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看待現今社會腦力勞動者工資待遇不如體力勞動者的問題?

法瞳灬


這個只是局部現象,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體力勞動的收入是有上限的,腦力勞動的收入就不存在上限。

單純靠體力掙錢,收入是和“產量”成正比的,要多掙一份錢,就要多出一份工多出一份“產量”。只有腦力勞動能使自己的“產品”奇貨可居從而賣出好價錢。拿賣煎餅和寫書來做對比,賣煎餅要多掙錢,就只能多賣出一份煎餅,一個人每天的產出是有限的;而寫書,如果出一個“爆品”,就可能吃一輩子。你可能會說賣煎餅也能賣成連鎖啊,但……那已經是腦力勞動了好不好!

拿剛畢業大學生的收入去和搬磚的民工比,是沒道理的,兩者起點不同,發展空間不一樣,整體而言,上過大學的人發展空間更大,未來的收入提升空間更大,這已有中外無數的統計數據可以證明。

單純的體力勞動,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簡單的體力勞作將逐漸被機器替代——機器下圍棋都可以戰勝世界冠軍,還有多少體力活是他們幹不了的?目前沒有大規模替代,只是成本問題,但規模一旦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來了,跟電腦的發展歷史一個樣。

體力勞動者的出路是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最起碼在短期內,機器替代技術工人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技術工人已經是半個腦力勞動者了。


職場簡史


這應該只是個別領域個別階段的個別現象,只是支流而不是主流,這裡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

第一,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講,價值決定價格,這對勞動力市場同樣起作用。在人才市場上,如果供不應求,人才的價值就會提升,價格(也就是工資)隨之上漲。如果供過於求,價值下降,價格下跌。為什麼有的領域會出現體力勞動者工資高,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在這個領域內,體力勞動者供不應求。現在的情況是,腦力勞動人才的輸出穩定而強大,而且還在持續上漲,看看每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就清楚了,而體力勞動人才卻在萎縮,前幾年沿海地區製造業經常缺人。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腦力勞動的報酬漲幅不大,而體力勞動的報酬則是日新月異。比如前幾年在網上火爆一時的“去澳洲搬磚”事件,就是因為澳洲很熱,從事建築工作特別辛苦,人們紛紛轉行,導致建築工人不足,於是工資大幅上漲,超過了國內很多白領的收入。

第二,但是從人類發展的進程來說,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是大勢所趨。也許在不久的人工智能時代,許多體力工作就會被機器人取代,到那時,人類唯一的優勢就是腦力思維。社會學認為,一個國家的先進程度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城市化程度越高,國家越發達。外國咱們不清楚,看看中國這幾十年的變化就足夠了。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有7億農民,從事的基本上是體力勞動,社會經濟怎麼樣,想必大家都有一些難忘的童年記憶。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的中國怎麼樣,出國轉一圈會有顛覆三觀的直接感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更多的人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變,是大勢所趨。正是在這種大勢下,體力勞動者逐漸出現了不足,物以稀為貴,偶爾出現體力勞動者收入很高的情況是很正常的。

第三,雖然工資有高低之別,但勞動沒有貴賤之分,不能完全用工資的多少去衡量工作的好壞,工資是很重要,卻不是唯一標準。還是那句話,人不能沒有錢,但不可只為了錢而活,還是要有夢想,“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工資高低的事情,不能單純地認為工資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自己就應該去幹那個。如果什麼事賺錢更多,大家就一窩蜂而上,這個社會就不正常,就是個畸形社會。正常的心態是,別人工資比你高,你可以羨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要恨,高有高的代價。別人工資比你低,你可以有優越感,但不要打擊對方,更不能鄙視,低有低的好處。你付出勞動拿工資,別人也是一樣,彼此之間原本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

一句話,經濟規律,不足為奇,平常看待,做好自己。


陳向東


用腦力和體力工作者這種簡單的區分工作的貴賤顯然是過時了。

坐在前臺,打打字,收發下快遞,攔住那些賣保險的漂亮的前臺是腦力工作者還是體力工作者。

工作經驗豐富的電焊工,出色的勝任各種複雜狀況下的工程作業,請問是腦力工作者還是體力工作者。

當然了,現在互聯網的發達,快遞外賣的興起,這種標準的體力工作的收入確實超過了很多坐辦公室的大學生的收入。

在過去腦力工作者的給人感激高高在上,高薪,乾的都是管人的工作,那是因為在過去培養一個高學歷的大學生太難了。

在過去,有錢人家才能供孩子去讀書,勞動人民窮人家裡,孩子就是勞動力,幫家裡幹農活,家務,做飯。所以腦力勞動者才顯得稀少且珍貴。

解放建國後,改革開放恢復高考,那個時候全國高考才招生幾十萬的大學生,不像現在幾百萬的擴招,所以能考上大學的孩子也是萬里挑一,千里挑一,也配得上腦力勞動者一說。

現在擴招了,中國現在是靠大學,上大學相對來說容易的國家,大學學費的成本也不高,大學生幾乎成了城市居民家庭孩子的教育的標配,就是花個150萬供小孩出國留學的家庭,少說每年有個200個。

