇聯科學院的外籍院士,1949年,郭沫若當選了首屆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

會主席。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


一個是季羨林,首先佩服季老的是,老先生是郭老之後唯一一個可以看懂梵文的人,季老還是國際上著名的東方學大師、是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季老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一個是南懷瑾,南先生沒有留在國內實在是有點可惜了,不過去了臺灣、香港也不是壞事,都是炎黃子孫居住之地,都有國學淵源在那裡放著,一樣有根脈可以延續之、發展之、光大之。南先生晚年回來定居在蘇州的太湖大學堂,也算葉落歸根了。南先生也是中國當代的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古代文化研究專家、是學者、詩人,還是武術家。南先生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坐看雲起於此時


我認為,新中國成立後,能稱得上國學大師的鳳毛麟角!

我心目中,只有兩位!

第一、錢鍾書(1910---1998)

無錫名門望族錢氏後人,字默存;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中西文化研究專家、國學大師;代表作:管錐篇、談藝錄、圍城;曾經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毛澤東選集》的英文翻譯(主譯)。

錢先生,是公認的現代中國外語最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師;在比較文化、中西文化研究、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上,達到了當代中國學術的巔峰。特別是代表作《管錐篇》,為當代中西比較文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前無古人的之作。

在學術界,有人稱歎錢先生為“文化崑崙”;

小時候,錢先生的父親覺得他講話太直爽,怕會得罪人,就為他起了一個字“默存”,希望不要因言惹禍。

在文學界,《圍城》、《寫在人生邊上》等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奇幻之作”,風格迥異於其他作家!開創了“錢體”文風。


代表作《管錐編》,博大精深!研究中國古典文獻,而又同時通過多種語種的外語文獻來論證!令人歎為觀止!當今中國,能夠不借助其他工具單獨地完全讀懂《談藝錄》的學者,可以說也是鳳毛麟角;因為需要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以及多種外語的學識!很少人能夠兩者兼得、並且能夠爐火純青。

(錢鍾書與夫人楊絳,楊絳,著名翻譯家、散文家)

(同在歐洲留學的年輕時的錢鍾書與楊絳)

《管錐編》成為中國當代許多博士生的博士論文選題;但是,他們也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了、讀懂了錢鍾書和他的《管錐編》。這邊奇書中,除了文學之外,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許多學問:宗教、歷史、哲學、語言學、訓詁學、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是公認的當代中國學者中古典文化、文學研究中的百科全書、珠穆朗瑪峰!

在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研究錢鍾書的學科誕生了:‘錢學’,一度成為顯學。類似於‘紅學’。當代中國學人中尚無一人享此殊榮。但錢先生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他躲避採訪、拒絕參與各種慶典儀式及無謂的社交。有一次,他在電話中回答瑞典的一位學者:你吃了雞蛋覺得好,為什麼還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但是,錢先生對於晚輩後生的求教卻是孜孜不倦。

本人,曾經因為偶然的機會,與錢先生通過書信;終身難忘。錢先生對於晚輩後生極其平易近人、誨人不倦、令人感動不已。

(錢鍾書書法)

在我心中,錢鍾書先生,是中國當代研究古典文學的第一大學者,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錢鍾書遺墨)

(錢鍾書手稿集)

第二、陳寅恪(1890--1969)

字鶴壽,江西修水人;曾經著名的的民國時期“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因學識淵博,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南開鄭天挺教授語)。

(蜚聲中外的文史大師陳寅恪)

陳寅恪年輕時先後在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哈佛大學等留學;回國後,致力於中國古典文獻、歷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中國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繫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繫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

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現在工人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其他大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成為超越時代的集大成的學問家。

(陳寅恪代表作之一)

陳先生個性倔強、性格有些孤僻,顯得非常另類。所以,在建國後,是少有的埋頭做學問的大學問家之一。晚年寓居中山大學。在雙目失

明的狀況下,依然可以靠口述完成學術著作。這就是‘柳如是別傳‘’。

(陳寅恪代表著作之一)

易中天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勸君莫談陳寅恪”,大意,他研究的是極為精深的古典文獻,與一般大眾的趣味迥異,一般人談論他而又對他沒有什麼理解,是在歪曲他甚至糟蹋他。

超級大師的境界,真不是我們一般大眾能望其項背的!

