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快速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书一法一工具


先讲个故事。

记得几年前去面试一家很厉害的公司,面试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我当时有点蒙,因为不太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面试官见我许久不开口,补充道,“那你平时都喜欢看哪方面的书?”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但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总结过,只能根据近期看的书临时归纳出几个领域,面试效果也可想而知。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每个阶段,我需要积累哪方面的知识。从信息碎片化到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在这件事上我坚持了近3年——建立个人知识数据库。

建立个人知识数据库

知识体系的建立,最关键的一步是明确自己未来3-5年或10年,需要积累哪方面的知识,主动构建你的个人知识结构。然后才是如何通过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去积累这些知识。

比如你明确知道自己需要积累如体育、旅游、营销三个领域的知识,在碎片化阅读中一旦看到与这三个领域的相关信息,就将其收集在一个聚合平台,一周或半个月定期花充足的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组织、补充、归纳,最后保存精华。

这样既能有意识地扩充所需知识的广度,又能针对性地通过回顾、联系、查询、补充等方式加深知识的深度。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定期梳理,这个数据库将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三个工具,让你快速建立知识数据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工具是不行的,我强烈推荐这三个工具,分别是OneNote、思维导图Mindmanager、印象笔记。

个人知识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运用这三个工具完成三个步骤。

第一、用思维导图Mindmanager搭建出你需要的知识结构(即领域)。

第二、将日常浏览到的知识结构范围内的有用信息复制到OneNote或印象笔记进行暂存。

第三、定期对所收藏信息进行整理消化,并将所得精华全部保存到OneNote存档,方便信息的管理与查询。

1.思维导图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有知识结构和没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积累程度,就像有目标和没目标所达到的效果也相差甚远一样。如果你还没有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将你感兴趣的、工作需要的、成长需要的、以及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出来吧,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已经是大家熟知也常用的工具了,它可以用于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规划等多种场景,搭建个人知识结构也是其中之一。

初步是这样的:

再细分是这样的,如果暂时无法细分就保留一级即可.

2.OneNote

画出你的知识结构之后,你需要一个工具来装载这些知识领域的信息。OneNote最常用于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现在也有手机APP,可以像其他笔记软件一样,实现电脑信息与手机信息的双向同步,但只有苹果系统同步时速度较快。

这个软件最好用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装载你在第一步中用思维导图画出的所有知识结构的内容。以下图为例:

OneNote的整体界面,建议保存下来横屏看

1) 建立各个领域的专属笔记本

2)各笔记本里可新建细分的分区,分区太多还可归纳为分区组

3)各分区里可新建无数页面

更方便的一点是,任何网上的信息,只要复制到OneNote,末尾都会自带网页链接,这样很方便回头查找信息来源。建立好数据库分类后,无论是平时在电脑上浏览信息,还是手机上接收碎片化信息,一旦看到和你知识结构相关的信息,都直接复制过来进行整理保存,长此以往,这个数据库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但前提是,也是最关键一点,这个数据库需要定期整理、消化、归纳。如果只是保存信息,而你几乎不去看,那么也是形同虚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只要文档长一些,就没有耐心看完,但这又是需要积累的信息,那就在OneNote上新建一个笔记本叫做“待整理”,所有未经处理的信息都放在这里,然后每个周末统一阅读、过滤、再分门别类将精华放到相对应的位置。同时经常对这些精华进行消化吸收和补充整理,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你记住所有知识,而在于当你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时候,你知道你的数据库里有,然后直接调用。

OneNote的查找功能也很赞,只要输入关键词,跟其相关的页面或分区都能迅速跳出来。OneNote的资料备份是电脑硬盘,不存在容量不够的问题,而且每一个笔记本或分区都能单独另存,发送给其他人也很方便。

3.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作为Onenote的辅助工具,尤其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收集碎片化信息非常方便,并随手记录你的灵感和想法。强大的印象笔记可以在微博、微信、乃至很多app兼容,直接保存,需要整理的时候,只需要同步到电脑版印象笔记上,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阅读整理,最后再把处理后的信息归档到OneNote上。

