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快速運用到生活中去?

一書一法一工具


先講個故事。

記得幾年前去面試一家很厲害的公司,面試官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我當時有點蒙,因為不太明白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面試官見我許久不開口,補充道,“那你平時都喜歡看哪方面的書?”我一下子明白過來,但因為從來沒有認真思考和總結過,只能根據近期看的書臨時歸納出幾個領域,面試效果也可想而知。

從那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思考每個階段,我需要積累哪方面的知識。從信息碎片化到知識體系的建立和管理,在這件事上我堅持了近3年——建立個人知識數據庫。

建立個人知識數據庫

知識體系的建立,最關鍵的一步是明確自己未來3-5年或10年,需要積累哪方面的知識,主動構建你的個人知識結構。然後才是如何通過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去積累這些知識。

比如你明確知道自己需要積累如體育、旅遊、營銷三個領域的知識,在碎片化閱讀中一旦看到與這三個領域的相關信息,就將其收集在一個聚合平臺,一週或半個月定期花充足的時間對這些信息進行過濾、組織、補充、歸納,最後保存精華。

這樣既能有意識地擴充所需知識的廣度,又能針對性地通過回顧、聯繫、查詢、補充等方式加深知識的深度。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定期梳理,這個數據庫將成為你的第二大腦。

三個工具,讓你快速建立知識數據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工具是不行的,我強烈推薦這三個工具,分別是OneNote、思維導圖Mindmanager、印象筆記。

個人知識數據庫的建立需要運用這三個工具完成三個步驟。

第一、用思維導圖Mindmanager搭建出你需要的知識結構(即領域)。

第二、將日常瀏覽到的知識結構範圍內的有用信息複製到OneNote或印象筆記進行暫存。

第三、定期對所收藏信息進行整理消化,並將所得精華全部保存到OneNote存檔,方便信息的管理與查詢。

1.思維導圖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有知識結構和沒知識結構是完全不同的積累程度,就像有目標和沒目標所達到的效果也相差甚遠一樣。如果你還沒有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就將你感興趣的、工作需要的、成長需要的、以及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都羅列出來吧,用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已經是大家熟知也常用的工具了,它可以用於工作、生活、學習以及人生規劃等多種場景,搭建個人知識結構也是其中之一。

初步是這樣的:

再細分是這樣的,如果暫時無法細分就保留一級即可.

2.OneNote

畫出你的知識結構之後,你需要一個工具來裝載這些知識領域的信息。OneNote最常用於筆記本電腦或臺式電腦,現在也有手機APP,可以像其他筆記軟件一樣,實現電腦信息與手機信息的雙向同步,但只有蘋果系統同步時速度較快。

這個軟件最好用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裝載你在第一步中用思維導圖畫出的所有知識結構的內容。以下圖為例:

OneNote的整體界面,建議保存下來橫屏看

1) 建立各個領域的專屬筆記本

2)各筆記本里可新建細分的分區,分區太多還可歸納為分區組

3)各分區裡可新建無數頁面

更方便的一點是,任何網上的信息,只要複製到OneNote,末尾都會自帶網頁鏈接,這樣很方便回頭查找信息來源。建立好數據庫分類後,無論是平時在電腦上瀏覽信息,還是手機上接收碎片化信息,一旦看到和你知識結構相關的信息,都直接複製過來進行整理保存,長此以往,這個數據庫一定會發揮巨大的價值。

但前提是,也是最關鍵一點,這個數據庫需要定期整理、消化、歸納。如果只是保存信息,而你幾乎不去看,那麼也是形同虛設。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只要文檔長一些,就沒有耐心看完,但這又是需要積累的信息,那就在OneNote上新建一個筆記本叫做“待整理”,所有未經處理的信息都放在這裡,然後每個週末統一閱讀、過濾、再分門別類將精華放到相對應的位置。同時經常對這些精華進行消化吸收和補充整理,這樣做的目的不在於你記住所有知識,而在於當你需要某方面知識的時候,你知道你的數據庫裡有,然後直接調用。

OneNote的查找功能也很贊,只要輸入關鍵詞,跟其相關的頁面或分區都能迅速跳出來。OneNote的資料備份是電腦硬盤,不存在容量不夠的問題,而且每一個筆記本或分區都能單獨另存,發送給其他人也很方便。

3.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作為Onenote的輔助工具,尤其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收集碎片化信息非常方便,並隨手記錄你的靈感和想法。強大的印象筆記可以在微博、微信、乃至很多app兼容,直接保存,需要整理的時候,只需要同步到電腦版印象筆記上,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閱讀整理,最後再把處理後的信息歸檔到OneNote上。

