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抑鬱捕手


一支部隊被伏擊不是無緣無故的,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是對方原因。

自身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積勝之威,兵驕,自然淡化沿途偵查;一種是偵查能力確實弱,在戰場上基本是聾子。

對方原因;部隊保密能力、隱蔽行軍能力都較強。

我們就從案例來分析:

1、對偵查不重視

抗日戰爭開始後,國軍不說一觸即潰,也是屢戰屢敗,而且多以陣地防禦為主,作戰較為被動。日軍戰鬥力強悍,牢牢把握主動權,自然對行軍沿途偵查不太重視。

基於這個特點:

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日戰爭以來第一個勝利。

劉伯承129師在七亙村兩次設伏。

(響堂鋪伏擊戰)

賀龍120師在雁門關伏擊日軍,擊斃數百,一度切斷日軍供給線。

新四軍在日佔區腹地韋崗伏擊日軍,半小時擊斃20餘人。

(衛崗戰鬥)

此類作戰就是攻敵所不備,集中優勢兵力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勝利。而且仔細研究八路軍從進入伏擊地點,到伏擊作戰,到脫離戰場等一系列操作,會發現這是動態伏擊,已經接近運動戰。

諸如響堂鋪、雁宿崖等都是經典的伏擊戰。

2、偵查能力弱

上面提到的是對方戰鬥力強,但兵驕,自然有可乘之機。另一種,其實更好伏擊。即對方偵查能力弱。我們來看戰例。

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攻擊宜川,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急令劉戡率29軍援救。2月28日,劉戡率部進入瓦子街,天降大雪,派出的偵察部隊入泥牛入海。在西野發動攻擊後,才發現進入包圍圈。自然全軍覆滅。

(宜川戰役)

1948年6-7月晉中戰役,閻錫山部近十萬人,對戰場控制基本等於無,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狀態,隨時被伏擊,分割。

(晉中戰役)

總結

在紅軍時期,我軍主力部隊就以擅長運動戰著稱,經常長途行軍突襲,或者快速行軍設伏。在達成作戰目標後,迅速脫離戰場。

這得益於我軍的革命目標與有效的軍事組織制度。

在抗戰、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這一優勢,故而常常隱蔽行軍,使敵方不經意間進入我軍伏擊圈,而不是被動設伏等待。這應該就是戰爭藝術吧。

總而言之:不是敵人太無能,只是我軍太強悍。

參考文獻

汪朝光.從“七七”到“八一三”: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抗戰決策的醞釀和實現[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55(01):74-86+158-159.

汪朝光.《和與戰的抉擇:戰後國民黨的東北決策》[J].近代史研究,2017(01):27.

汪朝光.全面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軍政機構改組[J].中州學刊,2015(11):128-134.

汪朝光.示形與決勝——國共全面內戰初期的山東戰場[J].軍事歷史研究,2015,29(02):57-75.

王人廣.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出擊戰鬥[J].炎黃春秋,2014(01):40-46.

高鳳山.平型關之戰敵兵力使用及八路軍戰果考[J].軍事歷史研究,2013,27(01):69-78.

楊奎松.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J].社會科學論壇,2006(01):21-5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伏擊這件事兒,說是平型關伏擊戰,倒不如說是林彪打的一個漂亮的包圍戰。

平型關戰役

看下面的圖,

343旅和685團去到關廟,

686團在石灰溝,115師駐地攻擊中間的敵人。

344旅,687團,去斷後。

這是大概的兵力部署。

這時候的日本是在增兵平型關。

9月23日:敵於昨夜以來,忽奇襲國民黨軍平型關陣地,現正激戰中,第115師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但須控制一部於靈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側。

林彪接到的命令是阻擊這些日軍。

這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你晚了日本人就到達了。你太早了日本人就會發覺。

所以115師出發的時間大多是在24日24點。343旅於24時出發進入白崖臺一線埋伏陣地,第344旅隨後跟進。

你說這之前日本人知不知道有人要阻擊他們,肯定知道,但是你不能因為知道有人阻擊就不增兵吧!