三个工具,三个步骤,不需要半天,你就能搞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们都用什么工具收集和整理知识呢?欢迎留言交流。

厦九九,专职品牌运营,业余原创作者,个人成长学习博主,分享给人启迪的知识与技能。欢迎关注。

厦九九


先简单说说我自己,我的前职是一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并且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十余年。后来因为有了宝宝们,想兼顾家庭转换职业跑道,开始尝试读书写作,经过两年的努力成为多平台的签约作者,自己的手写汉字也成功入库,在安卓手机商店上架,新书预计年底上市。目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这期间有很多公司来挖我,开出的底薪都在10w以上,下半年我打算入职一家出版公司,初步实现了从教育领域到出版领域的跨越。

这两年职业领域的转换,得益于我读的书和写过的文章,见过的人,在这里就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1、通过主题阅读建立底层的知识体系

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快速建立一个陌生领域知识体系最好的方法。


个人成长包括专业知识和通用的技能,比如你是一个会计,那么读和会计相关领域的书籍就是完善你的专业知识,但做会计的同时,我们需要和同事客户沟通,需要向领导汇报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学习ppt,沟通演讲公公表达类的书,这类书就属于通用的技能。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一份个人成长的知识体系书单:一般的顺序按照阅读方法、笔记术、逻辑思维、视觉引导、沟通表达、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等几个方面建立主题书单。

仅列出我个人书单中的几个领域的书单,供参考:

一、读书方法

1.《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

2.《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3.《高效能阅读》原尻淳

4.《高倍速阅读法》保罗R席列

5.《实用性阅读指南》大岩俊之

6.《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7.《王者速读法》齐藤英治

8.《越读者》郝明义

9.《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二志成


二、笔记方法

1.《记事本固梦计划》熊谷正寿

2.《聪明人用方格笔记》高桥政史

3.《聪明人用方格笔记》进阶图解高桥政史

4.《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奥野宣之

5.《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大岛祥誉

6.《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美崎荣一郎

7.《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术》小西利行

8.《笔记女王的手账活用术》系列林佩玲

9.《1分钟超强笔记术》石井贵士

10.《神奇手帐》佐藤惠

11.《有道云笔记:记录成为更好的自己》萧秋水

12.《 EVERNOTE-超效率数位笔记本》电脑人公司

13.《别让不会记笔记害了你》咸鱼梦想

14.《涂鸦笔记》迈克罗笛

15.《高效能人士的笔记整理术》霁色


三、知识管理/学习方法

1.《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李参

2.《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

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成甲

4.《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

5.《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

6.《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

7.《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格雷厄姆奥尔科特

8.《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斋藤孝

9.《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10年经验》郝培刚

10.《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圣吉

11.《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

12.《刻意学习》Scalers

13.《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


四、写作

1.《完全写作指南》劳拉布朗

2.《写作课》爱丽斯马蒂森

3.《故事思维》安妮特西蒙斯

4.《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大泽在昌

5.《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布兰登罗伊尔


五、时间管理

1.《小强升职记》邹鑫

2.《把时间当朋友》李笑来

3.《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4.《番茄工作法图解》诺特伯格

5.《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宝拉里佐

6.《搞定》载维艾伦

7.《精力管理》吉姆洛尔

8.《晨间日记的奇迹》佐藤传

二、输入的同时注意输出

我看见很多小伙伴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读过之后就没有然后了,逢人就会问我也读了不少书,怎么就看不到成效呢?