三個工具,三個步驟,不需要半天,你就能搞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們都用什麼工具收集和整理知識呢?歡迎留言交流。

廈九九,專職品牌運營,業餘原創作者,個人成長學習博主,分享給人啟迪的知識與技能。歡迎關注。

廈九九


先簡單說說我自己,我的前職是一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高中歷史教師,並且在這個行業一做就是十餘年。後來因為有了寶寶們,想兼顧家庭轉換職業跑道,開始嘗試讀書寫作,經過兩年的努力成為多平臺的簽約作者,自己的手寫漢字也成功入庫,在安卓手機商店上架,新書預計年底上市。目前是一個自由職業者,這期間有很多公司來挖我,開出的底薪都在10w以上,下半年我打算入職一家出版公司,初步實現了從教育領域到出版領域的跨越。

這兩年職業領域的轉換,得益於我讀的書和寫過的文章,見過的人,在這裡就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1、通過主題閱讀建立底層的知識體系

閱讀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快速建立一個陌生領域知識體系最好的方法。


個人成長包括專業知識和通用的技能,比如你是一個會計,那麼讀和會計相關領域的書籍就是完善你的專業知識,但做會計的同時,我們需要和同事客戶溝通,需要向領導彙報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學習ppt,溝通演講公公表達類的書,這類書就屬於通用的技能。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一份個人成長的知識體系書單:一般的順序按照閱讀方法、筆記術、邏輯思維、視覺引導、溝通表達、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等幾個方面建立主題書單。

僅列出我個人書單中的幾個領域的書單,供參考:

一、讀書方法

1.《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艾德勒查爾斯

2.《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3.《高效能閱讀》原尻淳

4.《高倍速閱讀法》保羅R席列

5.《實用性閱讀指南》大巖俊之

6.《這樣讀書就夠了》趙周

7.《王者速讀法》齊藤英治

8.《越讀者》郝明義

9.《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


二、筆記方法

1.《記事本固夢計劃》熊谷正壽

2.《聰明人用方格筆記》高橋政史

3.《聰明人用方格筆記》進階圖解高橋政史

4.《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奧野宣之

5.《麥肯錫筆記思考法》大島祥譽

6.《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美崎榮一郎

7.《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小西利行

8.《筆記女王的手賬活用術》系列林佩玲

9.《1分鐘超強筆記術》石井貴士

10.《神奇手帳》佐藤惠

11.《有道雲筆記:記錄成為更好的自己》蕭秋水

12.《 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本》電腦人公司

13.《別讓不會記筆記害了你》鹹魚夢想

14.《塗鴉筆記》邁克羅笛

15.《高效能人士的筆記整理術》霽色


三、知識管理/學習方法

1.《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李參

2.《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田志剛

3.《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

4.《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古典

5.《學習之道》芭芭拉奧克利

6.《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安德斯

7.《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格雷厄姆奧爾科特

8.《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齋藤孝

9.《技巧:如何用一年時間獲得10年經驗》郝培剛

10.《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聖吉

11.《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採銅

12.《刻意學習》Scalers

13.《學習之道》喬希維茨金


四、寫作

1.《完全寫作指南》勞拉布朗

2.《寫作課》愛麗斯馬蒂森

3.《故事思維》安妮特西蒙斯

4.《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大澤在昌

5.《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布蘭登羅伊爾


五、時間管理

1.《小強升職記》鄒鑫

2.《把時間當朋友》李笑來

3.《奇特的一生》格拉寧

4.《番茄工作法圖解》諾特伯格

5.《為什麼精英都是清單控》寶拉里佐

6.《搞定》載維艾倫

7.《精力管理》吉姆洛爾

8.《晨間日記的奇蹟》佐藤傳

二、輸入的同時注意輸出

我看見很多小夥伴書倒是讀了不少,但讀過之後就沒有然後了,逢人就會問我也讀了不少書,怎麼就看不到成效呢?