在這些埋伏部隊出兵之前,115師的獨立團就已經開打了。

24日清晨,楊成武即率獨立團以急行軍速度向腰站前進,於中午抵達陣地,前哨陣地已與靈丘方向開來的日軍先頭小股部隊接觸,雙方展開交火。

獨立團24日下午趕到山下白羊鋪時,日軍第9旅團第11聯隊的主力已經佔領了腰站(驛馬嶺)山頂的隘口。25日凌晨(埋伏部隊出擊的時間),淶源城又開來了日軍的一個聯隊。

這種情況下你能說,日本人不知道有人阻擊他,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靈丘,淶源這裡都有日本人的大部隊,他們要出發到平型關增援!獨立團就是在這裡阻擊日軍的進一步增援!

明知道有阻擊也要增援。這是命令!增兵是有持續時間的,淶源城又開來了日軍的一個聯隊。目的不還是向平型關增兵!

而平型關大捷開戰的時間25日清晨7時,平型關大捷的主戰場—喬溝伏擊戰打響。

出擊的部隊是685團、686團、687團,看上面的行軍路線圖和出發時間。

從出發到開打僅僅7個小時。9月25日清晨經過一夜的風雨行軍,115師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了伏擊陣地。

這幾乎是同一時間到達。開玩笑,這時候的日軍已經被包圍了!只能打!

打起來是不是就不行呢,也不是啊,靈丘和淶源是有重兵的。可以快速出擊,不過獨立團在驛馬嶺阻擊了淶源的日軍,687團可以阻擊來自靈丘的日軍。

這時候的情形是,靈丘和淶源和出發平型關的部隊被切成了三段。


就算你實地摸查,兩個小時時間,你摸什麼?去早了那裡根本就沒有人,115師的出發時間和日軍的出發時間是差不多的!!!!

這是林彪根據日軍的進攻時間計劃好的,而日軍增援平型關是一定要做的,因為要拿下平型關。

所以你看平型關大捷說是埋伏,其實是林彪利用地形打的一場遭遇戰。他的目的是打援,同樣的,他的獨立團也是要打援。


以上

目西


目西


伏擊戰,是戰爭中的一種高級的戰術。能否完成一次伏擊,或者取得一次伏擊的成功,處決太多條件,要求較高,不是那麼容易的。在眾多因素中,只要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伏擊就可能失敗。

如所問的問題中提出的疑問,就是其中一個能打破伏擊戰術的手段,即派出斥候,先行進行實地偵察、實地摸查。這樣,就可以將敵方的伏擊可能消彌於無形。所以,史上真正有記載的成功的伏擊戰例並不多,因為打伏擊的確有點難,因此史上有記載的伏擊戰,都是經典戰例,要上軍事教科書的。

如漢武帝初戰匈奴時,就曾想在邊關馬邑(今山西朔州)打匈奴人一個伏擊,匈奴人就派出了一支斥候,捉了一名邊關的漢軍士兵。結果,漢武帝準備了一年多,投入了大量軍力物力的馬邑伏擊計劃,一下子就廢了.……

那麼,八路軍的平型關為何卻能成功地打了日軍一個伏擊戰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日軍被前面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養成了驕橫與盲目自大!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戰例,平型關伏擊戰,是1937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打的一場戰鬥(準確地說是整個大平型關戰役中其中的一場伏擊戰)。1937年底,日軍進擊山西,剛改編不久的八路軍奉命出擊日軍。八路軍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委羅榮桓率領下,決定在日軍進犯山西的路上打日軍的一個伏擊戰。