所以腦力勞動者的市場供給太強,沒啥好稀奇的了。

而傳統的一些過去很辛苦,不體面的工作因為沒人做,但是必須有人做的,薪水就水漲船高,所以快遞,送外賣月入5000到10000不奇怪。

並且這種工作敞開供應,腦力勞動者願意幹,沒人攔著。

問題是你願意去嗎?

決定一個人身價的,是稀缺性。

日本電影《入殮師》裡,一個大提琴手找不到合適工作,走投無路,應聘了沒人願意幹的入殮師,入殮師就是給死人打扮的工作,在日本是相當高的高薪。

因為沒人做,但是又是剛需,所以身價自然就高。

不能再用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來區分崗位的價值了。


老李校長


座標深圳,的士司機一般月收入6000-8000元/月;一般大學本科畢業生起薪4000左右,碩士研究生平均起薪6000左右。是否就是讀書無用論?

題主提到的大學生畢業生工資3000多,普通工廠新工人月工資4000左右,不知是哪個城市的水平?就深圳而言,並非如此:深圳大學生畢業生起薪4000左右,一般工廠工人工資2000-3000元/月(不含加班工資及特殊技術工人),並未出現所謂倒掛;若是僅僅挑選幾個特例,不具有代表意義,看待問題過於片面。

就工資數據對比而言,一是要看長期,不能只看眼前。的士司機未來的工資上漲有限,而作為大學畢業生起薪4000元,晉升發展空間大、未來工資的漲幅較大;無需置疑,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工資未來會超過的士司機。二是要看投入產出,或是辛苦程度。的士時間每天至少上班10個小時以上,節假日無休;而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勞動條件、勞動強度相對而言更為優越。就題主提交的工廠工人而言,工作時間一般較長,還有可能三班倒,也是存在勞動條件及勞動強度的問題。

至於題主提到,工廠工人也屬於企業中層,實在沒看明白其中的邏輯。你怎麼看呢?


人力資源沉思錄


題主所說的這個現象,只限於某一個層次某一個階段,不能歸納為社會主流。

1.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到底什麼叫腦力勞動,什麼叫體力勞動

說實在的,其實很多剛剛進入職場的白領工作也可以劃到體力勞動。每天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做的其實是手工活,只不過操作的不是零件,而是文字或者圖表。

以現在比較火的數據分析師為例,看起來很像個腦力勞動,但是初級的數據分析師做的就是體力活。很多時候,簡直就是業務部門的“人肉提數機”。

2.剛進入工廠的年輕人和大學畢業生,都只是站在起步的位置,如果真要比較,不妨向終點看看。

一份工作剛開始怎麼樣,不代表這份工作的價值,應該看看做到頭會是什麼結果。

搬磚的大爺和同樣工作幾十年的律師、醫生,誰掙得多,誰的生活更滋潤,那是顯而易見的事吧。

至於“讀書無用論”有沒有道理,看看下面兩張圖就明白了。

題主所說的現象只是個別現象,但並不能歸納為普遍現象。


桐薇說職場


我先否認一下,這個社會並不是這樣一說的。

要理解社會的一些基本現象,你就要知道這2點:

1、社會的導向是以 價值為導向

2、社會的導向更重要是以 資源為導向

首先,我要表明的並沒有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高低的區別,只是這個社會分工的問題。

價值為導向;先問問自己所為這個社會,這個公司創造的價值是多少?你所創造的價值拿到這個行業中,是屬於哪個等級?權衡一下自己,所有的價值都是可以對等的。

資源為導向;你專業性是否為稀缺技能?如果你的技能滿大街都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那麼憑神馬你能高工資?

