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有人說:“芒種是最賦有詩意和文學味道的季節,她讓人憧憬著未來”。在這個賦有詩意和文學味道的節氣裡,我們沿著絲綢古道再次踏進帶有歷史烙印的江苴古鎮。古鎮屬半山區,位於騰衝市曲石鎮東北方,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騰衝城41公里。國土面積2.16平方公里,海拔1600.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150.00毫米。有居民200餘戶,1000餘人。居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史料記載:“江苴驛站古街曾是‘西南絲綢之路’由永昌經怒江雙虹橋、翻越高黎貢山後進入騰衝的第一大驛站,為保騰古道中線南齋公房西坡主要驛站所在地。驛站古街位於主村落內”。“驛站最早由唐代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所設。此後長期成南詔大理國統治者經營永騰驛道的重要基地。元代以後,雖然驛道改行南線,但從此線往返馬幫行人並未減少,由此帶動驛站商貿活動的長期繁榮,逐漸發展成為古道上一個重要的商業集鎮”。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漫步在歷經歲月磨礪、佈滿傷痕、兩邊卵石鑲砌、中間一塊青石板(燈芯石)鋪築的古鎮街道上,流年斑駁、感受時光老去。歲月悠悠,收穫夏糧,播種秋實,對應的是古老而樸素。江苴驛站古街內,百年建築比比皆是。如:建於清光緒年間(1892年)的文昌宮,老街子兩旁的馬店、商鋪,抗戰期間的臨時縣政府……。《玉觀音》《大馬幫》《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優秀影視劇均在古鎮取景拍攝。由於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13年被列為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被確定為“雲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古鎮的每一座老宅,像是上了鎖的大門,裡面裝載著歷史和回憶,等待著人們去開啟。古道自北向南橫穿過街心,民居坐東向西,街道呈“乜”字形,寬5—6米,長約350米。觸摸遠去的歷史,“夾路成街”幢幢帶有古典韻味的樓房、商鋪擦肩而過。不經易間,一個歷經歲月磨礪、表面佈滿傷痕的青黑色大石頭映入眼簾。據說,古鎮像一條龍舟,該石是古鎮的“鎮街之石”;此石在,船不翻,人們安居樂業。已故作家聶正科(江苴人)曾在《騰衝文化》刊登過一篇文章。文中寫道:“江苴古鎮在明清時非常繁華,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每天南來北往的商人、馬幫或從高黎貢山下來,或從州城到此,已勞頓不堪,都要在此歇腳。然後啟程入緬甸、進印度或翻越高黎貢山,前往保山、大理。鼎盛時期,街上來往人馬不絕,通消喧鬧。街道兩側有店鋪30餘幢,為傳統中式瓦屋,前面為店鋪、客房,後院設有馬廄。店鋪20餘家,經營百貨、餐飲、土雜、糧油、中藥材等。規模較大的馬店客棧6家,每天來來往往的馬匹多達五六百匹,趕馬人有百人以上。街上人流不斷,生意興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道被廢后才逐漸冷落下來……”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古鎮居民姓氏繁多,有聶、宋、蔡、李、革、姜等姓氏,他們的祖先大多是明清時代因商貿移居到此定居。據說,古鎮早期居民不是漢人而是傣夷民族,旁邊的擺夷河、田心壩的彝族就是最好的佐證。在恬靜的街道上行走,看到幾個歷經滄桑、斑駁痕跡、彌足珍貴的鋪臺子(店鋪),鋪臺子(店鋪)的正前方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櫃臺,櫃檯後面是買貨的窗口,店主在裡邊賣貨,客人趴在櫃檯上購物。一切都原汁原味,沒有被歷史洗刷乾淨,感覺是如此的親近。鋪臺子(店鋪)的旁邊,幾個年輕人將一個年近90的老奶奶圍坐在中間,老人用純正的騰衝方言講述著她平淡的人生。原來老人一家是城裡人,1942年騰衝淪陷,居家遷往古鎮。解放後,子孫們都到城裡工作,只有老人不願回城,老人在古鎮一住就是七十餘載。我問老人:“現在城裡的條件要比這裡好得多,您老為何不回城”?老人笑著說:“在山裡住貫了,捨不得,城裡亂,這裡靜”。說完,從袋子裡摸出幾本《三國演義》連環畫,打開扉頁,秀麗的鋼筆字印入眼簾,“1953年7月6日購於新華書店”。從老人淡泊名利、不問世事、安逸樂道、質樸率真的言談中不難看出,從歷史到現在,無論時局如何變遷,古鎮總是與世無爭,依舊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如果離開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古鎮的一切將無從談起。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歷史的車輪時常伴有悠悠的神韻,幽靜而古老的偏居小鎮,遠離塵世的喧囂,淳樸的民風、厚重的歷史文化,曾經與馬幫商旅輾轉而繁華……。在留有歷史印跡的街道上尋覓,不知不覺走進了與古鎮血脈相連,散發著歷史文化芳香的文昌宮。文昌宮為江苴早期的文化源地,曾喚醒過無數懵懂的靈魂,也散發過滇西抗日正義的種子。《騰衝縣志》載:“1942年5月,日寇侵佔騰衝”。“6月5日,預備二師副師長洪行在江苴召開愛國士紳會議,成立臨時縣務委員會,推選劉楚湘為主任”。“張問德等20餘人為委員,辦公地點設在高黎貢山腳的寺山村”。劉楚湘振臂高呼“騰人不幸,宗邦之淪,凡我炎黃神明之胄,應誓與倭寇不共戴天,富者輸財,貧者輸力,協助國軍,義無反顧,以復此山河也!”群情激昂,同仇敵愾,全縣千餘名愛國鄉紳聚集古鎮,見證了臨時縣務委員會的成立。臨時縣務委員會代行縣務,集中人力物力,籌辦訓練鄉鎮保甲長和失學青年及本縣愛國青壯年;組織物資調度委員會,以搶運淪陷區之貨物而救濟難民;組織民眾武裝配合軍隊在騰北開展游擊戰,共圖收復失地大業。至此,抗日的大旗在淪陷後的騰越大地上高高豎起,旗下聚集著不願做亡國奴的數萬騰越百姓。騰衝軍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雲貴監察史李根源先生讚道“騰人死復活,江苴不可忘。江左中興業,努力一大匡。”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歷史和現實在時空中交融,青石板上殘留著馬鍋頭的餘溫;街道兩旁古老的店鋪見證了古鎮的繁榮;臨時縣務委員會的牆壁上有抗日將士流下的血和淚;卵石鑲砌的街道鋪滿了江苴人民對幸福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恐懼。鉛華洗盡,含蓄蘊藉,江苴沒有其它古鎮的雍容華貴,有的只是滄桑和酸楚,但它的歷史意義是無可言喻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馬幫通過江苴這道大門,馱來財富與文明,才使騰衝富裕,古鎮繁華。今天的古鎮,喧囂繁華與戰爭早已遠去,村旁清澈的河水依然蜿蜒流淌,雄偉壯麗的高黎貢山依然滋潤著古鎮。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沿著絲綢古道踏進江苴 在古老而樸素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文圖:楊家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