為何林彪會決定打日軍一個伏擊呢?原因就是林彪看到小日本太猖獗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日軍一路南下,所遇抵抗,幾乎都是一觸即潰的,竟然所向無敵,席捲整個華北。所以,日軍進攻山西時,根本不把山西的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只是一味進攻推進,連基本的戰前準備都不要了,有時一支孤軍一天都竟敢向前推進一百多公里的!在平型關,被殲的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徵四郎的一個運輸大隊,竟然也敢沒有重兵守護下單獨出現在雙方交戰區的前沿,而且連個先遣隊都不要,更不用說派出偵察兵開路了,可見日軍的驕橫自大。自然,下場就只有被殲滅了。要是日軍能派出一個偵察小隊先行,對行軍線路上可能的險地進行一次偵察,林彪的平型關伏擊戰就肯定打不成了。所謂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其後,八路軍也有幾次這樣成功的伏擊戰,小鬼子都是犯了這個錯誤。敢小瞧八路軍,就打得你長記性為止。

之後,八路軍又打了一場著名的伏擊戰---黃土嶺伏擊戰,此戰八路一舉擊斃了被小日本軍界稱為“名將之花”阿部中將,這是在中國戰場上斃命的軍銜最高的日軍將領。阿部規秀在日軍中很有些名氣,被譽為日軍山地戰的專家,對山地野戰很有一套,對伏擊戰自然很有研究,為麼他也中了埋伏而且斃命了呢?

1939年11月,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兵分三路向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進行“掃蕩”。“掃蕩”前期,阿部的主力就擺了個長蛇陣,日軍分隊分時進犯我根據地,隊伍拉得很長,但各個獨立的戰鬥部隊又緊密聯繫形成一個整體。且阿部規秀部在行軍中,不但派出先頭部隊,還在行軍路上兩山脊上也派出部隊搜索前進。可以說,排兵佈陣沒有一點破綻,不給你一點伏擊的機會。

但是八路軍更棋高一著,而且,八路軍更有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楊成武在日軍開始“掃蕩”時,就決定要在黃土嶺打阿部規秀一個伏擊。那麼如何將阿部引入伏擊圈呢?楊成武想了誘敵深入法。他先對阿部的另一路日軍打了一仗,讓阿部相信他的主力就在這裡,因為阿部的夢想就是想消滅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主力的。然後,楊成武放出了最厲害的一招,派出一支八路軍作誘餌---就是被八路軍稱為“狼誘子”的部隊。這支部隊在狙擊阿部時,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於以小打大、以弱擊強,致使阿部以為咬上八路軍主力,一路急追。前面的先頭部隊、兩邊的搜索也不要了,集中部隊就想一口吞下楊成武的主力。為此,八路軍這支“狼誘子”部隊傷亡了大半戰士。

人就是這樣,一有的貪慾,頭腦就會發熱,頭腦一發熱,離失敗就不遠了。於是,阿部就這樣,一頭撞進了楊成武一早布好的口袋裡。不過,即便如此,這次伏擊戰也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伏擊戰。阿部果然還是能配得上“名將之花”的名號的,雖然上了當,陷入險境,但排兵佈陣也沒有大亂,竟然差點與楊成武打成了平手。但畢竟先手已失,所處地形落了下風,被楊成武瞄個正著,一炮要了他的狗命。

所以說,伏擊戰不好打的。被人打了伏擊,不是你太驕傲、就是財迷了心眼。可見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保持頭腦清醒,這對戰場指揮員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50後男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非常複雜的軍事問題。

打仗正常肯定都有是尖兵探路,普通的埋伏是肯定會被發現的。但如果遇到地形複雜,或者伏擊的軍隊很有隱蔽經驗,就根本沒有辦法發現。

以越南戰爭為例,越共遊擊隊對美國和南越軍隊進行數千次伏擊戰。

越共遊擊隊伏擊之前,隱蔽的非常巧妙。

甚至美國大兵走過他們身旁二三米,都無法發現,有時候一腳踩上去,發現有個人,這才知道這裡有越共的伏擊。

但平型關戰鬥是例外。

當時日軍非常狂妄,根本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認為他們不會敢於伏擊,最多打打冷槍。

而當時日本包圍圈附近的軍隊有超過1000人。自77開戰以後,國軍也沒有成功伏擊上千日軍的先例。

所以平型關戰鬥,日軍基本沒有安排偵查,只是先導的護衛小車隊在前面開,全隊就這樣進入伏擊圈。

但是,日本鬼子也很鬼的,很快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畢竟他們的命也是命,誰也不會隨便送死。

