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皇帝給他拽紙,還是乾隆的“抄手”——清代牛人書法家樑詩正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諡文莊。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文徵明,晚師顏真卿、李邕。著有《矢音集》。

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評梁詩正書法:"公常言,往在上書房為高宗作擘窠大字,適憲皇駕至,諸臣鵠立以俟,憲皇命作書,墨漬於袖,又命高宗拽之。意思說梁公寫大字,需要皇帝一起拽紙,足見梁公之穩健、淡定。

梁詩正常隨乾隆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內有尋奏“八旗閒散人丁宜分置邊戈,以資生產;緣營兵丁,宜量停募補以減冗額”之策疏;又有“每歲天下租賦,以供官兵俸餉各項經費,皇上宜以節儉為要,勿興土木之工,黷武之師,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國政論。


代筆是書畫鑑定中的難題,著名收藏鑑賞家傅申教授依靠多年的實戰經驗和大量材料的分析,發現了《石渠寶笈》的編纂者梁詩正為弘曆寶親王時期代筆的事實。《石渠寶笈》有初編、續編、三編,梁詩正是早年間陪伴雍正帝讀書的上書房行走的官員,也是初編的兩個核心主編之一。

根據傅申教授的考證,梁詩正是和乾隆皇帝最為親密的人,不僅僅是在《石渠寶笈》的編撰過程中,弘曆在寶親王時期和乾隆皇帝時期的一些作品還出現過樑詩正代筆的現象。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邱士華更是表示,“在目前所發現的寶親王的作品中的題跋中,超過九成應該是梁詩正代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