个人知识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闭环,不仅要有大量的输入,同时还要有输出的过程。读书是一种输入,然后把书中的知识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再分享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把读书和自己建立起链接,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效的。


我最初就是通过读书写书评,一边输入,一边输出。不仅把书读透了,还通过书评拿到了稿费,开通了付费阅读,而且还收到了出版社出版邀请。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把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了,赚到了钱,同时因为读书写作实现变现更激发了读书的热情。所以知识体系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

三、输入和输出的同时,要注意打造个人品牌

我们在读书写作的同时,还要注意经营平台,打造个人品牌。具体的做法就是先给自己贴上标签,然后通过读书写作分享不断去强化这个标签。然后再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和提供的价值去链接高层次的人脉,用价值交换价值。


总之,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全面自我提升和迭代的过程,现在知识淘汰的速度很快,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很重要。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梦归秦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与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体系。

不过,作为一个工作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把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与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让亟待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少走弯路,对你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01

首先得给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库。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一开始的知识库只能是手抄笔录,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等知识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摘抄笔录时跟编书的体例差不多,目录和页码也得标记,章节与章节间分开时用胶布写上标注,便于查找和随时补充。

02

后来有了电脑,我便把所需要的知识:如教学类知识、班主任知识、心理辅导知识、教学理论知识,自我总结等用文件夹形式分类别整理,大文件夹套小文件夹,一级级地归类,新学的知识又新增文件夹,对旧知进行及时增补,每个文件都有目录索引。

03

几年前参加了一个业务培训,让我们几个参训者整合小学生语文知识点,用思维导图做整体规划,用印象笔记整合资料。

我把所学用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于是又学到了一种用软件快速高效地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操作:

a、下载软件思维导图App,新建以你要构建的体系为核心的射线思维导图,形成自己领域的一个导向图。

b、找准自我关注点,聚焦你所需的知识,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自己修正或增补完善知识内容,还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列目录、加标签、分类、过滤、加工、组织材料。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陈述,形成自己的信息资料库,最后记得保存,并经常补充,修正,复习,做到时时更新,常常复习,温故知新。

04

坚持读书时做归纳总结是提升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持之以恒地读书是建立知识体系的不二法门,要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书籍进行阅读。

例如老师要学习经典名著《论语》《道德经》等,专业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教学理论书籍夸美纽斯的《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望得远。同时,取其精华,学其经验,借鉴创造性运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要善于自我归纳总结,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把碎片化学习得来的知识经由自己大脑提炼归纳成为具有价值的观点理论等。

每天坚持输出文字,让大脑活跃起来,让知识充盈起来,并把所学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归纳汇总,让知识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这是我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小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与时俱进,永无止境!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虽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较难,但是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依旧可以成功。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如何阅读呢?

首先,阅读视野类书籍。也就是能颠覆认知,收获新知的书。比如,《反脆弱》《异类》《认知迭代》等等。这些书籍,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其次,有多学科视角。即要广泛涉猎,不要局限于某些方面。比如,如果你是老师,可以多阅读教育类、心理类、管理类等的书籍,这些都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多学科视角才能产生某种共奏效应,发现原本无法发现的深度见解。

最后,运用数字20。即想要对某些领域有了解,必须阅读至少20本相关领域的书籍。比如,对教育感兴趣,可以阅读《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卡尔·威特的教育》、《聪明的妈妈教方法》等等。

2、学会知识大融合。


学会融合不同的书籍,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合力。比如,有些人用数学领域的知识,去分析金融市场,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同的事物之间,暗地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然后以点带面,迅速打开新的领域,我们无疑有更大的竞争力。

融合书籍,也就是采铜说的解码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比较书籍之间的相似性、不同点,然后梳理出彼此的逻辑主线,相信我们能更好的融合知识。

3、学以致用。


边做边学。

做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知。比如,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考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写作的方式,比如拆书稿,在输出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之,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最终取决于能利用多少。

罗马非一日建成,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最终能成为那个理想的自我!