中後期,鬼子對於八路軍新四軍的伏擊,就特別重視。

新四軍老兵回憶:日軍學習能力很強,適應能力也很強。開始日軍在夜戰中被伏擊吃了虧,他們也立即進行強化夜戰訓練。我軍作戰特點是晝伏夜出,日軍也馬上改變作戰方式,也是晝伏夜出。我軍對日軍進行長途夜襲,日軍也馬上還以顏色,也進行長途夜襲。拼刺中吃了虧,日軍一方面馬上增加防護器具,另外一方面,拼刺技術也練得更出色。

同時,日軍還有種種應對的政策。

比如他的小股部隊在哪裡被伏擊後,立即對這裡進行掃蕩。即便抓不到八路軍新四軍,也要在當地燒殺淫掠一通,禍害老百姓。

久而久之,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於打小股日軍,尤其一二個日軍就有所顧慮。因為打仗要看值得不值得。殺了一二個日軍其實沒有多大用,但日軍往往會禍害附近好幾個村子,最起碼會燒光村民的房子,村民就無法生活了。

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依靠人民作戰,這樣一來就不太合適。所以,八路軍新四軍的戰術也被迫進行改變,多選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地方伏擊,而且選擇一次較多日軍伏擊,很少攻擊零散一二個日軍。

但是,既然中國軍隊是在本土本鄉作戰,又有民眾支持,說敗日軍被伏擊是防不可不防的。

況且,即便今天天上有衛星、偵察機、無人偵查機,地下有偵查尖兵,還配有很多高科技偵查儀器和設備的美軍,一樣會遭到伏擊。


薩沙


有網友問: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一般來說,在行軍的時候,都會有前衛,後衛,側衛,在行軍的時候,指揮員會向前方,後衛和側面派遣偵察分隊。

一般前衛分隊和後衛分隊,都會沿著道路兩側前進,一方面便於發揚火力,另外也是避免對方的大範圍火力殺傷。但是,前衛分隊的活動距離一般都在本方的火力有效火力控制範圍之內。前衛分隊的主要責任是戰鬥預警。

伏擊戰也要看對手的整體狀況,比如在平型關,被伏擊的日軍屬於聯隊騾馬行李隊,兵站汽車隊和負責警戒的步兵隊這樣的單位。主要武器就是步機槍和擲彈筒,而且,武裝人員相對比較少。

這種運輸隊可以派出去的警戒兵力,火力掩護力量和反擊力量就會比較薄弱。而且,日軍當時沒有向兩側山地派出遠方警戒,伏擊戰開始以後,日軍警戒步兵也衝向夾道兩旁的高坡,企圖擴大防守陣地,但遭到山上設伏部隊的反擊而被多次打退。

畢竟這次伏擊戰我軍投入了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人員人數上遠遠超過了日軍。這也是這次伏擊戰成功的一個關鍵,戰鬥一開始就以濃密的火力對敵射擊,隨之優勢兵力從兩側橫衝下山的部隊,以大量的手榴彈投向敵陣,緊接著就是近戰衝殺。在這種情況下邊,日軍就是派出去1個,2個尖兵班,面對2個旅的衝擊也沒有用處。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長津湖戰役,美國陸戰1師被志願軍第9兵團包圍,當時,美軍首先以步兵逐次奪取道路兩側的要點,車輛縱隊在其掩護下沿道路前進。以一部利用夜暗突破伏擊部隊之間隙,實施越野機動。

為了不中斷火力支援,決定105毫米榴彈炮部隊梯次前進。即派105毫米榴彈炮連靠近先頭部隊前進。這支炮兵在行程中間隨時佔領發射陣地,對後續部隊進行掩護射擊,在其他炮兵部隊轉移期間不使掩護射擊出現空隙。

