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

在侯孝賢迄今為止所導演的十幾部故事片中,《風櫃來的人》《鼕鼕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以及《千禧曼波》和《最好的時光》等,都是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體驗與記憶的影片,或者是以較大篇幅來反映個體成長這一題材的。他的好多電影表現的都是海邊小鎮的青少年進入高雄、臺北等大城市以後的那些令人不愉快的遭遇。進入大城市前,這些小鎮青年對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和憧憬,可是不久,他們就感覺到了幻滅的苦澀滋味。《風櫃來的人》中的少年剛到了大城市,就被一個城裡人以觀看“歐洲成人電影”為誘餌騙了一筆錢。《戀戀風塵》裡,男主角阿遠進城不久麾託車就被城裡人偷走了。《千禧曼波》裡青年人的命運更慘,男主角小豪吸食毒品死於他命,女主角則醉生夢死,都迷失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之中,不知人生之歸宿在何處。侯孝賢用電影膠片觀察和記錄著每個青年人個體生命成長的心路歷程,流露出了淡淡的的青春流逝和歲月如夢的惆悵與感傷。他在談到《千禧曼波》的主人公時,說:“年輕的凋零迅速一如紛落的銀杏葉,一整片銀杏葉的散落看似無他,也或許令人感傷,但如果你仔細的凝神關注在某一片葉面,將那一瞬間的時空凍結,葉面的肌理與當下的狀態,其實有著更為豐富且深刻的含義。”[xv]他看重的“更為豐富且深刻的含義”是,臺灣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人的異化現象與“文化失調症”。做為個體的青少年,在社會的大轉型中,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更多地揭示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總是以人性的日漸缺失為殘酷代價,令人充滿了成長的困惑與矛盾,充滿了無限的惆悵與憂傷。

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

風櫃來的人

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

戀戀風塵

賈樟柯的電影《小武》《站臺》《任逍遙》也是對一個青年或一個一群小縣城青年成長記憶與體驗的真實記錄。但他與侯孝賢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善於通過社會鉅變中渺小卑微的個體生命在親情、友情和愛情方面的失敗,來提示個體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緊張關係。《小武》就是從一個留守鄉村的無業遊民、“小偷”的視角,表現出了在這個時代與社會大変革中,青年人在友情、愛情的親情方面的一步步失敗,最後,小武因歌手胡梅梅分手祝他“萬事如意”的pp機音響被抓,拷在眾目睽睽的街道樹旁,把他的最後一點情感幻想都剝奪了,充滿了賈樟柯對人性之複雜性、多面性,以及人之善良和情義的理解與敬意。《站臺》以山西汾陽縣城文工團在1979至1989年十年間的命運變遷作為影片主要表現對象和敘事動力,以史詩般的風格塑造了一群中國小城青年在80年代的成長和蛻變,再現了個體生命在時代大浪潮中命運的起伏轉折與無奈失望。《任逍遙》關注的更是個體生命在社會大轉型的荒廢殘敗空間中“逍遙”而無望的青春。青年人的血氣方剛與英雄想象在堅硬的現實面前充滿了“氣短”的悲愴感一儘管國家在進步,但這些小城青年卻無法納入這個“共享”的進程中,下崗待業,前途無望,唯一安慰心靈的就是對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帶有自我麻痺意味的理解與闡釋。

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

小武

展現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

站臺

[xv] 高遠:《‘千禧曼波’:變與不變的侯孝賢》,《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96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