(陳寅恪信奉的學術精神)

與錢鍾書一樣,兩人都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淡泊名利、不事張揚。

在四十年代,曾經有人問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吳宓,誰是當今中國學術界最博學的人?吳答:一個是錢鍾書,一個是陳寅恪。吳的年紀和輩份要比錢鍾書高(算得上是錢的老師),竟然也對錢鍾書如此高看。

大師,與我們有些距離;

但是,我們可以仰望其風采、可以探究其堂奧;

只可惜,這種學術大師,現在已經越來越珍稀了。

現代中國的國學大師,

只有他們兩個!

民國時期的清華四大導師蠟像: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

其他人,雖然也有水平很高的,但是與他們兩位相比,似乎不好排在一起!

他們二人,是現代中國真正的國學大師!

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斗!

我是真像旁觀者

謝謝你的時間。


真像旁觀者


新中國成立後,能稱的上國學大師有很多位,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有四位:


一、陳寅恪(1890--1969) 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代表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因學識淵博,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南開鄭天挺教授語),有三百年來之一人之譽!

陳先生年輕時先後在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哈佛大學等留學;回國後,陳寅恪長期致力於中國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先生個性倔強、性格有些孤僻,顯得非常另類。晚年寓居中山大學。在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依然可以靠口述完成學術著作。這就是《柳如是別傳》。



二、錢穆(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三、錢鍾書(1910---1998) 無錫名門望族錢氏後人,字默存;是公認的現代中國外語最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師;在比較文化、中西文化研究、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上,達到了當代中國學術的巔峰。曾經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毛澤東選集》的英文翻譯(主譯)。

《圍城》、《寫在人生邊上》等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奇幻之作”,風格迥異於其他作家!開創了“錢體”文風。

《管錐編》,為當代中西比較文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前無古人的之作。當今中國,能夠不借助其他工具單獨地完全讀懂《談藝錄》的學者,可以說也是鳳毛麟角。這邊奇書中,除了文學之外,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許多學問:宗教、歷史、哲學、語言學、訓詁學、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是公認的當代中國學者中古典文化、文學研究中的百科全書、珠穆朗瑪峰!


四、季羨林(1911~2009),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批評、指正,多謝關注,轉發。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讓人聯想到先前「悟空問答」有人問及:「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曾仕強教授是近兩百年來最牛國學大師,而胡適都無法望其項背?」實情是沒有幾多二十世紀中國讀書會將胡適當為「國學大師」,那位曾仕強教授更是一個笑話!

閒話表過,言歸正傳。


「國學大師」甚麼的,是舊社會的用語。先說季羨林(1911-2009)大師吧,季老德高望重,名滿士林。據他晚年曾戲言,自己成了慶祝生日的專業戶!因為得各界敬重,每年生辰,四方八面來恭賀送禮的人,擠滿了季家。

季老被譽為國學大師,但是他本人卻謙遜辭謝,何解?

按照他老人家的專業,真的不算國學大師,他倒必然是語言學大師,也是著名散文作家。


傳統的國學大師,必須首先是位經學大師!

學術界較多認為章太炎(1869-1936)是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胡適還差的很遠呢!

品題國學大師,必先劃定國學的範圍。傳統認為經、史、子、集四部不可缺,也就是經學家(儒家經書)、史學家、子學家(道家法家等儒家以外的學派)和集學家(就是文學家)。然後要精通二千年前先秦時代到晚清的學術思想流變,然後才談的上是國學家,至於大師不大師的,就是後話了。

剛過世的饒宗頤(1917-2018)大師,學術研究領域比季老廣,但是子學似乎稍有欠備,算不算符合本題的條件,就要看大家認為他算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學成的學者了。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潘先森說


新中國成立後,指1949年建國後,能稱得上是國學大師的分別有哪些?