同時美軍運輸機開始不停頓的對行軍的美軍空投物資,並且出動海盜式攻擊機對整個行軍路程當中兩側山地進行空襲打擊。美軍擔任後衛的2個營,那怕是在夜間,也在前線航空控制人員協助下,指揮夜戰戰機,對距海軍陸戰營第一線200米以內對地面進行火箭彈突擊,阻止志願軍將其切割出來,包圍殲滅。

美軍前衛是第5團第3營,他們的任務是佔領道路兩側制高點後,美軍車隊再前進。車輛縱隊前進期間經常留下步兵佔領兩側制高點。因此,伏擊戰成功與否,除了看自己的投入,部署和組織,也要看對手的投入,兵力和武器情況。


深度軍事



伏擊,軍語的解釋是以事先埋伏的兵力襲擊敵人。由於隱蔽近距接敵,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我國軍史中,有許多成功的伏擊戰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齊國軍師孫臏採用減灶之計徉裝潰逃,引誘魏軍輕敵追擊,後齊軍在馬陵設伏,一舉殲滅魏軍近十萬人。

抗日戰爭時,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也組織了系列伏擊戰,典型的戰例有七亙村伏擊戰、神頭嶺伏擊戰、響堂鋪伏擊戰等。


為什麼被伏擊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而僅僅是火力偵查?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原因:一是輕敵冒進。日軍進犯華北初期,國軍一路潰敗,關東軍所向披靡,使他們在主觀上滋生了輕敵思想,八路軍正是利用敵軍的這種心理打了幾場漂亮的伏擊戰;二是戰術僵化。通常講,在同一伏擊點重複設伏是兵家之忌,七亙村伏擊戰劉伯承將軍正是利用日軍戰木僵化的弱點,反其道而行之,短時間內在同一地域設伏成功;三是時間緊迫。敵軍運動推進都是有時間要求的,運動中作為外來之敵因不熟悉沿途地形地貌或遭遇小股騷擾還會耽誤行軍進程,路經危害地段時雖然能料想到可能設伏,為趕時間,無法遣兵偵查,只能依賴火力偵查快速通過。


安全視野


圖示:日軍行軍縱隊

  有句成語,叫做驕兵必敗。從平型關,到神頭嶺,再到黃土嶺,八路軍之所以連續取得伏擊戰的勝利,就是因為抓住了日軍驕橫輕敵的心理。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4個月時間就佔領了東三省,幾乎做到了兵不血刃;第二年又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控制全城,要不是國際社會調停,上海就成了第二個東北;時隔5年,日軍捲土重來,通過“七‧七”事變,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北平和天津這兩座重點城市。

圖示:平型關設伏地點原址

  這就是平型關大捷之前,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績”,可以說,日軍自從染指中華大地以來,就一直沒遇到過像樣的抵抗。面對這樣的“戰績”,日軍想不驕傲都難。於是,在這種驕橫輕敵的心理驅使下,日軍想當然地以為進入裝備落後的八路軍地盤,更不會遇到抵抗,自然也就不會事先派出偵察員勘察道路情況,更不會制定反伏擊預案。

圖示:擔任129師師長時的劉伯承

  如果說,日軍在戰爭前期屢遭伏擊,是因為具有驕橫輕敵的心理特徵,那麼進入後期,仍舊疏於防範,則是因為日軍普遍存在冒險僥倖的心理。當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率部在山西平定縣,對日軍實施重疊設伏,3天時間內在同一地點先後兩次成功伏擊日軍,就是抓住了這種冒險僥倖的心理。


慕什塔戈


首先必須說,在行軍途中特別是險要路段時,派人做好偵察工作,是古今精銳軍隊的一門基本功課。

比如明朝大英雄戚繼光,就在“防埋伏”這事兒上,手段相當兇狠:戚家軍不但有縝密的戰前搜索,甚至在每次路過山川樹林稻田時,都要派兵守住出口,分撥兵馬深入搜索,多少本想打埋伏的倭寇,就這麼被戚家軍活活揪出來吊打。後來戚繼光鎮守北方,每次追擊韃靼騎兵時,更是要先派輕騎兵做足偵察,在認真分析後,才抓住敵人要害打出致命一擊。以戚繼光自己的得意標榜說:“非賊之無伏,我有搜守之法,而伏無所用也。”