清芷兮兮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经常接受碎片化信息,以至于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对比之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我看来,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

确立明确目标

我们掌握的知识当然越多越好,但既然要快速高效地建立成体系,首先就要明白,目前,对我来说,我最想掌握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如果是健身,那就多了解健身相关的知识;如果是学英语,那就多看英语资料,多练习;如果是了解历史,那就多把注意力放在跟历史有关的事物上。我们不是天才,可能并不能同时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出一个最重要的,然后把它做好。所以,第一步是确立明确的目标。同时,还要注意,要勇敢地舍弃一些知识,分清主次,不要贪多。

进行主题阅读

确定好目标之后,就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了,这是较为高效的方式,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而且基本上,这个过程下来,你就对某方面知识的来龙去脉都了解清楚了。阅读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言了,用几个小时或几天就能获得别人可能是一辈子的心血,实在是太值了。关于这一点,要注意,选择所关注领域的权威书籍,同时,要善于总结。可别交了智商税哦。

注重实际运用

明朝政治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显然是不够,能够化为己用的知识,才算是你真正掌握了。所以,也要注重去运动所学知识,这也能够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稳固,以便随时调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我是一名在泰国的汉语教师,会分享一些自我提升和在泰国的见闻等,如果觉得有用,欢迎点赞并关注我哦。

MemoryMiao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更多知识,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根据自己的情况,深挖和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才能发挥学习最大效用。知识体系就像是一张地图,拥有它,你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任何行业、领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作家程驿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关键就在下面这三步,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01 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

知识体系的建立路径,应该是一条“微笑曲线”。刚开始从广度去摄入知识,中途从某一个纵深去建立框架,最后又根据框架填充和丰富整棵知识树。

为什么第一步需要从广度去摄入知识呢?原因有两个:

  • 一是因为知识体系是一张网,没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很难形成网状的。
  • 二是知识点需要不断验证,必须通过大量输入,相互之间才有连接和验证。

比如,你想搞清楚什么是情商,只看戈尔曼的理论可能不够,你可以从更丰富的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去了解。

在第一步中,你主要的任务就是收集“启发性知识”,就是你看到一个知识,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例一比如,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呢?《罗辑思维》有一期就解释了:其实情绪是人脑系统的“快捷方式”。就像我们爱吃甜食,吃到甜食会愉悦,那是因为甜食的热量高,能帮我们补充能量。对于恐惧,我们看到老虎,转身就跑,是为了躲避危险。原始丛林中如此复杂,我们必须要产生许多人脑“快捷方式”来帮我们迅速作出反应。例二再比如,你去理解“故事”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看看犹太人怎么说:“真理”来到村里,一丝不挂,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视。后来,智慧老人把“真理”请回家里,给它披上衣服。这个时候,真理就化名“故事”。“故事”走到村里,所有人都很喜欢它。在收集一个个“启发性知识”时,你会非常享受其中。一般来说,一个“启发性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即理论+案例。有些知识的理论部分更有启发,比如“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而有些知识的案例部分更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犹太人讲“真理”和“故事”的差别。

搜集“启发性知识”最重要的,是今后可以搜索和随意调用出来。尤其当你有几千上万条信息时,你得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比如,我的办法只有两步,就足以保证我可以想起其中任何一条信息:

一句话理论陈述。刚刚说到的“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就是这类,能够让我知道这是在讲什么。贴上标签。上面的标签肯定就是“情绪”,以后我在写所有关于“情绪”相关的话题时,一搜索就可以看到它了。

实际上,当启发性知识越来越多时,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去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步了。


02 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第二个步骤是“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就是当你的知识有一定积累后,你就需要在某一个领域,深度建立一个框架。

比如我一直对哲学、心理学等认知类学科很感兴趣,之前也搜集了很多诸如“依恋机制”“潜意识”“斯多葛学派”“人格理论”等知识点。现在我就需要努把力,大致建立一个个心理学的框架。

还是强调,先有知识点,后建立框架。这个过程就像你听一首歌,反反复复对句子都很熟悉了,有一天想全部把歌词记下来就很容易。

“知识框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需要你用到最简原则,即“奥坎姆剃刀原则”——如果你在同一个问题上遇到多个不同版本的解释,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一个。