個人知識的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閉環,不僅要有大量的輸入,同時還要有輸出的過程。讀書是一種輸入,然後把書中的知識通過大腦的思考和加工,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再分享出去,在這個過程中,把讀書和自己建立起鏈接,這樣的讀書才是最有效的。


我最初就是通過讀書寫書評,一邊輸入,一邊輸出。不僅把書讀透了,還通過書評拿到了稿費,開通了付費閱讀,而且還收到了出版社出版邀請。收穫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把一本書的價值最大化了,賺到了錢,同時因為讀書寫作實現變現更激發了讀書的熱情。所以知識體系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三、輸入和輸出的同時,要注意打造個人品牌

我們在讀書寫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經營平臺,打造個人品牌。具體的做法就是先給自己貼上標籤,然後通過讀書寫作分享不斷去強化這個標籤。然後再憑藉著自己的本事和提供的價值去鏈接高層次的人脈,用價值交換價值。


總之,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就是全面自我提升和迭代的過程,現在知識淘汰的速度很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很重要。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知識體系的構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與日積月累才能成為一個體系。

不過,作為一個工作近三十年的小學語文老師,我把自己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與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讓亟待解決這一問題的你少走彎路,對你有所啟示,有所幫助。

01

首先得給自己建立一個知識庫。由於時代的侷限,我一開始的知識庫只能是手抄筆錄,小學語文教師所要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語文基礎知識、文學常識等知識要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摘抄筆錄時跟編書的體例差不多,目錄和頁碼也得標記,章節與章節間分開時用膠布寫上標註,便於查找和隨時補充。

02

後來有了電腦,我便把所需要的知識:如教學類知識、班主任知識、心理輔導知識、教學理論知識,自我總結等用文件夾形式分類別整理,大文件夾套小文件夾,一級級地歸類,新學的知識又新增文件夾,對舊知進行及時增補,每個文件都有目錄索引。

03

幾年前參加了一個業務培訓,讓我們幾個參訓者整合小學生語文知識點,用思維導圖做整體規劃,用印象筆記整合資料。

我把所學用於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於是又學到了一種用軟件快速高效地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具體操作:

a、下載軟件思維導圖App,新建以你要構建的體系為核心的射線思維導圖,形成自己領域的一個導向圖。

b、找準自我關注點,聚焦你所需的知識,用印象筆記或有道雲筆記蒐集資料,整理資料,自己修正或增補完善知識內容,還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列目錄、加標籤、分類、過濾、加工、組織材料。

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陳述,形成自己的信息資料庫,最後記得保存,並經常補充,修正,複習,做到時時更新,常常複習,溫故知新。

04

堅持讀書時做歸納總結是提升知識體系的必由之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持之以恆地讀書是建立知識體系的不二法門,要選擇適合自己成長的書籍進行閱讀。

例如老師要學習經典名著《論語》《道德經》等,專業書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教學理論書籍誇美紐斯的《誇美紐斯教育論著選》,柏拉圖的《理想國》等。

學會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望得遠。同時,取其精華,學其經驗,借鑑創造性運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學習的基礎上要善於自我歸納總結,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識,把碎片化學習得來的知識經由自己大腦提煉歸納成為具有價值的觀點理論等。

每天堅持輸出文字,讓大腦活躍起來,讓知識充盈起來,並把所學用圖表或思維導圖歸納彙總,讓知識有條理地呈現出來。

這是我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小結,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已成必然趨勢,知識體系的構建也應與時俱進,永無止境!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雖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比較難,但是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依舊可以成功。具體說來,有以下三種方法:

1、通過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大廈。



如何閱讀呢?

首先,閱讀視野類書籍。也就是能顛覆認知,收穫新知的書。比如,《反脆弱》《異類》《認知迭代》等等。這些書籍,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其次,有多學科視角。即要廣泛涉獵,不要侷限於某些方面。比如,如果你是老師,可以多閱讀教育類、心理類、管理類等的書籍,這些都有利於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說,多學科視角才能產生某種共奏效應,發現原本無法發現的深度見解。

最後,運用數字20。即想要對某些領域有了解,必須閱讀至少20本相關領域的書籍。比如,對教育感興趣,可以閱讀《孩子是如何學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卡爾·威特的教育》、《聰明的媽媽教方法》等等。

2、學會知識大融合。


學會融合不同的書籍,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合力。比如,有些人用數學領域的知識,去分析金融市場,結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同的事物之間,暗地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能抓住他們的共同點,然後以點帶面,迅速打開新的領域,我們無疑有更大的競爭力。

融合書籍,也就是採銅說的解碼的過程。如果我們能比較書籍之間的相似性、不同點,然後梳理出彼此的邏輯主線,相信我們能更好的融合知識。

3、學以致用。


邊做邊學。

做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新知。比如,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考驗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通過寫作的方式,比如拆書稿,在輸出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總之,我們掌握了多少知識,最終取決於能利用多少。

羅馬非一日建成,只要我們持之以恆,最終能成為那個理想的自我!