所以說,越是強大的軍隊,其“反偵察”能力也就越強悍。想打一場成功的伏擊戰,絕不是演義評書裡“炮聲一響,伏兵大起”那般輕鬆。相反,卻是一個極其考驗指揮官能力和軍隊素質的課題。

伏擊戰想要打成,首先一個基本功,就是滴水不漏的情報封鎖能力。比如西漢年間的馬邑山誘敵戰,漢武帝動員傾國兵力,拼命散佈假消息,搭上無數物資做誘餌,誓要把匈奴單于誘進馬邑圍殲。熟料眼看匈奴單于就要上鉤時,漢軍一個小軍官火線叛變,把漢軍計劃和盤托出,嚇得匈奴軍拔馬狂逃。一場動用三十萬大軍的伏擊戰,就這樣無果而終。

而與這情報封鎖能力一樣重要的基本功,是伏擊部隊強大的作戰能力。一場成功的伏擊戰,是對參戰士兵體力和心志的強大考驗,意味著要忍耐漫長的煎熬,在窒息的緊張裡迎接戰爭,更要在戰鬥打響的第一時間,立刻迸發出強大的戰力。戰鬥力跟不上,就算把敵人引入陷阱,照樣吃不掉。

比如萬曆朝鮮戰爭裡的碧蹄館血戰,為引明軍上鉤,當時的侵朝日軍,也是縝密佈局,動員了數萬人打埋伏,還犧牲了上千騎兵做誘餌。結果明軍查大受部的騎兵與主帥李如松的精騎,果然一不留神就紮了進去。但接下來的激戰裡,訓練有素的五千大明鐵騎,憑著高素質的戰鬥能力,不但成功頂住了數萬日軍的瘋狂衝鋒,甚至還霸氣組織反衝鋒,硬是叫傷亡慘重的日軍,最終主動撤離——圍得住,但就打不動。

而且,正如開頭所說,就算情報與戰鬥力都靠譜,但是強大的敵軍,往往都有敏銳的反偵察能力。所以想要把敵軍帶坑裡,就需要指揮官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必須要在敵人急於發起決戰的時候,抓住正確的時間地點,撥雲見日做出正確判斷。

見證這種能力要求的,當屬南明血戰清軍的衡陽之戰:當時清王朝敬瑾親王尼堪率八旗精銳南下湖南,南明大英雄李定國將軍決心打伏擊。為吃掉這支強敵,李定國將軍主動放棄長沙,又在湘潭犧牲掉一千八百人先頭部隊,然後又在蒸水草橋節節抗擊後撤退,幾乎是以連敗數仗為誘餌,終於叫原先穩步推進的尼堪頭腦發熱,一頭扎進蒸水南岸的演武坪,然後被氣勢如虹的南明伏兵,一場惡戰後盡數圍殲。

只要看看李定國一生多次精彩伏擊妙筆,再看看衡陽之戰後,南明將士齊聲高唱《滿江紅》的熱血場景,就知道怎樣高素質的將領部隊,才能打得了這高難度的伏擊。

而與這些古代經典戰例比起來,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對侵華日軍的伏擊戰,難度卻堪稱升級版。比起某些“神劇”裡,日軍經常一不留神就中埋伏,伏擊戰裡一打就垮的“神形象”。十四年抗戰歷史上的日軍,卻是一個極難被伏擊的兇殘對手。

就以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來說,這一仗日軍之所以會上套,原因就是先前日軍節節勝利,嚴重瞧不起中國軍隊戰鬥力,對於伏擊戰毫無思想準備。甚至哪怕被伏擊了,他們也毫無懼意。戰鬥打響後,捱了悶棍的日軍非但沒有慌亂,反而迅速組織起了防禦。甚至在頂住八路軍衝鋒後,他們還一度組織反撲,與我軍爭奪制高點老爺廟。一些率先發起衝擊的伏擊部隊,全連都打到剩下三十多人。整個血戰下來,我軍以傷亡六百多人的代價,全殲了這支日軍千人部隊。日軍“反伏擊”的能力之強,由此可見。