想一想,你每天在地铁站或电梯间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海报,觉得复杂吧。曾经一个读者向我透露想去做平面设计师,但是看很多理论解释都觉得太复杂。然而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就可以让你一下就看懂平面设计。他说,“无论多么复杂的平面广告设计,都靠三层建立: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好的设计作品,一定在三层中有其所长。”

例如,原研哉亲自设计的2005日本世博会的海报,背景层使用了浅灰色,图形层创作了兔子,森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信息层创作了一个接近金色的文字组合。这三层以下、中、上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一幅大作。你接下来用“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的概念去看你身边的海报,就会发现自己对平面设计一下就入门了。


所以你会发现,建立“知识框架”的时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识储备和理解基础上。

这一步的核心原则是对大量知识点不断组合和拆分。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玩乐高积木的过程。你可以参考别人的结构图,但尽量需要你亲自拼接一遍。凭借的结构可以是简单并列,也可以按一定逻辑,其中的关系按具体知识点的不同来建立。


03 形成“知识体系”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 第一个步骤,收集“启发性知识”,其实是你在收集各式各样的乐高积木块;
  • 第二个步骤建立“知识框架”,则是用积木块搭建一个一个小的结构,比如小房子、一座桥等。
  • 第三个步骤形成“知识体系”,则是在各种结构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乐高城市。

第三个步骤又回到广度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才算真正形成。

但乐高城市的扩张最好基于之前建立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也很像一棵树,在树干基础上开枝散叶。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马斯克把自己的知识体系称为“知识树”。

一个“乐高城市”或一棵“知识树”该形成什么样子,这是随机演化出来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这个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输出”。

我见过很多讲学习效率的文章,都会把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搬出来,也就是“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效率。学习知识,如果能够输出,大致可以对原知识掌握90%以上。

但却从来没有人说到,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输出?

原因来自这五个字——重新结构化(Reconstructed)。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女生,最近新交了一个男朋友,你们发展非常迅速,男朋友让你搬到他家里去住。

因为他家是一套别墅,家里有20多个房间,其中至少有上万件物品。而他很想你成为女主人,他工作太忙,你可以帮他打理这个家。刚开始你对这一切是陌生的,你如何熟悉呢?

没人蠢到一件一件物品去记忆,而是你应该住进去,不断收纳和对物品重新排序。只有经过自己建立的结构,才能很快记住。

所谓知识,无非就是对文字排序。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知识点都是别人的,论文的价值就在于你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排序。

这就像乐高的积木块原本价值不大,花钱就可以买到(很多知识还不用花钱)。但如果你组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乐高城市,这个价值就很大。乐高公司说不定会出上万美元给你买下来。

再比如iPhone4开创了一个时代,但它所使用的IPS硬屏显示技术、触摸屏交互、App的生态系统,极简设计美学等等知识原本在各自领域都默默无闻,但相互组合成了iPhone,就有巨大价值。

“输出”就是一个“重新结构化”的过程,如同写作就是重新组合知识材料,创业就是重新组合你的想法、资源配置以及各种能力。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更多知识,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所以说多数人学习效率之低,却找不到原因。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深挖和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我十分想弄清楚“人”这个基本概念,这就会涉及大量广泛的知识信息。构建这个体系的过程,是极其让人兴奋的。


04 结语

怎么样,建立知识体系很简单吧。

最有效的方法从来都是简单的。把事情搞得很复杂,要么就是为了显得自己很厉害,要么就是没有把问题想通透。

记住有且只有三步:

1.收集乐高积木块,也就是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建立社群,大家用指数级速度来成长。2.搭建小结构,即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这个过程,我可以给大家作很多引导,一起来建立。3.形成乐高城市,这里的核心是要“输出”。最直接的就是写作,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建自己的体系,这是个伟大的过程。