還有一點關鍵的就是每個人的選擇。比如一個開公交的和一個出租車師傅,還有之前一直很火的滴滴司機。每個人做的都是同屬性的工作,但是為什麼每個人拿的工資有高低之分。這就是你的選擇,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在的機會不同。

自己慢慢理解吧,社會分工就是這樣,社會一定有九五等級之分。


幫你解決職場與創業的問題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


我有刷子


大學畢業生,其實……首先不應該有這麼強烈的優越感。

2018年,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預計大學將會有810萬的應屆畢業生,2001年,這個數字是115萬。30年前,大學生是個寶,如今,大學生就像土豆一樣。

珍貴,永遠都是來自稀缺。

所以,上了大學,尤其不是名校,不要感覺太過良好。


其次,工人也分很多種,最簡單的劃分:是否有技術含量。

你是焊工,但是專門負責給航天衛星做電焊工作,年薪六十萬,這是手藝活,高薪從來都是付給不可替代。你去搬磚,沒有任何技能沉澱,純靠體力,抬抬頭都能看到天花板,而且這事兒的持續性還很差,這才是體力勞動者。

一技之長,一技是可以養家餬口,之長才能夠發家致富。同樣一份工作理髮,你理一個頭,20元;我理一個頭,200元,你只會“一技”,我才是“之長”,你理髮是在街邊小店給老百姓服務,我理髮是在劇組電臺給明星捯飭,這能一樣嗎?


再者,“都不容易”這種事往往都是表面感覺,安逸會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多年前我在裝修的時候,瓦工入場,幹了三四天,老爸閒來無事和他聊天,他一個月的收入在萬元以上,也算是體力勞動,有技術含量但不算特別高,合不合理?

存在就是合理,需求創造價值。

很多人只看到了高薪,沒看到背後的辛苦,這兄弟天天吃住在房子,是在裝修的毛坯房啊,自己帶著鹹菜、大米,一個電飯鍋,吃飯就做點白米飯,就著鹹菜就是一餐,晚上就一個簡單的鋪蓋卷,往地下一扔對付一宿……幹活一干就是一天,這種工作量,這樣的食宿,是很多在家連飯都不會做的大學生所無法想象的!

最重要的是,職業生涯初期的薪資水平根本不具有參考價值。

很多腦力工作在剛入行到時候,未必比體力工作賺錢更多,但是你職業發展的空間更大。也許你今天只是3000元,只是一個人資助理,但是10年以後,你也許已經是人資總監,年薪30萬,可有多少工人有這樣的晉升路徑?

職業發展,是持久戰,不是掰手腕,只看一時伯仲有失偏頗。


讀書無用論,這麼說吧,馬雲說學歷不重要,但他的兒子在加州伯克利分校上學;王健林也說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但王思聰是倫敦大學畢業……你再看看阿里巴巴和萬達的招聘要求,學歷的門檻明晃晃亮晶晶!

讀書和學歷其實也沒有必然聯繫,你可以沒有學歷,但是你不可以不讀書。讀書這事兒,永遠有用!看看郭德綱的微博,他沒有學歷,但是他明顯讀過很多書。僅僅從片面的比較中,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只是自己對現狀不滿的無能抱怨。


剛出來混,受點窮,吃點苦,都正常,關鍵是你會不會潛心成長,現在咱只會太祖長拳,但能不能拼命練功,有一天機遇來的時候可以抓得住,有朝一日練成九陽神功,自然會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明哥聊求職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一直都高看腦力工作者,低看體力工作者,包括現在很多人也是持有這樣的想法。但在一個健康的現代社會中,腦力和體力本就不應該成為工資待遇區別的標準,與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體力工作者不是工資待遇變高了,而是太低了。但這裡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覺得體力工作者就是靠體力幹活兒,不用動腦子,就像題主在描述中說的,高中剛畢業就去當工人,純憑自己的力氣掙錢,這樣的人不可能幹到企業的中層,更不可能讓自己的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這個世界誰沒有力氣,你能幹我能幹他也能幹的活兒怎麼可能有好的工資待遇?真正待遇超過腦力工作者的體力工作者,都是憑超高的技術吃飯的。中國的高級工人其實是非常匱乏的,因為相關的專業的培訓學校就很少,大家還都瞧不起,去的人都是高考失敗的或者從小就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整體的素質也不高,所以一個高素質高技術的體力工作者工資待遇超過大學生那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很少有人可以替代你嘛。

讀書無用論是什麼人在說?一個大學生玩兒了四年的遊戲,快畢業了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了,抬頭看看周圍的人發現很多沒上大學的人也賺到了不少的錢,就哀嘆一聲讀書無用啊!拜託你讀書了嗎?往上看,這個社會的精英階層沒有幾個是學歷低,往周圍看,大部分人還是削尖了頭要上大學,大學能給一個人提供的不僅是一紙學歷,還有人脈、眼界、格局等等一般人看不到的軟實力。稍微去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個社會的大部分體力工作者還是生存的很艱難,未來,會更艱難,因為技術的發展會取代一大批體力工作者,這是大勢所趨。