而在接下來的抗戰歲月裡,吃過平型關血虧的日軍,對伏擊戰也更重視。以很多敵後抗戰老兵的回憶說,日軍的特點,就是特別“記打”,他們也瘋狂收買漢奸,捕捉一切有關我軍的活動情報,有時夜戰吃了虧,他們就瘋狂練夜戰,拼刺刀吃了虧,下一次就增加拼刺刀的護具。打日軍一場伏擊,難度其實相當高。

那是不是說,平型關後,我軍就無力打日軍伏擊了?當然不是,日軍不停“記打補強”,我軍,同樣也在進步。

典型的,就是1939年的黃土嶺之戰,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率領的日軍,充分吸取各種教訓,以互相呼應的長蛇陣前進,根本不給我軍打埋伏的機會。但我軍以精幹的誘敵部隊大膽誘敵,以誘敵部隊陣亡過半的代價,擺出我軍主力攻擊的假象,終於先後把兩支日軍誘進雁宿崖和黃土嶺圍殲,更漂亮擊斃“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但即使這樣,六百多日軍依然在敵110師團的接應下,瘋狂突圍逃出。

在敵後浴血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就是在與這樣強敵的鏖戰裡浴血成長的,。比起“神劇”裡的大砍大殺來,那真實的歷史,那些與兇殘日軍鬥智鬥勇的抗日軍民們,更當得起今日我們,深深的懷念敬意。

參考資料:《漢書》、《明史》、《南明史》、《屈辱的歲月,奮鬥的征程》、《八路軍抗戰史》


我們愛歷史


被偵查出來不就不是伏擊戰了麼。能成功的伏擊戰必然是能躲過對方偵查的。

古來就有斥候,行軍打仗偵查優先。正規的部隊行軍都會派出四面八方前出偵查的單位。小部隊有尖兵,大部隊有偵查班組,再大的有偵察連,甚至特種偵查大隊。

二戰時部隊一改一戰塹壕戰的習慣,講究機動作戰,偵察兵也被提到了新高度。




但要完全的做到實地摸查還是困難重重。地形有差別環境有差異,作戰單位是在地圖上移動的,哪怕觸鬚已經伸了出去,也不可能涉及到地圖的方方面面。

更何況是人就會出錯,人不是全能的,稍微的懈怠或者恐懼,甚至一些怕麻煩心理,或者乾脆就是沒想到,都會導致偵查出現空白,從而漏過目標,造成對方成功潛伏。

例如烈士邱少雲,他們選擇的無非是道路下方長草內潛伏,美韓軍多次路過,甚至發射了火力偵查,但就是沒人下去溜一圈看看。



有的埋伏圈則根本就是堡壘,專用於據守和控制的,修築的比較隱蔽。比如防禦戰時修的貓耳洞,既隱蔽埋伏,又能組成正反面的伏擊圈,對進入的敵方人員進行多面打擊。敵方明知這地方有埋伏,卻沒法不來,送死也得硬著頭皮上。



越軍後來採用特工戰,對我軍貓耳洞進行偵查和掏挖,破壞了不少工事,作戰人員常時間處於警惕狀態,付出了不少犧牲。



有些情況則完全屬於敵方麻痺大意,比如平型關,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完全沒把中國軍隊當回事,結果讓八路軍埋伏在山樑上,怒賺一血。

同樣的毛病也發生在朝鮮戰場,首次入朝的志願軍就選擇的打伏擊的方式迎接橫衝直撞的美軍。而麥克阿瑟軍隊此時還沉浸在仁川大勝的狂妄中,連像樣的戰鬥隊形都不擺,表現比日軍還差。這種時刻,還提什麼派人去摸查情況呢?