《超体》这部电影中曾经说了一个概念,人类的大脑大致只开发了5%~10%,女主角露西因为嗑药而开发到了100%,就成为无敌的存在。

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就听说,从大脑神经学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人脑在思考很多事件时,大脑就被监测都处于100%活动状态。

但从知识连接的角度来说,“人脑只开发了5%,还有巨大潜力”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大脑中所学知识的连接效率很可能还不到0.1%,想想如果这个效率提升到20%,甚至50%,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

作者程驿,著有《认知颠覆》,简书签约作家,笔名: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欢迎关注公众号培训杂志,获取更多实用干货 >>>成长法则 | 职场沟通 | 社群学习 | 人才培养 | 管理智慧

《培训》杂志创刊于2005年,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专注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的实战期刊


培训杂志


看了前面几位高点赞高阅读量的回答,我有点坐不住了。因为个人觉得有的说的很大,例如知识体系中有财经有写作有体育,太广了;有的太复杂了,例如一年要看12个主题的书,每个里面多少本书,读书笔记各种,操作性比较弱。

职场人要想建立知识体系,背后最大的痛点在于实操中信息了解不全加大走弯路甚至错误的风险。

有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更加难全面且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进而在实操中达到预设的结果。这是我们想要的其中一部分。

还有一些人建立知识体系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一种爱好,例如我喜欢历史,我就想把世界史、中国史等全部通晓,这种感觉令自己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渴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都觉得OK。没问题。

但面对不同的动机,在知识体系板块中可能有些方面是不同的。例如为了工作而学习历史,知识体系中还要新增写作、营销等模块,但如果你仅仅是爱好那就没必要。

如果你对目前手上的专业还云里雾里,那我建议你一年内花3000块把某个专业的书都读一遍,即所谓的主题阅读。永远是先站在宏观层次把这个专业涉及的方方面面知道后,才有了更细的深入。主题阅读之后,要做思维导图或者做一个类似书的目录的笔记。写一下这个主题下面包含哪些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细分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下面有哪些子内容…(类似于一本书的目录),如果你能做出这样的目录,那么你的知识体系整体框架就有了!!!!这一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然后在根据你的目录,继续按照原先的思路填充每一块的内容,填的越细你就越系统。记住哦,逻辑思维图很有用,能够清晰地帮你梳理思维,这个小方法很重要,不然你读了跟没读一样。

南方D调姑娘


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老师说:不仅电脑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人的大脑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大脑操作系统由:概念与关联、价值观和方法论、实验与践行三部分组成。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但是绝大部分人的操作系统仍旧保持着出厂设置,被设定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因此他们的操作系统是被别人植入的,并不受自己所控制。


但不升级的大脑操作系统就像不升级的电脑操作系统一样,终究是会被时代淘汰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读书来完成自我的升级,书越读越多,但是毫无章法就会事倍功半。


直到看到秋叶老师的这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因为在这本书中秋叶老师不仅帮我们梳理了阅读中常见误区的应对,而且总结了阅读的十大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带着我们学习如何通过读书来建立世界观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论。对应着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操作系统,秋叶老师交给我们的就是如何通过系统的阅读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操作系统。


《秋叶: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秋叶,原名张志,不仅是武汉工程大学的副教授,学工处校团委大学生创业中心主任,而且还是PPT界的网红、自媒体专家,可谓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另外所著的《和秋叶一起学PPT》、《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等系列书籍非常受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的喜爱。



《秋叶: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篇主要介绍读书方法;第二部分知行合一通过读书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和世界观;第三部分学以致用通过读书学习工作、创业、生活中的方法论;最后一部分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


一、10种读书方法

秋叶老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归了十大类,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类型书目的读书方法,比如对于培养思考框架的“通读法”,再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而是反复阅读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从而形成思考问题的架构,在读到相关的书就直接可以归纳到体系里;做主题阅读的“树读法”,针对想要了解的某个知识领域,至少看十本以上同类的书籍,然后总结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此外还介绍了针对阅读难度大的“图读法”、阅读畅销书的“炼读法”等十种阅读方法。