清芷兮兮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尤其是在當下,我們經常接受碎片化信息,以至於越來越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對比之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我看來,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從這幾方面做起:

確立明確目標

我們掌握的知識當然越多越好,但既然要快速高效地建立成體系,首先就要明白,目前,對我來說,我最想掌握的是哪方面的知識?如果是健身,那就多瞭解健身相關的知識;如果是學英語,那就多看英語資料,多練習;如果是瞭解歷史,那就多把注意力放在跟歷史有關的事物上。我們不是天才,可能並不能同時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出一個最重要的,然後把它做好。所以,第一步是確立明確的目標。同時,還要注意,要勇敢地捨棄一些知識,分清主次,不要貪多。

進行主題閱讀

確定好目標之後,就可以進行主題閱讀了,這是較為高效的方式,能讓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而且基本上,這個過程下來,你就對某方面知識的來龍去脈都瞭解清楚了。閱讀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言了,用幾個小時或幾天就能獲得別人可能是一輩子的心血,實在是太值了。關於這一點,要注意,選擇所關注領域的權威書籍,同時,要善於總結。可別交了智商稅哦。

注重實際運用

明朝政治家、哲學家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顯然是不夠,能夠化為己用的知識,才算是你真正掌握了。所以,也要注重去運動所學知識,這也能夠讓你的知識體系更加穩固,以便隨時調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我是一名在泰國的漢語教師,會分享一些自我提升和在泰國的見聞等,如果覺得有用,歡迎點贊並關注我哦。

MemoryMiao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記住更多知識,但這是對學習最大的誤解。根據自己的情況,深挖和重構知識之間的聯繫,建立知識體系,才能發揮學習最大效用。知識體系就像是一張地圖,擁有它,你可以遊刃有餘地行走在任何行業、領域,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今天給大家分享作家程驛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關鍵就在下面這三步,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01 廣泛收集“啟發性知識”

知識體系的建立路徑,應該是一條“微笑曲線”。剛開始從廣度去攝入知識,中途從某一個縱深去建立框架,最後又根據框架填充和豐富整棵知識樹。

為什麼第一步需要從廣度去攝入知識呢?原因有兩個:

  • 一是因為知識體系是一張網,沒有足夠的知識點,是很難形成網狀的。
  • 二是知識點需要不斷驗證,必須通過大量輸入,相互之間才有連接和驗證。

比如,你想搞清楚什麼是情商,只看戈爾曼的理論可能不夠,你可以從更豐富的心理學、認知神經學去了解。

在第一步中,你主要的任務就是收集“啟發性知識”,就是你看到一個知識,有一種“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例一比如,人為什麼會有情緒呢?《羅輯思維》有一期就解釋了:其實情緒是人腦系統的“快捷方式”。就像我們愛吃甜食,吃到甜食會愉悅,那是因為甜食的熱量高,能幫我們補充能量。對於恐懼,我們看到老虎,轉身就跑,是為了躲避危險。原始叢林中如此複雜,我們必須要產生許多人腦“快捷方式”來幫我們迅速作出反應。例二再比如,你去理解“故事”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看看猶太人怎麼說:“真理”來到村裡,一絲不掛,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視。後來,智慧老人把“真理”請回家裡,給它披上衣服。這個時候,真理就化名“故事”。“故事”走到村裡,所有人都很喜歡它。在收集一個個“啟發性知識”時,你會非常享受其中。一般來說,一個“啟發性知識”由兩部分構成,即理論+案例。有些知識的理論部分更有啟發,比如“情緒是人腦的快捷方式”。而有些知識的案例部分更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猶太人講“真理”和“故事”的差別。

蒐集“啟發性知識”最重要的,是今後可以搜索和隨意調用出來。尤其當你有幾千上萬條信息時,你得思考用一種什麼樣的方法。

比如,我的辦法只有兩步,就足以保證我可以想起其中任何一條信息:

一句話理論陳述。剛剛說到的“情緒是人腦的快捷方式”就是這類,能夠讓我知道這是在講什麼。貼上標籤。上面的標籤肯定就是“情緒”,以後我在寫所有關於“情緒”相關的話題時,一搜索就可以看到它了。

實際上,當啟發性知識越來越多時,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去把各種知識聯繫起來,這就是我們的第二步了。


02 深度建立一個“知識框架”

第二個步驟是“微笑曲線”的最下端,就是當你的知識有一定積累後,你就需要在某一個領域,深度建立一個框架。

比如我一直對哲學、心理學等認知類學科很感興趣,之前也蒐集了很多諸如“依戀機制”“潛意識”“斯多葛學派”“人格理論”等知識點。現在我就需要努把力,大致建立一個個心理學的框架。