所以,有獨特技術的難以被取代的體力工作者會越來越值錢,而一些根本沒怎麼讀過書的不具備稀缺技能的腦力工作者肯定會越來越不值錢。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快樂五十大學,加入兩萬人的學習社區!】


快樂五十大學


這個問題,讓阿贊來答一下。

社會需要腦力勞動者,同樣也需要體力勞動者,幹體力活比坐辦公室的工資要高,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今年年初,阿贊去新西蘭旅行,就發現新西蘭這個國家,體力勞動者要比腦力勞動者工資高出好幾倍。

舉個例子,在新西蘭銀行做個文員,一年的年薪大概是2-3萬紐幣(新西蘭元)。而如果是開大卡車,跑長途的話,一年年薪至少10-12萬紐幣。

同樣的,在新西蘭開挖掘機、做導遊的年薪也至少在10萬左右。

新西蘭最富裕的人,不是做金融行業的腦力勞動者,而是開農場養羊、養牛做這些體力活的農場主,身價至少千萬。銀行裡這些做金融的人,還要求著這些農場主來貸款,可農場主每天都有現金進賬,根本不缺錢。

所以,阿贊認為中國現今出現體力勞動者工資高過腦力勞動者,並不稀奇,非常正常。而這樣一來,就有另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大部分都沒上過大學;而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基本都上過大學。如果腦力勞動者的工資不如體力勞動者,那麼對上大學的人來說,額外投入的四年時間和金錢,就不划算了。於是,就有讀大學無用這樣的觀點出現。

事實上,現在中國的大學,起源於民國時期,是在模仿和移植英美等國大學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效仿蘇聯的大學體系,對當時的大學進行調整和改造,讓大學成為為工業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的培養基地。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到來,國家開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旨在提高適齡青年中上大學的佔比。也就是通過擴招、新建各類大學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上大學。

從上面對中國大學發展的粗略描述可以看到,中國大學的主要任務,本來就不是為了培養高工資從業人員。它只能承諾你,畢業之後會有一個大學文憑;並且更可能適應知識經濟的這個大環境。

而這樣的“承諾”,顯然不符合大家對大學的期望;但另一方面,由於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大部分人都能夠有更高的大學文憑,這又讓讀大學成為了人生必做的一件事情,就像結婚生子一樣。

這裡阿贊想問一問大家,結婚生子對你有用嗎?可以增加你的收入嗎?可以讓你變得更富有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要期待讀完大學,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呢?

最後,中國現代的大學主要是在學習、效仿西方大學的基礎上建立的,此外還部分參考了中國古代書院制度。而不論是從西方大學培養學生“追求知識與真理”的目的看,還是從中國古代書院培養學生“品德”的目的看,大學培養人才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拿到更高的工資收入。

小結一下,大學是培養腦力勞動者的搖籃,為了讀大學確實要額外花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但如果將讀大學作為一項生意來換算成本收益的話,那麼是否也可以將婚姻、養育孩子也同樣當作是一筆買賣呢?是否也可以將整個人生當作是一盤生意?又當如何計算成本與收益呢?


樓神研究所


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在中國,目前體力勞動者的起薪不低,在最初工作的五年左右收入也不比腦力勞動者少,但長期來看,依舊難以超過。

中國自古就有“萬物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所以體力勞動者的收入超過腦力勞動者,很多人會覺得難以接受。持有這種觀點本質上是認為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歐美髮達國家,體力勞動者的收入比很多腦力勞動者高卻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大家也習以為常。

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增加,和稀缺性有很大關係。原來高學歷的人少,所以大量的人競爭體力活。但現在高學歷的人多了,人們都不願意做又髒又累的體力活,從事的人少了,但這些工作又必須有人做,體力勞動者可以挑挑揀揀,收入自然高了。

而且,經濟越發達的城市,這種情況會更加普遍,越來越像歐美國家。

但體力勞動者也面臨很多問題:

  • 這是吃青春飯的職業,年紀大了體能下降了就不能做了,譬如搬磚頭的工人、熬夜的月嫂;

  • 發展空間看得見,而且缺少保障,譬如生產線上的工人收入的大頭是加班工資,不加班的收入最多維持溫飽;


  • 社會地位不高,很多人寧願在辦公室拿5000元的月薪,也不會去做收入1萬元的快遞員;

  •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許多體力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取代,這點可能是對體力工作者最大的威脅。

所以,腦力勞動者也不用對體力勞動者的高收入耿耿於懷,大家都不容易,各司其職就好。

我是【職業諮詢顧問陳凱】,如果覺得我的回答不錯,歡迎點贊、評論或點擊右上角【關注】,讓我們一起用智慧成就快樂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