读书方法因人而已更因书而已,我们在实际读书的时候也许没有办法分的很清楚到底使用哪种,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秋叶老师的介绍尝试各种读书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如何写读书笔记、书评和拆书

写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对本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梳理书本的框架,为写书评积累了素材,在书中秋叶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读书笔记的四个步骤:首先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然后快速通读一遍;其次在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地方,做记录;最后记录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开始做读书笔记。


对于做笔记作者建议使用纸笔手写,这样可以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阅读一本书,记忆效果也更好,这一点也是我最近反思的地方,我基本上阅读的每本书都做读书笔记,有纸质书也有电子书,读书笔记有几百篇,电子书的笔记可以一键导出比较的方便,但是缺点是记忆不深刻,纸质书是用纸笔做的笔记,很多段落记忆比较清晰甚至还记得当时写下时的心情。


秋叶老师的拆书是受《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的影响,秋叶老师非常认同赵周老师所说的,一本书并非只有通读才能有收获,读书一定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总结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希望通过拆书来带领大家学习好的读书方法并且爱上读书。


秋叶老师开始在微信上进行拆书来展示他的思维模式,引导阅读者进行自己的思考。拆书的框架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背景介绍,主要是普遍遇到的问题,内容介绍、作者介绍;第二是知识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要的概念定义以及案例;第三个部分是知识点应用,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列举案例,用书中的观点、模式和方法来分析自己的案例;第四个部分是总结反思,作者观点的优缺点,对于自己有哪些帮助,以后可以如何应用新的思考模式。


以上是秋叶老师的拆书框架,在本书的第二大部分、第三大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都是应用上述的拆书框架,可谓是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通过读书来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以及工作生活中的思维和方法论。



三、如何通过阅读建立知识框架

本书有一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实践案例,比如在如何建立思考模型上,秋叶老师选择了《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分析探讨了各种经典的思考模型,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来分清时间的轻重缓急提升工作效率、swot分析评估一个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心流模型、影响力模型等多个思考模型;而在方法论上则根据工作、创业、生活等不同的维度进行知识框架的建立。


我们可以找出其中一个拆书的案例来看看秋叶老师是如何拆书的。


背景介绍:现代人的焦虑主要是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秋叶老师在《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中分享了他的碎片化学习和工作的方法


知识介绍:大部分人出了校园之后很少能够拥有大片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大部分是被各种碎片化,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系统的工作?


秋叶老师给出了自己写作的例子来说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想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不是说有完整的时间就可行的,有时候你可能没有灵感没有思路,那么完全可以在开始写作之前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构思、列提纲、整理素材等,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文章自然就会一气呵成了。不仅写作如此,像其他的营销策划、项目计划、书籍出版等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


扩展思考:现代人必须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大块的工作,“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比如自己的1分钟能做什么、2分钟能做什么等,否则零碎的时间很可能用在刷微信、微博以及闲聊上,而被白白浪费。


拆书建议:为自己的每一样零碎时间寻找3~5种的用途,并且用表格把用途和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关联,这样在任何一个场合一旦意识有零碎的时间便可以直接应用上,日积月累,零碎的时间便会能合理利用,而且还会提升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关于生活方法论里的一个拆书案例,拆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拆为己用,我们就可以学习秋叶老师的这种拆书方法,成为自己的拆书家,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链接,并归纳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都能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檀七月


“1年期”个人知识体系打造计划,我的1年实践经验,全网独一份,献给你!

1年多前,我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打造个人知识体系。从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后期总结,计划截止的时候,个人认为总体达到目标,完成率在80%

以下是大体的计划内容献给你,都是自己的绝密干货,第一次发出来!!!