還是強調,先有知識點,後建立框架。這個過程就像你聽一首歌,反反覆覆對句子都很熟悉了,有一天想全部把歌詞記下來就很容易。

“知識框架”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需要你用到最簡原則,即“奧坎姆剃刀原則”——如果你在同一個問題上遇到多個不同版本的解釋,選擇最簡單實用的那一個。

想一想,你每天在地鐵站或電梯間裡看到各式各樣的海報,覺得複雜吧。曾經一個讀者向我透露想去做平面設計師,但是看很多理論解釋都覺得太複雜。然而無印良品首席設計師原研哉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就可以讓你一下就看懂平面設計。他說,“無論多麼複雜的平面廣告設計,都靠三層建立: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好的設計作品,一定在三層中有其所長。”

例如,原研哉親自設計的2005日本世博會的海報,背景層使用了淺灰色,圖形層創作了兔子,森林與形狀的組合圖形,信息層創作了一個接近金色的文字組合。這三層以下、中、上的順序排列起來,形成了一幅大作。你接下來用“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的概念去看你身邊的海報,就會發現自己對平面設計一下就入門了。


所以你會發現,建立“知識框架”的時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識儲備和理解基礎上。

這一步的核心原則是對大量知識點不斷組合和拆分。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玩樂高積木的過程。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結構圖,但儘量需要你親自拼接一遍。憑藉的結構可以是簡單並列,也可以按一定邏輯,其中的關係按具體知識點的不同來建立。


03 形成“知識體系”

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

  • 第一個步驟,收集“啟發性知識”,其實是你在收集各式各樣的樂高積木塊;
  • 第二個步驟建立“知識框架”,則是用積木塊搭建一個一個小的結構,比如小房子、一座橋等。
  • 第三個步驟形成“知識體系”,則是在各種結構和知識點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樂高城市。

第三個步驟又回到廣度了,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體系才算真正形成。

但樂高城市的擴張最好基於之前建立的“知識框架”。這個過程也很像一棵樹,在樹幹基礎上開枝散葉。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馬斯克把自己的知識體系稱為“知識樹”。

一個“樂高城市”或一棵“知識樹”該形成什麼樣子,這是隨機演化出來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但這個過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輸出”。

我見過很多講學習效率的文章,都會把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搬出來,也就是“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效率。學習知識,如果能夠輸出,大致可以對原知識掌握90%以上。

但卻從來沒有人說到,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輸出?

原因來自這五個字——重新結構化(Reconstructed)。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女生,最近新交了一個男朋友,你們發展非常迅速,男朋友讓你搬到他家裡去住。

因為他家是一套別墅,家裡有20多個房間,其中至少有上萬件物品。而他很想你成為女主人,他工作太忙,你可以幫他打理這個家。剛開始你對這一切是陌生的,你如何熟悉呢?

沒人蠢到一件一件物品去記憶,而是你應該住進去,不斷收納和對物品重新排序。只有經過自己建立的結構,才能很快記住。

所謂知識,無非就是對文字排序。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知識點都是別人的,論文的價值就在於你如何對這些知識進行排序。

這就像樂高的積木塊原本價值不大,花錢就可以買到(很多知識還不用花錢)。但如果你組合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樂高城市,這個價值就很大。樂高公司說不定會出上萬美元給你買下來。

再比如iPhone4開創了一個時代,但它所使用的IPS硬屏顯示技術、觸摸屏交互、App的生態系統,極簡設計美學等等知識原本在各自領域都默默無聞,但相互組合成了iPhone,就有巨大價值。

“輸出”就是一個“重新結構化”的過程,如同寫作就是重新組合知識材料,創業就是重新組合你的想法、資源配置以及各種能力。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記住更多知識,但這是對學習最大的誤解。所以說多數人學習效率之低,卻找不到原因。唯一正確的方式,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深挖和重構知識之間的聯繫。

比如我十分想弄清楚“人”這個基本概念,這就會涉及大量廣泛的知識信息。構建這個體系的過程,是極其讓人興奮的。


04 結語

怎麼樣,建立知識體系很簡單吧。

最有效的方法從來都是簡單的。把事情搞得很複雜,要麼就是為了顯得自己很厲害,要麼就是沒有把問題想通透。

記住有且只有三步:

1.收集樂高積木塊,也就是廣泛收集“啟發性知識”。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建立社群,大家用指數級速度來成長。2.搭建小結構,即深度建立一個“知識框架”。這個過程,我可以給大家作很多引導,一起來建立。3.形成樂高城市,這裡的核心是要“輸出”。最直接的就是寫作,當然每個人都可以建自己的體系,這是個偉大的過程。

《超體》這部電影中曾經說了一個概念,人類的大腦大致只開發了5%~10%,女主角露西因為嗑藥而開發到了100%,就成為無敵的存在。

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聽說,從大腦神經學上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人腦在思考很多事件時,大腦就被監測都處於100%活動狀態。

但從知識連接的角度來說,“人腦只開發了5%,還有巨大潛力”這個概念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大腦中所學知識的連接效率很可能還不到0.1%,想想如果這個效率提升到20%,甚至50%,那將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局面!

