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不用谷歌度娘,你能說出一個國產電腦操作系統的名稱嗎?

最近,一段央視財經頻道的陳年視頻在微博上被詐屍了。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在這段主題為「實力比拼:國產系統 PK 國外系統」的節目裡,主持人進行了一場不同系統運行速度的現場「盲」測比拼。參賽選手是美帝老江湖 Wintel 組合,和純國產血統的飛騰CPU X 麒麟系統。

之所以給「盲」字加個引號,是因為除非被這段「偽科學」的視頻封印雙眼,不然實在找不出什麼理由讓我信服現場觀眾看不出哪個是 windows 界面。

我們覆盤一下現場測評,在未告知電腦配置的前提下,節目組邀請兩位觀眾上臺操作電腦,打開同一網頁以對比加載速度。國產系統不負眾望,秒開網頁。最終「強行」得出一個結論:

國產系統 X 國產CPU的運行速度完勝 Windows…

看著一切都還算合理?

可是你有沒有注意看看瀏覽器……我說大哥,你好歹也控制一下變量因素的干擾啊,給國產用 Chrome ,Windows 卻是祖傳痴呆的 IE,這樣的實驗設計不被吐槽偽科學才怪。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當然對待節目組的結論不用太較真,畢竟硬件、現場網絡、甚至操作手速這些變量信息,我們吃瓜群眾們都無從查證。

但無論怎樣,這個視頻又把一道「送命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在掌握命脈的國產操作系統領域,我們又被甩下了幾條街?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中興的警鐘

如果說芯片是互聯網的大腦,那麼操作系統就扮演著神經網絡的角色。

前不久美國商務部一紙禁令扒掉了電子行業的虛假繁榮,暴露出我國在芯片上的軟肋,但更致命的在於操作系統。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說到國產芯片,我們多少還有些聽著耳熟拿得出手的產品。前有「國字號」的紫光國芯、大唐電信帶頭領跑,華為、小米也推出了麒麟、澎湃、松果等一系列智能芯片。雖然市場佔有率無法和老牌大廠 Intel、高通等相提並論,而且製造工藝也不太過關,10mn 製程只能找臺積電來代工,但相比此前一款商業化芯片都沒有的境況,已經讓人看到了一絲曙光。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回頭看看國產操作系統…

說起來,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也有 20 多年的歷史。1999 年左右,藉著 Linux 的東風,一度湧現了不少操作系統廠商。然而歷盡大浪淘沙,20 年後的 2018 年,國產操作系統幾乎仍是一片荒原

一項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銷售的智能手機中,85.9% 的手機搭載了安卓系統,14% 是蘋果 ios,兩者相加吃掉了智能手機市場 99.9% 的份額。僅剩的 0.1% 中,則被 windows phone 和 blackberry os 或是「釘子戶」的塞班、火狐所佔據。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和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一樣,PC 端的操作系統也被兩家所壟斷。

自從 1985 年微軟發佈第一代 Windows 以來,在此後的 30 年中,這個小窗戶的 logo 就統治了全球的大部分電腦,Windows 系統的市場佔有率一直穩居 PC 端首位,到 2017 年,這個數字更是高達 91.41%。其餘的不到 10%,則是 MacOS、Linux、UNIX、ChromeOS 的天下。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操作系統市場被微軟、谷歌、蘋果三分天下,擠壓殆盡。無論還是,都難覓國產系統的身影。

現在的國產系統,是個偽命題

在上面這些可被統計市場份額的操作系統中,沒有任何一個能被打上「中國智造」的標籤。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有人舉出小米的 MIUI、華為 EMUI、魅族 Flyme 的例子來反駁這種說法。但拔掉這些系統身上的馬甲,其本質不過依舊是給安卓操作系統換了一身更貼合用戶體驗的 UI 界面設計。

電腦操作系統也是如此。

說回到開頭的視頻。

在現場測試中完勝 Windows 的系統叫做 Ubuntu Kylin「優麒麟」。稱它是「國產系統」實在有些牽強。它代表了幾乎所有國產 PC 操作系統的模式——基於 Linux 系統進行二次開發,對操作系統局部的模塊進行改進,再套一層新穎但用不慣,或是符合使用習慣卻又高度重合的 UI 設計——一個新系統就誕生了。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但這個所謂的新系統有價值嗎?