1.打造个人知识体系计划——基本目标

  • 完成12大主题书单,每个书单至少20本书。分别是:读书方法、写作方法、思维导图、视觉笔记、读书笔记、时间管理、人际沟通、逻辑思维、演讲能力、知识管理、个人管理、新媒体运营。
  • 完成各类笔记24万字,每个书单至少2万字。不求每本书都要写多少字的读书心得、笔记感悟,但每个书单结束后必须做一个大的总结,这1个主题讲了哪些知识、我自己能怎么使用。
  • 制作思维导图24张,每个书单至少2张。不求每本书做思维导图,但每个书单结束后一定要做至少两张导图以对知识进行总结(顺道能放在笔记里发布出去)。
  • 个人分享至少12次,每个书单结束后至少1次分享。
    不管是线上、线下的形式,都要至少对1个人进行一次演讲或分享。一来训练自己演讲的能力(演讲书单的知识应用),二来通过分享的形式,倒逼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

2.打造个人知识体系计划——高阶目标

  • 运营至少1个新媒体平台,不定期发布个人知识成果。不管是公号、头条、悟空、简书、豆瓣等,至少专供一个平台,将自己的笔记、文章、思维导图等发布出去,定点突破,将其打造成自己以后发展的大本营。
  • 各类平台积累粉丝2万+。包括主营的1个平台+其他各类平台,全部粉丝数达到2万+。2万粉丝便可以初步形成网络传播效应,初步具备了后期增粉、打造口碑的实力。
  • 实现业余收入10000元。以最低限度的书评价格来说,将写作的文章、书评投稿到各平台,力争每月1000元收入,年收入12000元。如果后期时间和精力足够,则力争翻倍。

3.打造个人知识体系计划——备注事宜

知识体系是非专业、非学术、非工作知识。不以从事的职业,或上学所学专业为主。因为上班或上学的时候,本来就会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的工作或准备学习和考试。

我所追求的是在日常主营业务以外的知识体系,既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提升,也让自己的非专业知识体系得到提升,最终打造独属于自己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打造个人知识体系计划——时间安排

计划不如变化快。最开始的时候我制定了一个时间进度,但后期总是因事需要调整。因此,具体计划在此略过。

但总体而言,每天利用早起、三餐、晚上等2h的时间便可以。但重点重点重点(说三遍),坚持、坚持、坚持。365天里至少有有80%的日子坚持才行。

PS:我这绝对是“全网独一份”的个人知识体系打造计划,而且本人亲身实践。记得给我点赞哝!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首先,明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现如今,信息随手可得,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这些信息,自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其实是一种自嗨似的悲哀,因为你会发现,你阅读的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变化,除了让你有了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呢?

我以为,能够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变化的,能够指导你行为的,能让你提高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知识。

如果做不到上面所定义的效果的,一律都是信息。

你可以看到,信息、知识都是相对的。有些内容,对于甲来说是信息,但是对乙来说,是知识。

例如:你是一名电气工程师,那么飞机制造术对你来说就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除非你时间充裕,否则不要去花时间在那些“学了却没什么卵用”的信息上。

因此,你首先要保证,你要学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有目的的去学习。

有目的的学习

当你明确了你的学习目的,你就做好搭建框架的准备了。

最快速的学习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前提的。因此,你必须在这之前,明确自己学到的知识是为了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确定方向后,你可以给自己编制框架。

首先,你想象你正在编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你想要掌握的某一领域的知识。

编书首先得有目录,那你可以先把这个领域的知识分为几大块,然后给这几大块编辑目录。

目录就组成了你要学习的知识的知识框架。

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你往这个框架里面填内容了。填内容的过程,就是你搜集资料、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在不断完善框架的同时,也不断更新框架中的内容。

最后,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实践,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学习工具

使用学习工具,事半功倍。

推荐我个人常用的两款工具:

1.XMIND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款思维导图软件。你可以使用这个软件来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排列知识大纲或目录。

2.印象笔记

你可以把你的详细的笔记或者学习心得等内容,放进印象笔记里面。不断复习的同时,也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