作者程驛,著有《認知顛覆》,簡書籤約作家,筆名:道長是名思維販子。歡迎關注公眾號培訓雜誌,獲取更多實用乾貨 >>>成長法則 | 職場溝通 | 社群學習 | 人才培養 | 管理智慧

《培訓》雜誌創刊於2005年,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專注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的實戰期刊


培訓雜誌


看了前面幾位高點贊高閱讀量的回答,我有點坐不住了。因為個人覺得有的說的很大,例如知識體系中有財經有寫作有體育,太廣了;有的太複雜了,例如一年要看12個主題的書,每個裡面多少本書,讀書筆記各種,操作性比較弱。

職場人要想建立知識體系,背後最大的痛點在於實操中信息瞭解不全加大走彎路甚至錯誤的風險。

有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遇到問題分析問題更加難全面且有理有據符合邏輯,進而在實操中達到預設的結果。這是我們想要的其中一部分。

還有一些人建立知識體系不是為了賺錢,就是一種愛好,例如我喜歡歷史,我就想把世界史、中國史等全部通曉,這種感覺令自己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渴望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我都覺得OK。沒問題。

但面對不同的動機,在知識體系板塊中可能有些方面是不同的。例如為了工作而學習歷史,知識體系中還要新增寫作、營銷等模塊,但如果你僅僅是愛好那就沒必要。

如果你對目前手上的專業還雲裡霧裡,那我建議你一年內花3000塊把某個專業的書都讀一遍,即所謂的主題閱讀。永遠是先站在宏觀層次把這個專業涉及的方方面面知道後,才有了更細的深入。主題閱讀之後,要做思維導圖或者做一個類似書的目錄的筆記。寫一下這個主題下面包含哪些模塊,每個模塊下面又細分哪幾個方面,每個方面下面有哪些子內容…(類似於一本書的目錄),如果你能做出這樣的目錄,那麼你的知識體系整體框架就有了!!!!這一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然後在根據你的目錄,繼續按照原先的思路填充每一塊的內容,填的越細你就越系統。記住哦,邏輯思維圖很有用,能夠清晰地幫你梳理思維,這個小方法很重要,不然你讀了跟沒讀一樣。

南方D調姑娘


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李笑來老師說:不僅電腦有自己的操作系統,人的大腦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大腦操作系統由:概念與關聯、價值觀和方法論、實驗與踐行三部分組成。需要不斷的學習來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但是絕大部分人的操作系統仍舊保持著出廠設置,被設定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就不做什麼,因此他們的操作系統是被別人植入的,並不受自己所控制。


但不升級的大腦操作系統就像不升級的電腦操作系統一樣,終究是會被時代淘汰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讀書來完成自我的升級,書越讀越多,但是毫無章法就會事倍功半。


直到看到秋葉老師的這本《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簡直是如獲至寶,因為在這本書中秋葉老師不僅幫我們梳理了閱讀中常見誤區的應對,而且總結了閱讀的十大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論結合實踐帶著我們學習如何通過讀書來建立世界觀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論。對應著李笑來老師所說的操作系統,秋葉老師交給我們的就是如何通過系統的閱讀來構建屬於我們自己所特有的操作系統。


《秋葉: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秋葉,原名張志,不僅是武漢工程大學的副教授,學工處校團委大學生創業中心主任,而且還是PPT界的網紅、自媒體專家,可謂是典型的斜槓青年,另外所著的《和秋葉一起學PPT》、《和秋葉一起學職場技能》等系列書籍非常受大學生以及職場人士的喜愛。



《秋葉: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篇主要介紹讀書方法;第二部分知行合一通過讀書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和世界觀;第三部分學以致用通過讀書學習工作、創業、生活中的方法論;最後一部分介紹時間管理的方法。