國學大師的標準是什麼?國學大家自五四運動以來,有王國維,章太炎,梁啟超,胡適,陳寅格、錢穆、馬一浮、梁漱溟、饒宗頤、季羨林、胡適、錢鍾書等;不一一列出,若要說堪稱國學大師的,不可能全部都是,畢竟國學大師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國學大師標準不僅學識上要精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經史子集,更重要還要在其中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縱觀上述國學大家,基本上都在學術上有輝煌的成就,足以堪稱國學大師!不過有不少人不符合新中國成立後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的國學大師有陳寅格、錢穆、季羨林、錢鍾書幾人比較突出,其餘還有馬一浮、梁漱溟、饒宗頤等人無論人品,學識都稱得上是國學大師!

陳寅格:清華哲人,有三百年來之一人之譽!通曉多國語言,著述甚多,不一一列舉,感興趣可以搜索百度!

錢穆:一生著述,“國學”貫穿其中,如《中國國術通義》、《宋明理學概述》、《國史大綱》、《論語文解》等。錢穆著述而言,都離不開國學,錢穆先生是我尤其推崇的國學大師,無人出其右!據說錢穆做學問的時候,通讀過二十四史,而且不僅僅讀一遍,甚至有很多部分還是精讀!二十四史總共4700多萬字,全是文言文,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讀不下去,更何況反覆讀幾遍,甚至精讀!因此,錢穆先生稱之“國學大師”,名副其實!

其他人不在列舉,新中國成立後的國學大師當以陳寅格,錢穆為首,是比較符合事實的一種說法!

以上看法,僅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清風古月論古今


先給出兩個名詞:學者。大師。自己斟酌。

其實民國之後學者還算是有幾個遺存,大師都早已主動迴歸。大師可以開宗立派,學者起碼著作等身,切莫把學者當大師敬仰,只是現在真正的學者都已尋不見。

也不要把現今專家教授之類的泛泛之輩加以供奉,當不起。大多稱不上學者,更遑論大師。浮躁繁雜的傳銷時代出不了高品的學者,也看不見越走越遠的大師。

於今,除了科技方面略有建樹,其他皆是死水浮渣。民國之後無大師,也不是一句空話。

生或者死,或許死去才能緬懷。就讓我們追憶曾經的大師吧!


齊天樂1


王國維(1877一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

錢鍾書(1910一1998)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

胡適(1891一1962)原名胡洪,字希疆,後改名為適,安徽績溪人。

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梁啟超(1873一1929)字卓如,號仼公,廣東新會人。

還有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等。


銀河流嵐


“國學”這個提法是在中國文化轉型期提出的,說起來有些悲摧,國學在西學的強大壓力下日益萎縮,地位堪憂,才有了國學的提法。

民國時期,因為前朝遺留的名流如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的影響,民國還能產生國學大師,比如陳寅恪、魯迅、朱光潛、季羨林等。而到了這批人的下一代,也就是沈從文、林徽因、徐志摩這一代,就難稱國學大師了,他們只是某一領域裡的強者而已。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那些舊標準的國學大師就不會再出現了。能夠稱上國學大師的還是民國活下來的人物,如郭沫若、朱光潛、范文瀾等人,而新誕生的傑出人物都是新派人物,崇尚科學,與國學大師的定義相去甚遠。

這幾年國學又開始熱起來了!不過大師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誕生的,因此,還只能指望從滿清堅持活下來的壽星了!


追求一句中的


大師這個詞完全被用濫了,一個行業,百年能出一個大師就很不錯了,趕上巔峰年代或有三幾位同出,而百年間不出一位大師,也是很正常的。

目下之所以大師氾濫,主要是無知者甚多,沒看過世面卻要評點世事指引江山,連說相聲的都大師,真把學術大家羞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