正因為打瘋了的軍人會忘乎所以,急切的達成目標,所以埋伏往往是可以通過戰術方式達成的。比如——誘敵深入。

或者乾脆通過計劃預判,埋伏在對方目標的節點上,給對方出其不意的打擊。因為攻擊方本就是大張旗鼓去進攻的,所以不可能這時候還派出人去偵查。進攻路上的問題,遇見了,就得克服,克服不了,就是失敗。



兩方人馬正相交手,殺的是你來我往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忽然一方戰出疲態,眼看難敵,這廂抓住時機,一番掩殺,果然兵敗如山倒。於是銜尾追殺,力求擴大戰果。



殺著殺著,忽然四下一聲炮響,山呼海嘯金鼓震天。待抬眼看時,只見四周山上俱是人馬旌旗,兵強馬壯衣甲鮮明。只見斜刺裡殺出一員大將,振臂遙揮,霎時間風雲變色,草木皆燃,天上飛蝗如雨,山坡上滾木擂石並著毒火狼煙一齊傾下…


王司徒軍武百科


抗戰初期的日軍打國軍打出了手感,在華北長驅直進,已經自認為皇軍神功附體,天下無敵,根本就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在敗退時,還能組織起來伏擊戰。

伏擊戰,要組織起來是一個很複雜的技術工作。


首先,需要要有一支敢戰之兵。因為伏擊戰都是近距接敵,如果沒有在氣勢上舍我其誰,伏擊戰往往會功虧一簣,最後反而可能會被對方反殺。

其次,需要知己知彼。伏擊戰要求情報蒐集工作非常嚴謹,如果在設伏地段,敵人沒有通過等於勞而無功,如果通過的是大部隊,伏兵吃不下,會被反殺。

再次,需要非常熟悉地形。埋伏對地形要求很高,山高、林密才能藏的了人。沒有一支數量相對可觀的伏兵,也起不到突然襲擊並且順勢擴大的戰果。

最後,需要有嚴格的紀律。伏擊戰隊紀律的嚴格程度,是各種作戰中最高的,在設伏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點紕漏都有可能造成前功盡棄,最後演變成攻堅戰,還可能被敵軍咬住,最後被敵方圍剿反殺。

在抗戰期間,能夠具備以上4點的,只有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少量的國軍,所以才能打的起來伏擊戰。


此外,再說說敵軍,行軍時,為何不在危險路段提前偵查?

日軍在抗戰初期和中期,士兵都是久經沙場,不會不懂的這些軍事常識,之所以經常走進八路軍的口袋陣,可以說的過去的理由有以下2個:

第一,輕敵。日軍真正當對手的,還是是國軍。雖然國軍仗打的不怎樣,但畢竟是國家正規軍隊,是在戰場上擺開陣勢,做沙盤推演,是軍校正規學習的作戰方式,日軍打出了畢業論文的水平和感覺。而八路軍呢,往往都是土經驗,如八路軍的主要戰術——游擊戰,八路軍將之發展成為一種戰略作戰方式,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日軍一開始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小打小鬧,經常以治安戰來稱呼與華北八路軍的作戰。直到派遣軍司令部年終報表統計數字出來,八路軍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竟然讓皇軍蒙受了這麼大的損失!從岡村寧次開始,才真正關注起這種作戰方式。但是即使日軍用了各種方式來對抗游擊戰,結果卻是讓八路軍的游擊戰更加爐火純青,成為現在世界各國游擊隊以弱勝強的主要戰術。

第二,日軍軍事作戰需要。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的數量不是很多,作戰任務不少。即使有數量不少的偽軍幫忙,也顯得力有不逮,所以對機動性要求的非常高,行軍速度高於一切。在歷次會戰中,各地駐防的日本軍隊不斷地被調來調去,哪有時間去做偵查?即使日軍平時做好了地形的偵查工作,到真正要行軍的時候,保不齊偵察過的地形又冒出來一大堆抗日武裝。日本軍隊為了達到上司規定的到達戰場的時間要求,只好邊打邊撤,不敢戀戰,這也讓游擊戰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得到戰果的體現。到後來,國軍不少將領專程到八路軍駐地學習游擊戰的打法。

游擊戰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都不按套路來,軍校教官也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