一、10種讀書方法

秋葉老師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歸了十大類,基本上涵蓋了所有類型書目的讀書方法,比如對於培養思考框架的“通讀法”,再也不是漫無目的的閱讀,而是反覆閱讀關於某一領域框架和業務的入門經典書,從而形成思考問題的架構,在讀到相關的書就直接可以歸納到體系裡;做主題閱讀的“樹讀法”,針對想要了解的某個知識領域,至少看十本以上同類的書籍,然後總結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此外還介紹了針對閱讀難度大的“圖讀法”、閱讀暢銷書的“煉讀法”等十種閱讀方法。


讀書方法因人而已更因書而已,我們在實際讀書的時候也許沒有辦法分的很清楚到底使用哪種,我們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秋葉老師的介紹嘗試各種讀書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二、如何寫讀書筆記、書評和拆書

寫讀書筆記不僅能夠加深對本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梳理書本的框架,為寫書評積累了素材,在書中秋葉老師介紹了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四個步驟:首先看作者簡介、摘要和目錄,快速瞭解一本書的框架;然後快速通讀一遍;其次在看到啟發性或者精彩的地方,做記錄;最後記錄了足夠的素材之後,開始做讀書筆記。


對於做筆記作者建議使用紙筆手寫,這樣可以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去閱讀一本書,記憶效果也更好,這一點也是我最近反思的地方,我基本上閱讀的每本書都做讀書筆記,有紙質書也有電子書,讀書筆記有幾百篇,電子書的筆記可以一鍵導出比較的方便,但是缺點是記憶不深刻,紙質書是用紙筆做的筆記,很多段落記憶比較清晰甚至還記得當時寫下時的心情。


秋葉老師的拆書是受《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趙周老師的影響,秋葉老師非常認同趙周老師所說的,一本書並非只有通讀才能有收穫,讀書一定要聯繫實際進行分析總結才能為自己所用,所以希望通過拆書來帶領大家學習好的讀書方法並且愛上讀書。


秋葉老師開始在微信上進行拆書來展示他的思維模式,引導閱讀者進行自己的思考。拆書的框架為三個部分:第一是背景介紹,主要是普遍遇到的問題,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第二是知識介紹,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要的概念定義以及案例;第三個部分是知識點應用,需要結合自己的經歷,列舉案例,用書中的觀點、模式和方法來分析自己的案例;第四個部分是總結反思,作者觀點的優缺點,對於自己有哪些幫助,以後可以如何應用新的思考模式。


以上是秋葉老師的拆書框架,在本書的第二大部分、第三大部分運用了大量的實踐案例,都是應用上述的拆書框架,可謂是手把手的教我們如何通過讀書來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工作生活中的思維和方法論。



三、如何通過閱讀建立知識框架

本書有一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實踐案例,比如在如何建立思考模型上,秋葉老師選擇了《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分析探討了各種經典的思考模型,時間緊急重要度模型來分清時間的輕重緩急提升工作效率、swot分析評估一個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發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心流模型、影響力模型等多個思考模型;而在方法論上則根據工作、創業、生活等不同的維度進行知識框架的建立。


我們可以找出其中一個拆書的案例來看看秋葉老師是如何拆書的。


背景介紹:現代人的焦慮主要是事情太多而時間不夠,秋葉老師在《不要等到畢業以後》這本書中分享了他的碎片化學習和工作的方法


知識介紹:大部分人出了校園之後很少能夠擁有大片的時間來做一件事情,大部分是被各種碎片化,目前主要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系統的工作?


秋葉老師給出了自己寫作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想要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並不是說有完整的時間就可行的,有時候你可能沒有靈感沒有思路,那麼完全可以在開始寫作之前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構思、列提綱、整理素材等,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文章自然就會一氣呵成了。不僅寫作如此,像其他的營銷策劃、項目計劃、書籍出版等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


擴展思考:現代人必須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完成大塊的工作,“學會給每一種碎片化時間單位尋求多元化用途。”比如自己的1分鐘能做什麼、2分鐘能做什麼等,否則零碎的時間很可能用在刷微信、微博以及閒聊上,而被白白浪費。


拆書建議:為自己的每一樣零碎時間尋找3~5種的用途,並且用表格把用途和生活中的情景進行關聯,這樣在任何一個場合一旦意識有零碎的時間便可以直接應用上,日積月累,零碎的時間便會能合理利用,而且還會提升大塊時間的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關於生活方法論裡的一個拆書案例,拆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拆為己用,我們就可以學習秋葉老師的這種拆書方法,成為自己的拆書家,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實鏈接,並歸納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願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都能在書中尋找到答案。


檀七月


“1年期”個人知識體系打造計劃,我的1年實踐經驗,全網獨一份,獻給你!

