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國家戰略屢釀契機 公募釋放“新業態”線索

在淨值化產品漸成主流,主動管理能力愈加受到重視和推崇下,公募基金的人才競爭也在悄然升級。

6月14日傍晚,基金業又出重磅消息,華夏、博時、銀華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正式獲批。

這是今年繼養老目標基金和CDR戰略配售基金之後,公募基金在產品線上的又一重大創新。

與以往創新發力點落在單純迎合市場需求不同,當下創新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上體現得愈加明顯。

而這是公募基金2018年以來呈現出的新業態的一個方面,正值公募基金20週年,一系列新線索,都在釋放基金髮展趨勢上的細節。

產品創新路徑

上述三家基金公司在介紹“新產品”時表示,投資標的策略是按照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股票權重進行復制,旨在引導市場關注優質央企、關注結構調整改革,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幫助投資者分享國企央企改革的紅利。

從證監會公開信息看,這6只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均為今年2月13日同時上報,3月28日獲得受理。雖然在審批時間上較CDR戰略配售基金要長了許多,但有基金人士表示,應該是“服從統一安排”,這也是結合國家戰略推出的新類產品。

“基金行業應該把自身的發展與時代的召喚、國家的戰略、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恪守資管本源,嚴守風險底線”,這是日前廣發基金總經理林傳輝提到的觀點。而從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情況看,這正成為一個新的趨勢。

CDR戰略配售基金的火速獲批、火熱發售,以及養老目標基金雖待字閨中,但從兩月裡近30家基金公司已上報了逾50只產品看,熱度都可窺一斑。

“引導行業迴歸本源,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堅持長期價值投資,是現在公募基金行業極力倡導的發展理念”,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總經理日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事實上,除了推出養老目標基金、CDR戰略配置基金、央企結構調整ETF三類創新產品外,近段時間其他獲批的基金也包括不少體現長期投資的定期開放產品,還有體現中國資本市場擴大開放的MSCI指數產品和QDII產品。6月13日,證監會批覆了4只公募基金,均為定期開放類。

靈活配置整改

與前述創新基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保本基金、定增基金、分級基金等前些年備受追捧的創新產品走向末路,不僅再無新產品出現,且存量正在持續縮減。

拿保本基金來說,明年9月30日,隨著最後一隻保本基金匯添富保鑫保本到期,公募基金市場將再無這一品種。

這有資管新規、減持新規等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場發展必然選擇的原因。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劉亦千就此表示,早期創新基金的消亡是對公募基金本質屬性的強化。他說,公募基金之所以能成為國際上主流的為普通投資者服務的產品,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相對可控,槓桿約束較強。而如分級基金,通過內部化結構將風險擴大,且設計複雜不利於普通投資者瞭解;再如保本基金,暫不論是否一定保本,但它加大了基金公司的經營風險。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降低風險,打破剛兌是必要的。

資管新規已經落地,雖然過渡期到2020年,但目前來看,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最明顯的就是打破剛兌下的淨值化產品漸成主流,主動管理被各家基金公司提升到空前高度。

其中一個跡象是隨著監管層對貨幣基金流動性管理趨嚴,基金公司再報此類產品突出浮動收益,在名稱上,之前是“市值法”,而工銀瑞信近日上報的一隻貨幣基金用了“浮動淨值型”,這也印證了上月中旬監管層就貨幣基金召開的研討會內容。

本週,還有基金產品部人士透露,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和量化基金可能暫緩審批,要等出臺相關細則。“主要是倉位限制過於靈活,除了不合長期投資的理念外,也不適應資管新規要求。資管新規規定,混合型產品任一類資產倉位都不能超過80%,但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倉位可以在0-95%浮動。監管層應該會要基金產品說明如何靈活配置,重新設定倉位限制”,該人士稱。他另指出,此舉不僅是新上報的靈活配置基金,存量部分基金也需要調整。

“靈活配置基金中還有一類是打新的機構定製基金,目前也紛紛或是轉型或是清算。因為資管新規,不少機構主動或被動贖回,導致基金成為空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說。記者粗略統計,5月份以來,已經發布清算公告的靈活配置基金就有10餘隻。

行業內“搶”人戰略升級

大型基金公司固守優勢,強者恆強,獲准發行“國家戰略型”產品也是首當其衝。拿最近獲批發行的CDR戰略配售基金和央企結構調整ETF來說,首批拿到資格的基金公司,包括華夏、嘉實、易方達、南方、招商、匯添富、銀華、博時等,無論是管理規模、主動管理能力,還是產品線完善、人才穩定上,都是行業內的佼佼者,前五家公司更是“國家隊基金”的管理人。

近日,公募元老級人物範勇宏加盟次新基金公司鵬揚基金並擔任董事長的消息一度在行業內引起轟動。值得一提的是,範勇宏在其職業生涯中參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尚屬首次。

其緣何會有此舉?在幾位熟悉他的業內人士看來,應該是看好鵬揚基金專業人士持股的機制,認可其團隊和發展前景。

而作為鵬揚基金,2016年7月才成立的公募新秀突然“招來”了範勇宏這一重量級人物,雖然後者並不參與日常經營和管理,但在品牌和戰略前景上都無疑是加分項。

“這也算是公募基金行業近來的一個新業態,新成立的、特別是沒有強大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更加下大力氣吸引行業知名人士加入”,上海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說。

他認為,從範勇宏等基金“大佬”迴歸公募,履新新成立的基金公司還反映了兩個現實:一是新基金公司想突出重圍,依然十分艱難,但不得不說,相對私募等資管機構,公募行業還是最被看好,奔私的基金人士越來越少;二是,“人”的軟實力作用越來越大。知名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經理越來越受珍視,這源於投資者和理財顧問日漸成熟。

他坦言,明星基金經理、業績好的基金經理的產品就比較好賣,有的連基金經理自己都主動要求限售,但缺少既往業績的基金經理的產品卻越來越難賣。“即使掛上明星基金經理的名字,代銷機構也比較聰明,會到基金公司做調研,辨明誰是主要管理人”,他說,現在新基金公司通過股權和薪酬激勵挖人,而老牌基金公司也有不少推出了薪酬激勵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