沒啥價值~

MIUI、Flyme、EMUI等是基於安卓打造的更為易用的UI,但他們絕對不敢號稱自己是國產操作系統,從某種程度上他們對安卓系統做的定製和影響力也遠超於那些所謂的國產系統,但他們只能叫安卓,因為他們的整個生態都是一致的。

而像視頻中出現國產系統又是怎麼回事呢?

眾所周知,Linux 是一個開源的系統,但是 Linux 官方只會提供一套內核的代碼,任何人都可以拿去用來做自己的系統。其中會有一部分人,在其上構建一套完整的桌面環境、軟件管理等,像是 Ubuntu、Archlinux、Redhat 等等,各有各的區別,而這些都是 Linux 發行版。而作為發行版,他們也需要支持開源協議,也就是說,依舊可以免費使用或是修改。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那這樣倒手了幾遍的系統真能被稱作國產系統麼?沒有任何技術壁壘,一些極客也能定製的倒手系統就是我們的驕傲?

其實一個真正的系統並不是只是一套可運行的代碼,更是一整套完整的獨特的生態體系。如果全身都是別人的基因,別人的生態,那這並不足以被稱之為國產系統。

國產操作系統有救嗎?

其實沒有自研操作系統的這根軟肋,是除美帝之外的全球性通病。

完善的系統需要時間的積累,完善的生態也是如此,沒有開發者願意在一個沒有前途的平臺上耗盡心力,Symbian、Meego、Windows Phone系統的死亡也正是佐證了這點。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操作系統也非憑空冒出來的,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並且經過幾十年研發與技術積累的產物。Google 安卓的核心是 Linux ,蘋果 iOS 則是基於 FreeBSD 和 Unix 的二次開發,而繼續追根溯源,Linux 和 iOS 的祖宗都是Unix。

操作系統的開發週期極長,從 1985 年發佈的 Windows 1.0 開始,微軟經歷了 16 年的迭代演化後,才於 2001 年推出了經典的 XP 操作系統。

而且操作系統只是一個外殼,如果沒有足夠豐富的軟件生態進行支撐,這個外殼是毫無意義的。試問如果我寫了一個操作系統,上面連微信都沒法裝,你會用嗎?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而言,國產操作系統的上的軟件極匱乏。WPS 這類的辦公軟件處理個文件表格沒啥大問題,可是一旦涉及到更高的圖像視頻處理、或是娛樂遊戲需求,沒有LOL、不能PS、看在線視頻也得開瀏覽器……國產系統沒法被大眾所廣泛接受,這種與現有軟件生態不兼容的操作體驗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而軟件生態的搭建又需要第三方廠商的配合。這就形成了一個「雞不生蛋,蛋也沒法生雞」的死循環。操作系統市場佔有率低,沒有廠商願意投資 10 萬開發一個只為 100 人服務的軟件,而反過來,得不到第三方支持,只能造成操作系統用戶人數的進一步流失。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這個死循環有多大的破壞性呢?想想老羅剛剛發佈的 TNT 和已經官宣死亡的 Windows Phone 就懂了。即便財力、人力與技術積累強大如微軟,依舊無法打破這個死循環,在別人的市場上搶到哪怕一點點羹湯。

即便我們有耐心等到國產操作系統和其生態的成熟,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依舊需要面對重重阻力。適應新系統帶來的時間成本,更換平臺造成的財務成本,都是在躺在新系統與用戶之間的障礙。

但從這個角度,幾乎就就封死了消費級真·國產系統的所有出路。而對於行業或者說國家級的操作系統來說,可能無需太多的生態構建。那重寫一個系統可行麼?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依然非常困難。

一個桌面級的操作系統代碼規模在千萬行數量級,而雷軍當年執掌金山軟件重寫百萬行級別的WPS大約用了3年時間。

而且開發完成後的反覆調試也是一個極為耗時的過程,基於開源成熟的 Linux 內核代碼進行定製開發反而是最為可行的。

另一方面就是資金,微軟在開發 Windows Vista 時所花費的研發費用超過了 200 億美元。而與它大約處於同一歷史時期的國產銀河麒麟操作系統,其在內核方面的自主技術的比例算是比較高了,但研發經費也僅為4000萬人民幣。

國產芯片缺芯 國產操作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從各個角度講,國產操作系統在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偽命題。

然而基於 Linux 內核代碼定製就是國產系統不爭氣的代名詞麼?並非如此,大多數的國產系統並非是基於 Linux 內核定製,而是基於 Linux 的發行版進行定製。

這個怎麼說呢,就像是把別人做好的飯菜再回鍋熱一邊

不會種菜,理解。但要只會加熱就叫自己廚神?您還請洗洗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