1年多前,我開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打造個人知識體系。從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後期總結,計劃截止的時候,個人認為總體達到目標,完成率在80%

以下是大體的計劃內容獻給你,都是自己的絕密乾貨,第一次發出來!!!

1.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基本目標

  • 完成12大主題書單,每個書單至少20本書。分別是:讀書方法、寫作方法、思維導圖、視覺筆記、讀書筆記、時間管理、人際溝通、邏輯思維、演講能力、知識管理、個人管理、新媒體運營。
  • 完成各類筆記24萬字,每個書單至少2萬字。不求每本書都要寫多少字的讀書心得、筆記感悟,但每個書單結束後必須做一個大的總結,這1個主題講了哪些知識、我自己能怎麼使用。
  • 製作思維導圖24張,每個書單至少2張。不求每本書做思維導圖,但每個書單結束後一定要做至少兩張導圖以對知識進行總結(順道能放在筆記裡發佈出去)。
  • 個人分享至少12次,每個書單結束後至少1次分享。
    不管是線上、線下的形式,都要至少對1個人進行一次演講或分享。一來訓練自己演講的能力(演講書單的知識應用),二來通過分享的形式,倒逼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

2.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高階目標

  • 運營至少1個新媒體平臺,不定期發佈個人知識成果。不管是公號、頭條、悟空、簡書、豆瓣等,至少專供一個平臺,將自己的筆記、文章、思維導圖等發佈出去,定點突破,將其打造成自己以後發展的大本營。
  • 各類平臺積累粉絲2萬+。包括主營的1個平臺+其他各類平臺,全部粉絲數達到2萬+。2萬粉絲便可以初步形成網絡傳播效應,初步具備了後期增粉、打造口碑的實力。
  • 實現業餘收入10000元。以最低限度的書評價格來說,將寫作的文章、書評投稿到各平臺,力爭每月1000元收入,年收入12000元。如果後期時間和精力足夠,則力爭翻倍。

3.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備註事宜

知識體系是非專業、非學術、非工作知識。不以從事的職業,或上學所學專業為主。因為上班或上學的時候,本來就會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自己的工作或準備學習和考試。

我所追求的是在日常主營業務以外的知識體系,既讓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得到提升,也讓自己的非專業知識體系得到提升,最終打造獨屬於自己的全面的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時間安排

計劃不如變化快。最開始的時候我制定了一個時間進度,但後期總是因事需要調整。因此,具體計劃在此略過。

但總體而言,每天利用早起、三餐、晚上等2h的時間便可以。但重點重點重點(說三遍),堅持、堅持、堅持。365天裡至少有有80%的日子堅持才行。

PS:我這絕對是“全網獨一份”的個人知識體系打造計劃,而且本人親身實踐。記得給我點贊噥!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首先,明確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現如今,信息隨手可得,我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閱讀這些信息,自認為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其實是一種自嗨似的悲哀,因為你會發現,你閱讀的這些東西並沒有給你帶來什麼實際的變化,除了讓你有了一種虛假的滿足感。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知識呢?

我以為,能夠給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變化的,能夠指導你行為的,能讓你提高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知識。

如果做不到上面所定義的效果的,一律都是信息。

你可以看到,信息、知識都是相對的。有些內容,對於甲來說是信息,但是對乙來說,是知識。

例如:你是一名電氣工程師,那麼飛機制造術對你來說就是信息、而不是知識。

除非你時間充裕,否則不要去花時間在那些“學了卻沒什麼卵用”的信息上。

因此,你首先要保證,你要學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要有目的的去學習。

有目的的學習

當你明確了你的學習目的,你就做好搭建框架的準備了。

最快速的學習方法,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前提的。因此,你必須在這之前,明確自己學到的知識是為了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確定方向後,你可以給自己編制框架。

首先,你想象你正在編寫一本書,這本書的內容是你想要掌握的某一領域的知識。

編書首先得有目錄,那你可以先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分為幾大塊,然後給這幾大塊編輯目錄。

目錄就組成了你要學習的知識的知識框架。

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你往這個框架裡面填內容了。填內容的過程,就是你搜集資料、閱讀專業書籍的過程。

隨著學習的深入,你會在不斷完善框架的同時,也不斷更新框架中的內容。

最後,學到的知識一定要實踐,這樣才能融會貫通。

學習工具

使用學習工具,事半功倍。

推薦我個人常用的兩款工具:

1.XMIND

這是非常著名的一款思維導圖軟件。你可以使用這個軟件來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排列知識大綱或目錄。

2.印象筆記

你可以把你的詳細的筆記或者學習心得等內容,放進印象筆記裡面。不斷複習的同時,也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知識的積累和不斷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